学术投稿

腮腺淋巴结结节病1例

李刚;解丽梅

关键词:淋巴结, 结节病, 超声检查
摘要:患者女,61岁,左腮腺区约黄豆大无痛性肿物30年,近数月迅速增大.查体:面部不对称,左腮腺区触及约5 cm×3 cm肿块,质软,表面光滑,界限尚清,活动度尚可.超声:左腮腺区5.83 cm×2.22 cm实性肿物,边界清,内呈低回声伴多个点状强回声,CDFI于肿物内检出较丰富血流信号(图1).左颌下及左颈部均可见多个淋巴结,较大者约1.80 cm×0.92 cm,周边呈低回声,中心呈高回声.CT:左腮腺区见5.51 cm×2.00 cm软组织占位,密度均匀,界清,邻近皮肤受推挤隆起(图2).左颌下及左颈部见多枚肿大淋巴结.提示:左腮腺实性肿物伴左颈部及左颌下多枚肿大淋巴结.临床初步诊断:沃辛瘤.术后病理:腮腺组织中见多个类上皮细胞团,周边见大量淋巴细胞(图3);诊断:左腮腺淋巴结结节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联合阳离子微泡造影剂体外增强基因转染

    目的 探讨超声介导自制阳离子微泡破坏、增强基因转染的效果,并与普通脂质微泡对比,寻找一种更可靠、完善的基因载体工具.方法 采用水浴机械震荡法,加入DC-胆固醇制备阳离子微泡,观察其物理特性并检测其体外载基因能力.将微泡和质粒DNA加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分为6组,观测不同微泡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转染率,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结果 自制阳离子微泡形态规整、分散度好,大载基因率为39.7%.超声联合阳离子微泡能够增强基因转染,与普通脂质微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微泡浓度增加,细胞损伤增大.结论 采用自制阳离子微泡可在体外实现较高效率的基因转染.

    作者:张清凤;王志刚;李攀;郑元义;田菊;王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对比超声“萤火虫”成像与X线钼靶摄影对乳腺肿瘤微钙化的检出率

    目的 比较超声“萤火虫”成像与X线钼靶摄影对乳腺病灶微小钙化的检出率.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2例乳腺肿瘤患者接受X线钼靶摄影与超声“萤火虫”成像检查.计数两种方法检出的结节内微钙化及结节外簇状微钙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2例中,X线钼靶摄影检出钙化61个,良性15个,恶性46个,其中结节外簇状钙化6个(均为恶性);超声“萤火虫”成像检出钙化97个,良性33个,恶性64个,其中结节外簇状钙化2个(均为恶性).X线钼靶摄影未检出而超声“萤火虫”成像显示的钙化36个,其中良性22个,恶性14个.超声“萤火虫”成像检出微钙化灶及恶性病灶优于X线钼靶摄影(P<0.05).结论 与X线钼靶摄影相比,超声“萤火虫”成像可显著提高乳腺恶性肿瘤及微小钙化灶的检出率,提高超声对乳腺恶性病灶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王俊玲;秦石成;崔可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膀胱憩室癌伴结石1例

    患者男,52岁,以“腰骶部疼痛40天,伴间断性血尿10余天”入院.CT:膀胱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其后方见10.0 cm×8.4 cm袋状突出囊实性病灶,与膀胱壁分界不清,实质成分以宽基底凸向囊内,CT值约38 HU,内见多发结石影(图1);增强扫描实质性病灶呈轻中度强化,CT值约61 HU(图2);诊断为膀胱后方囊实性占位伴多发结石.超声:膀胱后方探及3.6 cm×6.7 cm液性包块,与膀胱壁分界不清,膀胱壁不规则增厚,厚处约2.0 cm,内充满点絮状回声,提示膀胱后方液性包块伴膀胱壁不规则增厚.

    作者:尹广明;吕俊锋;申国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动态扩散张量成像的演变规律

    目的通过观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DTI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反映TBI病理生理学改变、病程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轻度TBI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者行常规MR、DTI检查.测量TB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伤后5周~3个月)和对照者多个脑区的FA值、ADC值并进行比较,观察各测量值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轻度TBI患者部分脑叶白质和脑干区的FA值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时减低(P均<0.05),伤后5周~3个月时略低于对照者(P均>0.05),但急性期时胼胝体、内囊的FA值高于对照者(P均>0.05),此后持续减低,在伤后5周~3个月时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大致呈现为急性期减低,亚急性期及伤后5周~3个月逐渐升高(P均>0.05)的趋势.结论FA值减低反映神经轴索损伤,但急性期轻度TBI患者的胼胝体、内囊处FA值略升高,提示存在细胞毒性<水肿.ADC值反映轴索损伤不及FA值敏感、准确.

    作者:张竞文;苗延巍;伍建林;白秀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及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接受腹盆部CT平扫,4例于淋巴管造影前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5例淋巴管造影及CT平扫后接受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 患者中肠壁增厚、肠腔扩张15例,肠系膜水肿21例,胸、腹腔积液16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显示不同程度淋巴管异常:对比剂漏入肠腔或分布于肠壁7例,肠系膜淋巴管扩张10例、碘油分布于胃壁1例、对比剂反流至肝门、脾门、胰腺周围、对侧髂淋巴管及胸腔21例.9例增强扫描患者中,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3例,肠黏膜明显线状强化7例.结论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IL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观察胸、腹腔积液及脏器情况,并可用于复查.

    作者:宋建美;陈孝柏;赵君;段永利;王仁贵;温廷国;沈文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CT诊断胸壁错构瘤1例

    患者男,46岁,体检时发现右胸壁肿物半月余.CT:右侧胸壁约平右侧第7后肋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约5 cm×3 cm×3 cm,CT值-48~253 HU,边界欠清,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片状脂性密度影及钙化灶,邻近肋骨骨质密度尚均匀,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图1),考虑为错构瘤.行肿物及右第7后肋骨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第7肋间,与其下缘关系紧密,其肋骨表面凹凸不平;与第8肋骨上缘粘连,约5 cm×3 cm×3 cm,形态欠规则,类椭圆形,质中,包膜光滑完整.

    作者:陈春新;胡寅进;陈美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弥漫性淋巴管瘤累及脾脏的MSCT表现

    目的 探讨弥漫性淋巴管瘤(LA)累及脾脏的MSCT表现.方法 收集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临床综合诊断的L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其中5例同时接受平扫和增强扫描.结合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结果,分析本病累及脾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患者的脾脏可见单发或多发薄壁囊性肿块,边界均清楚,其中2例囊内有分隔;5例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及分隔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所有患者均同时伴有至少1个其他部位的相似病变.结论 MSCT检查可清晰显示LA累及的脾脏影像学特征.伴有淋巴管发育不良并累及多个部位时,结合病史及临床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孙小丽;王仁贵;陈孝柏;段永利;赵君;傅岩;温廷国;沈文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贲门癌MDCT T分期与病理对照

    目的 评价MDCT对贲门癌T分期的意义.方法 参照AJCC 2010胃癌分期标准,对65例贲门癌患者通过术前MDCT影像行T分期,对CT显示不同层状结构病例,分别分析CT T分期与病理T分期的差异、病变胃壁厚度与T分期的相关性;以手术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计算MDCT对贲门癌T分期诊断的敏感度与准确率.结果 CT显示胃壁三层结构32例(32/65,49.23%),二层结构19例(19/65,29.23%),未显示分层14例(14/65,21.54%).CT显示三层结构、二层结构及未显示分层者的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7.50%(28/32),73.68%(14/19),78.57%(11/14).贲门癌病变胃壁厚8~41 mm,平均23.4 mm,以20 mm为阈值,厚度≥20mm的病变86.67%(39/45)侵犯浆膜.结论 CT显示胃壁层次不同可用于贲门癌的分期诊断;MDCT对贲门癌的术前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作者:高敏;翟凤丽;张拉春;王香娥;陈彦武;宋鹏;梁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犬肝纤维化模型MR弥散张量成像及其与CT灌注参数、VEGF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利用DTI测定犬肝纤维化模型的ADC值、FA值,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分析其与CT灌注参数及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健康中华田园犬15只,随机分成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5).实验组犬经腹腔注射50%CCl4油溶液,辅以高脂饮食,建立犬肝纤维化模型.对2组犬每隔4周行MR DTI、CT灌注成像及肝穿活检.根据病理分期分组,分析各组MR DTI参数ADC值、FA值,并与CT灌注参数及VEGF表达水平进行对照.结果 成功获得各期肝纤维化模型;随肝纤维化进展,ADC值逐渐降低(P<0.05),FA值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ADC值与PVP、TLP呈正相关;VEGF表达水平随肝纤维化进展而明显增高(P<0.05).结论 对犬行腹腔注射CCl4油溶液辅以高脂饮食可成功模拟人类从肝细胞变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全过程;MR DTI能反映肝纤维化各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VEGF可能在慢性肝病所致肝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章雅琴;胡跃群;廖云杰;容鹏飞;王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失神经骨骼肌修复的MR定量与肢体功能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兔急性失神经骨骼肌退变与修复的T2值-时间曲线变化与肢体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对44只新西兰兔采用挤压右侧坐骨神经的方法建立腓肠肌退变及修复模型.于造模后不同时间段行双侧小腿(失神经侧、假手术侧)MR扫描,分别测量不同时间段失神经腓肠肌T2值及横截面积,观察展趾反射、Tarlov坐骨神经评分,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失神经侧腓肠肌T2值48 h开始升高,48 h至9周T2值与假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失神经侧腓肠肌T2值均高于假手术侧.T2值-时间曲线为逐渐上升-缓慢下降型.失神经侧后肢横截面积于术后1周开始缩小,6周萎缩明显,7周逐渐恢复,10周后肢横截面积基本恢复正常.失神经侧腓肠肌T2值与同侧后肢功能评价指标之间呈负相关(r=0.84、-0.48.P均<0.05).结论 定量测量失神经骨骼肌的T2值可预测肢体功能的变化趋势:随着T2值升高,肢体功能障碍加重,T2值开始缩短时,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动态测量T2值可作为早期、无创检测失神经骨骼肌退变及修复的客观指标.

    作者:李新春;陈妙玲;陈镜聪;孙翀鹏;何建勋;赵康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探讨13N-氨水动态心肌灌注显像定量分析方法

    目的 从心肌灌注模型角度出发,对13N-NH3·H2O动态心肌灌注显像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不同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对4名正常体检者行13N-NHa·H2O动态心肌灌注显像,用Carimas软件分别通过Duke模型和Michigan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心肌血流量(MBF)、心肌氨水摄取率(k1)、心肌氨水洗脱率(kz)等定量指标.结果 Duke模型测得心肌的整体MBF、k1均为(0.770±0.332)ml/(g·min),k2为(0.219±0.253)min-1;Michigan模型测得心肌的整体MBF为(0.825±0.401)ml/(g·min)、k1为(0.704±0.256)ml/(g·min)、k1/k2为(3.134±0.715)ml/g.两模型测得的结果线性相关且均符合相关文献的报道,但Duke模型测得心尖部位的MBF和k1较Michigan模型均偏大.结论 使用PET/CT 13N-NH3·H2O动态心肌灌注显像定量分析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

    作者:易畅;张祥松;史新冲;王晓燕;陈志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实性甲状腺良、恶性小结节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实性小结节(大径≤10 mm)的价值.方法 分析109个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的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图像.常规超声采用半定量评分方法判断结节的性质.超声弹性成像采用5级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构建ROC曲线,比较两种方法对良、恶性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的诊断率.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恶性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8.89%(16/18)、84.62%(77/91)、85.32%(93/109).半定量评分法诊断良、恶性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7.78%(14/18)、81.32%(74/91)、80.73%(88/109).超声弹性诊断准确率高于半定量评分方法(x2=31.25,P<0.05).超声弹性成像及半定量评分方法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和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2,P<0.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实性小结节.

    作者:陈越峰;丛淑珍;王煜;甘科红;王满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PTC患者的术前超声征象进行分析,其中4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转移组,94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对照组.对超声征象与病理的吻合度进行k系数检验.以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以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PTC原发灶的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内微钙化、颈部淋巴结内钙化、淋巴结内囊变坏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 =45.21、48.78、57.81,OR=32.49、50.73、246.60,P均<0.05),且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度(k=0.57、0.56、0.64,P均<0.01).结论 PTC原发灶内微钙化和颈部淋巴结囊变坏死、钙化对术前预测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付超;崔可飞;秦石成;滑少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健康志愿者SPECT多巴胺转运体分子影像分析

    目的 研究健康志愿者SPECT多巴胺转运体(DAT)分子影像阅片基础,为分析异常影像提供参考.方法 对31名健康志愿者行DAT特异性放射性配体99mTc-TRODAT-1 SPECT显像,从解剖标志、放射性分布及对称性等方面,以视觉定性分析DAT影像特征,结合解剖图谱和MRI绘制DAT典型横断层面对应的线条图.结果 26名双侧纹状体横断层面呈典型“熊猫眼”形态,双侧尾状核和壳核大致等大,DAT放射性分布均匀、对称;5名双侧纹状体表现为哑铃形;24名双侧杏仁体显影,呈圆点状;6名丘脑轻度显影.所有志愿者均未见明显非特异性分布.结论 健康志愿者SPECT脑DAT分子影像的各组织结构清晰可辨,特异性强.

    作者:孙涛涛;胡疏;贾少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fMRI观察静息态下健康人睡眠剥夺前后脑局部一致性差异

    目的 运用fMRI和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观察受试者睡眠剥夺(SD)前后静息态脑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15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在正常睡眠情况下(正常态组)和24 h SD状态下(SD组)间隔2周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ReHo计算、分析数据,以SPM5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设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的体素体积(V)为≥270 mm3.结果 与正常态组比较,SD组ReHo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颞叶横回,双侧中央后回;ReHo值降低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及右侧小脑后叶.结论 SD引起多个脑区形成的网络发生功能紊乱,其中以处于情绪调控环路中的相关脑区变化明显.静息态fMRI可以反映受试者SD状态下脑部功能区ReHo的改变.

    作者:戴西件;龚洪翰;闵友江;王思勇;刘碧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用ROC和LROC方法观察三维CT成像识别缺陷的性能

    将ROC引入CT检测系统来对缺陷识别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传统的ROC方法由于只针对缺陷位置固定的情形,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而考虑了缺陷定位的LROC方法更符合实际.本文基于两种方法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并结合LROC模型和ROC模型的物理意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综合比较,LROC方法优于ROC方法,但LROC模型的假设前提在一些情形下并不成立,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目前来看,将ROC实验和LROC实验结合使用,是提高诊断效果的优方案.

    作者:施成;邢宇翔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兔甲亢性心肌病不同左心室构型血管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目的 探讨兔甲亢性心肌病不同左心室构型血管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对实验组兔每日经腹腔注射左旋甲状腺素(45 μg/kg体质量)建立甲亢动物模型,依超声参数分为向心性肥厚(CH)亚组和离心性肥厚(EH)亚组,超声检测各组兔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E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在QTVI条件下测量二尖瓣环平均舒张期峰值速度(Ve)、计算两个位点平均峰值速度及E/Ve.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亚组、EH亚组的EDD显著减小,且EH亚组更明显(P均<0.01).与对照组及CH亚组比较,EH亚组NEDD显著减小(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CH亚组、EH亚组的Ve显著减低(P均<0.01),且EH亚组Ve较CH亚组减低更显著(P<0.01);CH亚组、EH亚组的E/Ve显著增高(P均<0.01),且EH亚组E/Ve较CH亚组增高更显著(P<0.01).实验组EDD和NEDD与Ve呈正相关(P均<0.05),与E/Ve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兔甲亢性心肌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张洁;礼广森;孙艳红;王亚娟;王伟东;毕文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实验性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左心室径向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定量评价实验性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n=25)和假手术组(n=15),分别于术前、术后2、4、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心室腱索水平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Ds),舒张末期室间隔(IVST),后壁厚度(PWT),计算短轴缩短率(FS)及射血分数(EF).采集并储存清晰的高帧频左心室乳头肌短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脱机分析左心室6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及整体径向应变(GPRS).比较各指标在手术组不同观察时点、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同一观察时点的差异.结果 与术前及假手术组同一观察时点比较,术后2周手术组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手术组IVST、PWT增厚(P均<0.05),各节段PRS及GPRS减低(P均<0.05);术后8周,手术组LVEDd、LVEDs测值较之前各观察时点增大,FS、EF值较前明显减低,各节段PRS及GPRS减低(P均<0.05),IVST、PWT较术前、术后2周及同一观察时点假手术组增厚(P均<0.05),但与手术组术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复性测量显示PRS组间及组内测值比较均有较高一致性.结论 2D-STI能观察后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心肌纤维径向重构与收缩功能变化的进展过程,是评价实验性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覃小娟;谢明星;王静;吕清;方凌云;付倩;黄桂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诊断鳃裂囊肿

    目的 探讨鳃裂囊肿的高频超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4例鳃裂囊肿的高频超声表现.结果 14例鳃裂囊肿中,第一鳃裂7例,第二鳃裂5例,第三鳃裂2例;3例合并瘘管.囊肿均边界清晰,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超声表现分为3型:无回声或伴稀疏点状回声型4例;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内部密集回声型9例;混合回声型1例.6例后方回声增强.3例囊壁和1例囊壁及囊内结节可见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7.14% (8/14).结论 鳃裂囊肿有经典发生部位,超声表现多样,需与颈部其他囊性肿物相鉴别.

    作者:赵新美;王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随访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 3DE)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随访价值.方法 用RT-3DE测量66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平均随访2年,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66例患儿中,46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随访发现冠状动脉恢复时间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RT-3DE能立体显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结构.长期随访,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预后较好.

    作者:雷芳;陈辉;唐建华;林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