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的HRCT分析

赵鹏飞;王振常;鲜军舫;李静;陈青华

关键词:颞骨, 容积, 颈内动脉管, 颈静脉孔, 乙状窦沟, 血管源性耳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观察HRCT图像上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名受检者(332耳)的颞骨HRCT图像.行颞骨CT MPR,观察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利用三维VR技术获得颞骨气化容积,分析骨壁裂缺与无裂缺颞骨气化容积的差异性.结果 受检者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乙状窦沟裂缺发生率分别约2.41%(8/332)、0.90%(3/332)、2.71%(9/332).骨壁完整受检者颞骨气化容积平均约(5.43±2.43)ml.不同性别及侧别间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骨壁裂缺耳分别与完整骨壁耳相比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健康受检者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可发生裂缺,在诊断血管源性搏动性耳鸣时应注意鉴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膈下隔离肺1例

    孕妇29岁,孕1产0,孕30+5周.常规经腹超声:胎头强光环位于耻骨联合上,双顶径79.6 mm,颅骨光环完整,脑室率正常,胎儿颜面部嘴唇可显示,胎儿脊柱连续性完整,可见胎心搏动,胎心率139次/分;胎儿腹壁完整,于左上腹腔内左肾与胃间可见32 mm×24 mm×27 mm稍强回声(图1),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管状结构,与左肾、胃泡、左肾上腺分界清楚;股骨长度57.7 mm;胎盘位于左侧壁,Ⅰ级;羊水大前后径43.4 mm.CDFI:胎儿左上腹稍强回声内见腹主动脉供血的彩色血流信号(图2).超声诊断:单活胎(头位),胎盘位置正常(Ⅰ级);胎儿左上腹实性包块(考虑为隔离肺).该孕妇要求引产,引产后尸体解剖证实胎儿隔离肺.

    作者:郭玲;王义;高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分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分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不同分级HPC 39例,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WHO Ⅲ级间变型HPC 21例,WHO Ⅱ级HPC 18例,均位于颅内脑外.21例间变型HPC中,20例病灶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9例跨叶生长;MR平扫T1 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20例,等信号1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20例,等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19例;明显囊变坏死16例,“硬膜尾征”2例,相邻颅骨破坏10例,瘤周水肿明显16例.18例HPC中,病灶呈类圆形9例,跨叶生长3例;MR平扫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10例,等信号8例;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10例,等信号8例;增强扫描呈均匀显著强化10例;明显坏死囊变7例,“硬膜尾征”6例,相邻颅骨破坏2例,所有病灶瘤周水肿不明显.病理示间变型HPC Ki-67阳性细胞数平均(18.41±1.31)%,HPC Ki-67阳性细胞数平均(7.12±0.78)%.结论 颅内间变型HPC与HPC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前者具有更明显的分叶状、跨叶生长倾向,肿瘤更易出血、坏死、囊变致信号不均匀,少见“硬膜尾征”,更易破坏邻近颅骨,瘤周水肿明显等特点,可与后者鉴别.

    作者:张婧;周俊林;董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观察特发性全面癫痫患者皮层下核团铁含量改变

    目的 利用SWI技术观察特发性全面癫痫(IGE)患者皮层下核团铁物质含量的改变,揭示铁在IGE病理生理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35例IGE患者(IGE组)纳入本研究,并以35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SWI数据,比较IGE患者发作间期相对正常人脑皮层下灰质核团的铁含量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GE组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及红核的铁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且其双侧丘脑、黑质和红核的SWI相位信号与患者发作的起始年龄呈负相关(r=-0.69,P<0.001).结论 IGE患者皮层下核团铁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减低,提示铁的减少可能是癫痫发作的结果.

    作者:王茂雪;张志强;王正阁;沈连芳;朱湘文;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对比分析幕上与幕下脉络丛乳头状瘤

    目的 对比分析幕上与幕下脉络从乳头状瘤在患者一般资料及脑积水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幕上组(19例)和幕下组(2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统计伴发脑积水的例数,并进一步观察治疗后脑积水的缓解情况.结果 幕上、幕下组的男女比例分别为15∶4和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幕下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2.2)岁和(39.4±3.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幕下组伴脑积水的例数分别为14例和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复查,幕上组4例脑积水缓解(4/14),幕下组4例脑积水缓解(4/5).结论 幕上与幕下脉络丛乳头状瘤在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和伴发脑积水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别.幕上脉络丛乳头状瘤更易伴发脑积水,且多为交通性脑积水,术后不易缓解;幕下脑积水多为梗阻性脑积水,术后易缓解.

    作者:杨超;孙胜军;边杰;肖道雄;刘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动功能成像评价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目的 应用自动功能成像(AFI)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AMI患者2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MBMC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的安全性,临床状况,心肌缺血区域的改变及细胞移植术前、后左心室心功能变化.结果 移植后3例于MB MC细胞注入后出现发冷反应,予以地塞米松治疗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期前收缩,术后24 h持续ECG监测未再出现心律失常;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移植3个月后心肌显像示11例原梗死区缩小、活性区增大;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发现,MBMC移植后3~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7.73%,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0.81%,AFI显示患者左心室室壁纵向应变术后有明显改善,牛眼图可见缺血节段减小,与PET的靶心图改变一致.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安全有效;AF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可为观察其疗效提供影像学基础.

    作者:贺声;沈燕华;李馨;高连茹;朱智明;张云山;任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优化缺血性脑卒中CT灌注成像的时间分辨力

    目的 探讨通过降低CT灌注成像(CTP)采样时间分辨力对CTP灌注参数值准确性的影响而降低CTP扫描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对25例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患者进行CTP扫描,球管旋转速度为1转/秒,采样时间分辨力为1 s,采集方式为4i×7.2mm,共得到160幅图像.对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组)进行降低时间分辨力分组,分别为2、3、4及5 s组.使用Neuro PCT软件对5组数据进行后处理,各组选择相同ROI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达峰时间(TTP),并与原始数据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时间分辨力降低,灌注参数伪彩图SNR降低.时间分辨力为2 s时,各灌注参数值与原始数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s及以下时间分辨力图像SNR降低趋于明显.随着时间分辨力降低,CTP扫描射线剂量明显降低.结论 CTP中,时间分辨力为2s时,仍能测得准确的灌注参数值,且可明显降低射线剂量.

    作者:马春;明兵;王周璇;孟义兴;陈淑君;官春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瞬时波强与血管弹性及体内激素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瞬时波强(WI)与血管弹性及体内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检测93名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W1,获取收缩早期正向波(W1)、收缩晚期和部分等容舒张期正向波(W2)、W1到W2的时间间隔(1st-2nd)、心电图R波到W1的时间间隔(R-1st).分析WI各参数和血管弹性指标与血清激素水平、血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血管弹性指标包括血管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结果 β、Ep、PWVβ与W1、W2、1“st-2nd呈正相关,与R-1st呈负相关(P均<0.05);多种血清激素水平、血生化指标与WI、血管弹性指标间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WI及血管弹性指标可以反映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功能的早期改变.

    作者:林宁;李红;唐力;李建卫;陈玮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肝硬化伴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

    患者男,47岁,肝硬化10年,肝内多发实性结节(多年随访未见变化,不除外肝硬化增生结节或血管瘤).本次随访超声见肝内数个中、高回声,较大者1.5 cm×1.3 cm;门静脉主干内径1.4 cm,脾厚4.5cm,脾静脉内径0.8cm,未探及腹腔积液暗区.右肝见条索状稍增强回声区,宽约2 cm,长约6 cm,内见细管状结构(图1),CDFI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提高Scale显示为蓝色离肝血流和其旁增粗的肝内动脉;于离肝血流处测得峰值血流速度38~188 cm/s、阻力指数0.22~0.32(图2),其旁肝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96~186 cm/s、阻力指数0.26~0.42.

    作者:林中能;李艳彬;施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靶向BST2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与肿瘤细胞的体外结合能力

    目的 制备骨髓基质抗原蛋白(BST2)靶向微泡造影剂,观察其与小鼠前列腺癌细胞(RM-1)和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体外结合能力,探讨BST2作为前列腺癌潜在靶点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对BST2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连技术制备BST2靶向脂质微泡,普通光镜下观察BST2靶向微泡造影剂,并采用Accu Sizer 780A粒度仪进行表征,以非靶向微泡作为对照,比较其与RM-1和4T1两种肿瘤细胞系的结合特性及结合率.结果 BST2在RM-1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在4T1细胞中的表达;BST2靶向微泡与RM-1细胞的黏附率明显高于其与4T1细胞的黏附率,并远远高于非靶向微泡的黏附率.结论 BST2靶向微泡造影剂可与RM-1细胞特异性结合,有望作为前列腺癌的特异性超声分子探针用于前列腺癌的靶向分子成像.

    作者:陈娟娟;严飞;靳巧锋;李露;郑海荣;刘先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胸壁错构瘤的MSCT表现

    目的 探讨胸壁错构癌的MSCT征象.方法 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错构瘤患儿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起源、临床特点与MSCT表现.结果 4例为单发病变,1例为双发病变.共6处病变,其中位于左后胸壁3处,位于左前胸壁、右后胸壁、右侧胸壁各1处,均起源于肋骨.CT均表现为肋骨膨胀性改变,局部形成凸向胸腔内或胸腔外的不均匀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内见高密度骨化或钙化影,增强后肿块部分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胸壁错构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很好地显示病变起源、大小、受累肋骨的数量及邻近组织结构情况.

    作者:霍梦娟;范淼;杨有优;刘鸿圣;高振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椎管内多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女,25岁.以“双下肢肌力下降伴大小便失禁5天,腰部疼痛”人院.查体:双侧下肢肌力0级;Hoffmann征未见异常,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征和Gordon征双侧均为阳性.MRI:T6至T12髓外硬膜下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稍短T1等T2信号(图1、2),压脂像呈等信号,边界清,较大者位于T9水平,上下径约2.51 cm,相应平面脊髓受压;增强扫描上述病变呈中等程度均匀强化(图3).

    作者:文宝红;程敬亮;张会霞;阎晨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维超声检测胎儿甲状腺肿并甲状腺功能减低1例

    孕妇28岁,孕33+5 周.产前常规超声示:宫内孕,胎儿双顶径8.4cm,头围30.4 cm,颅脑、心脏、腹腔未见明显异常,腹围27.5 cm;胎儿甲状腺左叶3.5 cm×1.8 cm×1.6 cm,右叶3.3cm×1.6 cm×1.5 cm,峡部厚0.6 cm(图1A),预测体积9.45 cm3;CDFI示胎儿甲状腺血流丰富,以周边为主(图1B、C).三维超声重建后可见胎儿甲状腺肿大(图1D);胎儿股骨长径5.8 cm,未见股骨骨化中心.

    作者:吕国荣;苏珊珊;赵艳春;凌乐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门控PET/CT评价猪双侧乳内动脉Y型搭桥术后的心肌血供

    目的 应用门控PET/CT评价猪双侧乳内动脉Y型搭桥术后桥血管和冠状动脉形态、心肌灌注、左心室功能.方法 对6头实验猪行双侧乳内动脉Y型搭桥术.术后送至PET中心对其再行门控13N-NH3心肌灌注和CT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6头猪共12条桥血管的18处吻合口中15处显示清晰,冠状动脉充盈良好;左心室各壁心肌灌注放射性分布均匀,室壁运动正常,左心室功能均大于50%.结论 门控PET/CT可无创地评价搭桥术后血管形态、心肌灌注和左心室功能.双侧乳内动脉Y型搭桥术可为心脏提供充足血供.

    作者:王思云;胡志辉;郑少忆;徐卫平;王淑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测定正常胎儿心脏房室瓣环、腔室径及其与胎龄的相关性

    目的 建立不同孕周时超声测定胎儿心脏各腔室径的正常值,探讨心脏测值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胎龄为16~40周的552胎正常胎儿按照胎龄分为13组,应用高分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其房室瓣环径、二、三尖瓣距离(M-TD)及心脏各腔室径,计算正常均值,对各测定值与胎龄绘制散点图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选择优化方程.结果 胎儿期心脏结构各测定值随胎龄增加而增大,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M-TD与胎龄呈线性相关,二、三尖瓣环径及其他心脏各腔室测值与胎龄之间呈非线性相关,曲线拟合显示二次多项式方程拟合度优.结论 正常胎儿心脏房室瓣环径、M-TD以及其他房室腔各测值随胎龄而增大,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李玉兰;李伟;李春容;杨霞;胡晓文;张桂珍;耿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肝癌残留和复发病灶的早期诊断

    目的 探讨MRI、PET/CT早期诊断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HCC患者的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呈不典型表现,经MR和(或)PET/CT检查发现HCC残留和复发病灶.对所有病灶均获得病理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的AFP.结果 对19例HCC患者行MR检查25例次,发现31个结节;PET/CT检查14例次,发现17个结节,MRI、PET/CT联合检查共发现35个结节;诊断HCC残留和复发病灶31个,直径0.90~2.50 cm,平均(1.50±0.32)cm.介入治疗后1、4周,AF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PET/CT诊断肝内残留和复发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7.10%(27/31)、89.47% (17/19),MRI联合PET/CT的诊断敏感度为100%(31/31).结论 MRI、PET/CT均能较好地早期诊断HCC患者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MRI联合PET/CT能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

    作者:陈耀庭;许林锋;孙宏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经体表超声及经口腔内超声联合探查诊断下颌下腺结石

    诊断涎石病的传统方法主要为X线检查、涎腺造影、MR以及临床口底物理检查等.本研究应用经体表超声及经口腔内高频超声联合探查下颌下腺导管结石2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海港;余善超;苏光明;米修奎;祝莉;李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56层螺旋CTA测量正常人椎动脉直径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已经成为观察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1].本研究利用256层螺旋CTA技术对正常人椎动脉各段直径进行测量和分析.

    作者:杨家明;蒋战魁;赵好果;段惠峰;周建收;李秋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步节段法”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内脏异位综合征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三步节段法”对诊断胎儿内脏异位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40 884胎产前超声检查中采用“三步节段法”,胎龄14~38周,平均(27.4±6.5)周;孕妇年龄20~33岁,平均(23.6±4.3)岁.11胎诊断为内脏异位综合征,将其产前超声表现与引产后解剖学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胎内脏异位综合征胎儿中,左异构3胎,右异构8胎;10胎引产后经尸体解剖证实.内脏异位综合征的主要产前超声表现包括内脏心脏异位,下腔静脉离断伴奇静脉异位引流或下腔静脉紧靠腹主动脉和心脏畸形.结论 产前超声是诊断胎儿内脏异位综合征有效可行的方法.采用产前超声“三步节段法”全面有序扫查获得主要超声征象可减少漏诊.

    作者:石伟元;张彤;张昊晴;颜海英;曾灵峰;廖敏兰;肖琳玲;胡玉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观察正常胎儿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孕周胎儿肾动脉(R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低血流速度(Vmin)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确定其正常参考值,分析其与孕龄的相关性.方法 从接受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的18~40周孕妇中选取符合条件的2627名进入样本库,测量胎儿肾动脉Vmax、Vmin和PI、RI,后按孕龄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胎儿左、右侧肾动脉血流Vmx(r=0.75,0.75)、Vmin(r=0.62,0.60)与孕龄呈正相关(P均<0.05),RI、PI随孕龄增长而呈缓慢下降趋势,仅在妊娠末期略有回升;胎儿左、右肾各血流参数测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儿肾动脉血流速度与孕龄呈正相关,而肾动脉RI、PI随孕龄变化幅度很小.胎儿肾动脉血流监测可作为预测和评估胎儿有无宫内缺氧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涛;冯泽平;田艾军;袁红霞;周永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CEUS增强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原发性HCC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低分化癌16例,高分化癌11例,取其中13例患者的癌周组织作为对照.分析术前CEUS图像,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计算增强时间、上升斜率、相对峰值强度、峰值增强率、下降斜率.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VEGF进行定位,应用蛋白印迹法对VEGF进行定量,分析CEUS曲线参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VEGF蛋白主要分布于胞浆中,蛋白定量分析显示中低分化HCC、高分化HCC、对照组织的VEGF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46.63±9.70)%、(32.36± 8.56)%、(8.85±5.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C曲线的相对峰值强度与VEGF蛋白相对含量呈正相关(r=0.56,P<0.05),而增强时间、上升斜率、峰值增强率及下降斜率与VEGF蛋白相对含量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HCC造影增强时间-强度曲线的相对峰值强度可反映VEGF蛋白表达,不同分化程度HCC的VEGF蛋白相对含量差异显著.

    作者:黄丽萍;尹率;邓力军;宋晓雁;任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