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何怡华;陈健;韩建成;谷孝艳;陈娇阳;李治安
患者男,3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4天;查体发现右膝关节肿胀,浮髌实验阳性,诊断为关节腔积液,行关节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约80 ml.MRI示关节腔内髌骨水平内侧卵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约2.0 cm×1.0 cm×0.7 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周围可见关节腔积液,考虑为游离体.1周后行手术治疗,于右膝关节髌骨水平外侧切口打开关节腔,未发现游离体;随后缝合切口,行MR检查,未发现关节腔内游离体.
作者:孙吉林;周汝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癌浆膜面不同CT表现类型以及据此判断浆膜有无侵犯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41例,将胃癌浆膜面CT表现分为5种类型:光滑型(Ⅰ型)、光滑膨隆型(Ⅱ型)、毛糙型(Ⅲ型)、结节型(Ⅳ型)和血管包绕型(V型).光滑型诊为浆膜无侵犯,其余类型诊为浆膜侵犯.将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结果与病理相对照.结果 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有无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8.76%(79/89)、65.38%(34/52)、81.44%(79/97)、77.27%(34/44)、80.14%(113/141)和98.88%(88/89)、34.62%(18/52)、72.13%(88/122)、94.74%(18/19)、75.18%(106/141).CT判断浆膜无侵犯的特异度高于术中判断(x2 =9.85,P<0.05).术中判断浆膜侵犯的敏感度高于CT(x2=7.85,P<0.05).CT胃癌浆膜面光滑型、光滑膨隆型、毛糙型、结节型和血管包绕型浆膜侵犯率分别为22.73%(10/44)、46.15%(6/13)、83.61%(51/61)、85.71%(6/7)和100%(1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P<0.001).结论 血管包绕型是CT诊断胃癌浆膜侵犯的可靠征象;CT浆膜面表现为光滑膨隆型时,判断胃癌浆膜侵犯要慎重.
作者:李雪丹;崔玲玲;崔立贺;刘屹;任克;徐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早期损害.方法 对60例地中海贫血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血清铁蛋白(SF)水平将患儿分为A、B两组,A组30例SF≥2500 μg/L,B组30例SF<2500 μg/L,获取各组左心室心尖四腔心、两腔心、长轴切面二维图像,测量左心室内外膜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地中海贫血A组、B组与对照组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左心室心肌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组左心室长轴内膜心肌纵向应变明显减低(P<0.05),B组仅后壁及下壁内膜心肌应变值明显减低(P<0.05),A组所有节段内膜心肌纵向应变均低于B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组左心室少部分节段的长轴外膜心肌纵向应变明显减低(P<0.05),B组所有节段外膜心肌纵向应变值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2D-STI技术能够发现常规超声不能检出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早期心肌收缩功能损害;SF水平较高患儿的心肌收缩功能受损较SF水平较低患儿更为严重.
作者:李振洲;王晶;王波;陈光福;刘倩;李泉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动过缓的方法和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对24例心房颤动伴心动过缓患者行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消融策略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左心房线性消融及复杂心房碎裂电位( CFAE)消融.观察消融前及术后1个月动态心电图,并记录24h平均心率、高窦性心率,以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6个月左心房直径变化.结果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患者平均心率、高窦性心率均高于术前(P<0.001);术后6个月左心房舒张末期直径减小(P<0.001).经(19.8±9.9)个月门诊随访,15例(15/24,62.50%)无心房颤动复发,无缓慢型心律失常相关症状;6例患者仍有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1例患者因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治疗,余2例心房颤动发作较术前频度减少.结论 心房颤动转复时的窦性停搏和心动过缓以及部分快-慢综合征患者的窦房结功能不良可能是源于快速心房率对窦房结功能的抑制.对这部分患者行经导管消融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窦房结功能不良,逆转重构.
作者:聂晶;万征;蔡衡;张文娟;于向东;姚薇;程晔;朱可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脑膜转移的MRI表现特点及转移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MRI表现:平扫仅3例表现为条片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增强后18例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型,3例为软脑膜-蛛网膜型.12例伴有颅骨骨质破坏,6例伴有脑内转移.乳腺癌脑膜转移途径:11例经邻近颅骨转移灶直接侵犯邻近硬脑膜;5例脑实质表浅部位的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4例经血行直接转移至硬脑膜和(或)柔脑膜,1例经血行转移至脑脊液后播散至柔脑膜.结论 MR增强扫描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重要检查方法.经颅骨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主要途径和特点.
作者:龙晚生;兰勇;罗学毛;胡茂青;金志发;崔恩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为改善传统人工标记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出基于图像分割技术的经验模态分解(EMD)改进算法.方法 采用EMD改进算法去噪,根据血管壁的特点,在其中的极值点插值步骤使用非均匀的二维B样条函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控制网格的密度不同,分别满足不同的分辨精度和平滑程度要求,改进了原始的二维EMD算法;然后通过K均值方法从图像中分离出血管腔、血管壁和其他组织,使用数学形态学算法逐步得到终的内-中膜组织分割结果.结果 改进EMD算法取得了较好的重建和滤波效果,有效克服了超声图像的强噪声和低分辨力对图像分割的限制,整个算法分割比较准确,算法复杂度相对较小.结论 改进EMD算法是在超声图像中自动提取内-中膜的较有潜力的方法,能有效去除超声噪声,同时保留条纹结构的细节和边缘信息,有望于其他强噪声环境下提取条纹结构.
作者:张晶;杨平;谢耀钦;林宛华;张元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观察正常婴幼儿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0.6~36.0个月的健康婴幼儿40名,中位月龄9.5个月.以VFM分别定量心尖四腔的左、右心室峰值血流速度在心腔内分布的位置,血流量峰值时间和每个心动周期正、反向累计血流量及心腔内涡流的数量、位置、出现时间和涡流量.结果 左、右心室腔内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正中,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内偏室间隔侧.心腔内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次递减,但同一心腔内各节段的血流量的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内涡流多持续在等容收缩期;与右心室腔相比,左心室腔内涡流面积及涡流量均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腔内涡流量与体表面积、心肌质量呈正相关(P<0.05),与心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VFM技术能定量评价和可视化显示婴幼儿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用于评价儿童心脏疾病.
作者:李姝娜;夏焙;李薇玢;张玲利;林洲;陶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探讨老年人工作记忆能力衰退与脑灰质萎缩间的关系.方法 在30名老年人(老年组)和38名青壮年人(对照组)中分别进行keep-track任务和2-back任务两种工作记忆任务检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高分辨力MR扫描,并使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进行VBM分析,比较老年组与对照组的脑灰质体积差异,并在老年组内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寻找与工作记忆任务能力下降相关的责任萎缩脑区.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工作记忆能力显著衰退,且出现广泛的脑灰质萎缩.老年组中,与keep-track任务能力相关的萎缩脑区主要位于双侧前额叶中下部、运动前区、顶叶后下部和小脑;与2-back任务相关的萎缩脑区主要位于左侧的前额叶下部、运动前区和颞叶.左腹侧运动前区(BA6)皮层的灰质体积与两个任务的行为学数据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老年人工作记忆能力下降与工作记忆神经网络的灰质萎缩有关.
作者:郑东明;孙洪赞;董晓宇;陈思攀;徐永川;马英;王晓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EUS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观察CEUS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对88例乳腺肿瘤患者(恶性52例,良性36例)行实时CEUS,分析肿瘤特点,记录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值,计算MVD.结果 良、恶性肿瘤在CEUS增强强度、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及有无穿支血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肿瘤峰值减半差值时间(ΔHT)、峰值强度(PI)、MVD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5).结论 CEUS有助于判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且肿瘤增强强度与MVD有关.
作者:裴华洁;王小燕;韦海明;蓝春勇;刘腾;贺琰;农美芬;康利克;黄向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在R2'图中的表现,并与DWI比较,探讨其在判断脑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 对14例发病时间为6~22 h[平均(16.73士4.65)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就诊当日和发病后7~20天分别进行MR检查.将首次检查中的DWI高信号区定义为初始病灶面积(L0),第二次复查的T2WI或T2-FLAIR图像上病灶面积定义为终梗死面积,后者小于L0的部分为组织存活区(ST),大于L0的部分为病灶扩大区(LG).对同一患者不同检查时间病灶形态和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初次检查异常信号的面积可分为3种:①4例R2'图病灶面积> DWI高信号区面积,终梗死面积与R2'图异常信号区面积相同.R2'图病灶为稍高信号,LG区R2'信号升高的程度大,周围区次之,L0区小;复查时R2'图病灶变为低信号.②6例R2'图病灶面积=DWI高信号区面积,终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③4例R2'图病灶面积<DWI高信号区面积,R2'图病灶中心为低信号,边缘为稍高信号,在外围为等信号,呈内低外高分层状表现,终梗死灶的面积与初次R2'上低信号区的面积相似.结论 ①发病24 h内,脑梗死灶在R2'图的3种情况分别具有不同的演变过程;②相对于传统MR成像序列,R2'在判断梗死核心和半暗带方面更精确.
作者:刘珍友;张云亭;张敬;刘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LB)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PLB的临床资料,结合1980-2010年相关国内文献,观察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6例PLB中,病变位于胫骨上段2例,股骨下段1例,股骨干1例,肱骨远端1例,骶骨1例,均未见骨膜新生骨;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3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免疫组化Vim、Actin和SMA均阳性,S-100阴性.复习文献中的53例PLB,单骨受累50例,多骨受累3例;39例有X线片资料,37例可见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见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其中2例可见病理性骨折伴骨膜新生骨.结论 PLB罕见,多表现为单骨溶骨性骨质破坏,无骨膜新生骨,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术前诊断需要依赖免疫组化.
作者:高振华;尹军强;孟悛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成体脑内神经发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MR已成为在体研究成体神经发生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针对MR在体研究成体神经发生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邵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VTQ技术对9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96个病灶及1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检测,获取病灶及肝实质的剪切波速度( SWV)值.结果 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WV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1.恶性病变组SWV值大,良性组次之,正常对照组低(P<0.05),以SWV=1.96 m/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91.68%,98.41%,80.02%,89.62%和96.57%;血管瘤与肝硬化结节及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肝细胞癌(HCC)与肝转移癌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恶性病变组周围肝实质SWV值大于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良性组略大于正常组(P>0.05);血管瘤、FNH病种间和肝转移癌、HCC、肝硬化结节及胆管细胞癌(CCC)病种间的周围肝实质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Q可定量反映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魏凌琳;叶真;徐秋晨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29例胰腺癌患者和17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行CEUS检查,应用TIC分析计算病灶内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Imax)、渡越时间(TT).结果 胰腺癌的AT大于肿块型胰腺炎[(11.06士3.54)s vs (8.41±3.11)s,P<0.05)],胰腺癌的Imax明显小于肿块型胰腺炎(44.30% vs 86.57%,P<0.05).以AT≥9.45 s诊断胰腺癌,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5.86%、70.59%、81.48%、63.16%、73.91%;以Imax≤72.14%诊断胰腺癌,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2.41%、64.71%、77.78%、57.89%、69.57%;以AT≥9.45s或Imax≤72.14%为标准诊断胰腺癌,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增大(93.10%、81.82%和78.26%).结论 CEUS定量分析可为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提供更客观、有力的依据.
作者:范智慧;严昆;吴薇;尹珊珊;戴莹;杨薇;陈敏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Tamura纹理参数对声像图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下靶组织凝固性坏死情况的评价效果.方法 根据HIFU辐照兔VX2乳腺肿瘤的辐照强度,将1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90 W、120 W、150W组,每组40只,辐照时间均为3 s.采集辐照前和辐照后即刻的声像图,提取Tamura纹理参数中的方向度、粗糙度和对比度;通过支撑适量机筛选,获得决策超平面,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敏感度为89.71%(61/68),特异度为69.23%(36/52),准确率为80.83%(97/120);灰度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敏感度为57.35%(39/68),特异度为63.46%(33/52),准确率为60.00%(72/120),前者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01).90 W组中,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准确率为77.50%(31/40),高于灰度(20/40,50.00%,P=0.011);120W组中,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准确率为80.00%(32/40),高于灰度(22/40,55.00%,P=0.017).结论 声像图Tamura纹理分析判断凝固性坏死是可行的,且较之灰度具有一定优越性.
作者:闵加艳;邹建中;郭宇;王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儿男,13岁,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阴囊疼痛,较剧烈,呈阵发性,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2天前就诊于当地医院,经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查体:左侧阴囊明显肿大,有触痛,提睾反射消失,右侧阴囊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3×109/L.超声:右侧阴囊内可探及双睾丸样回声,呈纵行排列,大小分别为2.7 cm×1.5cm×2.1cm及1.7cm×1.1 cm×1.7 cm,内部回声均匀一致,其内均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左侧睾丸肿大,约2.4cm×2.5cm×3.2cm,内部回声明显不均匀,可见数处小片状液性暗区,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考虑左侧睾丸扭转,右侧阴囊内双睾丸.行左侧睾丸探查术,术中见左睾丸色黑,表面可见少量血性渗液,鞘膜腔内精索逆时针扭转540°.术中诊断左睾丸扭转坏死而切除.病理诊断:左睾丸出血性梗死.
作者:陈顺平;胡元平;许世豪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伴随恶性征象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88例SPN患者,根据结节所处位置与支气管的关系,由肺门向胸膜将肺野分为内侧带、中间带及外侧带;然后再由肺尖向肺底,分为上野、中野及下野;后再对所有结节伴随的恶性征象与分布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个SPN中,位于内侧带7个、中间带57个、外侧带124个,相应部位具有恶性征象结节的百分比分别为14.69%(1/7)、59.65%(34/57)、86.29%(107/124),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上野84个、中野18个、下野86个,相应部位具有恶性征象结节的百分比分别为84.14%(69/84)、55.56%(10/18)、73.26%(63/86),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除肺上野与肺中野的结节数有差异外,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N所具有的恶性征象与分布区域在横向空间具有差异性,在纵向空间不具有差异性.
作者:黄越;刘文亚;木合拜提·买合苏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体模验证双能CT碘含量测定的可靠性.方法 配置16种不同浓度碘对比剂的试管放置于体模中,浓度梯度为0、0.1、0.3、0.5、0.7、0.9、1.0、2.0……10.0 (mg/ml).采用两种能量模式进行双能CT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140 kV和100、140 kV.分为4组处理对象:80、140 kV,5 mm重建层厚组(A组);100、140 kV,5 mm重建层厚组(B组);80、140 kV,1 mm重建层厚组(C组);100、140 kV,1 mm重建层厚组(D组).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真实值与测量值.结果 4组碘测量值与真实碘含量之间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999).4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试管的CT值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随试管内碘浓度逐渐增高,CT值测量受扫描电压影响出现偏移.单能量曲线显示试管的CT值随能量的增加而减小.结论 双源CT定量分析不同浓度溶液碘含的准确性较高.
作者:田志辉;王琦;时高峰;曹彦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钼靶X线和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乳腺DCIS 患者的钼靶X线和超声特点,比较二者诊断DCIS的敏感度和对肿物及钙化的检出率.结果 16例钼靶X线片可见肿物,其中圆形8例(8/16,50.00%),分叶形6例(6/16,37.50%),不规则形2例(2/16,12.50%).边缘浸润10例(10/16,62.50%),边缘清楚6例(6/16,37.50%).77例钼靶X线片中可见钙化,42例钙化呈细线状或细分支状(42/77,54.55%),35例表现为多形性(35/77,45.45%);钙化呈簇状分布44例(44/77,57.14%),区段分布25例(25/77,32.47%),线样分布8例(8/77,10.39%).70例超声可见肿物,圆形38例(38/70,54.29%),分叶状29例(29/70,41.43%),不规则形3例(3/70,4.29%);肿物边缘不清楚53例(53/70,75.71%),边缘清楚17例(17/70,24.29%).根据检出肿物和钙化,钼靶X线和超声诊断DCIS的敏感度分别为77.89%(74/95)和42.11%(40/95,P<0.001),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可提高至89.47%(85/95,P<0.05).钼靶和超声对肿物的检出率分别为16.84%(16/95)和73.68%(70/95,P<0.001),对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81.05%(77/95)和12.63%(12/95,P<0.001).结论 钼靶X线对钙化的诊断较敏感,而超声对肿物的检出率更高,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DCIS的敏感度.
作者:谢菲;周波;杨德起;刘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采用动态磁敏感对比MR灌注加权成像(DSC- PWI)评估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发生因素及机制.方法 对81例确诊为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行DSC-PWI和MR常规检查,记录大脑半球不对称指数(AIcbⅠ)、小脑不对称指数(AIcbⅡ)、幕上脑梗死体积、梗死位置、患者是否有偏瘫及活动受限的情况.将患者分为CCD阳性组和CCD阴性组,比较两组相关参数的差异,分析CCD阳性患者幕上梗死参数与AIcb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CD阳性组35例(43.21%),在梗死时间、梗死部位、偏瘫及活动受限情况方面与CCD阴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D阳性组患者幕上梗死体积和AIcbⅡ之间呈正相关(r=0.25,P=0.01),梗死持续时间与AIcbⅡ之间无相关性(r=0.19,P=0.59).结论 CCD可能是皮层脑桥小脑通路中断的结果,其发生可能与梗死时间、梗死部位、患者偏瘫及活动受限情况有关.
作者:赵珊珊;程敬亮;白洁;张勇;王琳琳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