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0T MR R2'图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初步应用

刘珍友;张云亭;张敬;刘洁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脑缺血半暗带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在R2'图中的表现,并与DWI比较,探讨其在判断脑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 对14例发病时间为6~22 h[平均(16.73士4.65)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就诊当日和发病后7~20天分别进行MR检查.将首次检查中的DWI高信号区定义为初始病灶面积(L0),第二次复查的T2WI或T2-FLAIR图像上病灶面积定义为终梗死面积,后者小于L0的部分为组织存活区(ST),大于L0的部分为病灶扩大区(LG).对同一患者不同检查时间病灶形态和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初次检查异常信号的面积可分为3种:①4例R2'图病灶面积> DWI高信号区面积,终梗死面积与R2'图异常信号区面积相同.R2'图病灶为稍高信号,LG区R2'信号升高的程度大,周围区次之,L0区小;复查时R2'图病灶变为低信号.②6例R2'图病灶面积=DWI高信号区面积,终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③4例R2'图病灶面积<DWI高信号区面积,R2'图病灶中心为低信号,边缘为稍高信号,在外围为等信号,呈内低外高分层状表现,终梗死灶的面积与初次R2'上低信号区的面积相似.结论 ①发病24 h内,脑梗死灶在R2'图的3种情况分别具有不同的演变过程;②相对于传统MR成像序列,R2'在判断梗死核心和半暗带方面更精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孤立性肺结节空间分布特征及伴随恶性征象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伴随恶性征象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88例SPN患者,根据结节所处位置与支气管的关系,由肺门向胸膜将肺野分为内侧带、中间带及外侧带;然后再由肺尖向肺底,分为上野、中野及下野;后再对所有结节伴随的恶性征象与分布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个SPN中,位于内侧带7个、中间带57个、外侧带124个,相应部位具有恶性征象结节的百分比分别为14.69%(1/7)、59.65%(34/57)、86.29%(107/124),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上野84个、中野18个、下野86个,相应部位具有恶性征象结节的百分比分别为84.14%(69/84)、55.56%(10/18)、73.26%(63/86),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除肺上野与肺中野的结节数有差异外,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N所具有的恶性征象与分布区域在横向空间具有差异性,在纵向空间不具有差异性.

    作者:黄越;刘文亚;木合拜提·买合苏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体外实验观察微泡-阳离子纳米脂质体合物促进 HGF 基因转染

    目的 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的特异结合,制备一种高效载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脂质微泡(LMB)-阳离子纳米脂质体复合物(LMB-CNLP),观察转染情况,探讨其对对数生长期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HSC-T6细胞分为载HGF基因的LMB组、LMB-CNLP组和对照组(单纯质粒),超声辐照各组进行HGF转染.以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测转染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HGF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HSC-T6细胞凋亡.结果 LMB-CNLP组HGF基因的转染率为41.29%,明显高于其他2组.转染后的细胞能持续表达HGF,且随着HGF蛋白增多,HSC-T6细胞凋亡率增高.结论 超声辐照LMB-CNLP复合物能提高HGF基因在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中的转染情况,促进HSC-T6凋亡,为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文艳;汪朝霞;王志刚;赵建农;张守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常规 MRI 与 DWI 特征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常规MRI、DWI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T的常规MRI、DWI及病理学表现.在ADC图上测肿瘤及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MRI上肿瘤多见于额叶和顶叶.11例肿瘤呈尖端指向脑室的三角形或扇形,8例呈类圆形,4例呈脑回状,1例为大脑半球内弥漫结节状病变.17例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凸面,9例肿瘤邻近颅骨受压变薄.23例单发肿瘤呈T1WI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18例患者接受T2W FLAIR序列检查,其中12例肿瘤周围见薄环状高信号.13例肿瘤未见明显强化,9例肿瘤内见强化.肿瘤周围未见明显水肿.20例肿瘤平均ADC值(1.98×10-3 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3×10-3 mm2/s,t=20.44,P<0.01).24例肿瘤内均见特殊的胶质神经元成分,7例病理诊断为单纯型DNT,17例为复杂型DNT.结论 DNT的常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与肿瘤内特殊的胶质神经元成分有关;DNT的ADC值明显增高,有助与其他脑皮质区肿瘤相鉴别.

    作者:季学满;张宗军;张志强;卢光明;印洪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超声鉴别诊断颈部结核性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

    目的 探讨超声鉴别诊断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结核性淋巴结和86例转移性淋巴结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 结核性淋巴结内部可呈现无回声及钙化;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多呈低回声,可有微钙化,少有无回声;两组之间内部有无回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多有血流信号,结核性淋巴结内部多无血流信号,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有助于鉴别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

    作者:王延海;蔡爱露;刘守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产前超声表现1例

    孕妇30岁,孕2产0,孕早期轻度甲状腺功能减低,未予处理.孕19+2、24+5周时产前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胎儿异常.孕29+3周超声发现胎儿右下腹膀胱后方3.02 cm×2.84 cm×2.49 cm囊性肿物,边界清,壁薄、液清,未探及血流信号(图1A、B);孕35+3和37+6周超声示病变大小分别为6.08 cm×5.82 cm×6.21 cm和7.27 cm×5.83 cm×6.19 cm,囊液均较清.患儿出生后3天CT于右中下腹见6.07 cm×6.32 cm×7.53 cm不规则囊性密度影,密度均匀,无强化,考虑肠系膜囊肿或肠重复畸形.5天后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右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ovarian juvenile granulose cell tumor,OJGCT)伴广泛囊变.

    作者:严霞瑜;杨太珠;罗红;杨帆;郭应坤;宁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实时三维TEE评价犬二尖瓣对合程度与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关系

    目的 建立急性二尖瓣反流动物模型,应用实时三维TEE(RT-3D-TEE)分析犬心脏出现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时所对应的二尖瓣对合指数的截断值.方法 应用15只健康犬建立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模型,以Philips iE33超声心动成像仪分别于基础状态下、过度压力状态下及出现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状态时获取原始数据,对超声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二尖瓣对合指数,利用ROC曲线确定截断值.对实验犬二尖瓣前后叶粗糙带进行染色,以获得实体二尖瓣对合指数.结果 基础状态下超声所测二尖瓣对合指数与二尖瓣对合指数实体测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6,P<0.05),二尖瓣对合指数与左心室压力呈负相关(r=-0.86,P<0.01);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时,二尖瓣对合指数小于基础状态(P=0.045).二尖瓣出现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时,二尖瓣对合指数所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 cm2,当二尖瓣对合指数的截断值为19.89%时,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92.00%.结论 RT-3D-TEE测量二尖瓣对合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犬二尖瓣的实际对合情况.

    作者:王林林;何怡华;陈健;韩建成;谷孝艳;陈娇阳;李治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MRI评价乳腺癌脑膜转移

    目的 探讨乳腺癌脑膜转移的MRI表现特点及转移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MRI表现:平扫仅3例表现为条片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增强后18例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型,3例为软脑膜-蛛网膜型.12例伴有颅骨骨质破坏,6例伴有脑内转移.乳腺癌脑膜转移途径:11例经邻近颅骨转移灶直接侵犯邻近硬脑膜;5例脑实质表浅部位的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4例经血行直接转移至硬脑膜和(或)柔脑膜,1例经血行转移至脑脊液后播散至柔脑膜.结论 MR增强扫描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重要检查方法.经颅骨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主要途径和特点.

    作者:龙晚生;兰勇;罗学毛;胡茂青;金志发;崔恩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泪囊囊肿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泪囊囊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胎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泪囊囊肿的声像图特征,并追踪其妊娠结局.结果 产前超声检出12胎胎儿泪囊囊肿,孕周为26~36周,其中双侧3胎,单侧9胎.泪囊囊肿典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眼眶内下方见囊性无回声.6胎囊肿产前自行消失;1胎经终止妊娠后确定存在泪囊囊肿2胎分娩后囊肿自行消失;1胎分娩后因新生儿呼吸窘迫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胎失访.结论 胎儿泪囊囊肿有其特征性超声表现,正确诊断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黄苑铭;黄冬平;梁耀佳;邹鹏;陈丹;马小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眶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 MRI 表现

    目的 探讨眶部丛状神经纤维瘤(PNF)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85侧眶部PNF的MRI表现.79例均接受眼眶MR检查,其中71例接受增强MR扫描.结果 眶部PNF均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位于眼睑及眶周表浅部位的病变呈弥漫性生长并穿透筋膜和肌层,与肌肉相比,76侧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9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侧可见靶征.眶腔和(或)颞下窝等深层部位病变呈多发边界清楚的小结节或束状病变,主要沿神经干生长并压迫周围结构,77侧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7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4侧可见靶征.结论 眶部PNF多呈侵袭性生长,MRI可清晰显示PNF累及范围,眼眶表浅部及深部病变有着不同的形态及信号特点.

    作者:付琳;李季;王振常;鲜军舫;李静;张征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乳腺肿瘤CEUS特点及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CEUS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观察CEUS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对88例乳腺肿瘤患者(恶性52例,良性36例)行实时CEUS,分析肿瘤特点,记录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值,计算MVD.结果 良、恶性肿瘤在CEUS增强强度、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及有无穿支血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肿瘤峰值减半差值时间(ΔHT)、峰值强度(PI)、MVD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5).结论 CEUS有助于判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且肿瘤增强强度与MVD有关.

    作者:裴华洁;王小燕;韦海明;蓝春勇;刘腾;贺琰;农美芬;康利克;黄向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卵巢实性肿块的低场 MRI 表现

    目的 探讨卵巢实性肿块的低场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卵巢实性肿块的临床、MR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该病的MR影像特征.结果 11例卵巢实性肿块者,7例卵泡膜细胞瘤(OT)、3例纤维瘤(OF)及1例支持-间质细胞瘤(SLCT).11例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8例低信号肿块中夹杂点状、条索状或片絮状高信号,2例OT及1例SLCT肿块呈高信号;2例OF不强化、5例OT轻度强化、2例OT及1例SLCT明显强化.MRI表现与病理结果相符.结论 大多数OT、OF及SLCT在MRI上呈实性肿块,其T2W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作者:武庆利;李元;叶浩祥;郭健;周平;李志鸽;黄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超声诊断易误诊为乳腺癌的浆细胞性乳腺炎1例

    患者女,34岁,20天前发现右乳结节,直径约1 cm,轻触痛,局部无红肿,无乳头溢液,此后持续存在并增长至5 cm×4 cm.查体:右乳头轻度内陷,内上象限扪及直径约5 cm的包块,触痛(+),表面红肿,质硬,右腋窝下数个肿大淋巴结.

    作者:杜莉;何英;孙海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超声诊断神经鞘瘤病1例

    患者女,19岁,左上臂发现肿物7月余,渐增大,感觉疼痛4个月,伴拇、食、中指麻木,拇指屈曲活动受限.查体及肌电图示左正中神经不全损伤.超声:左上臂近肘部至左腋窝正中神经增粗,约0.61 cm,回声减低、不均匀,其走行区内可探及两个低回声包块,由多个结节组成,左上臂包块9.10 cm×1.77 cm、左腋前包块4.66 cm×1.70 cm,边界欠清,两端均可见神经样结构,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强回声斑,其内均未见明显神经样结构穿行;CDFI示包块血流信号丰富,PW可测得动脉及静脉频谱.

    作者:张新;程国良;何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双能CT测定体模碘含量

    目的 利用体模验证双能CT碘含量测定的可靠性.方法 配置16种不同浓度碘对比剂的试管放置于体模中,浓度梯度为0、0.1、0.3、0.5、0.7、0.9、1.0、2.0……10.0 (mg/ml).采用两种能量模式进行双能CT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140 kV和100、140 kV.分为4组处理对象:80、140 kV,5 mm重建层厚组(A组);100、140 kV,5 mm重建层厚组(B组);80、140 kV,1 mm重建层厚组(C组);100、140 kV,1 mm重建层厚组(D组).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真实值与测量值.结果 4组碘测量值与真实碘含量之间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999).4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试管的CT值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随试管内碘浓度逐渐增高,CT值测量受扫描电压影响出现偏移.单能量曲线显示试管的CT值随能量的增加而减小.结论 双源CT定量分析不同浓度溶液碘含的准确性较高.

    作者:田志辉;王琦;时高峰;曹彦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拟诊为AICVD患者,于发病24 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于CTP检查后24 h内复查MR,分析其CTP、4D-CTA及MRI表现.结果 常规CT平扫示8例有脑缺血病灶,12例未见明显异常.全脑CTP20例患者共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32个缺血灶,MRI发现26个病灶表现为梗死灶.4D-CTA显示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20例患者中14例血管狭窄,2例闭塞,4例正常.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同时获得CTP、4D-CTA图像,实现对AICVD的全面评价.

    作者:陈婷;郭大静;赵建农;方正;张维;敬永勇;倪卫国;葛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多排螺旋CT肠系膜混浊征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DCT肠系膜混浊征(MM)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的MDCT表现.结果 18例恶性肿瘤中,11例(11/18,61.11%)可见MM; 42例炎性病变中,36例(36/42,85.71%)可见MM.炎性病变较恶性肿瘤更易出现MM、脂肪缆绳征、逗号征及梳子征.恶性肿瘤较炎性病变更易出现系膜血管受累、系膜结节、腹腔积液及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MM能提示回盲部病变的性质,结合其他CT异常征象及临床病史有利于明确诊断.

    作者:符熙;靳仓正;赵宋礼;李春芳;谭婉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VTQ技术对9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96个病灶及1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检测,获取病灶及肝实质的剪切波速度( SWV)值.结果 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WV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1.恶性病变组SWV值大,良性组次之,正常对照组低(P<0.05),以SWV=1.96 m/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91.68%,98.41%,80.02%,89.62%和96.57%;血管瘤与肝硬化结节及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肝细胞癌(HCC)与肝转移癌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恶性病变组周围肝实质SWV值大于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良性组略大于正常组(P>0.05);血管瘤、FNH病种间和肝转移癌、HCC、肝硬化结节及胆管细胞癌(CCC)病种间的周围肝实质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Q可定量反映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魏凌琳;叶真;徐秋晨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超声图像中基于经验模态分解自动提取内-中膜厚度

    目的 为改善传统人工标记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出基于图像分割技术的经验模态分解(EMD)改进算法.方法 采用EMD改进算法去噪,根据血管壁的特点,在其中的极值点插值步骤使用非均匀的二维B样条函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控制网格的密度不同,分别满足不同的分辨精度和平滑程度要求,改进了原始的二维EMD算法;然后通过K均值方法从图像中分离出血管腔、血管壁和其他组织,使用数学形态学算法逐步得到终的内-中膜组织分割结果.结果 改进EMD算法取得了较好的重建和滤波效果,有效克服了超声图像的强噪声和低分辨力对图像分割的限制,整个算法分割比较准确,算法复杂度相对较小.结论 改进EMD算法是在超声图像中自动提取内-中膜的较有潜力的方法,能有效去除超声噪声,同时保留条纹结构的细节和边缘信息,有望于其他强噪声环境下提取条纹结构.

    作者:张晶;杨平;谢耀钦;林宛华;张元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3.0T MR R2'图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在R2'图中的表现,并与DWI比较,探讨其在判断脑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 对14例发病时间为6~22 h[平均(16.73士4.65)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就诊当日和发病后7~20天分别进行MR检查.将首次检查中的DWI高信号区定义为初始病灶面积(L0),第二次复查的T2WI或T2-FLAIR图像上病灶面积定义为终梗死面积,后者小于L0的部分为组织存活区(ST),大于L0的部分为病灶扩大区(LG).对同一患者不同检查时间病灶形态和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初次检查异常信号的面积可分为3种:①4例R2'图病灶面积> DWI高信号区面积,终梗死面积与R2'图异常信号区面积相同.R2'图病灶为稍高信号,LG区R2'信号升高的程度大,周围区次之,L0区小;复查时R2'图病灶变为低信号.②6例R2'图病灶面积=DWI高信号区面积,终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③4例R2'图病灶面积<DWI高信号区面积,R2'图病灶中心为低信号,边缘为稍高信号,在外围为等信号,呈内低外高分层状表现,终梗死灶的面积与初次R2'上低信号区的面积相似.结论 ①发病24 h内,脑梗死灶在R2'图的3种情况分别具有不同的演变过程;②相对于传统MR成像序列,R2'在判断梗死核心和半暗带方面更精确.

    作者:刘珍友;张云亭;张敬;刘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层中心与图像变形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模型评价数字断层融合(DTS)技术层中心与图像变形的相关性.方法 按左右(L-R)方向和头尾(C-C)方向均相距6 cm将11个直径为13.5 mm钢球排在同一平面.将实验模型固定在距检查床120mm高度处,变化Height值;变化实验模型高度,同时变化对应Height值;分别测量各钢球在L-R和C-C两个方向上的直径及C-C方向上的成像范围.结果 采用Thickness++重建后,各钢球L-R方向上的直径无明显变形,C-C方向上的直径均变小,大变形度约为2.96%,位于层中心的钢球变形度小.在C-C方向上存在金属伪影,采用Thickness++(Metal)重建后金属伪影不明显,但钢球在L-R和C-C两个方向的直径均变小.实验模型越靠近床面,C-C方向上的成像范围越大.结论 DTS偏中心成像时,ROI图像会发生变形;采用Thickness++ (Metal)重建能有效去除金属伪影.

    作者:郁仁强;曾勇明;彭盛坤;彭刚;赵峰;谭欢;蔡文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