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层中心与图像变形的相关性

郁仁强;曾勇明;彭盛坤;彭刚;赵峰;谭欢;蔡文晶

关键词:数字断层融合, 变形度, 伪影, 成像质量
摘要:目的 通过模型评价数字断层融合(DTS)技术层中心与图像变形的相关性.方法 按左右(L-R)方向和头尾(C-C)方向均相距6 cm将11个直径为13.5 mm钢球排在同一平面.将实验模型固定在距检查床120mm高度处,变化Height值;变化实验模型高度,同时变化对应Height值;分别测量各钢球在L-R和C-C两个方向上的直径及C-C方向上的成像范围.结果 采用Thickness++重建后,各钢球L-R方向上的直径无明显变形,C-C方向上的直径均变小,大变形度约为2.96%,位于层中心的钢球变形度小.在C-C方向上存在金属伪影,采用Thickness++(Metal)重建后金属伪影不明显,但钢球在L-R和C-C两个方向的直径均变小.实验模型越靠近床面,C-C方向上的成像范围越大.结论 DTS偏中心成像时,ROI图像会发生变形;采用Thickness++ (Metal)重建能有效去除金属伪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造影CT成像在微小肝癌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Xper CT成像在微小肝癌(MHCC)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MHCC患者于TACE治疗前行肝脏增强CT、常规DSA及Xper CT成像.综合分析图像,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用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治疗后再次行CT检查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随访评估TACE疗效.结果 TACE后1个月,增强CT共发现47个微小癌灶,直径0.4~1.0 cm.TACE前增强CT、DSA、Xper CT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3.83%(30/47)、78.72%(37/47)和89.36%(42/4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中超选择插管成功率为95.74%(45/47).TACE后6个月随访显示,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 11例,稳定(SD)9例,进展(PD)1例;TACE治疗有效率[(CR+PR)/(CR+ PR+ SD+ PD)×100%]为67.74%(21/31).结论 Xper CT成像对MHCC检出率较高,并可较为准确地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对MHCC的诊疗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孟艳莉;李亚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孤立性肺结节空间分布特征及伴随恶性征象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伴随恶性征象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88例SPN患者,根据结节所处位置与支气管的关系,由肺门向胸膜将肺野分为内侧带、中间带及外侧带;然后再由肺尖向肺底,分为上野、中野及下野;后再对所有结节伴随的恶性征象与分布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个SPN中,位于内侧带7个、中间带57个、外侧带124个,相应部位具有恶性征象结节的百分比分别为14.69%(1/7)、59.65%(34/57)、86.29%(107/124),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上野84个、中野18个、下野86个,相应部位具有恶性征象结节的百分比分别为84.14%(69/84)、55.56%(10/18)、73.26%(63/86),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除肺上野与肺中野的结节数有差异外,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N所具有的恶性征象与分布区域在横向空间具有差异性,在纵向空间不具有差异性.

    作者:黄越;刘文亚;木合拜提·买合苏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胃癌浆膜面的不同 CT 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浆膜面不同CT表现类型以及据此判断浆膜有无侵犯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41例,将胃癌浆膜面CT表现分为5种类型:光滑型(Ⅰ型)、光滑膨隆型(Ⅱ型)、毛糙型(Ⅲ型)、结节型(Ⅳ型)和血管包绕型(V型).光滑型诊为浆膜无侵犯,其余类型诊为浆膜侵犯.将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结果与病理相对照.结果 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有无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8.76%(79/89)、65.38%(34/52)、81.44%(79/97)、77.27%(34/44)、80.14%(113/141)和98.88%(88/89)、34.62%(18/52)、72.13%(88/122)、94.74%(18/19)、75.18%(106/141).CT判断浆膜无侵犯的特异度高于术中判断(x2 =9.85,P<0.05).术中判断浆膜侵犯的敏感度高于CT(x2=7.85,P<0.05).CT胃癌浆膜面光滑型、光滑膨隆型、毛糙型、结节型和血管包绕型浆膜侵犯率分别为22.73%(10/44)、46.15%(6/13)、83.61%(51/61)、85.71%(6/7)和100%(1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P<0.001).结论 血管包绕型是CT诊断胃癌浆膜侵犯的可靠征象;CT浆膜面表现为光滑膨隆型时,判断胃癌浆膜侵犯要慎重.

    作者:李雪丹;崔玲玲;崔立贺;刘屹;任克;徐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MRI诊断椎管内副神经节瘤1例

    患者男,59岁,腰腿痛5年余,加重2个月,主要为双侧腰骶部、臀部及大腿后外侧,严重时放射至足背区.查体:四肢针刺觉及肌力无异常,双下肢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阴性,下肢位置觉减退.实验室检查正常.MRI:L2~3节段椎管内见长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约1.1 cm×1.1cm×4.4 cm,边缘清楚,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终丝受压推移.行椎管肿瘤摘除术,术中见L2、3节段椎管内椭圆形肿瘤,表面光滑,褐红色,质硬、脆,血供丰富,与神经粘连轻,肿瘤连接于终丝,终丝血管异常粗大;肿瘤左侧与L2水平神经根相连,不易分离.术后病理:上皮样细胞构成瘤实质,细胞形态均一、胞质多,核仁不明显,少见核分裂象,排列呈腺泡状;间质为血窦及少许纤维样分隔.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gA强阳性.病理诊断:L2、3节段椎管内副神经节细胞瘤.

    作者:韩嵩博;李敏;柳晨;马永强;邵宏权;陆敏;陈剑;袁慧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VTQ技术对9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96个病灶及1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检测,获取病灶及肝实质的剪切波速度( SWV)值.结果 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WV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1.恶性病变组SWV值大,良性组次之,正常对照组低(P<0.05),以SWV=1.96 m/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91.68%,98.41%,80.02%,89.62%和96.57%;血管瘤与肝硬化结节及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肝细胞癌(HCC)与肝转移癌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恶性病变组周围肝实质SWV值大于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良性组略大于正常组(P>0.05);血管瘤、FNH病种间和肝转移癌、HCC、肝硬化结节及胆管细胞癌(CCC)病种间的周围肝实质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Q可定量反映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魏凌琳;叶真;徐秋晨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MRI评价乳腺癌脑膜转移

    目的 探讨乳腺癌脑膜转移的MRI表现特点及转移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MRI表现:平扫仅3例表现为条片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增强后18例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型,3例为软脑膜-蛛网膜型.12例伴有颅骨骨质破坏,6例伴有脑内转移.乳腺癌脑膜转移途径:11例经邻近颅骨转移灶直接侵犯邻近硬脑膜;5例脑实质表浅部位的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4例经血行直接转移至硬脑膜和(或)柔脑膜,1例经血行转移至脑脊液后播散至柔脑膜.结论 MR增强扫描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重要检查方法.经颅骨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主要途径和特点.

    作者:龙晚生;兰勇;罗学毛;胡茂青;金志发;崔恩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超声诊断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1例

    患者男,59岁,发现颈部肿物5个月.查体:颈部右侧可见直径约3 cm质韧结节,无疼痛,无搏动,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患者直立或用力屏气后有所增大.彩色多普勒超声:右侧颈外静脉近段内径约0.4 cm,距锁骨下静脉约2.0~3.0 cm处前方可见2.6 cm×0.9cm×1.0 cm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壁与颈外静脉前壁可见沟通,约0.4 cm,其内可见泥沙样弱回声流动,受压后闭合.彩色多普勒于该处探及由颈外静脉至该回声内的双向血流信号,频谱双向连续,速度约45 cm/s.超声诊断:右侧颈部无回声区,右侧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可能性大(瘤内血流淤滞).术前诊断为颈外静脉瘤.行颈外静脉瘤切除术,术中探及假性静脉瘤.病理诊断为右侧颈外静脉静脉瘤.

    作者:赵斓婷;马春燕;唐力;杨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双能CT测定体模碘含量

    目的 利用体模验证双能CT碘含量测定的可靠性.方法 配置16种不同浓度碘对比剂的试管放置于体模中,浓度梯度为0、0.1、0.3、0.5、0.7、0.9、1.0、2.0……10.0 (mg/ml).采用两种能量模式进行双能CT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140 kV和100、140 kV.分为4组处理对象:80、140 kV,5 mm重建层厚组(A组);100、140 kV,5 mm重建层厚组(B组);80、140 kV,1 mm重建层厚组(C组);100、140 kV,1 mm重建层厚组(D组).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真实值与测量值.结果 4组碘测量值与真实碘含量之间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999).4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试管的CT值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随试管内碘浓度逐渐增高,CT值测量受扫描电压影响出现偏移.单能量曲线显示试管的CT值随能量的增加而减小.结论 双源CT定量分析不同浓度溶液碘含的准确性较高.

    作者:田志辉;王琦;时高峰;曹彦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Tamura 纹理分析在声像图监控 HIFU 消融兔 VX2乳腺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Tamura纹理参数对声像图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下靶组织凝固性坏死情况的评价效果.方法 根据HIFU辐照兔VX2乳腺肿瘤的辐照强度,将1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90 W、120 W、150W组,每组40只,辐照时间均为3 s.采集辐照前和辐照后即刻的声像图,提取Tamura纹理参数中的方向度、粗糙度和对比度;通过支撑适量机筛选,获得决策超平面,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敏感度为89.71%(61/68),特异度为69.23%(36/52),准确率为80.83%(97/120);灰度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敏感度为57.35%(39/68),特异度为63.46%(33/52),准确率为60.00%(72/120),前者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01).90 W组中,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准确率为77.50%(31/40),高于灰度(20/40,50.00%,P=0.011);120W组中,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准确率为80.00%(32/40),高于灰度(22/40,55.00%,P=0.017).结论 声像图Tamura纹理分析判断凝固性坏死是可行的,且较之灰度具有一定优越性.

    作者:闵加艳;邹建中;郭宇;王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体外实验观察微泡-阳离子纳米脂质体合物促进 HGF 基因转染

    目的 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的特异结合,制备一种高效载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脂质微泡(LMB)-阳离子纳米脂质体复合物(LMB-CNLP),观察转染情况,探讨其对对数生长期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HSC-T6细胞分为载HGF基因的LMB组、LMB-CNLP组和对照组(单纯质粒),超声辐照各组进行HGF转染.以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测转染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HGF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HSC-T6细胞凋亡.结果 LMB-CNLP组HGF基因的转染率为41.29%,明显高于其他2组.转染后的细胞能持续表达HGF,且随着HGF蛋白增多,HSC-T6细胞凋亡率增高.结论 超声辐照LMB-CNLP复合物能提高HGF基因在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中的转染情况,促进HSC-T6凋亡,为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文艳;汪朝霞;王志刚;赵建农;张守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局部皮肤温度依赖的纺织品触觉脑功能研究

    目的 观察在不同局部皮肤温度环境中的纺织品触觉认知神经能力和相关情绪脑功能区.方法 对1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fMRI研究,采用相同牛仔布,分别对前臂局部皮肤进行不同(低、中、高)温度调节后,进行相同触觉刺激.结果 高温条件下,触觉感觉更多为情绪相关的特征功能区激活;中温条件下,触觉感觉更多为辨识相关的特征功能区激活;低温条件下,触觉感觉为基础特征功能区激活.顶岛盖区在3种温度条件下都有显著激活,激活范围和程度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加.结论 利用脑背侧空间触觉脑功能区和脑腹侧频率触觉功能区的协同作用,局部皮肤温度增加可提高触觉敏感性和认知能力.

    作者:刘宇清;张仲伟;陈克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常规 MRI 与 DWI 特征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常规MRI、DWI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T的常规MRI、DWI及病理学表现.在ADC图上测肿瘤及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MRI上肿瘤多见于额叶和顶叶.11例肿瘤呈尖端指向脑室的三角形或扇形,8例呈类圆形,4例呈脑回状,1例为大脑半球内弥漫结节状病变.17例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凸面,9例肿瘤邻近颅骨受压变薄.23例单发肿瘤呈T1WI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18例患者接受T2W FLAIR序列检查,其中12例肿瘤周围见薄环状高信号.13例肿瘤未见明显强化,9例肿瘤内见强化.肿瘤周围未见明显水肿.20例肿瘤平均ADC值(1.98×10-3 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3×10-3 mm2/s,t=20.44,P<0.01).24例肿瘤内均见特殊的胶质神经元成分,7例病理诊断为单纯型DNT,17例为复杂型DNT.结论 DNT的常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与肿瘤内特殊的胶质神经元成分有关;DNT的ADC值明显增高,有助与其他脑皮质区肿瘤相鉴别.

    作者:季学满;张宗军;张志强;卢光明;印洪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钼靶X线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钼靶X线和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乳腺DCIS 患者的钼靶X线和超声特点,比较二者诊断DCIS的敏感度和对肿物及钙化的检出率.结果 16例钼靶X线片可见肿物,其中圆形8例(8/16,50.00%),分叶形6例(6/16,37.50%),不规则形2例(2/16,12.50%).边缘浸润10例(10/16,62.50%),边缘清楚6例(6/16,37.50%).77例钼靶X线片中可见钙化,42例钙化呈细线状或细分支状(42/77,54.55%),35例表现为多形性(35/77,45.45%);钙化呈簇状分布44例(44/77,57.14%),区段分布25例(25/77,32.47%),线样分布8例(8/77,10.39%).70例超声可见肿物,圆形38例(38/70,54.29%),分叶状29例(29/70,41.43%),不规则形3例(3/70,4.29%);肿物边缘不清楚53例(53/70,75.71%),边缘清楚17例(17/70,24.29%).根据检出肿物和钙化,钼靶X线和超声诊断DCIS的敏感度分别为77.89%(74/95)和42.11%(40/95,P<0.001),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可提高至89.47%(85/95,P<0.05).钼靶和超声对肿物的检出率分别为16.84%(16/95)和73.68%(70/95,P<0.001),对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81.05%(77/95)和12.63%(12/95,P<0.001).结论 钼靶X线对钙化的诊断较敏感,而超声对肿物的检出率更高,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DCIS的敏感度.

    作者:谢菲;周波;杨德起;刘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多睾伴对侧睾丸扭转1例

    患儿男,13岁,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阴囊疼痛,较剧烈,呈阵发性,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2天前就诊于当地医院,经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查体:左侧阴囊明显肿大,有触痛,提睾反射消失,右侧阴囊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3×109/L.超声:右侧阴囊内可探及双睾丸样回声,呈纵行排列,大小分别为2.7 cm×1.5cm×2.1cm及1.7cm×1.1 cm×1.7 cm,内部回声均匀一致,其内均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左侧睾丸肿大,约2.4cm×2.5cm×3.2cm,内部回声明显不均匀,可见数处小片状液性暗区,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考虑左侧睾丸扭转,右侧阴囊内双睾丸.行左侧睾丸探查术,术中见左睾丸色黑,表面可见少量血性渗液,鞘膜腔内精索逆时针扭转540°.术中诊断左睾丸扭转坏死而切除.病理诊断:左睾丸出血性梗死.

    作者:陈顺平;胡元平;许世豪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分析工作记忆老化的脑灰质萎缩基础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探讨老年人工作记忆能力衰退与脑灰质萎缩间的关系.方法 在30名老年人(老年组)和38名青壮年人(对照组)中分别进行keep-track任务和2-back任务两种工作记忆任务检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高分辨力MR扫描,并使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进行VBM分析,比较老年组与对照组的脑灰质体积差异,并在老年组内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寻找与工作记忆任务能力下降相关的责任萎缩脑区.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工作记忆能力显著衰退,且出现广泛的脑灰质萎缩.老年组中,与keep-track任务能力相关的萎缩脑区主要位于双侧前额叶中下部、运动前区、顶叶后下部和小脑;与2-back任务相关的萎缩脑区主要位于左侧的前额叶下部、运动前区和颞叶.左腹侧运动前区(BA6)皮层的灰质体积与两个任务的行为学数据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老年人工作记忆能力下降与工作记忆神经网络的灰质萎缩有关.

    作者:郑东明;孙洪赞;董晓宇;陈思攀;徐永川;马英;王晓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LB)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PLB的临床资料,结合1980-2010年相关国内文献,观察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6例PLB中,病变位于胫骨上段2例,股骨下段1例,股骨干1例,肱骨远端1例,骶骨1例,均未见骨膜新生骨;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3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免疫组化Vim、Actin和SMA均阳性,S-100阴性.复习文献中的53例PLB,单骨受累50例,多骨受累3例;39例有X线片资料,37例可见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见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其中2例可见病理性骨折伴骨膜新生骨.结论 PLB罕见,多表现为单骨溶骨性骨质破坏,无骨膜新生骨,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术前诊断需要依赖免疫组化.

    作者:高振华;尹军强;孟悛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眶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 MRI 表现

    目的 探讨眶部丛状神经纤维瘤(PNF)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85侧眶部PNF的MRI表现.79例均接受眼眶MR检查,其中71例接受增强MR扫描.结果 眶部PNF均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位于眼睑及眶周表浅部位的病变呈弥漫性生长并穿透筋膜和肌层,与肌肉相比,76侧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9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侧可见靶征.眶腔和(或)颞下窝等深层部位病变呈多发边界清楚的小结节或束状病变,主要沿神经干生长并压迫周围结构,77侧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7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4侧可见靶征.结论 眶部PNF多呈侵袭性生长,MRI可清晰显示PNF累及范围,眼眶表浅部及深部病变有着不同的形态及信号特点.

    作者:付琳;李季;王振常;鲜军舫;李静;张征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超声评估 Kikuchi-Fujimoto 病患者的浅表淋巴结

    目的 分析Kikuchi-Fujimoto病(KFD)累及浅表淋巴结的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KFD患者的受累浅表淋巴结进行常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观察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界、皮质回声、淋巴门结构、周围组织及血管模式.结果 22例患者共评估54个淋巴结.淋巴结横径为0.5~2.2 cm,平均(1.0士0.4)cm,纵径为0.8~4.3 cm,平均(1.9士0.8)cm.68.52%(37/54)形态呈圆形,51.85%(28/54)边界锐利,皮质均呈低回声(54/54,100%),53.70%(29/54)淋巴门消失,46.30%(25/54)淋巴结周边可见回声增高区,88.89%(48/54)血管模式呈淋巴门型.结论 KFD累及浅表淋巴结时,部分受累淋巴结的灰阶超声表现与恶性淋巴结相似,血管模式与反应性淋巴结相似,而淋巴结周边回声增高可能有助于与其他淋巴结病变相鉴别.

    作者:周伟;周建桥;周春;林艳艳;詹维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CEUS鉴别诊断肾实质实性良、恶性病变

    目的 探讨CEUS在鉴别肾实质实性良、恶性病灶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患者的85个肾实质实性病灶的CEUS特征,观察良、恶性病灶的CEUS表现.结果 恶性病灶主要表现为增强高于周围肾实质(34/59,57.63%)、不均匀增强(46/59,77.97%)及边界清(52/59,88.14%);而良性病灶主要表现为与周围肾实质相等的增强(15/26,57.69%)、均匀增强(20/26,76.92%)及边界不清(20/26,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根据增强后边界清晰诊断恶性病灶的阴性预测值(20/27,74.07%)和准确率(72/85,84.71%)均较高,而以病灶周边高增强环诊断恶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较高(39/39,100%).部分病灶有特殊CEUS灌注模式.结论 CEUS有助于鉴别诊断肾实质实性良、恶性病灶.

    作者:毛旻航;陈悦;朱绫琳;方靓;柴启亮;朱隽;詹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磁共振脑灌注加权成像评估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的发生因素及机制

    目的 采用动态磁敏感对比MR灌注加权成像(DSC- PWI)评估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发生因素及机制.方法 对81例确诊为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行DSC-PWI和MR常规检查,记录大脑半球不对称指数(AIcbⅠ)、小脑不对称指数(AIcbⅡ)、幕上脑梗死体积、梗死位置、患者是否有偏瘫及活动受限的情况.将患者分为CCD阳性组和CCD阴性组,比较两组相关参数的差异,分析CCD阳性患者幕上梗死参数与AIcb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CD阳性组35例(43.21%),在梗死时间、梗死部位、偏瘫及活动受限情况方面与CCD阴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D阳性组患者幕上梗死体积和AIcbⅡ之间呈正相关(r=0.25,P=0.01),梗死持续时间与AIcbⅡ之间无相关性(r=0.19,P=0.59).结论 CCD可能是皮层脑桥小脑通路中断的结果,其发生可能与梗死时间、梗死部位、患者偏瘫及活动受限情况有关.

    作者:赵珊珊;程敬亮;白洁;张勇;王琳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