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燕;苏雪娇;王学梅;王四维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早期损害.方法 对60例地中海贫血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血清铁蛋白(SF)水平将患儿分为A、B两组,A组30例SF≥2500 μg/L,B组30例SF<2500 μg/L,获取各组左心室心尖四腔心、两腔心、长轴切面二维图像,测量左心室内外膜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地中海贫血A组、B组与对照组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左心室心肌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组左心室长轴内膜心肌纵向应变明显减低(P<0.05),B组仅后壁及下壁内膜心肌应变值明显减低(P<0.05),A组所有节段内膜心肌纵向应变均低于B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组左心室少部分节段的长轴外膜心肌纵向应变明显减低(P<0.05),B组所有节段外膜心肌纵向应变值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2D-STI技术能够发现常规超声不能检出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早期心肌收缩功能损害;SF水平较高患儿的心肌收缩功能受损较SF水平较低患儿更为严重.
作者:李振洲;王晶;王波;陈光福;刘倩;李泉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动过缓的方法和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对24例心房颤动伴心动过缓患者行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消融策略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左心房线性消融及复杂心房碎裂电位( CFAE)消融.观察消融前及术后1个月动态心电图,并记录24h平均心率、高窦性心率,以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6个月左心房直径变化.结果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患者平均心率、高窦性心率均高于术前(P<0.001);术后6个月左心房舒张末期直径减小(P<0.001).经(19.8±9.9)个月门诊随访,15例(15/24,62.50%)无心房颤动复发,无缓慢型心律失常相关症状;6例患者仍有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1例患者因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治疗,余2例心房颤动发作较术前频度减少.结论 心房颤动转复时的窦性停搏和心动过缓以及部分快-慢综合征患者的窦房结功能不良可能是源于快速心房率对窦房结功能的抑制.对这部分患者行经导管消融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窦房结功能不良,逆转重构.
作者:聂晶;万征;蔡衡;张文娟;于向东;姚薇;程晔;朱可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观察正常婴幼儿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0.6~36.0个月的健康婴幼儿40名,中位月龄9.5个月.以VFM分别定量心尖四腔的左、右心室峰值血流速度在心腔内分布的位置,血流量峰值时间和每个心动周期正、反向累计血流量及心腔内涡流的数量、位置、出现时间和涡流量.结果 左、右心室腔内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正中,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内偏室间隔侧.心腔内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次递减,但同一心腔内各节段的血流量的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内涡流多持续在等容收缩期;与右心室腔相比,左心室腔内涡流面积及涡流量均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腔内涡流量与体表面积、心肌质量呈正相关(P<0.05),与心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VFM技术能定量评价和可视化显示婴幼儿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用于评价儿童心脏疾病.
作者:李姝娜;夏焙;李薇玢;张玲利;林洲;陶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采用低管电压技术和低剂量对比剂进行256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将6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管电压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20 kV、70 ml,120 kV、50 ml,100 kV、50ml,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血管增强情况、静脉伪影及辐射剂量.结果 ①除右侧锁骨下动脉外,各主要动脉节段影像评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B组血管CT值低,C组高,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A组静脉伪影较B组、C组明显(P均<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辐射剂量高于C组(P均<0.05),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256层螺旋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作者:胡莹莹;孙宏亮;王玉丽;王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伴随恶性征象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88例SPN患者,根据结节所处位置与支气管的关系,由肺门向胸膜将肺野分为内侧带、中间带及外侧带;然后再由肺尖向肺底,分为上野、中野及下野;后再对所有结节伴随的恶性征象与分布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个SPN中,位于内侧带7个、中间带57个、外侧带124个,相应部位具有恶性征象结节的百分比分别为14.69%(1/7)、59.65%(34/57)、86.29%(107/124),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上野84个、中野18个、下野86个,相应部位具有恶性征象结节的百分比分别为84.14%(69/84)、55.56%(10/18)、73.26%(63/86),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除肺上野与肺中野的结节数有差异外,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N所具有的恶性征象与分布区域在横向空间具有差异性,在纵向空间不具有差异性.
作者:黄越;刘文亚;木合拜提·买合苏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3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4天;查体发现右膝关节肿胀,浮髌实验阳性,诊断为关节腔积液,行关节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约80 ml.MRI示关节腔内髌骨水平内侧卵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约2.0 cm×1.0 cm×0.7 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周围可见关节腔积液,考虑为游离体.1周后行手术治疗,于右膝关节髌骨水平外侧切口打开关节腔,未发现游离体;随后缝合切口,行MR检查,未发现关节腔内游离体.
作者:孙吉林;周汝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DCT肠系膜混浊征(MM)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的MDCT表现.结果 18例恶性肿瘤中,11例(11/18,61.11%)可见MM; 42例炎性病变中,36例(36/42,85.71%)可见MM.炎性病变较恶性肿瘤更易出现MM、脂肪缆绳征、逗号征及梳子征.恶性肿瘤较炎性病变更易出现系膜血管受累、系膜结节、腹腔积液及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MM能提示回盲部病变的性质,结合其他CT异常征象及临床病史有利于明确诊断.
作者:符熙;靳仓正;赵宋礼;李春芳;谭婉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59岁,发现颈部肿物5个月.查体:颈部右侧可见直径约3 cm质韧结节,无疼痛,无搏动,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患者直立或用力屏气后有所增大.彩色多普勒超声:右侧颈外静脉近段内径约0.4 cm,距锁骨下静脉约2.0~3.0 cm处前方可见2.6 cm×0.9cm×1.0 cm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壁与颈外静脉前壁可见沟通,约0.4 cm,其内可见泥沙样弱回声流动,受压后闭合.彩色多普勒于该处探及由颈外静脉至该回声内的双向血流信号,频谱双向连续,速度约45 cm/s.超声诊断:右侧颈部无回声区,右侧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可能性大(瘤内血流淤滞).术前诊断为颈外静脉瘤.行颈外静脉瘤切除术,术中探及假性静脉瘤.病理诊断为右侧颈外静脉静脉瘤.
作者:赵斓婷;马春燕;唐力;杨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LB)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PLB的临床资料,结合1980-2010年相关国内文献,观察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6例PLB中,病变位于胫骨上段2例,股骨下段1例,股骨干1例,肱骨远端1例,骶骨1例,均未见骨膜新生骨;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3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免疫组化Vim、Actin和SMA均阳性,S-100阴性.复习文献中的53例PLB,单骨受累50例,多骨受累3例;39例有X线片资料,37例可见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见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其中2例可见病理性骨折伴骨膜新生骨.结论 PLB罕见,多表现为单骨溶骨性骨质破坏,无骨膜新生骨,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术前诊断需要依赖免疫组化.
作者:高振华;尹军强;孟悛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急性二尖瓣反流动物模型,应用实时三维TEE(RT-3D-TEE)分析犬心脏出现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时所对应的二尖瓣对合指数的截断值.方法 应用15只健康犬建立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模型,以Philips iE33超声心动成像仪分别于基础状态下、过度压力状态下及出现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状态时获取原始数据,对超声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二尖瓣对合指数,利用ROC曲线确定截断值.对实验犬二尖瓣前后叶粗糙带进行染色,以获得实体二尖瓣对合指数.结果 基础状态下超声所测二尖瓣对合指数与二尖瓣对合指数实体测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6,P<0.05),二尖瓣对合指数与左心室压力呈负相关(r=-0.86,P<0.01);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时,二尖瓣对合指数小于基础状态(P=0.045).二尖瓣出现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时,二尖瓣对合指数所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 cm2,当二尖瓣对合指数的截断值为19.89%时,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92.00%.结论 RT-3D-TEE测量二尖瓣对合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犬二尖瓣的实际对合情况.
作者:王林林;何怡华;陈健;韩建成;谷孝艳;陈娇阳;李治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声鉴别诊断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结核性淋巴结和86例转移性淋巴结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 结核性淋巴结内部可呈现无回声及钙化;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多呈低回声,可有微钙化,少有无回声;两组之间内部有无回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多有血流信号,结核性淋巴结内部多无血流信号,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有助于鉴别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
作者:王延海;蔡爱露;刘守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眶部丛状神经纤维瘤(PNF)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85侧眶部PNF的MRI表现.79例均接受眼眶MR检查,其中71例接受增强MR扫描.结果 眶部PNF均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位于眼睑及眶周表浅部位的病变呈弥漫性生长并穿透筋膜和肌层,与肌肉相比,76侧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9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侧可见靶征.眶腔和(或)颞下窝等深层部位病变呈多发边界清楚的小结节或束状病变,主要沿神经干生长并压迫周围结构,77侧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7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4侧可见靶征.结论 眶部PNF多呈侵袭性生长,MRI可清晰显示PNF累及范围,眼眶表浅部及深部病变有着不同的形态及信号特点.
作者:付琳;李季;王振常;鲜军舫;李静;张征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VTQ技术对9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96个病灶及1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检测,获取病灶及肝实质的剪切波速度( SWV)值.结果 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WV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1.恶性病变组SWV值大,良性组次之,正常对照组低(P<0.05),以SWV=1.96 m/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91.68%,98.41%,80.02%,89.62%和96.57%;血管瘤与肝硬化结节及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肝细胞癌(HCC)与肝转移癌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恶性病变组周围肝实质SWV值大于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良性组略大于正常组(P>0.05);血管瘤、FNH病种间和肝转移癌、HCC、肝硬化结节及胆管细胞癌(CCC)病种间的周围肝实质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Q可定量反映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魏凌琳;叶真;徐秋晨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DC)形态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纵隔、腹盆腔淋巴结病变患者行双源螺旋CT灌注检查.所有病例均取得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包括良性淋巴结病变11例,恶性淋巴结病变49例.观察CT灌注TDC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曲线形态变异情况及临床相关性.结果 淋巴结病变CT灌注TDC在不同阶段有多种变异形态,良、恶性淋巴结病变TDC在上升速度、上升方式、有无平台期、下降速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开始增强时程、灌注峰值、下降方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淋巴结病变行CT灌注诊断时,分析TDC各个阶段的变异特征,有利于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病变.
作者:欧阳林;周水添;陈妙红;蔡宏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模型评价数字断层融合(DTS)技术层中心与图像变形的相关性.方法 按左右(L-R)方向和头尾(C-C)方向均相距6 cm将11个直径为13.5 mm钢球排在同一平面.将实验模型固定在距检查床120mm高度处,变化Height值;变化实验模型高度,同时变化对应Height值;分别测量各钢球在L-R和C-C两个方向上的直径及C-C方向上的成像范围.结果 采用Thickness++重建后,各钢球L-R方向上的直径无明显变形,C-C方向上的直径均变小,大变形度约为2.96%,位于层中心的钢球变形度小.在C-C方向上存在金属伪影,采用Thickness++(Metal)重建后金属伪影不明显,但钢球在L-R和C-C两个方向的直径均变小.实验模型越靠近床面,C-C方向上的成像范围越大.结论 DTS偏中心成像时,ROI图像会发生变形;采用Thickness++ (Metal)重建能有效去除金属伪影.
作者:郁仁强;曾勇明;彭盛坤;彭刚;赵峰;谭欢;蔡文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59岁,腰腿痛5年余,加重2个月,主要为双侧腰骶部、臀部及大腿后外侧,严重时放射至足背区.查体:四肢针刺觉及肌力无异常,双下肢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阴性,下肢位置觉减退.实验室检查正常.MRI:L2~3节段椎管内见长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约1.1 cm×1.1cm×4.4 cm,边缘清楚,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终丝受压推移.行椎管肿瘤摘除术,术中见L2、3节段椎管内椭圆形肿瘤,表面光滑,褐红色,质硬、脆,血供丰富,与神经粘连轻,肿瘤连接于终丝,终丝血管异常粗大;肿瘤左侧与L2水平神经根相连,不易分离.术后病理:上皮样细胞构成瘤实质,细胞形态均一、胞质多,核仁不明显,少见核分裂象,排列呈腺泡状;间质为血窦及少许纤维样分隔.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gA强阳性.病理诊断:L2、3节段椎管内副神经节细胞瘤.
作者:韩嵩博;李敏;柳晨;马永强;邵宏权;陆敏;陈剑;袁慧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Tamura纹理参数对声像图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下靶组织凝固性坏死情况的评价效果.方法 根据HIFU辐照兔VX2乳腺肿瘤的辐照强度,将1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90 W、120 W、150W组,每组40只,辐照时间均为3 s.采集辐照前和辐照后即刻的声像图,提取Tamura纹理参数中的方向度、粗糙度和对比度;通过支撑适量机筛选,获得决策超平面,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敏感度为89.71%(61/68),特异度为69.23%(36/52),准确率为80.83%(97/120);灰度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敏感度为57.35%(39/68),特异度为63.46%(33/52),准确率为60.00%(72/120),前者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01).90 W组中,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准确率为77.50%(31/40),高于灰度(20/40,50.00%,P=0.011);120W组中,Tamura判断凝固性坏死的准确率为80.00%(32/40),高于灰度(22/40,55.00%,P=0.017).结论 声像图Tamura纹理分析判断凝固性坏死是可行的,且较之灰度具有一定优越性.
作者:闵加艳;邹建中;郭宇;王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为改善传统人工标记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出基于图像分割技术的经验模态分解(EMD)改进算法.方法 采用EMD改进算法去噪,根据血管壁的特点,在其中的极值点插值步骤使用非均匀的二维B样条函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控制网格的密度不同,分别满足不同的分辨精度和平滑程度要求,改进了原始的二维EMD算法;然后通过K均值方法从图像中分离出血管腔、血管壁和其他组织,使用数学形态学算法逐步得到终的内-中膜组织分割结果.结果 改进EMD算法取得了较好的重建和滤波效果,有效克服了超声图像的强噪声和低分辨力对图像分割的限制,整个算法分割比较准确,算法复杂度相对较小.结论 改进EMD算法是在超声图像中自动提取内-中膜的较有潜力的方法,能有效去除超声噪声,同时保留条纹结构的细节和边缘信息,有望于其他强噪声环境下提取条纹结构.
作者:张晶;杨平;谢耀钦;林宛华;张元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EUS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观察CEUS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对88例乳腺肿瘤患者(恶性52例,良性36例)行实时CEUS,分析肿瘤特点,记录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值,计算MVD.结果 良、恶性肿瘤在CEUS增强强度、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及有无穿支血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肿瘤峰值减半差值时间(ΔHT)、峰值强度(PI)、MVD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5).结论 CEUS有助于判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且肿瘤增强强度与MVD有关.
作者:裴华洁;王小燕;韦海明;蓝春勇;刘腾;贺琰;农美芬;康利克;黄向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Gd-EOB-DTPA是一种新型对比剂,同时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外对比剂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的特性,可用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窗内进行肝脏血管成像、胆管成像、检出与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评价肝功能,实现“一站式”检查.本文对该对比剂的基本特性、扫描参数、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王化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