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序列对脑实质型脑囊虫病不同时期病灶的显示

邱麟;沈思;胡锦波;张承志;刘斯润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脑囊虫病
摘要:目的 探讨MR序列(T1W、T2W、T2 FLAIR、DWI、EPI T2、增强T1W)对不同时期脑囊虫病灶检出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4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MR资料,分析各序列检出病灶的数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T1W序列检出病灶62个(活虫期35个,变性坏死期25个,钙化期2个);T2W序列检出病灶78个(活虫期33个,变性坏死期36个,钙化期9个);FLAIR序列检出病灶115个(活虫期32个,变性坏死期75个,钙化期8个);DWI检出病灶33个(活虫期12个,变性坏死期16个,钙化期5个);EPI T2序列检出病灶69个(活虫期31个,变性坏死期29个,钙化期9个);增强T1W序列检出病灶225个(活虫期23个,变性坏死期200个,钙化期2个).结论 MR序列中,增强T1W和FLAIR序列对脑囊虫病活虫期和变性坏死期病灶检出优于其他序列;T1W结合EPI T2序列对发现灰白质内的囊虫钙化灶较FLAIR和T1W序列更具优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单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围术期相邻椎体骨折的可能性及特点

    目的 探讨单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s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围术期出现相邻椎体骨折的可能性及特点.方法 对接受PVP治疗的174例sOVCFs患者,记录其年龄、骨折椎体部位、骨折诱因、骨质疏松程度、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有无囊腔样变、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分布特点、骨水泥椎间盘有无渗漏,并针对上述各因素分别进行分析,观察各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74例患者中,24例术后围术期间相邻椎体出现骨折,其中16例位于胸腰段(16/24,66.67%).以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囊腔样变、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进行分组,各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患者年龄、骨折诱因、骨质疏松程度、骨水泥剂量、骨水泥分布进行分组,各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VCFs患者PVP术后围术期相邻椎体可出现骨折,多位于胸腰段,易发生于年龄大、无骨折诱因、骨密度低、骨水泥用量大、骨水泥分布偏离者.

    作者:李洪德;王宏;李传贵;何仕诚;刘稳;姜西静;李光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经直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前列腺结节

    目的 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经直肠超声造影(CETRUS)声像图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患者68个结节行CETRUS检查,观察内、外腺结节的增强特征,并对结节进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利用ACQ软件定量分析前列腺良恶性结节增强方式的差异.结果 68个结节中,恶性46个,良性22个.前列腺癌CETRUS多表现为明显增强(40/46)、不均匀增强(41/46)、快进(36/46)、快出(30/46)、弥漫性增强(37/46).恶性结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均短于良性结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峰强度明显大于良性结节(P<0.05).良性结节与周围组织呈同步灌注均匀增强.结论 CETRUS能直接客观地反映前列腺癌结节的血流情况,相关参数分析有助于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作者:张翠;张艳华;程文;刘莹;李洁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胎儿盆腔肾的产前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胎儿盆腔肾的超声筛查方法和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产前超声诊断的8胎胎儿盆腔肾的声像图特征,并结合引产后尸体检查病理结果及出生后随访复查等进行分析.结果 盆腔肾胎儿8胎,胎龄22~36周;左肾4胎,右肾3胎,交叉融合肾1胎.2胎盆腔肾形态结构正常,1胎交叉融合肾结构正常;2胎盆腔肾合并肾积水;3胎盆腔肾合并多囊性肾发育不良,2胎为同侧,1胎为双侧并多发畸形.8胎中,引产3胎,2胎经病理检查证实;4胎出生,其中3胎经出生后复查证实,1胎失访;1胎尚在孕期随访中.结论 对于单侧肾窝肾缺失的胎儿,应注意寻找异位盆腔肾.彩超显示肾动脉对诊断胎儿盆腔肾有重要提示作用.

    作者:鲁嘉;孟华;姜玉新;刘欣燕;袁岩;张一休;欧阳云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也是死胎、死产或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前诊断神经系统畸形是超声产前诊断的早应用之一.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 2011年8月在我院超声科接受产前超声检查及外院疑诊胎儿畸形而来我院会诊的孕妇26400例,孕妇年龄17~44岁,平均(27.3±3.2)岁,孕周13~40周.

    作者:洪燕;覃伶伶;符小艳;游佳;肖欣;王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Tei指数评价大鼠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左心功能

    目的 探讨Tei指数对评价大鼠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3只随机分为两组:13只予垂体后叶素腹腔注射(实验组),10只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对照组).建模后分别记录两组大鼠心电图,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EF)、等容收缩时间(ICT)、射血时间(ET)及等容舒张时间(IRT),然后取心肌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组ICT、Tei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CT及Tei指数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EF相关性良好(P<0.01).结论 Tei指数及其相关参数能客观评价大鼠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左心功能,可作为基础研究中判断该期心功能异常的良好指标.

    作者:林蔚;白旭东;刘美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能谱CT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

    目的 探讨能谱CT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能谱CT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15个,乳头状癌结节13个.采用5级评分法分别对不同期相的70 keV图像、碘基图像、水基图像、QC(Quality Check)图像进行评分,记录甲状腺结节乳头状结构的边界、形态、位置,测量40~140 keV(以10 keV为间隔)各能量水平CT值,计算乳头状结构的能谱曲线斜率,测量碘-水图与水-碘图上乳头状结构的碘、水浓度值.结果 ①增强扫描图像质量评分中,碘基图像>70 keY图像>QC图像>水基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内乳头状结构均位于瘤体边像,多形态规则;乳头状癌结节内乳头结构多位于结节中心,且形态不规则并可见棘状突起;③平扫示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内乳头状结构碘含量显著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0.001),两者水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④平扫示结节性甲状腺肿GSI曲线斜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甲状腺增强扫描碘基图像有助于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细节,尤其是结节内乳头状结构;能谱CT平扫定量测量甲状腺结节内乳头状结构可能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作者:倪鸣飞;王丽君;董越;苗延巍;张竞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纵向观察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

    目的 利用3.0T MR 3D磁敏感加权成像(ESWAN)技术纵向观察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RRMS患者30例,间隔2年进行2次ESWAN及常规MR检查.结合轴位及矢状位T2 FLAIR图像,观察病灶的变化,并将其分为病灶增加组(n=15)、无变化组(n=9)和病灶减少组(n=6).测量脑深部灰质核团的平均相位值(MPVs),比较ROI内铁含量的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 与第1次相比,第2次检查结果中,除丘脑的相位值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核团的相位值均降低,以黑质的变化为显著(t=2.92,P=0.007).病灶增加组及无变化组各核团的相位值均减低,病灶增加组各核团相位值降低幅度相对较大,其中以黑质的相位值降低明显(t=5.40,P=0.001).在病灶减少组,除齿状核的相位值降低外,其余核团的相位值均增加.在复发次数<2次的患者中,各核团的相位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复发次数≥2次的患者中,除丘脑(P=0.212)、苍白球(P=0.891)外,其余各核团的相位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2次EDSS评分之差与各核团相位值的变化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除丘脑(r=0.332,P=0.073)外,病灶负荷与其余各核团相位值的变化间均明显相关(P<0.05).结论 RRMS患者丘脑的铁含量相对稳定,其余深部灰质核团的铁含量变化与病灶的负荷相关.

    作者:黄富洪;李咏梅;吕发金;欧阳羽;侯焕新;曾春;王静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四肢骨巨细胞瘤保肢术后的局部影像学评价

    目的 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保肢术后局部正常转归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价值.方法 分析104例因四肢骨巨细胞瘤而接受外科保肢治疗的患者的影像学随访资料,其中74例接受肿瘤刮除术(包括植骨术44例和骨水泥填充术30例),30例接受瘤段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4例、移植骨重建术9例和肿瘤型假体关节置换重建术17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5.65±10.32)个月,分析术后随访的影像表现.结果 104例患者中,因手术方式不同,66例术后正常转归的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术后3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54%(38/104),随手术方式而有所不同;肿瘤复发率为28.85%(30/104).结论 在骨巨细胞瘤保肢术后随访中,影像学检查可较早发现局部并发症.

    作者:高振华;马玲;孟悛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改进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定位方法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定位的改进方法.方法 对18例心血管病患者及82名正常志愿者行心脏MR平扫,以改进的定位方法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标准心脏断层成像层面,包括标准水平长轴位(HLA)、垂直长轴位( VLA)及短轴位(sA)图像,在此基础上探索左、右心室流人道和流出道,主动脉弓斜矢状位及各瓣膜横断位层面图像.结果 采用此法可获得标准层面的图像及左心室功能参数.结论 改进的心脏磁共振成像定位方法可保证各基本成像平面及各瓣膜成像平面的标准性,为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态和结构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王永峰;赵一冰;戚喜勋;李延亮;孙文阁;李佩玲;王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腹腔异物性肉芽肿18F-FDG PET/CT显像1例

    患者男,83岁,腹痛伴恶心呕吐1天,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发热,无腹胀、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近几月感烧心、反酸、伴暖气,多于进食后平卧出现,无食欲不振;4个月前接受左侧腹膜后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腹膜后胃肠型间质瘤.血常规:WBC 8.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35;生化检查;AIB 33.1g/L;血糖:6.21mmol/L;BUN:15.14 mmol/L;Cr:146.6 μmol/L.入院后予抑酸、补液、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全腹CT:于脾胃间隙见肿块影,与胃壁分界不清,其内见树枝状的略高密度影,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诊断:脾胃间隙内占位,考虑来源于胃的间质性肿瘤.PET/CT:脾胃间隙见肿块影,伴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大标准摄取值为1.5,大小8.0 cm×4.6 cm,与胃分界不清,间质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作者:段钰;李斌;吴晶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MRI诊断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的放射性肠炎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所致放射性肠炎(RE)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所致RE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RE以直肠发病多见,28例RE中,直肠25例(25/28,89.29%),乙状结肠2例(2/28,7.14%),直肠和乙状结肠1例(1/28,3.57%).病变肠壁在T2WI和DWI上均表现为“同心圆”分层状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同心圆”分层状环形强化;23例(23/28,82.14%)病变肠壁较均匀环形肿胀增厚,内壁较光滑,未见明确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3例(3/28,10.71%)病变肠壁不均匀环形肿胀增厚,局部内缘不规整,呈隆起状,2例(2/28,7.14%)伴发直肠-阴道瘘.结论 放射治疗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所致RE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RE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仙海;高明勇;周新韩;卢瑞梁;赵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Adamkiewicz动脉

    目的 采用320层CTA显示和评价Adamkiewicz动脉(AKA),并探讨适宜的扫描方案.方法 将120例患者因临床疑诊主动脉病变而接受全主动脉CTA检查,将其随机分为A1、A2、B1、B2组,分别采用不同扫描方案:A1、A2组对比剂浓度为350 mgI/ml,B1、B2组为370 mgI/ml;降主动脉近端CT值达100 HU时,A1、B1组延迟15s触发扫描,A2、B2组延迟18 s触发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每例患者的CT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AKA,统计AKA起源水平及位置,计算各组AKA显示率,比较不同延迟触发时间及碘对比剂浓度对AKA显示率的影响;采用Cohen检验评估两位医师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85例显示AKA,共计98支,起自T7~L1水平,82.65% (81/98)AKA起自T9~L1水平,75支(75/98,76.53%)起自左侧肋间动脉或腰动脉.4组患者AKA显示率分别为A1组63.33% (19/30),A2组66.67% (20/30),B1组70.00%(21/30);B2组83.33%(25/30).不同延迟触发时间和对比剂浓度组间显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2组AKA显示率达83.33%,高于其他3组.两名医师评价AKA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结论 采用适宜扫描方案,320层全主动脉CTA可在评价主动脉疾病的同时对AKA进行术前定位.

    作者:辛海燕;李宇;范占明;张楠;濮欣;耿薇;赵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融合图像显示肝癌病灶

    目的 评估双源CT双能量线性混合(LB)和非线性混合(NLB)图像显示肝癌病灶的能力.方法 对30例肝癌患者行肝脏双能量CT扫描,并将140 kV和80 kV两种能量图像进行融合,生成0.3LB、0.5LB、0.7LB、NLB1(λ=80 HU,ω=400 HU) 、NLB2(λ=150 HU,ω=200 HU)和NLB3(λ=80 HU,ω=200 HU)图像,比较肝动脉期6种混合能量图像和80 kV图像的背景噪声、肝内病灶的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背景噪声、病灶对比度和CNR在7种图像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0.3LB图像比较,0.5LB、0.7LB、80 kV、NLB1、NLB2和NLB3图像的病灶对比度及CNR均明显增加(P均<0.05),其中NLB1图像显示病灶的CNR大.结论 0.5LB、0.7LB及NLB技术能明显提高CT对肝癌病灶的显示效果,特别是λ为80 HU、ω为400 HU时,NLB技术的优势更为明显.

    作者:曹建新;王一民;杨诚;张羽;王爱军;王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诊断原发性脾血管肉瘤1例

    患者女,58岁,左上腹不适10余年,半个月前左侧躯体受外伤后左上腹疼痛加重,放射至背部,自服止痛片可缓解,自觉乏力消瘦,体质量下降约2.5 kg.查体:左肋下触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WBC 4.37×109/L,其中淋巴细胞计数偏低.CA125增高为57.18 U/ml.腹部CT:脾脏内见外周等密度、中心低密度病灶,约5.4 cm×7.0 cm,CT值49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见多发大小不一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强化,CT值55 HU;门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与周围脾实质相比呈低密度.

    作者:杜补林;李娜;李雪娜;刘一;李亚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泪囊肿瘤(附2例报告)

    泪囊肿瘤(lacrimal sac tumor,LST)少见,多为恶性,早期一般不会引起泪道堵塞,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肿瘤增大、阻塞鼻泪管,可导致溢泪,溢出脓性分泌物,易误诊为慢性泪囊炎而延误治疗.本文报道2例经病理证实的LST.

    作者:王利华;谷丽京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卵巢腺纤维瘤及囊性腺纤维瘤的超声特征

    目的 探讨卵巢腺纤维瘤(OAF)及囊性腺纤维瘤(OCAF)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3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OAF及OCAF的超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检出卵巢旁或卵巢内肿块25例,包括实性4例、囊性11例、囊实混合性10例,但均未能正确诊断卵巢腺纤维瘤或囊性腺纤维瘤.CDFI于乳头或实性区不易检测到血流或少血流.结论 卵巢腺纤维瘤及囊性腺纤维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CDFI可提示肿瘤的性质,但确诊仍依靠病理.

    作者:潘玉萍;蔡爱露;赵丹;王冰;王晓光;孙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TI对48例冠心病(CHD)患者(CHD组,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3天、2个月、6个月)和3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检测,获得左心室各节段纵向、径向、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针对CHD组经治疗的心肌节段,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变化规律.结果 CHD组共381个经治疗节段,术前及术后3天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术前及术后3天相比,术后2个月、6个月各方向应变及应变率逐渐增高(P均<0.05),而术后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I技术能够客观评价左心室局部心肌应变,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疗效评价提供一种无创、可重复性强、准确的超声检查方法.

    作者:黄海韵;郭燕丽;王文婷;申斌;李锐;景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乳腺癌甲状腺转移1例报道

    患者女,66岁,7年前曾因左侧乳腺癌接受改良根治术.入院查体于左侧颈前部触及约2 cm×3 cm肿物,质中,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无压痛,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颈部淋巴结无肿大.B超:甲状腺左叶内见约1.8 cm×1.6cm×2.7 cm低回声团,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见点状强回声,内探及较丰富血流;甲状腺右叶内见两处低回声区,约0.4 cm×0.6 cm和1.2 cm×1.2 cm,后者边界不清.颈部CT:甲状腺左叶密度不均匀减低,边界欠清,不均匀强化;甲状腺右叶内1.1cm×1.9 cm低密度灶,中度强化;气管无受压移位;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A、B).

    作者:温群;尹化斌;孟凡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探讨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为TNBC组(n=51)和非TNBC组(n=97),比较两组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边界不清”、“毛刺征”、“高回声晕”、“微小钙化”、“血流分级2~3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在TNBC组分别占56.86%(29/51)、43.13%(22/51)、41.17%(21/51)、13.72%(7/51)、41.17%(21/51)、68.62%(35/51),在非TNBC组分别占87.62%(85/97)、81.44%(79/97)、76.28%(74/97)、56.70%(55/97)、79.38%(77/97)、48.45%(4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后方回声衰减”、“纵横比>1”、“阻力指数≥0.7”在TNBC组分别占64.70%(33/51)、45.09%(23/51)、47.05%(24/51),在非TNBC组分别占56.70%(55/97)、30.92%(30/97)、61.85%(6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NBC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作者:刘畅;王学梅;李银燕;耿晶;张义侠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颅内肉瘤样癌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SC)是一种较少见的癌和肉瘤样形态细胞和(或)表型混合于一个瘤体内的恶性肿瘤[1-2].本研究结合术中所见及病理诊断分析3例颅内SC.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1997年7月—2012年5月3例颅内SC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7、60和69岁,分别因对侧肢体无力(例1,误诊为结核或细菌感染)、外伤(例2)及癫痫发作(例3,误诊为恶性脑膜瘤)就诊,经术后病检确诊且排除转移瘤.

    作者:董松申;王佳薇;张志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