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毅;王槐志
目的 总结近年来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应用的新研究进展.方法 搜索Pubmed、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就近年来关于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术前分期、环周切缘状态及肠壁外血管侵犯都与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紧密相关,MRI检查能较好地评估直肠癌患者的术前分期、环周切缘状态及肠壁外血管侵犯情况,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环周切缘及肠壁外血管侵犯评估上的应用,有利于为直肠癌患者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勇;郑宝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一种进行性的、不可逆的胰腺组织破坏,并且被纤维组织所代替的慢性炎症[1].在CP基础之上、代偿性的肿块隆起称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ass type chronic pancreatitis,MTCP).由于胰头部MTCP与胰头癌在临床表现上颇为相似,并且MTCP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国外学者多建议手术切除[2].在我国当前的医疗环境下,患者常常难以接受因为炎症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duodenectomy,PD),考虑到炎症和恶性肿瘤的预后存在差异,并且合理的术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重大,因此,如何在术前、术中明确诊断,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现就CP合并胰头肿块的鉴别诊断流程及外科干预策略进行探讨.
作者:张太平;曹喆;赵玉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2014年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 59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1 59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生同时性腹膜转移40例(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CEA水平、CA19-9水平、CA-125水平、T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及合并糖尿病情况均是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65岁、肿瘤直径≥5 cm、CEA水平增高、CA19-9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肿瘤T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同时性腹膜转移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EA水平、CA-125水平、T分期、合并糖尿病、分化程度及病理学类型均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CEA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T分期越晚、低分化(相对于高分化)、黏液腺癌(相对于腺癌)及合并糖尿病者的腹膜转移率较高.结论 CEA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肿瘤T分期、低分化、黏液腺癌及合并糖尿病均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信强;管文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伴和不伴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同时比较两者BRAFV600E的表达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行手术治疗的168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发HT患者49例(伴发HT组),不伴HT患者119例(不伴HT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BRAFV600E表达的差异.结果 伴发HT组和不伴HT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和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伴发HT组患者中女性、年龄<45岁及肿瘤直径≤0.5 cm患者的比例较高.伴发HT组患者中BRAFV600E表达阳性32例(65.31%,32/49),不伴HT组患者中BRAFV600E表达阳性84例(70.59%,84/119),两者的BRAFV600E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在伴发HT的患者中,BRAFV600E表达程度与性别、被膜侵犯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相关,女性、无被膜侵犯及无淋巴结转移者的BRAFV600E表达程度较弱(P<0.050).在被膜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伴发HT患者的BRAFv600E表达较不伴HT患者弱(P<0.050).结论 伴发HT的PTMC患者女性较多、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小,可能是其预后较好的原因.此外,BRAFV600E表达较弱可能是伴发HT、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被膜侵犯的PTMC患者预后较好的原因.
作者:钱昌林;柳怿;沈志勇;刘骅;季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麻醉方式、手术范围、超声刀应用、喉上神经外支(EBSLN)显露等手术操作方式对EBSLN损伤的影响,探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后EBSLN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行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9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BSLN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985例患者术后发生EBSLN损伤26例(2.6%),未发生EBSLN损伤959例(97.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范围及显露EBSLN均与EBSLN损伤有关(P<0.050),行扩大性手术(OR=4.536,P=0.004)及未显露EBSLN者(OR=0.126,P=0.044)的EBSLN损伤率较高;而EBSLN损伤与年龄(OR=1.108,P=0.823)、性别(OR=0.604,P=0.260)、肿块性质(OR=1.871,P=0.186)、麻醉方式(OR=0.659,P=0.372)及超声刀应用(OR=0.473,P=0.248)均无关.结论 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手术范围以及EBSLN暴露均是EBSLN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术中显露并注意保护EBSLN,对避免EBSLN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坚;徐晓波;周致圆;何柳;刘文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 (CCR7)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蛋白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即正常乳腺组织、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n=20)、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n=20)、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n=20)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73)中CCR7和VEGF-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根据D2-40染色结果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同时分析乳腺癌组织中,CCR7和VEGF-D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CCR7和VEGF-D蛋白表达与LMVD值间的关系及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①正常乳腺组织组[CCR7蛋白:0(0/20),VEGF-D蛋白:5.0%(1/20)])、轻中度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CCR7蛋白:5.0%(1/20),VEGF-D蛋白:20.0% (4/20)])、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CCR7蛋白:30.0% (6/20),VEGF-D蛋白:40.0%(8/20)])及乳腺癌组[CCR7蛋白:47.9% (35/73),VEGF-D蛋白:57.5% (42/73)]的CCR7蛋白(X2趋势=23.905,P<0.050)和VEGF-D蛋白(X2趋势=22.349,P<0.050)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②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的LMVD值分别为2.00±1.02、6.70±3.48、9.01±2.13及16.32±4.07,LMVD值逐渐增高,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③在乳腺癌患者中,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表达有关(P<0.050),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为Ⅲ+Ⅳ期(与Ⅰ+Ⅱ期者相比)、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相比)及HER-2表达阳性(与HER-2表达阴性者相比)者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较高.在乳腺癌患者中,LMVD值和VEGF-D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正相关性(r=0.623,P<0.010),而LMVD值与CCR7蛋白表达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03,P>0.050).在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间呈弱正相关性(r=0.112,P<0.050).结论 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向乳腺癌的转化潜能,其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作者:梁小芹;苏勤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0个月余,伴皮肤巩膜黄染15 d”入院.患者既往有二尖瓣置换术病史.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腹散在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B超检查示:结石性胆囊炎并萎缩、胆总管扩张.上腹部增强CT检查(图1)示:胆总管中上段管壁增厚,胆管高位梗阻,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实验室检查示:CA-125 151 U/m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等均未见异常;总胆红素331.2 μmol/L,直接胆红素240.2 μmol/L;白细胞计数5.46×109/L,红细胞7.48×1012/L,血小板114×109/L.因患者心脏有金属瓣膜,未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
作者:王武豪;芶欣;周长升;相一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超声引导下不可逆性电穿孔对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5年9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收治的8例晚期肝癌患者(共10个病灶),对其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腔镜或开腹直视下不可逆性电穿孔治疗,分析不可逆性电穿孔对肝癌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37.75±4.65)分比(22.25±2.87)分,P=0.000],总胆红素(56.37 mmol/L比150.40 mmol/L,P=0.046)、直接胆红素(58.69 mmol/L比71.60 mmol/L,P=0.012)、谷丙转氨酶[(52.63±12.14)U/mL比(87.28±27.94) U/mL,P=0.003]、谷草转氨酶[(48.45±13.75)U/mL比(74.40±21.09)U/mL,P=0.000]及甲胎蛋白(82.10 ng/mL比159.20 ng/mL,P=0.042)水平均降低.治疗后1例患者出现上腹部持续疼痛,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胆瘘、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示:7例肿瘤完全消融,1例肿瘤未完全消融,仍有部分残余.8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3~5个月、(4.0±0.9)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存活,1例复发.结论 超声引导下不可逆性电穿孔对晚期肝癌的治疗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中开展应用.
作者:来龙祥;宿娟;卢昊;陈军周;周宁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胆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唐山市丰南区医院收治的50例接受肝胆胰腺手术后发生SSI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收集同期102例接受肝胆胰腺手术但术后未发生SSI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肝胆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中年龄≥60岁、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有腹部手术史、有吸烟史、术前血糖升高、术前存在感染、手术持续时间≥180 min、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为3~5分、术中留置引流管、术后48 h内未换药及新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ISS)为2~3分者的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腹部手术史(OR=1.92)、术后48 h内未换药(OR=2.07)及NISS评分为2~3分(OR=2.27)患者的SSI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应对具有腹部手术史及NISS得分为2~3分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且术后48 h内予以换药,以降低SSI的发生率.
作者:冯爱军;刘艳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多数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顽固性腹部疼痛,永久性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丧失是疾病发展的终结果.目前尚无使疾病获得根本性痊愈或完全中断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1]证明,外科治疗相对于其他的治疗手段,仍然是有效的方法.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疾病顽固性严重疼痛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解除胰腺导管因炎症性增生性狭窄和结石导致的梗阻、管内和组织间高压,从而减缓疾病进程和改善内外分泌功能.外科治疗策略包括手术的时机、指征和术式的选择3个方面,分别阐述如下.
作者:刘续宝;谭春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及CNKI数据库中1990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发表的关于CEA和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收集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9 8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AS组比较,CEA组术后30 d之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或死亡率(OR=0.63,95% CI:0.51~0.77,P<0.05)和术后任何时点的脑卒中发生率或死亡率、或术后30 d之后同侧脑梗塞的发生率(OR=0.61,95% CI:0.48~0.76,P<0.05)均较低;但术后30 d之内的心肌梗塞发生率(OR=1.81,95% CI:1.14 ~ 2.87,P=0.01)和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率(OR=18.28,95% CI:7.99 ~ 41.82,P<0.05)均较高.结论 虽然CAS组术后30 d之内的中枢神经损伤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比CEA组低,但是,CEA组术后30 d之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或死亡率和术后任何时点的脑卒中发生率或死亡率、或术后30 d之后同侧脑梗塞的发生率均较低,因此从术后安全性和术后长期疗效来说,CEA仍有优势,仍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作者:巴合提·卡力甫;管圣;唐加热克;戈小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与外剥内扎术(MMH)治疗Ⅲ度混合痔后的肛管直肠压力.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12例Ⅲ度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意愿予以PPH(n=60)或MMH (n=52)治疗.术后6个月对所有病例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测压指标包括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情况、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和术后肛管高压带长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时,PPH组患者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88.3% (53/60)比61.5% (32/52)]、肛管静息压[(56.42±2.25) mm Hg比(46.31±2.58) mm Hg]及肛管高压带长度[(3.35±0.12)cm比(2.29±0.23) cm]均高于MMH组(P<0.05),但PPH组和MMH组患者的直肠静息压[(5.51±1.26) mm Hg比(5.39±1.85) mm Hg]和肛管大收缩压[(156.64±9.78) mm Hg比(155.32±8.53)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和MMH均为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但PPH在肛门生理功能保护方面更值得肯定.
作者:刘扬;路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因“彩超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3个月余”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右叶上份实质低回声结节伴点状钙化、TI-RADS 4a类.2个月前患者在华西医院行甲状腺右叶结节穿刺提示:乳头状癌.甲状腺功能检测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增高.诊断为甲状腺右叶乳头状癌(cT1bN0M0)、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拟于华西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作者:刘庆丰;龚艳萍;雷建勇;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经腹逆向引导技术施行内镜乳头切开术(laparoscopicendoscopic sphincteropa pillotomy,L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LEST治疗的501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1例患者均顺利度过手术,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为60 ~ 190 min,平均107 min;术中出血量为5~100 mL,平均21.8 mL;术后住院时间为4~9d,平均6.7 d.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胆囊,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净胆总管结石493例(98.4%),6例(1.2%)乳头切开成功后因胆总管残留结石置T管引流,术后经胆管镜和液电碎石取净;一期缝合术后发现残留结石2例(0.4%).364例(72.7%)患者乳头狭窄切开成功后施行直接一期缝合术,9例(1.8%)留置输尿管导管后施行一期缝合术,118例(23.5%)留置鼻胆管后施行一期缝合术,4例(0.8%)乳头狭窄切开失败者和6例(1.2%)乳头切开成功后因胆总管残留结石者中转为T管引流术.术后发生轻症胰腺炎9例(1.8%),发生胆汁漏23例(4.6%),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8%(34/501,包括2例残留结石).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经腹逆向引导技术施行LEST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陈安平;高原;李华林;胡铤;索运生;刘进衡;张胜龙;刘安;易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9例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结果 9例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中,4例行B超联合CT血管造影(CTA),均诊断为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4例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显像(MRCP/MRA),3例考虑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3例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均诊断为胰腺癌.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3例,胰管切开取石、远端胰管空肠吻合术1例,腹腔镜探查、活检术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1例,B级胰瘘1例.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5~36个月,中位数为1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5例生存时间超过1年,2例生存时间超过3年.结论 对于反复发作的胰管结石患者应该警惕合并胰腺癌的可能,CT和MRCP均可作为该病的进一步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肿物、无手术禁忌证时,均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推荐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切除术.
作者:周泉波;叶良涛;李国林;叶会霖;陈汝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人工血管通路辅助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复杂颈总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同侧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建立腔内治疗的通路后,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复杂颈总动脉闭塞,总结其可行性.结果 该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 mL.行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人工血管通路辅助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颈内动脉血流恢复通畅.术后没有过度灌注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6d患者康复出院,出院后随访7个月,未再发生头晕及头痛.结论 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人工血管通路辅助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适用于治疗复杂颈总动脉闭塞患者.
作者:刘一人;谷涌泉;崔世军;郭连瑞;齐立行;佟铸;齐一侠;郭建明;高喜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外科开腹手术与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CP)合并胰管结石(PDS)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3例CP合并P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治疗84例(手术组),行内镜治疗29例(内镜组),比较手术组和内镜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胰瘘、胃排空延迟、糖尿病及急性胰腺炎)均长于(高于)内镜组(P<0.05),但二次手术率及结石复发率均较低(P<0.05),而2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及症状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CP合并PDS患者,在结石残留和症状缓解方面,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的效果相当;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方面,内镜组较优,但内镜治疗的二次手术和结石复发率却高于手术治疗.
作者:弓毅;王槐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慢性胰腺炎是以慢性进行性炎症、纤维化为特征并伴有胰腺腺泡细胞及胰岛细胞损害的一类疾病[1].其形态学变化主要包括胰腺实质的萎缩及钙化、胰管结石等.慢性胰腺炎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代偿期,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食欲差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该疾病发展,慢性胰腺炎患者出现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包括脂肪泻等外分泌功能不足,以及继发性糖尿病等内分泌不足的失代偿期临床表现[2],此时疼痛可能并不明显,但是可能已经错过了佳的手术治疗时机.缓解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疼痛目前仍是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现就慢性胰腺炎疼痛的产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做一总结.
作者:田伯乐;李少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近年来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的临床诊断数量有上升趋势,这与健康查体率提高和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升级有关,也可能与国民饮食结构改变有一定关联.据我国对1994 ~ 2004年期间22家医院的调查显示(共计2 008例CP),CP患病率约为13/10万,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胰管结石(pancreatic ductal stones,PDS)是CP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日本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2]结果显示,CP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75.7%的CP患者合并PDS,尤其是男性CP患者(79.3%)及乙醇性CP患者(84%)更易发生.关于CP的治疗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国内外多个学会均发布了CP诊治指南以规范CP的诊断及治疗[1,3-5].
作者:仵正;周灿灿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对比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issue 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治疗Ⅲ~Ⅳ度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于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Ⅲ~Ⅳ度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TST组(n=40)和PPH组(n=40),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TS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坠胀感得分、3个时点的术后疼痛得分及肛门分泌物发生率均低于或短于PPH组(P<0.05),但2组的治愈率、尿潴留发生率、肛门狭窄发生率、顽固性疼痛发生率及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门诊随访,均无直肠阴道瘘和大便失禁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痔复发.结论 TST与PPH治疗Ⅲ~Ⅳ度痔的总体临床疗效均较满意,但TST组患者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疼痛轻.
作者:孙浩博;孟庆辉;李龙;裴铁民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