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64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致性

黄钟情;孟志华;陈振松;方先来;罗小林;李平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一致性
摘要: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结节的MR灌注加权成像:与血管生成相对照

    目的 研究甲状腺结节的MR PWI表现与血管生成表现相关关系,评价PWI鉴别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对6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行PWI扫描.所有病例均得到时间一信号曲线(TIC)、大斜率(SS)、峰值强化(PE)和达峰时间(TTP).其中50例测量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与灌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结节的TIC可分为4种类型,恶性结节均表现为I型曲线,84.62%(44/52)的良性结节表现为Ⅱ型和Ⅲ型曲线;良恶性结节间各灌注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良性病变间的S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间VE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结节的灌注参数SS与MVD、PE与MVD和VEGF呈线性正相关(r=0.49、0.49、0.55,P<0.05),TTP值与MVD和VEGF均无相关性.结论 MR PW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SS和PE值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结节的血管生成情况.

    作者:冯琴;强金伟;史继敏;张慧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鼻咽癌多层螺旋CT灌注输入动脉的选择

    目的 分析不同输入动脉所得鼻咽癌(NPC)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方法 对38例经病理确诊的初发NPC患者进行CT灌注扫描,每例患者均分别选择肿瘤同侧的颈内动脉(ICA组)和颈外动脉(ECA组)作为输入动脉、颈内静脉作为输出静脉进行灌注成像后处理,获得两组灌注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不同血管所得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表面通透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0.630、0.525、0.695(P均<0.001),两组血管所得数据均成正相关.结论 在对NPC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可根据患者血管的显示情况选择颈内动脉和(或)颈外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作者:丁玲;苏丹柯;刘丽东;金观桥;赵梦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观察

    目的 观察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人路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和MRI的价值和局限性.方法 在53名受检者正常腰椎问盘的CT图像、40名受检者正常腰椎问盘的MR图像上,对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获得经皮腰椎闻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CT、MRI影像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L3~Sl各层面左、右侧穿刺线与腰神经根后缘的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对显示穿刺线的骨性标志点上关节突优于MRI,MRI对软组织密度分辨力较CT高.结论 CT、MRI是确定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人路的重要手段,能显示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穿刺前应首先选择CT检查,必要时联合MR检查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作者:游箭;邵阳;李春平;敬宗林;杨林;陈伟;陆明;代明德;谢兵;胡鸿;钟立明;魏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临床型3.OT MR在裸鼠原位胶质瘤模型确认及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人源性裸鼠原位胶质瘤模型,探讨临床型3.OT MR对其进行成像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方法 以U87MG细胞混悬液注入17只裸鼠脑实质,建立裸鼠原位胶质瘤模型.分别于接种后各时间点以临床型3.OT MR TlW、T2W及增强TlW扫描;扫描结束后处死荷瘤裸鼠,并行HE染色观察.于MRI及HE片上分别测量肿瘤大截面积,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只裸鼠建模成功,T2WI及增强T1WI均可见明显肿瘤形成.接种后30天T2WI及增强TlWI测得的肿瘤大截面积分别为(27.62±5.56)mm3、(28.80±5.42)mm3,均与HE测得结果[(25.65±4.95)mm3]成正相关(r=0.975、0.972,P均<0.01).结论 临床型3.0T MR能无创检测裸鼠的脑内成瘤情况,T2WI及增强T1WI均可很好地显示肿瘤,且能动态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作者:李树平;占昌友;张家文;冯晓源;梁春敏;余振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正电子示踪剂在肝细胞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PET(包括PET/CT)在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而PET显像的核心就是参与体内生物代谢活动的各类正电子示踪剂.本文就目前肝癌研究中正电子示踪剂的应用做简要概述.

    作者:何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于三维几何模型的人脑解剖知识可视表示

    目的 实现基于三维几何模型的人脑解剖知识可视表示.方法 选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的脑部连续切片图像,采用光线投射合成算法建立人脑三维体绘制模型;参考美国的解剖学基本模型,建立人脑解剖知识库;通过分析二维连续切片图像构成的三维规则体数据场的性质,建立三维几何模型与解剖知识的相互映射机制;后以Visu-a1 C++为开发工具,结合可视化类库VTK,开发基于三维几何模型的人脑解剖知识可视表示.结果 成功构建了基于三维几何模型的人脑解剖知识可视表示平台,可清晰显示人脑各个解剖结构,并实现三维几何模型、二维切片图像及解剖知识的同步展示.结论 结合符号化解剖知识的人脑三维几何模型可更好地满足人脑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需要,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整合人脑其他方面的知识信息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作者:罗洪艳;杨清云;张绍祥;朱文武;谭立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飞利浦HD15彩色超声系统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不可替代的支柱之一,超声已成为心血管病防治和全程关护不可或缺的检查技术.同时,随着个性化医疗的逐步深入,如何应对不断拓展和变化的临床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诊疗信息,正在成为当前超声系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作者: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北京;100020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MS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进行64排MSCT检查或血管成像时,对比剂的注射速率要求更快,而这增加了血管外渗漏对比剂的发生率[1].应用血管外渗漏探测技术,可有效避免对比剂血管外渗漏事件的发生.

    作者:钟丽华;蒋连秀;覃蕾;秦秀珍;冷贵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爱克发DRYSTAR-5503干式激光相机卡片故障检修与改进

    随着数字化X射线医疗设备的发展,各种医用干式激光相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有助于保证激光相机的正常运行[1].在日常使用中,干式激光相机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故障原因除相机本身的因素外,还存在胶片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及时排查故障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维修具有重要意义[2-3].

    作者:魏辉卿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疗效的因素

    目的 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影响131I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54例确诊为DTC的患者行外科手术及清甲治疗后给予相应剂量的131I治疗,随访6个月,对年龄、性别、病理分型、转移情况、治疗前Tg和TSH水平6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评价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病理分型、转移情况、治疗前Tg水平与疗效有相关关系;剔除年龄和病理分型因素后,转移情况、治疗前Tg水平是影响疗效的确切因素.结论 131I治疗术后DTC疗效较好.转移情况、治疗前Tg水平是影响疗效的确切因素.

    作者:国兰兰;高沁怡;李亚明;刘浩;尹雅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锥形束CT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影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而锥形束CT既是一种全新的CT成像技术,又是影像引导下放射治疗系统的关键设备.本文介绍锥形束CT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情况,并对锥形束CT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综述.

    作者:王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SPECT/CT骨融合显像在骨骼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99mTc-MDP全身骨显像所示单发或少发病灶进行(≤3处/例)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探讨其在骨骼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可疑转移性骨病变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进行99mTc-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后,随机选取62例单发或少发骨病灶共107处病灶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师和1名CT诊断医师共同阅片,交换意见后作出诊断.结果 SPECT/CT融合图像诊断恶性骨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7.92%(47/48)、96.61%(57/59)和97.20%(104/107).结论 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可提高骨单发或少发病灶的准确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祥发;刘玉婷;金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扩散加权成像检测软组织感染脓腔

    目的 探讨DWl在检测软组织感染有无脓腔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4例经l艋床确诊的细菌性软组织感染伴脓腔形成病例,其中10例接受B超引导下抽吸排脓,2例接受手术切开排脓,1例接受病灶切除术经病理证实为软组织感染,1例病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腱鞘囊肿伴感染.使用1.5TMR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结果 14例共15个脓腔,其中13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多房脓腔3个,单房脓腔12个,11个脓腔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无强化,所有脓腔DWI均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ADC图显示12个脓腔的水分子弥散明显受限、2个不均匀受限、1个受限不明显.脓肿壁及分隔DWI均无法分辨、ADC图上8个尚可分辨、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且显示清晰.周围炎性水肿均呈长T2信号,其范围于T2W FATSAT或STIR序列上易分辨,于TlWI和DWI上难分辨;增强扫描水肿区呈广泛连续的片状强化和(或)散在肌束样、线条状、斑片状不规则强化.结论 DWI可作为MR评价软组织感染是否形成脓腔的重要辅助序列,尤其对于磁共振对比剂禁忌者;常规MRI对显示感染范围、脓肿部位及其结构具有优势.

    作者:张禹;骆祥伟;李大圣;朱友志;潘仲林;康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骨骼肌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骨骼肌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MRI凭借对软组织的高分辨力、可多切面成像等优点成为评估骨骼肌损伤的佳影像学方法之一.DTI是近年兴起的影像学新技术,通过对肌肉水分子各向异性进行成像,能够无创性地反映体内水分子扩散情况,借助特定软件能够再现肌纤维走行,无创评价骨骼肌损伤情况,以利于临床诊治.

    作者:王希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应变率成像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技术预测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CAG的非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多支病变43例(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32例(单支病变组),43例造影正常(对照组),分析3组研究对象收缩期峰值应变(SpI)及应变率(SRsI)有无差异.结果 多支病变组SRs和Sp绝对值均低于单支病变组及对照组(P-15.0%、SRs>-1.01 s-1作为截断值,诊断多支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65.12%(28/43)和72.09%(31/43),特异度为90.67%(68/75)和74.67%(56/75).结论 应变率成像能够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作者:李文俊;骆志玲;顾云;潘家华;沈艳;王钰;倪锐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恶性前列腺病变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经病理证实的61例前列腺病变患者共69个病灶的超声弹性表现,分析良恶性病变患者弹性分级的差别,并计算超声弹性分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前列腺良性病变的弹性分级以I、Ⅱ级为主,恶性病变的弹性分级以Ⅲ~V级为主.超声弹性分级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7.78%(28/36)、72.73%(24/33)、75.36%(52/69).结论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病变的良恶性.

    作者:徐乐天;肖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目的 探讨MRI和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的评估能力.方法 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后,分别接受颈动脉CTA和MR检查.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纤维帽状态、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等.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CT和MRI显示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均为24%(t=0.461,P>0.05).CT发现18支血管46处钙化,MRI发现17支血管39处钙化.MRI发现2支血管斑块内有小灶出血,CT无法显示斑块内出血.MRI发现4支血管的不稳定纤维帽,CT发现3支血管的不稳定纤维帽.结论 CT与MRI均可较好地判断病变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但MRI更适于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宋焱;陈敏;周诚;罗南;林徐颖;傅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临床及声像图特点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肿瘤的临床及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肝胆管囊腺肿瘤患者资料,其中囊腺瘤12例,囊腺癌12例,分析并比较其临床及声像图特点.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完整临床资料.肝胆管良恶性肿瘤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病灶形态、内部回声特点以及血流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囊腺瘤患者均为女性;5例(5/12,41.67%)伴中上腹痛,4例(4/11,36.36%)血清CA19-9升高.囊腺癌患者男女比例为2:1;9例(9/12,75.00%)伴腹痛,部分病例伴发热、黄疸等;5例(5/9,55.56%)血清CA19-9升高.12例囊腺瘤和9例囊腺癌声像图资料完整.12例囊腺瘤均为单发且形态规则,8例(8/12,66.67%)呈单房或多房囊性,4例(4/12,33.33%)呈囊实性结构且实性成分<50%,3例(3/12,25.00%)病灶CDFI可见血流信号;9例囊腺癌中8例单发,7例(7/9,77.78%)形态不规则,9例(100%)均可见实性成分,其中5例(5/9,55.56%)实性成分≥50%,1例呈完全实性;囊腺癌病灶CDFI均可见血流信号.3例囊腺瘤CEUS表现为动脉相分隔状或密集网状快速增强,延迟相缓慢退出.结论 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和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点,以此为依据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刘真真;吕珂;王蕾;杨萌;夏宇;姜玉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对比三维多回波T2血管成像与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诊断大脑半球梗死患者颅内大血管病变

    目的 探讨三维多回波T2*血管成像(3D SWAN)诊断大脑半球梗死患者颅内大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63例单侧脑梗死患者(起病时间为3 h~8天)行常规MR、DWI、3D SWAN及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检查,分析3D SWAN检测的颅内大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异常低信号,与3D TOF MRA显示的异常(中断、闭塞、狭窄)进行比较,判断两种方法对显示动脉异常的一致性,并计算Kappa值.结果 3D TOF MRA共显示28条大脑中动脉、9条颈内动脉中断、闭塞或狭窄,而3D SWAN则显示其中30条动脉出现异常低信号,3D SWAN与3D TOF MRA对显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异常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67,P<0.05).结论 3D SWAN对诊断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异常有较高价值,分析3D SWAN动脉内异常低信号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判断3D TOF MRA显示的动脉中断、闭塞、狭窄的原因.

    作者:凌雪英;赵莲萍;刘斯润;黄力;黄立安;徐安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鼻咽腺样囊性癌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鼻咽腺样囊性癌(ACC)的MRI表现,评价MRI观察肿瘤侵犯范围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病理确诊的鼻咽AC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17例鼻咽ACC均为黏膜下生长,表现为肿块型(n=6)及黏膜下增厚型(n=11),均侵犯周围组织,多有黏膜侵犯(n=12).T2WI信号多不均匀(n=10),6例见分隔样改变,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10例有脑神经侵犯,且均侵犯三叉神经;7例有颅内侵犯;12例有颅底骨质侵犯,且大部分为(n=11)多部位侵犯.2例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肺转移.结论 鼻咽A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明确显示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及沿神经浸润扩散.

    作者:耿志君;谢传淼;李卉;刘学文;王德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