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成像在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淋巴管肌瘤病诊治中的初步应用

张春燕;陈孝柏;霍萌;孙莹;沈文彬;王仁贵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 胸腔积液, 腹腔积液, 淋巴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成像在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淋巴管肌瘤病(LAM)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或影像学典型表现证实的12例LAM患者的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资料,并与手术相对照.结果 CT示12例LAM均伴有乳糜性胸腔积液,5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伴有盆腔积液.12例LAM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均不同程度出现腹膜后和(或)髂淋巴管扩张,5例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时出现胸导管扩张,1例胸导管回流不畅,5例胸导管未显影,1例部分显影.12例LAM中11例接受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和造影后CT成像可为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LA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相关性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的诊断及分级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DCIS患者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分界、内部回声、导管改变、后方回声、局部结构紊乱以及钙化,同时记录病灶内部血供情况.将所有病灶的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an Nuys 1级49例,2级30例,3级13例.单发肿块67例(67/92,72.83%),导管扩张伴导管内部低回声24例(24/92,26.09%),结构紊乱7例(7/92,7.61%).18个病灶具有2个及以上超声特征.超声发现微钙化21例(21/92,22.83%),均位于结节或导管内部.超声对DCIS的显示率与Van Nuys分级相关(r=0.91,P<0.05).结节形态、边界和后方回声也与Van Nuys分级明显相关(r=0.78,P<0.05).形态不规则肿块伴有界限不清或边缘成角,不伴有后方回声与Van Nuys 3级密切相关(r=0.83,P<0.05);而椭圆形囊性结节、边界清晰伴有后方回声增强多见于Van Nuys 1级(r=0.94,P<0.05).结论 DCIS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病理分级.

    作者:李娜;朱庆莉;姜玉新;戴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应用VFM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收缩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DCM患者30例;对照组:健康志愿者40名.在VFM成像模式下测量并比较两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和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三腔心的Vs、Fs、SQ-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并描述病例组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涡流的分布特征.结果病例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Vs、Fs、SQ-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各项指标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递减(P<0.05);LVEF与Vs、Fs、SQ-均值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0.698、0.709(P<0.01);病例组在收缩期3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直径及圈数较对照组增多.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进而显示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有望成为临床检测DCM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宿阳;田家玮;姜双全;刘冬梅;郭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R检查在正常胎儿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在胎儿解剖结构方面的显示能力,探讨其在胎儿MR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4胎20周以上正常胎儿行MR检查,采用SSFSE序列对胎儿头颅、躯干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观察胎儿各系统主要器官,包括脑、肺、心脏、肝、脾、胃肠道等的解剖和MR表现.结果孕20周时,胎儿各主要器官均已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在SSFSE图像脑室系统高信号的衬托下,大脑三层结构清晰可辨,皮层及脑室旁生发层呈低信号,白质呈稍高信号.脑室系统呈生理性扩大状态,30周后脑沟、回形成逐渐明显;非神经系统:SSFSE图像肺、气管、支气管均呈高信号,胃泡、肾盂、肾盏、膀胱等空腔脏器呈高信号,肠管信号混杂,心脏、大血管、肝、脾及双侧肾脏呈等低信号.结论 SSFSE可清楚显示胎儿各主要器官的正常解剖和发育变化.

    作者:胡晓华;罗先富;陈娟;傅剑雄;王军;吴晶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骶骨肿瘤侵犯骶髂关节的CT及MRI表现

    目的 分析良、恶性骶骨肿瘤侵犯骶髂关节的CT及MRI表现.方法 观察51例骶骨肿瘤对骶髂关节侵犯的CT和MRI表现.其中骨巨细胞瘤19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脊索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小细胞肉瘤和梭形细胞肉瘤各1例,软骨肉瘤6例,尤因肉瘤2例,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1例,转移癌6例.结果 骶髂关节受侵29例(29/51,56.86%),其中双侧骶髂关节受侵11例,单侧受侵18例.骶髂关节受侵发生率在良性肿瘤患者中为53.85%(14/26),在恶性患者中为60.00%(15/25).CT表现为关节双侧骨质破坏、关节面消失,软组织肿块占据骶髂关节;MRI表现为骶髂关节双侧骨质信号消失,被肿瘤信号取代.结论骶骨恶性肿瘤常侵犯骶髂关节.骶骨良性肿瘤中,骨巨细胞瘤易侵犯骶髂关节.

    作者:娄路馨;程晓光;白荣杰;张薇;梁伟;张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联合刚性和B样条弹性配准的超声弹性成像

    目的 设计一种基于图像数据的超声弹性成像方法.方法 联合刚性和B样条弹性配准方法对压缩前后的超声图像进行运动估计.首先进行全局的刚性配准,然后进行局部弹性配准,进而得出组织的运动位移,对纵向位移进行微分,求出组织的纵向应变.结果通过对一实测超声体模数据进行估计,获得了准确的应变信息.结论联合刚性和B样条弹性配准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出组织的应变信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彦;冯乃章;马立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清CT冠状动脉支架成像:与64排螺旋CT 对比

    目的 对比64排螺旋CT(64-MSCT)和高清CT(HDCT)所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及支架腔内横截面积.方法 对7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0个支架)的患者行HDCT和64-MSCT冠脉支架成像,采用评分法对比两种方法所获支架图像质量,并测量同一支架腔内5个标志点处的横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MSCT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总评分低于HD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5);64-MS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1.31±0.73)mm2]小于HD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1.68±0.8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5),偏差百分率为(29.65±13.95)%.结论 HDCT可更清楚地显示支架内部结构,明显降低支架段伪影的影响,是支架植入术后有效的随诊手段.

    作者:应援宁;张立仁;董智;沈云;曹会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附件区包块的良恶性

    目的 探讨CEUS用于鉴别诊断妇科附件区包块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常规妇科超声显示附件区包块声像图不典型的患者行CEUS检查,用SonoLiver软件分析造影剂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及动态血管模式,对比病理结果,分析CEUS在鉴别诊断附件区包块良恶性的价值.结果①CEUS图像及动态血管模式全面显示了组织微血管的血流走向及分布,对性质、来源不明的包块有鉴别诊断意义.②动态血管模式下各所选区域的TIC分析显示,良性肿瘤及其末梢血管的造影剂呈逐渐低灌注,TIC波峰低平;恶性肿瘤及其末梢血管的造影剂呈快速高灌注,TIC波峰高尖.③良、恶性肿瘤的TIC上升时间(RT)和达峰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得到RT≥16.50 s、TTP≥20.28 s为诊断肿瘤良性的佳截点,常规超声结合上述RT和TTP截点诊断肿瘤良性ROC曲线下面积增大.结论 CEUS图像及其动态血管模式对判断附件区包块的性质、来源具有意义.造影剂的不同灌注特征及TIC参数RT、TTP有助于鉴别附件区良、恶性肿瘤.

    作者:赵密;陈欣林;杨小红;路小军;刘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Tei指数评价重症肺炎婴幼儿心功能

    目的 观察婴幼儿重症肺炎对心功能的影响及Tei指数评价患儿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重症肺炎婴幼儿(肺炎组)和正常婴幼儿(对照组)反映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各参数,并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并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炎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减小,主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缩短,右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肺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缩短,三尖瓣A峰及A/E比值增大;左、右心室Tei指数增大,左、右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左、右心室等容收缩时间延长(P均<0.05).结论 重症肺炎对患儿左、右心功能均有损害,右心室功能损害重于左心室;Tei指数是评价右心功能较敏感、较准确的指标.

    作者:陈旭;杨松青;宋军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婴幼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婴幼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心电门控全心容积式扫描方法对37例1个月~3岁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检查.按照节段分析的方法和思路,运用不同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VR、MIP及CMPR)充分显示其解剖畸形,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7例患儿中共检出各类畸形204处,其中16例并发肺动脉高压,1例并发脐疝,10例发现单侧或双侧肺部病变,包括肺6例实变、2例支气管狭窄闭塞、1例肺发育不良和1例支气管开口异常.平均ED为(1.17±0.63)mSv.结论 320排CT的容积式扫描速度快、曝光时间短,能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一次容积扫描即可覆盖婴幼儿整个心脏和胸部大血管,清晰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畸形.

    作者:杜靖;姜涛;周杰;吕飙;张兆琪;陈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胸部CT平扫,其中10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13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右肺7例,左肺6例;中心型4例,周围型9例;2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11例形态欠规则,边界不光整;病灶大径3.0~8.3 cm,平均4.9 cm;肿块密度不均匀,10例增强后肿块均呈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3例侵及胸膜或胸壁组织,5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单侧胸腔少量积液.结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绪斌;叶兆祥;肖建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微血管密度不同的乳腺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 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乳腺肿瘤新生血管,探讨不同微血管密度(MVD)乳腺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收集在我院接受乳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57例,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27例.采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肿瘤增强模式及造影参数:峰值强度(PI)和达峰时间(TTP).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MVD.按照MVD均值将者分为高MVD和低MVD组,比较两组超声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 57例乳腺肿瘤患者MVD均值为(44.51±10.11)个/高倍视野(×200).高MVD组肿瘤区PI值高于低MVD组(P<0.05);高MVD组和低MVD组肿瘤造影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造影后PI值较高、呈不均匀增强的肿瘤,其恶性可能较大,MVD亦较高.

    作者:张璟;姜玉新;吕珂;孙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口底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口底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7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口底恶性肿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行冠状面、矢状面MPR,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结果 27例口底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境界不清,其中6例伴邻近骨质破坏,周围结构受累,10例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MPR技术可清楚显示口底恶性肿瘤的大小、形态和累及范围.

    作者:常亮;王长福;王玉强;张和平;靳海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容积-时间曲线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早期同步性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容积-时间曲线(VTC)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同步性.方法 对37例DCM患者(DCM组)和27名正常人(对照组)行RT-3DE检查,分析其VTC,得出左心室16节段、12节段、6节段心肌收缩期小容积达峰时间标准差(Tmsv-SD)及舒张早期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edv-SD),用R-R间期标准化后,作为收缩期不同步化指数(SDI)、舒张早期不同步化指数(DDI).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左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早期不同步化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在DCM组中,心肌收缩期SDI及舒张早期DDI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结论 DCM患者左心室既存在收缩不同步,也存在舒张早期不同步.

    作者:崔亮;叶雪存;张学洪;王卫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T灌注成像评价单侧颈动脉闭塞脑血流动力学与侧支代偿方式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闭塞(CAO)患者侧支代偿方式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的价值.方法根据DSA结果将38例患者按不同侧支代偿方式分为两组:单纯初级侧支代偿组(n=14,Ⅰ组)和次级侧支代偿或初级和次级侧支共同代偿组(n=24,Ⅱ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CTP参数的均值(CBF、CBV、TTP)和相对比值(rCBF、rCBV、rTTP).比较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及组间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第Ⅰ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相比仅TTP值延长(t=7.54,P<0.01);第Ⅱ组患者闭塞侧CBV和TTP值较对侧增大(t=5.49、10.70,P均<0.01).两组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P=0.494),rCBV与r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4.50,P均<0.05).结论 CTP联合DSA可全面评价CA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以及不同侧支代偿方式脑血流动力学的差异.

    作者:程晓青;田建明;卢光明;左长京;刘嘉;徐嘉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目的 评价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对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V检查,2例行DSA检查.结果 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同时受累,1例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4例单纯乙状窦受累,2例单纯横窦受累.MR平扫1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8例表现为T1WI、T2WI高信号,2例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脑静脉异常强化,静脉窦壁表现为环形、三角形或平行状强化,而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空三角征.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不显影、侧支血管形成、邻近深部脑静脉扩张.结论 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无创、有效手段.

    作者:刘群;刘衡;朱克文;张国明;戴辉;曾莉;先正元;张体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全身骨显像在婴幼儿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在婴幼儿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手术病理或骨髓穿刺、皮疹压片细胞学确诊为LCH的婴幼儿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对骨显像阳性者加行局部X线或CT检查.利用ROI技术计算全身骨显像阳性病灶的F/N比值并求出位于相同部位病灶的F/N比值均值.结果 20例患儿全身骨显像10例阳性,4例为多发病灶,6例为单发病灶.单纯颅骨放射分布异常3例,颅骨合并其他部位骨3例,肩胛骨2例,肋骨1例,下肢骨1例;单发颅骨病灶的F/N比值均值为0.36,长骨病灶的F/N比值均值为3.52.结论 全身骨显像有助于婴幼儿LCH的诊断及分期.

    作者:丁献敏;刘保平;韩星敏;程兵;阮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女性正常子宫内膜及卵巢对18F-FDG的生理性摄取特点

    目的 观察女性正常子宫内膜及卵巢18F-FDG生理性摄取特点.方法 收集107名经临床、B超、CT及随访证实为子宫内膜、卵巢18F-FDG生理性摄取的女性受检者的PET/CT显像资料.按照是否绝经分为绝经组(29名)及未绝经组(78名).应用目测法及半定量分析法分析PET/CT图像特征,测量ROI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卵巢大直径(Tmax).结果绝经组无子宫内膜及卵巢生理性摄取.未绝经组25名存在子宫内膜生理性摄取,多在排卵期及月经期,其中排卵期10名,平均SUVmax为4.0±0.6;月经期8名,平均SUVmax为5.1±0.9;35名有卵巢生理性摄取,排卵期多见,有28名,平均SUVmax为4.2±0.8.左侧卵巢Tmax为(2.4±0.7)cm,右侧为(2.5±0.5)cm.结论 已绝经女性无子宫内膜及卵巢生理性摄取;未绝经女性在月经周期各阶段子宫内膜及卵巢生理性摄取各具特点.

    作者:宁秋萍;蔡莉;陈秋松;高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全方向M型超声评价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

    目的 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VB)患者左心室短轴局部心肌功能.方法 PVB组为RVOT起源PVB患者30例,对照组为30名健康志愿者.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系统测量两组窦性心律及PVB时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6个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Ts)及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Td),评价PVB对局部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PVB组正常窦性搏动时与对照组比较,在下壁、后壁节段,PVB组的Td大于对照组(P<0.01),其他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正常窦性搏动与PVB时比较,PVB时的Ts、Td均大于正常窦性搏动时(P<0.01).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所测量的达峰时间能够反映RVOT起源PVB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异常.

    作者:赖宝春;郭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经静脉与经皮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兔腋窝淋巴结良恶性

    目的 探讨经静脉和经皮CEUS在兔腋窝淋巴结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另VX2荷瘤兔1只.两组健康兔分别成功建立VX2转移淋巴结模型(肿瘤组,14个淋巴结)及炎性淋巴结模型(炎性组,24个淋巴结),对两组所有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经静脉和经皮CEUS检查,用SonoLiver软件对静脉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并与病理对照.观察两组淋巴结经静脉和经皮造影的增强模式,分析峰值强度等定量分析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炎性组比较,肿瘤组淋巴结短长径比高,两组间血流类型、经静脉造影增强模式、增强形态、经皮造影到达时间、中央缺损、边缘缺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造影定量分析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静脉、经皮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鉴别兔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能力.

    作者:李静怡;韩峰;郑玮;李安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评价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进展

    高频超声在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工程学的进展和探测技术的提高,高频超声可以更细微地显示周围神经损伤的细节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本文主要就周围神经超声探测方法、周围神经损伤的超声分级诊断和皮神经损伤等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卫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