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燕;李志辉;朱精强;陈德才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于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系统性地检索近20年来Cochrane图书馆、美国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以及万方数据库中MRCP对OLT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的研究文献.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提取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中的诊断数据.用Metadisc l.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MRCP诊断OLT术后胆管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和阳性似然比,采用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进行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6个研究,共计261例怀疑胆管狭窄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RCP诊断OLT术后胆管狭窄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各自的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89% (95% CI:0.83~0.94)和94%(95%CI:0.88~0.98);汇总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04 (95% CI:2.83~22.85)及0.11 (95%CI:0.04~0.37),AUC为0.961.结论 MRCP对于OLT术后胆管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应作为O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常规随访及筛查手段.
作者:刘洋洋;黄子星;刘曦娇;唐静;唐鹤菡;李莉;宋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与1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研究.取外周血提取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对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2组观察对象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饮食特点等常见暴露因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基因型Arg/Trp+ Trp/Trp出现频率在2组观察对象中分别为30.00%和2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RCC1 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并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沈宏;赵冬雨;张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广泛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例广泛P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Yerdel's分级7例患者属Ⅲ~Ⅳ级;男4例,女3例;年龄28~54岁,中位年龄45岁;起病至就诊时间4~10d,平均6.9d.表现为上腹痛3例,全腹痛、腹胀4例,血便2例,休克1例,腰背痛1例,恶心、呕吐3例.查体:有腹膜炎体征3例,左下腹压痛1例,腹水征阳性3例,肠鸣音消失2例,减弱1例.2例行D-二聚体检查均升高.所有患者超声检查均提示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给予抗凝、祛聚、溶栓等基础治疗;1例经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2例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其中1例同时行脾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肠瘘,经保守治疗治愈;3例患者发生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结论 早期行血浆D-二聚体及影像学检查,尽早行抗凝治疗,无禁忌时行溶栓或介入治疗以及实时手术治疗,PVT患者可有较好的预后.
作者:刘坤;林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肝移植术是公认对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肝移植术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其对终末期肝病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对于肝癌患者,在妥善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肝移植术亦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而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标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作者:姜楠;杨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直肠癌术中局部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5-FU SRI)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92例直肠癌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中在瘤床和沿淋巴引流途径分多点植入5-FU SRI 600 mg,对照组行常规直肠癌根治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毒副反应、近期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腹膜炎、吻合口漏、肠梗阻和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肌酐及ALT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腔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直肠癌术中植入5-FU SRI是安全可行的,是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
作者:陆雪明;王树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5个拷贝的HRE和hTERTp双靶向调控表达CDX2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在结肠癌LoVo细胞中检测其启动活性.方法 设计引物应用PCR法从人结肠癌基因组中克隆获得hTERT启动子,用双酶切和PCR法切除笔者所在课题组已构建的载体pLEGFP-5HRE-CEAp中的CEA启动子后,将hTERT启动子与该载体重组,构建出pLEGFP-5HRE-hTERTp;提取5HRE-hTERTp基因序列,同时双酶切切除pLVX-EGFP-3FLAG载体中的CMV启动子,同源重组构建获得pLVX-5HRE-hTERTp-EGFP-3FLAG载体.设计引物应用PCR法从笔者所在课题组已构建的GV230-CDX2-EGFP载体中克隆获得CDX2基因序列,用双酶切和PCR法切除载体pLVX-5HRE-hTERTp-EGFP-3FLAG中的EGFP后,将CDX2基因序列与该载体重组,构建出pLVX-5HRE-hTERTp-CDX2-3FLAG.应用pLVX-5HRE-hTERTp-EGFP-3FLAG载体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鉴定hTERTp的启动活性.结果 经PCR和测序分析,pLEGFP-5HRE-hTERTp、pLVX-5HRE-hTERTp-EGFP-3FLAG和pLVX-5HRE-hTERTp-CDX2-3FLAG 3组质粒与设计一致,测序正确.将pLVX-5HRE-hTERTp-EGFP-3FLAG载体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有绿色荧光表达,提示hTERT启动子能够有效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pLVX-5HRE-hTERTp-EGFP-3FLAG及pLVX-5HRE-hTERTp-CDX2-3FLAG载体,为后续的体外和体内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郑见宝;贺赛;孙学军;任燕飞;陈南征;张仕运;刘栋;张立;王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胃癌组织中SIR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ES-1人胃黏膜细胞株及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中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的表达;采用siRNA小干扰技术特异性干扰SGC7901细胞株中SIRT1基因的表达后,检测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侵袭实验检测不同处理后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均呈高表达(P<0.050).SIRT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P=0.001),SIRT1及VEGF-A蛋白均呈阳性表达者的生存情况较差(仁0.006),但VEGF-A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无关(P=0.091).SGC7901细胞中SIRT1蛋白(P=0.010)和VEGF-A蛋白(P=0.020)的表达较GES-1细胞上调.构建SIRT 1-siRNA特异性抑制SIRT1基因的表达后(siRNA阳性组),SIRT1蛋白和VGEF-A蛋白的表达均下调(P=0.010),且SGC7901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P=0.000).结论 SIRT1基因可能通过促进VEGF-A蛋白的表达而促进胃癌的侵袭,其可能是抑制胃癌侵袭的一个治疗靶点.
作者:赵伟;陈锐;刘芮菡;常帅;谯瞧;刘俊松;张振良;车向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 (MSCT)诊断胡桃夹现象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正常者(对照组)和12例胡桃夹现象患者(病例组)的腹部MSCT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MA)的夹角、左肾静脉层面腹主动脉前壁与SMA后壁的距离以及左肾静脉小前后径,并观测左侧精索或卵巢静脉或左侧腰静脉是否扩张.结果 对照组及病例组所有观察对象MSCT均清晰显示左肾静脉、SMA及腹主动脉之间的立体解剖关系.对照组中无一例出现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或左侧腰静脉扩张;腹主动脉与SMA的平均夹角为71.4°,左肾静脉层面腹主动脉前壁与SMA后壁的平均距离为13.7 mm,左肾静脉平均小前后径为6.9mm.病例组中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扩张12例,左侧腰静脉扩张5例;腹主动脉与SMA的平均夹角为27.4°,左肾静脉层面腹主动脉前壁与SMA后壁的平均距离为3.8 mm,左肾静脉平均小前后径为2.7mm,近端肾静脉扩张.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病例组腹主动脉与SMA的夹角、左肾静脉层面腹主动脉前壁与SMA后壁的距离及左肾静脉小前后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MA、腹主动脉和左肾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对诊断胡桃夹现象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董志伟;高博;赵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ring stent,DES)和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腔内置入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ES 和BMS腔内置入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1年再狭窄率、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术后保肢率、术后死亡率及术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结果 共纳入了6个研究,包括572例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DES组302例,BMS组2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4,95% CI:1.35~1.98,P<0.000 l),DES组较高;术后1年再狭窄率(OR=0.19,95% CI:0.12~0.30,P<0.000 1)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OR=0.09,95% CI:0.02~0.32,P=0.000 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ES组均较低;而2组患者的术后死亡率(OR=0.98,95% CI:0.58~1.65,P=0.9400)与保肢率(OR=1.29,95% CI:0.58~2.86,P=0.530 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BMS腔内置入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相比较,DES腔内置入术可显著提高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明显降低术后1年再狭窄率和降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
作者:辛海;白超;王洋;李新喜;罗军;田野;张克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年龄81岁.因“发现双侧颈部包块10 d”人院.人院查体:颈部不对称,气管居中,未见颈静脉怒张;右侧甲状腺约7 cm×8 cm大,质地硬,周围粘连,活动度差;左侧甲状腺约3 cm×4 cm大,内扪及大小不等包块,包块质地硬,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按压包块有疼痛,移动度较大,包块无叩痛;未闻及包块有血管杂音.X线胸片检查提示: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征象,仅见双肺纹理增强;上段气管左移,多考虑右侧甲状腺增大并部分钙化;X线胸片内见胸腰椎有退行性改变并侧弯.
作者:徐安书;傅朝春;孙勇;时鑫;耿静明;胡会永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21岁,因“发现右耳后肿块5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意间发现右耳后肿块,约0.5 cm×0.5 cm大,并逐年增大至约2.5 cm×3 cm大,发热时伴疼痛,局部无红肿,无感染溃破.查体:右耳后可触及一3 cm×3 cm大肿块,质韧,边界清,活动尚可,无明显触压痛,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无破溃;头、颈、腋窝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部查体未见阳性体征.既往史:患者曾有“阑尾炎”病史8年,未手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病毒全套、尿常规及粪便常规均未见异常.
作者:许腾;张迎东;付海啸;符炜;宋军;徐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初次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中骨型52例(38.23%),肾型17例(12.50%),骨肾型7例(5.15%),生化型24例(17.65%),合并其他临床表现者36例(26.47%).术前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值为(106.20±88.88) pmol/L (6.91~390 pmol/L),血钙值为(3.12±0.66) mmol/L (2.15~5.77 mmol/L).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彩超和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放射性核素双时相显像(99Tcm-MIBI)定位诊断与手术发现符合率分别为75.00%及85.29%,联合CT检查三者符合率为86.76%.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病变129例(94.85%),甲状旁腺癌7例(5.15%).良性病变中甲状旁腺腺瘤119例(92.25%),其中单发114例(95.80%),多发腺瘤或甲状旁腺瘤合并甲状旁腺增生5例(4.20%);甲状旁腺增生10例(7.75%),其中8例为甲状旁腺不典型增生或增生活跃.124例(91.18%)患者术后3d内PTH降至正常上限以下.124例(91.18%)获随访,随访时间6~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12例(8.82%)失访.术后6个月有2例(1.47%)甲状旁腺癌患者肿瘤复发,其余病例无复发.3例(2.21%)甲状旁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8,19及23个月死亡,其中2例死于甲状旁腺癌全身转移,1例死于心血管意外.结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多样,手术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信心;魏涛;龚日祥;李志辉;黄秋实;邹秀和;汪洵理;杜镇鸿;孙映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的现状及其与呼吸道症状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HH及其与呼吸道症状关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常引起喉、气道等食管外症状,极易误诊误治.HH在GERD者中常见;且在因反流引起的食管外症状患者中,并发HH者不在少数.经腔镜积极治疗HH,能显著减轻反流及其引起的呼吸道症状.结论 HH能增加反流所致的呼吸道症状的发生风险,积极治疗HH可明显改善反流引起的呼吸道症状.
作者:化召辉;李震;汪忠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63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半年”入院.查体:腹部稍紧,右侧腹腔触及一巨大肿块约15 cm×10 cm大,质硬,活动度尚可,压痛,无反跳痛,脐周压痛明显.CT检查示胰头十二指肠区软组织占位,胆总管轻度扩张(图1);血管成像示:腹腔巨大富血性肿瘤,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参与血供,静脉回流至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部分层面包裹于肿瘤内,下腔静脉受压呈节段性狭窄(图2).
作者:郑鹏;嵇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32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行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悬吊固定术,总结手术疗效.结果 32例患者的手术过程均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4.7 min (95~167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0 mL (55~15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8 d(6~14 d),均全部治愈出院.术后32例患者获访3个月~4年(平均25.6个月),均无脱垂症状,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术式.
作者:付焱;李恒;刘全;黄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异位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减少对该疾病的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期间笔者所在医院14例经外科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异位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4例中男4例,女10例;5例有临床症状;8例为术前明确诊断,6例为术后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病变为恶性4例,良性10例.术后接受TSH抑制治疗4例,其中3例为分化型异位甲状腺癌,1例为单纯异位甲状腺但正常位置甲状腺为乳头状癌;4例良性及1例异位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接受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另外5例良性患者未接受其他治疗.9例患者随访1~10年,平均5.5年,均正常生活;恶性患者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异位甲状腺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对于舌根至纵隔内的包块,尤其是颈部包块,应仔细检查正常位置是否存在甲状腺,以排除异位甲状腺的可能.彩超、甲状腺核素扫描、甲状腺功能检查、CT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手段.异位甲状腺可发生与正常位置甲状腺一样的病变,一旦确诊,应根据患者年龄、异位甲状腺类型、位置、大小和病变性质来选择随访观察、手术治疗、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或TSH抑制治疗以及131I治疗.
作者:黄秋实;魏涛;朱信心;杜镇鸿;朱精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73岁,因“右腹股沟可复性包块20年,不能回纳3d”入院.3d前患者发现右侧腹股沟包块再次突出并且不能回纳,且伴腹股沟区疼痛,并逐渐加重,出现右侧小腹痛、阵发性绞痛样发作,伴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血性及咖啡样物.患者无发热、畏寒及黄疸,无血便.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可见包块突出,降入阴囊内,约4 cm×3 cm×2 cm大,张力高,稍触痛,予以回纳后右侧腹股沟区及右侧阴囊肿胀;全腹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8次/min.
作者:马平;陈功;陈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系统评价常规治疗(conventional treatment,CT)联合导管内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与只进行常规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om、Medline、CNKI、WanFang Data、CBM、CSJD、CJFD等数据库及Google Scholar查找有关CT联合DV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6月30日止.由两位研究者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供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对纳入的研究以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入选2个RCT 3篇文献,224例患者.纳入的文献无发表偏倚(Begg检验,Z=1.02,P>0.05; Egger检验,t=0.98,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CDT组髂股静脉通畅率高于CT组(OR=3.62,95%CI:1.51~8.64,P=0.004);术后6个月髂股静脉闭塞和(或)静脉反流率CDT组低于CT组(OR=0.24,95% CI:0.11~0.53,P=0.000);CDT组术后24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发生率要低于CT组(OR=0.55,95% CI:0.31~0.96,P=0.040);在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上CDT组与C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4,95% CI:0.12~15.69,P=0.810);而CT组的其他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CDT组低,统计值分别为OR=13.67,95% CI:4.08~45.83,P<0.000 1和OR=11.67,95% CI:4.40~30.99,P<0.000 01.结论 CDT在治疗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血管再通,防止血管再次闭塞、反流及PTS发生上具有较为肯定的疗效.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以上结论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特别是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加以验证.腔内治疗的应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曹军生;罗军;白超;田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结肠冗长症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结肠冗长症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一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7例结肠冗长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合并结肠冗长症17例(9.24%),合并家族性息肉病恶变2例(1.09%),合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例(0.54%),合并炎症性肠病1例(0.54%).合并结肠冗长症的比例较高(P<0.05).其中术前经结肠气钡灌肠检查诊断为结肠冗长症5例,术中诊断为结肠冗长症12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结肠13~80 cm,平均33.8 cm.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切口液化1例,腹水1例,肠瘘1例,骶前感染1例.术后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为10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卵巢转移.结论 结肠冗长症合并顽固性便秘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周强;柴琛;杨磊;李德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生物学特性,提高对该疾病的综合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1例来源于结肠术后4个月复发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 结肠来源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单纯手术切除存在复发可能.本例患者结合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残余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 结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手术切除后,需结合肿瘤的病理分型及免疫组化结果,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式,并定期密切随访.
作者:戴洪山;刘勇;徐艳;姚安龙;全竹富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