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全;赵景明;郭晏同;徐奇奇;付强;刘宝岳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LDVT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3年期间住院治疗的187例LDVT患者的发病因素.结果 本组187例LDVT患者的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6.6岁,发病年龄多在41~60岁,占本组病例的65.2% (122/187);男102例,女85例;左下肢112例,右下肢65例,双下肢10例.LDVT发病的主要诱因依次为下肢骨折、手术、肿瘤、卧床、既往血栓病史及内科疾病.结论 LDVT好发于41~60岁,手术、肿瘤和既往血栓史是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雪钢;蒋岚杉;白斗;武少辉;张效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结合近期收治的1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d cell tumor,PEComa)的病例特点,总结该疾病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收治的1例肝脏原发PEComa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总结和复习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处理方法.结果 肝脏PEComa较为罕见,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多依赖病理学检查证实,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结论 提高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术前肿瘤性质的判断,本病预后较好,但术后仍需要长期密切观察随访.
作者:吴全;赵景明;郭晏同;徐奇奇;付强;刘宝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的可能原因及其手术修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发生疝囊突入阴囊12例次,发生率为3.4%.与未突入阴囊组比较,突入阴囊组患者的年龄大、病程长、疝环口及疝囊大,且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导致慢性腹内压增高的疾患.12例次中采用“疝环充填+平片”修补术1例次,其余11例次均采用腹膜前修补术.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7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股沟直疝在少数情况下可以突入阴囊,宜选择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
作者:龚江波;吴相柏;徐继宗;张帅;吴利达;魏亚元;王志;陈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BDE)+内支架引流或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实施LCBDE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68例中行LCBDE+内支架引流(支架引流组)22例,LCBDE+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46例.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支架引流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短于或少于T管引流组(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LCBDE+内支架引流和T管引流术各有其适应证.对适宜患者,LCBDE+内支架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优于LCBDE+T管引流术.
作者:曾天才;陈先祥;徐阳;程彩涛;冯勇;张林菲;涂华华;蔡庆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预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6例PTMC组织样本中BRAFV600E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6例PTMC样本中56例出现了BRAFV600E基因突变,其突变发生率为65.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趋势(P=0.0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5 mm但≤10 mm时,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情况对淋巴结转移无影响(P>0.05);当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的肿瘤直径≤5 mm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术前检测到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者,应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并应常规清扫该区域淋巴脂肪组织.但当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的肿瘤直径≤5 mm时,应重新审视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
作者:孙宇;石铁锋;于江涛;石臣磊;秦华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ambulator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L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分别行ALC及住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n-patien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I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PLC组1 534例,ALC组678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再入院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和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C组中转开腹率(0.44%)和住院时间[(1.2±0.5)d]显著低于或短于IPLC组[3.19%,(4.8±1.3)d],P<0.05;ALC组直接费用为(6 555.6±738.7)元、间接费用为(230.0±48.0)元、总费用为(6 752.0±424.3)元,显著低于IPLC组的(7 863.7±1 014.6)元、(973.0±136.5)元和(8 856.0±636.0)元(P<0.05).结论 ALC是安全可行的,能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医疗费用,加快床位周转,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
作者:李蓓;李宁;叶辉;李富宇;游蓁;陈利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又称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病,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虽是东亚国家的常见病,但迄今为止仍被视为系一种难治性疾病.在我国的华南、西南、长江流域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尤为多见,但其少见于欧美国家[1].肝胆管结石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病理变化复杂,且相关并发症多.虽然肝胆管结石病属于良性疾病,但其病情复杂、残石率和复发率较高,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汁性肝硬变、胆管癌、感染性休克等,是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2-3].由于肝胆管结石病因未清,术后复发率高,远期疗效至今还远不令人满意,其治疗仍是目前胆道外科的难点.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外科治疗历经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后已经取得明显的进步,现将目前的外科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程南生;李富宇;程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近5年来胰腺肿瘤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状况,为广大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下载PubMed数据库中近5年发表的胰腺肿瘤分子影像学研究文献题录,使用Bicomb 2.0软件统计分析文献的发表年代、来源期刊及期刊所属国家、第一作者以及高频主要主题词分布情况,对文献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进行人工逐条统计分析.将出现频次不小于2次的主要主题词作为高频主要主题词,建立词篇矩阵,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 筛选出相关文献28篇,获得该领域研究热度趋势、来源期刊分布、各国研究热度等数据资料.高频主要主题词共计20个,通过对高频主要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主要研究热点方向.结论 近5年来胰腺肿瘤分子影像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治疗与基因、诊断与代谢、核医学成像、药理学及病理学5个方向.
作者:吴明蓬;钱蓉;陈婕;张笑;黄子星;宋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72岁,主诉间断右上腹痛2年,加重半月,在外院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见右上腹约10 cm×10 cm×10 cm大肿块,与周围粘连,无法切除,故行回肠末端与横结肠侧侧吻合术,并取横结肠系膜结节活检,病理报告示转移性腺癌.遂以“晚期胆囊癌伴横结肠转移”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入院后经必要的术前准备后拟行胆囊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及右半结肠切除术:在原回肠横结肠吻合口回肠近端与横结肠远端分别切断肠管;切断肝总管、切除远端胃约60%;在Treitiz韧带远端切断空肠;在胰腺头体交界处横断,整体移除肿瘤及切除的周围组织.
作者:刘海涛;杨占宇;钱峰;孙学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治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彻底切除病变胆管并行Roux-en-Y肝管-空肠吻合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结论 早期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源;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共53例进展期胃癌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27例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26例,比较2组的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1天及第7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的比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平均用时长于开腹组(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P均<0.05);术中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及首次进流食时间2组接近(P>0.05).术后第1天及第7天,2组外周血CD3、CD4+及CD8+检测结果较术前均下降(P<0.01,P<0.05);术后第1天2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已接近术前(P>0.05),而开腹组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1天及第7天2组CRP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之间相比,术后第1天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但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P<0.05,IgA除外).结论 腹腔镜胃癌手术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而且对围手术期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作者:刘江文;孙琳;仝德峰;夏军强;龚建军;邓昌辉;陈雪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囊性肿瘤无特殊临床表现,B超和CT检查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7.5% (23/40)和72.5% (29/40),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组织学类型.4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误诊为假性囊肿而行内引流术,另外38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浆液性囊腺瘤23例,黏液性囊腺瘤9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癌5例.5例失访,3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4.2±12.8)个月(2个月~8年);3例囊腺癌患者中1例肿瘤切除者至今存活(已随访8年),2例肿瘤未切除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7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其余32例获访的囊腺瘤患者均存活至今.结论 外科切除是治疗胰腺囊性肿瘤有效的手段,即使是对于无任何症状的患者也应行积极的手术治疗.
作者:胡俊;黄强;林先盛;刘臣海;谢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口服消炎利胆片对其胆汁成分(总胆汁酸、胆固醇、磷脂等)的影响,探讨消炎利胆片对胆管结石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的可能预防作用.方法 将连续40例因肝内胆管结石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口服消炎利胆片,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均在术后第1、2、3、7、14及21天经T管采集胆汁,测定2组患者胆汁中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O)及磷脂(PLIP)含量,计算TBA/CHO比值及PLIP/CHO比值,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疾病、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淀粉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2及3天胆汁中TBA、CHO及PLIP含量和TBA/CHO及PLIP/CHO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及21天胆汁中的TBA、CHO及PLIP含量比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其相对应的术后第7、14及21天的TBA/CHO比值分别为2.17±0.29、2.29±0.44和2.59±0.58,PLIP/CHO比值分别为2.03±0.68、2.84±0.64和2.86±0.77,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消炎利胆片可促进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肝脏TBA、CHO及PLIP的分泌,使胆汁中TBA及PLIP含量增加,胆汁酸池体积增加,进而使胆汁中TBA/CHO及PLIP/CHO比值上升,改变胆汁中CHO、TBA及PLIP三者的相对构成比,使胆汁中的有形成分不易析出形成结石,从而降低胆色素结石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
作者:刘洋;程南生;叶辉;李富宇;陈利平;游蓁;周荣幸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及其在胃肠道肿瘤演进中的作用.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CAFs及其在胃肠道肿瘤演进中作用的文献并做综述.结果 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多且重要的基质细胞,在胃肠道肿瘤中,CAFs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使细胞微环境稳态失衡,促进肿瘤代谢的重构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重塑,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生成、增殖、侵袭和转移.结论 CAFs在胃肠道肿瘤生成演进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其自身及其分泌的众多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分子物质成为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的新目标,这为胃肠道肿瘤及其他肿瘤的综合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宋书铮;俞继卫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介绍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方法,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7月期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施行的19例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经动脉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病例;17例完成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2例行开放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5~10.5 h,平均6.3h;术中出血170~430 mL,平均250 mL.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平均检出淋巴结13.7枚(9~21枚).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2.1% (8/19),其中胰瘘5例,胆汁漏1例,胃排空障碍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瘤各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7 d(7~19 d).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2~28个月),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结论 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简化了胰十二指肠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过程,具有简便可行和淋巴结清扫彻底的特点.
作者:林浩铭;李国林;常瑞明;周锐;闵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人胃癌细胞株及正常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中miR-339-3p和miR-339-5p的表达水平,通过功能获得型(gain of function)实验验证miR-339-3p和miR-339-5p与胃癌的相关性,并阐明二者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SYBR Green Ⅰ嵌合荧光法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胃癌MKN-45、SGC-7901及BGC-823细胞株中miR-339-3p和miR-339-5p的表达水平;将外源性miR-339-3p mimics和miR-339-5pmimics转染胃癌MKN-45细胞株,采用RT-PCR法检测其转染率,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分别检测转染72 h后MKN-45细胞的凋亡及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miR-339-3p和miR-339-5p在胃癌MKN-45、SGC-7901及BGC-823细胞株中的表达均下调;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339-3pmimics及miR-339-5p mimics后,MKN-45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而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1).结论 miR-339-3p和miR-339-5p在3种胃癌细胞株中均呈低表达.miR-339-3p和miR-339-5p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机理.
作者:胡洁琼;金安琴;黄晓俊;杨丽虹;蒋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hepatolithiasis,PHL)常发生于东南亚地区,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殊疾病,而在我国更以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区高发.近年虽然日本流行病学研究[1]提示其发病率呈逐年下降,但从我国的临床资料来看并无明显下降趋势,相反,经多次手术后复发的难治性PHL仍有增高趋势.遗憾的是多年来针对这一极具我国地域色彩的常见病,无论是从结石成因、流行病学、临床治疗,还是术后预防复发方面的研究均进步缓慢.但随着肝胆成像和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PHL外科手术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系统评价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1966~2012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Embase、Cancer lit等数据库,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信息并评价文献质量后交叉比对,评价指标包括吻合口漏、总体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腹腔外感染及伤口感染发生率、再手术率和死亡率,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4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累积样本含量5 373例.与直接手术组相比,MBP组吻合口漏发生率[OR (95% CI)为1.08 (0.82~1.43),P=-0.56]、总体SSI发生率[OR (95% CI)为1.26 (0.94~1.68),P=0.12]、腹腔外感染发生率[OR (95% CI)为0.98(0.81~1.18),P=-0.81]、伤口感染发生率[OR (95% CI)为1.21 (1.00~1.46),P=0.05]、再手术率[OR (95% CI为1.11(0.86~1.45),P=-0.42)及死亡率[OR (95% CI)为0.97 (0.63~1.48),P=0.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没有证据支持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使用MBP,MBP不应再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作者:方育;曹锋;李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复发的分子机理,同时寻找预测抑制术后复发的治疗药物.方法 利用35例复发与41例未复发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寻找术后复发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与生物学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寻找相关的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同时利用Connectivity Map (cmap)数据库区去预测可抑制HCC术后复发的潜在药物分子.结果 发现HCC术后复发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到了“黏着斑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中;同时发现了2个可能的潜在治疗药物“班布特罗”和“洛伐他汀”.结论 HCC术后复发相关基因涉及到“黏着斑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且“班布特罗”以及“洛伐他汀”可能作为抑制HCC术后复发的潜在药物.
作者:孙孝国;李力;王金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以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 (NRS 2002)调查双流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住院行胃肠道大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支持使用状况及其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取定点抽样,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住院行胃肠道大手术患者,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记录营养支持使用情况及相关临床结局指标,分析临床营养支持与患者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择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作为临床结局指标.结果 共有130例患者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其中112例完成了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5.9% (85/112),营养支持率为50.9% (57/112),营养支持方式均为胃肠外营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4% (52/112);其中有营养风险且给予了营养支持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1.7% (15/36),而在有营养风险但未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3.5% (36/49),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7% (1/27).结论 NRS 2002因其具备无创、简便的特点,适用于住院行胃肠道大手术的患者;胃肠道大手术患者因其疾病代谢的特殊性,具有较高的营养风险;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胃肠道大手术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康欣;胡毅;杨涌;徐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