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12例报道

龚江波;吴相柏;徐继宗;张帅;吴利达;魏亚元;王志;陈巧

关键词:直疝, 疝囊, 阴囊, 直疝三角
摘要: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的可能原因及其手术修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发生疝囊突入阴囊12例次,发生率为3.4%.与未突入阴囊组比较,突入阴囊组患者的年龄大、病程长、疝环口及疝囊大,且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导致慢性腹内压增高的疾患.12例次中采用“疝环充填+平片”修补术1例次,其余11例次均采用腹膜前修补术.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7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股沟直疝在少数情况下可以突入阴囊,宜选择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后巨大恶性副节瘤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左中腹隐痛10个月,加重伴恶心1个月”入院.以脐周阵发性隐痛为主要表现.查体:T36.6℃ P 94次/min,R 20次/min,BP 125/80 mmHg(1 mm Hg=0.133 kPa);腹平软,未扪及包块,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B超检查示左肾上缘占位,约12.5 cm×8.3 cm大,与左肾分界不清,周边见少量血流,不排除病灶来源于左肾.腹部CT扫描示:左上腹脾胃间隙见约12 cm×9 cm大实性占位(图1),密度不均匀,与胃体及左肾上极分界不清,左肾上腺显示不清,考虑恶性肿瘤可能.遂以“腹膜后肿瘤,左肾上腺肿瘤”行剖腹探查、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

    作者:陈刚;朱渝军;吴国庆;杨日高;谭云火;颜家强;陈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机械性肠道准备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荟萃分析结果

    目的 系统评价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1966~2012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Embase、Cancer lit等数据库,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信息并评价文献质量后交叉比对,评价指标包括吻合口漏、总体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腹腔外感染及伤口感染发生率、再手术率和死亡率,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4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累积样本含量5 373例.与直接手术组相比,MBP组吻合口漏发生率[OR (95% CI)为1.08 (0.82~1.43),P=-0.56]、总体SSI发生率[OR (95% CI)为1.26 (0.94~1.68),P=0.12]、腹腔外感染发生率[OR (95% CI)为0.98(0.81~1.18),P=-0.81]、伤口感染发生率[OR (95% CI)为1.21 (1.00~1.46),P=0.05]、再手术率[OR (95% CI为1.11(0.86~1.45),P=-0.42)及死亡率[OR (95% CI)为0.97 (0.63~1.48),P=0.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没有证据支持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使用MBP,MBP不应再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作者:方育;曹锋;李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内支架引流及T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BDE)+内支架引流或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实施LCBDE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68例中行LCBDE+内支架引流(支架引流组)22例,LCBDE+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46例.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支架引流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短于或少于T管引流组(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LCBDE+内支架引流和T管引流术各有其适应证.对适宜患者,LCBDE+内支架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优于LCBDE+T管引流术.

    作者:曾天才;陈先祥;徐阳;程彩涛;冯勇;张林菲;涂华华;蔡庆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1例原发于肝脏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诊治分析附文献复习

    目的 结合近期收治的1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d cell tumor,PEComa)的病例特点,总结该疾病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收治的1例肝脏原发PEComa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总结和复习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处理方法.结果 肝脏PEComa较为罕见,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多依赖病理学检查证实,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结论 提高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术前肿瘤性质的判断,本病预后较好,但术后仍需要长期密切观察随访.

    作者:吴全;赵景明;郭晏同;徐奇奇;付强;刘宝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LDVT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3年期间住院治疗的187例LDVT患者的发病因素.结果 本组187例LDVT患者的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6.6岁,发病年龄多在41~60岁,占本组病例的65.2% (122/187);男102例,女85例;左下肢112例,右下肢65例,双下肢10例.LDVT发病的主要诱因依次为下肢骨折、手术、肿瘤、卧床、既往血栓病史及内科疾病.结论 LDVT好发于41~60岁,手术、肿瘤和既往血栓史是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雪钢;蒋岚杉;白斗;武少辉;张效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口服消炎利胆片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成分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口服消炎利胆片对其胆汁成分(总胆汁酸、胆固醇、磷脂等)的影响,探讨消炎利胆片对胆管结石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的可能预防作用.方法 将连续40例因肝内胆管结石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口服消炎利胆片,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均在术后第1、2、3、7、14及21天经T管采集胆汁,测定2组患者胆汁中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O)及磷脂(PLIP)含量,计算TBA/CHO比值及PLIP/CHO比值,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疾病、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淀粉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2及3天胆汁中TBA、CHO及PLIP含量和TBA/CHO及PLIP/CHO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及21天胆汁中的TBA、CHO及PLIP含量比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其相对应的术后第7、14及21天的TBA/CHO比值分别为2.17±0.29、2.29±0.44和2.59±0.58,PLIP/CHO比值分别为2.03±0.68、2.84±0.64和2.86±0.77,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消炎利胆片可促进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肝脏TBA、CHO及PLIP的分泌,使胆汁中TBA及PLIP含量增加,胆汁酸池体积增加,进而使胆汁中TBA/CHO及PLIP/CHO比值上升,改变胆汁中CHO、TBA及PLIP三者的相对构成比,使胆汁中的有形成分不易析出形成结石,从而降低胆色素结石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

    作者:刘洋;程南生;叶辉;李富宇;陈利平;游蓁;周荣幸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19例报道

    目的 介绍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方法,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7月期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施行的19例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经动脉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病例;17例完成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2例行开放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5~10.5 h,平均6.3h;术中出血170~430 mL,平均250 mL.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平均检出淋巴结13.7枚(9~21枚).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2.1% (8/19),其中胰瘘5例,胆汁漏1例,胃排空障碍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瘤各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7 d(7~19 d).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2~28个月),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结论 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简化了胰十二指肠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过程,具有简便可行和淋巴结清扫彻底的特点.

    作者:林浩铭;李国林;常瑞明;周锐;闵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预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6例PTMC组织样本中BRAFV600E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6例PTMC样本中56例出现了BRAFV600E基因突变,其突变发生率为65.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趋势(P=0.0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5 mm但≤10 mm时,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情况对淋巴结转移无影响(P>0.05);当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的肿瘤直径≤5 mm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术前检测到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者,应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并应常规清扫该区域淋巴脂肪组织.但当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的肿瘤直径≤5 mm时,应重新审视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

    作者:孙宇;石铁锋;于江涛;石臣磊;秦华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SD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探讨高脂高糖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 60只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高脂高糖喂养4周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只,腹腔注射柠檬酸50 mg/kg,普通饲料喂养;糖尿病模型组,根据腹腔注射STZ剂量的不同分为2组,模型l组,20只,腹腔注射STZ 50 mg/kg,模型2组,20只,腹腔注射STZ 35 mg/kg,该2组大鼠继续高脂高糖喂养.分别在腹腔注射药物后第3、7、10及14天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值,以14 d后血糖>16.7 mmol/L计算糖尿病成模率,并计算死亡率;实验结束时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SI)、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TC)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两糖尿病模型组的TG、TC、FBG和FIN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胰岛素敏感性(insulin sensetivity index,ISI)显著下降(P<0.05);模型2组的成模率高于模型1组(85%比75%),但死亡率低于模型1组(0比25%),P<0.05.结论 高脂高糖喂养4周后,一次性腹腔注射35 mg/kgSTZ制备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率高,安全性强,模型稳定.

    作者:邵俊伟;蔡逊;马丹丹;胡逸林;张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12例报道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的可能原因及其手术修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发生疝囊突入阴囊12例次,发生率为3.4%.与未突入阴囊组比较,突入阴囊组患者的年龄大、病程长、疝环口及疝囊大,且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导致慢性腹内压增高的疾患.12例次中采用“疝环充填+平片”修补术1例次,其余11例次均采用腹膜前修补术.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7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股沟直疝在少数情况下可以突入阴囊,宜选择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

    作者:龚江波;吴相柏;徐继宗;张帅;吴利达;魏亚元;王志;陈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诊治进展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ianogenic bile duct injury,IBDI)发生的原因、临床诊治及预防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分析IBDI的临床诊治措施.结果 IBDI常见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局部解剖变异因素和病理因素.依据损伤诊断时间和局部的病理状态,可以选择胆管一期缝合修补术、胆管端端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等方式手术修复,或行肝切除术、肝移植等.若并发胆管远端的单纯狭窄也可在ERCP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或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结论 IBDI重在预防,手术者应注重上腹部手术实施前对IBDI的正确认识;一旦发生,应根据具体的损伤类型及时间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予以修复,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寇桂香;柴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一般可单独存在,但临床多以肝内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为主.本病以发病率高、结石复发率高以及再手术概率高的特点,成为肝胆外科常见的复杂疾病.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因为结石阻塞胆管引发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者威胁生命.随着对肝内胆管结石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在该病的外科治疗上从过往单纯对症治疗逐渐发展为彻底性治疗.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就本病的治疗技术发展情况简述如下.

    作者:陈平;皮儒先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临床资料,结合该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随诊情况,讨论其诊断、治疗与预后.结果 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42个月,无复发.结论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赵广章;刘海英;刘启龙;熊斌;孙玉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ERCP诊治单纯胆囊切除术后腹痛的体会(附43例报道)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胆囊切除术后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胆囊切除术后腹痛患者均行ERCP诊治,其中胆总管下端狭窄14例,胆总管下端结石19例,胆总管下端狭窄合并结石10例.分别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 12例,单纯气囊扩张治疗2例,气囊扩张取石19例,EST+气囊扩张取石10例;其中1例因狭窄段超过2 cm而行气囊扩张+塑料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完全缓解37例,部分缓解4例,2例无效(单纯气囊扩张者).4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7± 10.4)个月(11~72个月);有3例EST术后因瘢痕形成再狭窄而再次行EST术,症状缓解.结论 ERCP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管下端狭窄或结石引起的腹痛是一种安全、微创和疗效确切的方法.

    作者:朱兴;孙铎;杨俊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现状及展望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又称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病,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虽是东亚国家的常见病,但迄今为止仍被视为系一种难治性疾病.在我国的华南、西南、长江流域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尤为多见,但其少见于欧美国家[1].肝胆管结石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病理变化复杂,且相关并发症多.虽然肝胆管结石病属于良性疾病,但其病情复杂、残石率和复发率较高,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汁性肝硬变、胆管癌、感染性休克等,是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2-3].由于肝胆管结石病因未清,术后复发率高,远期疗效至今还远不令人满意,其治疗仍是目前胆道外科的难点.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外科治疗历经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后已经取得明显的进步,现将目前的外科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程南生;李富宇;程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共53例进展期胃癌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27例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26例,比较2组的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1天及第7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的比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平均用时长于开腹组(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P均<0.05);术中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及首次进流食时间2组接近(P>0.05).术后第1天及第7天,2组外周血CD3、CD4+及CD8+检测结果较术前均下降(P<0.01,P<0.05);术后第1天2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已接近术前(P>0.05),而开腹组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1天及第7天2组CRP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之间相比,术后第1天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但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P<0.05,IgA除外).结论 腹腔镜胃癌手术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而且对围手术期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作者:刘江文;孙琳;仝德峰;夏军强;龚建军;邓昌辉;陈雪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胃肠道大手术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以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 (NRS 2002)调查双流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住院行胃肠道大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支持使用状况及其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取定点抽样,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住院行胃肠道大手术患者,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记录营养支持使用情况及相关临床结局指标,分析临床营养支持与患者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择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作为临床结局指标.结果 共有130例患者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其中112例完成了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5.9% (85/112),营养支持率为50.9% (57/112),营养支持方式均为胃肠外营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4% (52/112);其中有营养风险且给予了营养支持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1.7% (15/36),而在有营养风险但未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3.5% (36/49),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7% (1/27).结论 NRS 2002因其具备无创、简便的特点,适用于住院行胃肠道大手术的患者;胃肠道大手术患者因其疾病代谢的特殊性,具有较高的营养风险;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胃肠道大手术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康欣;胡毅;杨涌;徐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钼靶X线导丝定位切除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钼靶X线导丝定位切除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91例299个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在钼靶X线指引下经导丝定位并切除活检,确定病理类型.结果 299个触诊阴性乳腺病灶中乳腺癌病灶42个(14.05%),癌前病变40个(13.38%),良性病变257个(85.95%),其中乳腺癌灶多表现为簇状或弥漫细点状钙化,乳腺癌病灶中原位癌22个(52.38%,22/42),浸润癌Ⅰ期13个(30.95%,13/42),Ⅱ期4个(9.52%,4/42),Ⅲ期3个(7.15%,3/42).40例乳腺癌患者(2例为双侧癌)均长期随访,长随访时间为10年,复发转移2例.应用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2.86% (39/42);特异度为95.33% (245/257),诊断比值比(DOR)为265.42.结论 钼靶X线导丝定位病灶切除技术可提高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早期诊断率,指导手术切除病灶,其组织损伤小,可靠性高,促进了乳腺癌二级预防,适合二级医院广泛应用.

    作者:史立晖;李智;张腾;张晓君;顾岳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不同影像学类型巨块型肝癌TACE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学类型巨块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治疗效果及其机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行TACE治疗的38例巨块型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TACE治疗前肿瘤边缘情况将其分为边缘清晰组和边缘模糊组,评价2组患者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情况及6个月后肿瘤缓解情况.结果 术前2组患者的HbsAg及AFP阳性者和Child-Pugh分级情况,以及肿瘤大直径和碘油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后6个月CT复查示,边缘清晰组和边缘模糊组肿瘤大直径分别为(8.2±1.48) cm和(12.2±1.67) cm,前者小于后者(P<0.05).碘油沉积情况,边缘清晰组主要是Ⅰ型和Ⅱ型,无Ⅲ、Ⅳ型;而边缘模糊组Ⅰ型者少,主要是Ⅱ、Ⅲ型,部分Ⅳ型者,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清晰组的总有效率(CR+ PR)为92.9%,边缘模糊组的总有效率(CR+ PR)为62.5%,前者高于后者(P<0.05).术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T图像中,边缘清晰的巨块型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及疗效均优与边缘模糊者.

    作者:王承恩;孙成建;解玲玲;王彦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miR-339-3p和miR-339-5p在体外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观察人胃癌细胞株及正常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中miR-339-3p和miR-339-5p的表达水平,通过功能获得型(gain of function)实验验证miR-339-3p和miR-339-5p与胃癌的相关性,并阐明二者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SYBR Green Ⅰ嵌合荧光法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胃癌MKN-45、SGC-7901及BGC-823细胞株中miR-339-3p和miR-339-5p的表达水平;将外源性miR-339-3p mimics和miR-339-5pmimics转染胃癌MKN-45细胞株,采用RT-PCR法检测其转染率,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分别检测转染72 h后MKN-45细胞的凋亡及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miR-339-3p和miR-339-5p在胃癌MKN-45、SGC-7901及BGC-823细胞株中的表达均下调;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339-3pmimics及miR-339-5p mimics后,MKN-45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而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1).结论 miR-339-3p和miR-339-5p在3种胃癌细胞株中均呈低表达.miR-339-3p和miR-339-5p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机理.

    作者:胡洁琼;金安琴;黄晓俊;杨丽虹;蒋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