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朱渝军;吴国庆;杨日高;谭云火;颜家强;陈焱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一般可单独存在,但临床多以肝内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为主.本病以发病率高、结石复发率高以及再手术概率高的特点,成为肝胆外科常见的复杂疾病.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因为结石阻塞胆管引发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者威胁生命.随着对肝内胆管结石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在该病的外科治疗上从过往单纯对症治疗逐渐发展为彻底性治疗.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就本病的治疗技术发展情况简述如下.
作者:陈平;皮儒先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ianogenic bile duct injury,IBDI)发生的原因、临床诊治及预防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分析IBDI的临床诊治措施.结果 IBDI常见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局部解剖变异因素和病理因素.依据损伤诊断时间和局部的病理状态,可以选择胆管一期缝合修补术、胆管端端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等方式手术修复,或行肝切除术、肝移植等.若并发胆管远端的单纯狭窄也可在ERCP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或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结论 IBDI重在预防,手术者应注重上腹部手术实施前对IBDI的正确认识;一旦发生,应根据具体的损伤类型及时间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予以修复,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寇桂香;柴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大隐静脉和脾静脉滋养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探讨高流体静力压和缺氧对滋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收集曲张大隐静脉和高压性脾静脉管壁标本34例,另设对照组为正常大隐静脉和脾静脉34例.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隐静脉和脾静脉外膜层滋养血管,半薄切片定位.再采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滋养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大隐静脉曲张组和病脾静脉组滋养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正常;部分线粒体基质深染,嵴模糊、嵴断裂.结论 高流体静力压和缺氧下大隐静脉和脾静脉管壁滋养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会出现重塑现象,二者改变相同.
作者:王涛;徐睿;鞠玲燕;王美红;徐永波;祝筱姬;李坤;褚海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结合近期收治的1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d cell tumor,PEComa)的病例特点,总结该疾病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收治的1例肝脏原发PEComa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总结和复习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处理方法.结果 肝脏PEComa较为罕见,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多依赖病理学检查证实,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结论 提高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术前肿瘤性质的判断,本病预后较好,但术后仍需要长期密切观察随访.
作者:吴全;赵景明;郭晏同;徐奇奇;付强;刘宝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钼靶X线导丝定位切除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91例299个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在钼靶X线指引下经导丝定位并切除活检,确定病理类型.结果 299个触诊阴性乳腺病灶中乳腺癌病灶42个(14.05%),癌前病变40个(13.38%),良性病变257个(85.95%),其中乳腺癌灶多表现为簇状或弥漫细点状钙化,乳腺癌病灶中原位癌22个(52.38%,22/42),浸润癌Ⅰ期13个(30.95%,13/42),Ⅱ期4个(9.52%,4/42),Ⅲ期3个(7.15%,3/42).40例乳腺癌患者(2例为双侧癌)均长期随访,长随访时间为10年,复发转移2例.应用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2.86% (39/42);特异度为95.33% (245/257),诊断比值比(DOR)为265.42.结论 钼靶X线导丝定位病灶切除技术可提高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早期诊断率,指导手术切除病灶,其组织损伤小,可靠性高,促进了乳腺癌二级预防,适合二级医院广泛应用.
作者:史立晖;李智;张腾;张晓君;顾岳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学类型巨块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治疗效果及其机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行TACE治疗的38例巨块型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TACE治疗前肿瘤边缘情况将其分为边缘清晰组和边缘模糊组,评价2组患者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情况及6个月后肿瘤缓解情况.结果 术前2组患者的HbsAg及AFP阳性者和Child-Pugh分级情况,以及肿瘤大直径和碘油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后6个月CT复查示,边缘清晰组和边缘模糊组肿瘤大直径分别为(8.2±1.48) cm和(12.2±1.67) cm,前者小于后者(P<0.05).碘油沉积情况,边缘清晰组主要是Ⅰ型和Ⅱ型,无Ⅲ、Ⅳ型;而边缘模糊组Ⅰ型者少,主要是Ⅱ、Ⅲ型,部分Ⅳ型者,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清晰组的总有效率(CR+ PR)为92.9%,边缘模糊组的总有效率(CR+ PR)为62.5%,前者高于后者(P<0.05).术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T图像中,边缘清晰的巨块型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及疗效均优与边缘模糊者.
作者:王承恩;孙成建;解玲玲;王彦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系统评价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在Pubmed、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及Cochrane 4个数据库中自由检索所有有关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肝癌的Ⅱ、Ⅲ期临床试验;依据拟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Meta分析采用REVMAN 5.2,证据质量分级推荐采用GRADE 3.6版,该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极低级别证据、低级别证据、中级证据、高级别证据.结果 共纳入5篇研究,4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索拉菲尼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能够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肿瘤进展时间,提高疾病控制率(P<0.05);索拉菲尼治疗组的手足皮肤反应、脱发/皮疹、高血压、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索拉菲尼能够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肿瘤进展时间,提高疾病控制率;但尚不能证实索拉菲尼能改善此类患者的肿瘤反应率.
作者:弋鹏圣;张鸣;徐明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囊性肿瘤无特殊临床表现,B超和CT检查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7.5% (23/40)和72.5% (29/40),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组织学类型.4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误诊为假性囊肿而行内引流术,另外38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浆液性囊腺瘤23例,黏液性囊腺瘤9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癌5例.5例失访,3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4.2±12.8)个月(2个月~8年);3例囊腺癌患者中1例肿瘤切除者至今存活(已随访8年),2例肿瘤未切除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7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其余32例获访的囊腺瘤患者均存活至今.结论 外科切除是治疗胰腺囊性肿瘤有效的手段,即使是对于无任何症状的患者也应行积极的手术治疗.
作者:胡俊;黄强;林先盛;刘臣海;谢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超普疝修补装置(UHS)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效果和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采用UHS施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伤口疼痛、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 手术时间25~100 min,平均48 min;患者术后1d下床活动;术后有10例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全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有2例出现阴囊水肿;术后住院时间4~10d,平均6 d;住院费用9249.33~18976.49元,平均11 428.47元.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UHS技术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
作者:吕志强;戴玮;沈根海;邱建平;袁建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LDVT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3年期间住院治疗的187例LDVT患者的发病因素.结果 本组187例LDVT患者的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6.6岁,发病年龄多在41~60岁,占本组病例的65.2% (122/187);男102例,女85例;左下肢112例,右下肢65例,双下肢10例.LDVT发病的主要诱因依次为下肢骨折、手术、肿瘤、卧床、既往血栓病史及内科疾病.结论 LDVT好发于41~60岁,手术、肿瘤和既往血栓史是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雪钢;蒋岚杉;白斗;武少辉;张效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临床资料,结合该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随诊情况,讨论其诊断、治疗与预后.结果 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42个月,无复发.结论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赵广章;刘海英;刘启龙;熊斌;孙玉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系统评价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1966~2012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Embase、Cancer lit等数据库,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信息并评价文献质量后交叉比对,评价指标包括吻合口漏、总体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腹腔外感染及伤口感染发生率、再手术率和死亡率,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4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累积样本含量5 373例.与直接手术组相比,MBP组吻合口漏发生率[OR (95% CI)为1.08 (0.82~1.43),P=-0.56]、总体SSI发生率[OR (95% CI)为1.26 (0.94~1.68),P=0.12]、腹腔外感染发生率[OR (95% CI)为0.98(0.81~1.18),P=-0.81]、伤口感染发生率[OR (95% CI)为1.21 (1.00~1.46),P=0.05]、再手术率[OR (95% CI为1.11(0.86~1.45),P=-0.42)及死亡率[OR (95% CI)为0.97 (0.63~1.48),P=0.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没有证据支持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使用MBP,MBP不应再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作者:方育;曹锋;李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复发的分子机理,同时寻找预测抑制术后复发的治疗药物.方法 利用35例复发与41例未复发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寻找术后复发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与生物学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寻找相关的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同时利用Connectivity Map (cmap)数据库区去预测可抑制HCC术后复发的潜在药物分子.结果 发现HCC术后复发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到了“黏着斑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中;同时发现了2个可能的潜在治疗药物“班布特罗”和“洛伐他汀”.结论 HCC术后复发相关基因涉及到“黏着斑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且“班布特罗”以及“洛伐他汀”可能作为抑制HCC术后复发的潜在药物.
作者:孙孝国;李力;王金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72岁,主诉间断右上腹痛2年,加重半月,在外院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见右上腹约10 cm×10 cm×10 cm大肿块,与周围粘连,无法切除,故行回肠末端与横结肠侧侧吻合术,并取横结肠系膜结节活检,病理报告示转移性腺癌.遂以“晚期胆囊癌伴横结肠转移”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入院后经必要的术前准备后拟行胆囊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及右半结肠切除术:在原回肠横结肠吻合口回肠近端与横结肠远端分别切断肠管;切断肝总管、切除远端胃约60%;在Treitiz韧带远端切断空肠;在胰腺头体交界处横断,整体移除肿瘤及切除的周围组织.
作者:刘海涛;杨占宇;钱峰;孙学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治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彻底切除病变胆管并行Roux-en-Y肝管-空肠吻合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结论 早期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源;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介绍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方法,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7月期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施行的19例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经动脉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病例;17例完成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2例行开放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5~10.5 h,平均6.3h;术中出血170~430 mL,平均250 mL.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平均检出淋巴结13.7枚(9~21枚).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2.1% (8/19),其中胰瘘5例,胆汁漏1例,胃排空障碍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瘤各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7 d(7~19 d).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2~28个月),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结论 动脉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简化了胰十二指肠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过程,具有简便可行和淋巴结清扫彻底的特点.
作者:林浩铭;李国林;常瑞明;周锐;闵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BDE)+内支架引流或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实施LCBDE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68例中行LCBDE+内支架引流(支架引流组)22例,LCBDE+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46例.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支架引流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短于或少于T管引流组(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LCBDE+内支架引流和T管引流术各有其适应证.对适宜患者,LCBDE+内支架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优于LCBDE+T管引流术.
作者:曾天才;陈先祥;徐阳;程彩涛;冯勇;张林菲;涂华华;蔡庆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口服消炎利胆片对其胆汁成分(总胆汁酸、胆固醇、磷脂等)的影响,探讨消炎利胆片对胆管结石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的可能预防作用.方法 将连续40例因肝内胆管结石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口服消炎利胆片,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均在术后第1、2、3、7、14及21天经T管采集胆汁,测定2组患者胆汁中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O)及磷脂(PLIP)含量,计算TBA/CHO比值及PLIP/CHO比值,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疾病、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淀粉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2及3天胆汁中TBA、CHO及PLIP含量和TBA/CHO及PLIP/CHO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及21天胆汁中的TBA、CHO及PLIP含量比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其相对应的术后第7、14及21天的TBA/CHO比值分别为2.17±0.29、2.29±0.44和2.59±0.58,PLIP/CHO比值分别为2.03±0.68、2.84±0.64和2.86±0.77,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消炎利胆片可促进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肝脏TBA、CHO及PLIP的分泌,使胆汁中TBA及PLIP含量增加,胆汁酸池体积增加,进而使胆汁中TBA/CHO及PLIP/CHO比值上升,改变胆汁中CHO、TBA及PLIP三者的相对构成比,使胆汁中的有形成分不易析出形成结石,从而降低胆色素结石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
作者:刘洋;程南生;叶辉;李富宇;陈利平;游蓁;周荣幸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的可能原因及其手术修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3例次腹股沟直疝患者,发生疝囊突入阴囊12例次,发生率为3.4%.与未突入阴囊组比较,突入阴囊组患者的年龄大、病程长、疝环口及疝囊大,且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导致慢性腹内压增高的疾患.12例次中采用“疝环充填+平片”修补术1例次,其余11例次均采用腹膜前修补术.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7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股沟直疝在少数情况下可以突入阴囊,宜选择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
作者:龚江波;吴相柏;徐继宗;张帅;吴利达;魏亚元;王志;陈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共53例进展期胃癌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27例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26例,比较2组的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1天及第7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的比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平均用时长于开腹组(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P均<0.05);术中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及首次进流食时间2组接近(P>0.05).术后第1天及第7天,2组外周血CD3、CD4+及CD8+检测结果较术前均下降(P<0.01,P<0.05);术后第1天2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已接近术前(P>0.05),而开腹组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1天及第7天2组CRP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之间相比,术后第1天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但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P<0.05,IgA除外).结论 腹腔镜胃癌手术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而且对围手术期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作者:刘江文;孙琳;仝德峰;夏军强;龚建军;邓昌辉;陈雪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