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勇;张寒;候典举;房林;李森恺;李兵;刘越;李斌斌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自然衰老小鼠皮肤组织线粒体DNA的作用.方法:健康4月龄昆明种小鼠12只,作为青年组对照组(A);健康18月龄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五组:老年空白对照组(B),老年阳性对照组(C),老年绞股蓝皂苷对照组(D),老年白藜芦醇高剂量组(E),老年白藜芦醇低剂量组(F),以灌胃方式给药,测定皮肤组织中线粒体DNA的缺失情况.结果: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可以降低mtDNA大片段缺失的发生率和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结论:白藜芦醇可防止自然衰老引起的线粒体DNA的损伤.
作者:张燚;吴景东;王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自制导萌装置牵引上颌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和使用方法.方法:临床选择8~11岁上颌埋伏阻生牙患者13例,应用自制导萌装置联合闭合式开窗术进行埋伏阻生牙的牵引导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拍摄X线片辅助评价疗效.结果:通过应用自制导萌装置,13例患者的上颌埋伏阻生牙均顺利萌出至理想位置,疗效满意,疗程8~15月,平均12个月.结论:应用自制导萌装置牵引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文杰;彭旭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头皮缺损的修复小但要求皮瓣的质地、色泽良好,还要有毛发生长,这就要求只能应用头皮的局部皮瓣进行修复.对于不能单纯应用局部皮瓣完成修复的病例,目前只有利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能较好地达到这两方面的美容修复要求[1].2006年以来,笔者应用扩张的易位皮瓣修复头皮肿瘤切除术后缺损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江允;周世华;吴俊勇;孟艳临;贺星华;张智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人中的存在使得上唇具有一种立体的美感,是面部美学不可或缺的美学单位.唇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可以直接导致这一美学单位的破坏.虽然目前主张在婴儿期即给予早期修复,但随着患儿的发育,大多数仍会留下程度不一的人中嵴和人中凹不显,明显影响面部美观.因此,如何恢复唇裂患者人中美学结构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文拟对人中美学结构的形成、唇裂破坏、修复方法及术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史高峰;王淑琴;谭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意外损伤.临床上将瘢痕生长分为增生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其治疗的关键在增生期.烧伤创面愈合后1~3个月瘢痕开始进入增生期,逐渐增厚,高出周围正常皮肤,质地坚硬,充血逐渐加剧,呈鲜红色,伴有疼痛,瘙痒,灼热和紧缩感[1].增生期的瘢痕不仅影响人体美观,也给正常的排汗与活动带来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我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42例烧伤后增生期瘢痕进行综合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英;张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张应力对三维支架复合培养的大鼠成肌细胞桩蛋白paxillin表达的影响,探讨机械张应力刺激作用下复合培养成肌细胞早期力学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首先,利用电纺法制备PLGA(poly lactide-co- glycolide)-胶原复合生物支架,并与大鼠成肌细胞复合培养;然后,应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装置对其进行力学加载,收集细胞,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ing)法,研究周期性单轴机械张应力刺激下PLGA-胶原复合支架上大鼠成肌细胞磷酸化桩蛋白p-paxillin (Tyr118)/paxi11in的表达变化.结果:无论1000μstrain或2000μstrain的张应力刺激,均可诱导paxillin的磷酸化过程,且随加载时间延长,磷酸化程度上调;2000μstrain的张应力较1000μstrain激活paxillin磷酸化过程的效应更明显、迅速.结论:①周期性单轴牵张应变可以在加载早期通过Tyr118位点的磷酸化而激活桩蛋白paxillin;②周期性牵张应变对复合培养成肌细胞paxillin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应力刺激的力值有关.
作者:邹蕊;宋锦璘;赵志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检测分析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的致敏原种类,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2月,对临床诊断的141例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病例采用患者自用可疑化妆品和欧洲标准27种系列抗原进行斑贴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患者对可疑化妆品斑贴阳性率48.22%(68/141),阳性反应化妆品为45.69% (90/197),导致患者阳性率高的化妆品依次是:香体喷雾(80%,44/55),祛斑霜(56%,14/25),水剂产品(38.89%,7/18),清洁用品(31.58%,6/19)和护肤面霜(乳)(25.62%,31/121).141例患者对欧洲标准27种系列抗原中至少1种过敏者123例,总阳性率87.2%;引起阳性率高的过敏源是:重铬酸钾(43.97%)、硫酸镍(43.26%)、氯化钴(36.17%)、对羟基苯甲酸类混合物(23.40%)、香料混合物(20.57%)、甲基二溴戊二腈(16.31%)、4-苯二胺碱基(15.60%)、苯唑卡因(14.90%)、甲醛(14.89%)、5-氯-2-甲基-4-异噻唑啉(13.48%)、芳香混合物Ⅱ(10.64%).结论:化妆品原料中精炼不良带入的重金属、混合防腐剂、混和香料等是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可能过敏源.
作者:焦红;关蕾;战静;程树军;毕英杰;赖唯;任美玲;陈晓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铒激光治疗凹陷性瘢痕及浅表性瘢痕的疗效.方法:使用波长2940nm Er:YAG铒激光治疗仪,采用“微剥脱模式”及“像素模式”治疗凹陷性瘢痕及浅表性瘢痕.结果:治疗凹陷性瘢痕及浅表性瘢痕105例,其中痊愈47例,显效35例,有效18例,无效5例.凹陷性瘢痕有效率96.78%,浅表性瘢痕有效率93.03%.结论:铒激光是目前治疗凹陷性瘢痕及浅表性瘢痕疗效确切的方法.
作者:范燕芳;刘祥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从乳腺癌术后乳房区神经感觉恢复角度探讨乳房重建的手术时机.方法:将2005年6月-2009年12月19例乳腺癌术后行乳房重建患者的20侧乳腺分为即刻乳房重建组和延期乳房重建组,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重建乳腺分为9个区,再对9个区的神经感觉分别进行测试、测量以及调查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随访2年,两组患者重建乳房区神经感觉均有明显恢复,各象限的感觉恢复情况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对重建乳房的外形、双侧乳房的对称性及对皮肤感觉的满意度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中,0区的皮肤感觉恢复明显较F区的恢复早、且好;两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了明显不同的分区现象.结论:在神经感觉方面,即刻乳房重建组较延期重建组有恢复早、恢复好的优势;在神经感觉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分区现象是神经恢复的自然过程,对于了解神经恢复的阶段及程度有指导意义,对临床选择乳房重建的时机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康宁;霍然;张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针灸、中药内服外用并结合面部全息刮痧疗法治疗脾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针灸、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8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三联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明显,患者易于接受,优于针药并用治疗黄褐斑的疗效.
作者:康巧;蒋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军事训练中致眼睑裂伤晚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根据眼睑裂伤程度、部位、组织缺损情况,采用恰当的手术方法联合相应的眼部整形术,治疗79例军事训练致眼睑裂伤.结果:术后眼睑轻度外翻1例,1例轻度内翻,1例因伤后送治时间过长导致局部组织感染术后溢泪明显,需行二期整形修复术,余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伤后及时、科学、有效救治对恢复眼部正常解剖结构至关重要.
作者:蒙喜永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通过类胚体长期分化后残留未分化细胞的特性.方法:小鼠iPS细胞株,体外类胚体分化20天后消化打散,重新给予iPS细胞常规培养液培养.观察扩增的残留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和观察残留细胞表面标志物及体外再次分化能力.将残留细胞扩增后注射入裸鼠背部皮下,6周后注射部位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分化20天的类胚体中存在残留未分化的细胞,呈克隆样生长,高度表达SSEA-1、CD-9和0CT-4等多潜能性标志.残留细胞能反复传代,并可在体外再次分化和残留.残留细胞注射部位形成畸胎瘤,瘤体组织中存在成熟的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组织.结论;iPS细胞分化为类胚体后残留部分未分化细胞,残留细胞在体内、外可再次分化,并能在体外分化中再次残留.
作者:王书军;刁永力;谷波;于海洲;葛乃航;严晓鸥;张文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少儿上颌前牙常见埋伏阻生,直接影响患儿的颜面部美观、发育及咀嚼功能,如不及时矫正,相邻牙齿将向缺隙处移动,占据其萌出道而使恒牙无法正常萌出,给患儿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故患儿家长求医心切.随着固定矫治技术不断发展,相关的辅助定位手段日益提高以及与口腔颌面外科合作的加强,使绝大多数埋伏牙通过治疗使其处于牙列正常位置,避免了被拔除的厄运.本文对收治的32例该类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刘瑶;赵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阴股沟皮瓣转移阴道再造是目前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的有效方法之一,影响皮瓣成活率的因素有很多,除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设计及熟练技术操作外,同时对患者行专科护理也十分重要.1999年11月~2010年1月我院应用双侧阴股沟皮瓣为18例患先天性无阴道患者行阴道再造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琪;黄霄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主要研究DNA序列不发生变化时,基因表达异常的机制,以及这种改变又是如何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遗传给后代.表观遗传学机制主要涉及DNA甲基化①NA methylation)、组蛋白修饰(Histone modification)和microRNA调控(MicroRNA interference)[1].表观遗传调控的异常通过协同或者拮抗作用共同参与相关基因的活化或抑制,与多种皮肤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就表观遗传调控在多种皮肤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刁建升;夏文森;郭树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应用类人胶原蛋白对Pixel 2940nm激光治疗后修复作用,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0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作用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月至12月间在我激光美容中心进行像素铒激光治疗的痤疮瘢痕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治疗后应用类人胶原蛋白面膜5天,一周后改为2次/周共3周,一组作为平行对照,两组分别于1周和1个月后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0FTS.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患者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VISIA数据显示蛋白组1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皱纹、纹理和毛孔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毛孔1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S0FT数据显示蛋白组1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水分和油脂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其中水分1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蛋白组与对照组在弹性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类人胶原蛋白在Pixel 2940nm激光治疗后1周内可以明显提高皮肤水分和油脂,对皮肤质地有所改善.
作者:樊昕;刘崇;姚美华;岳丹霞;王聪敏;杨蓉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美容外科是美化外形,重塑体像的医学学科.受术者均在术后出现或轻或重的症状以及自身对新体貌的适应过程,而产生一定的顾虑.为美容受术者提供心理支持,给予术前宣教,指导受术者理性配合手术,了解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或减轻受术者的顾虑,是确保美容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陈元婕;刘毅;刘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OX-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激光术后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点阵CO2激光照射形成大鼠创伤模型,分为正常、术后第1、3、5、7、10、14天共7个时相点,基质对照组、NS-398药物组术后分别外用75%酒精、NS-398,肉眼观察创面结痂及愈合时间,HE染色计数中性粒细胞、成纤维样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PGE2及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NS-398药物组结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各组间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天,NS-398药物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PGE2、TGF-β1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NS-398药物组成纤维样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激光术后(尤炎症期)大鼠创面明显表达COX-2.结论:COX-2对大鼠创面修复的炎症期及细胞增殖期具有重要作用;NS-398能降低激光术后创面炎症反应及瘢痕形成率,同时不会延缓创面愈合.
作者:周莹;曾维惠;覃静净;徐磊;耿松梅;乔莉;张磐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牙列散在间隙的病例临床上比较常见,给患者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如口腔咀嚼功能的减退、发音不清、影响容貌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1].修复牙间隙是现代口腔美学修复中的重要内容及难题之一.每一个患者都足一个全新的个体,口内的情况各异,遇到这类患者,绝对不能盲目直接进行固定义齿的修复,只想着关闭间隙,而不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及考虑口内的整体状况.比如咬合关系、中线问题、智齿是否存在、舌体是否过大以及面型等.给患者一个令面综合的治疗计划是十分必要的[2].多颗牙散在间隙伴牙齿发育不良增加了其修复难度,笔者通过纳米树脂壳无创直接美容修复技术完成前牙散在间隙伴釉质发育不良病例1例,取得良好效果,患者非常满意.
作者:张强富;李慧;齐聪聪;刘劭晨;林映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颗粒脂肪移植术前注射量的评估方法.方法:术前1天,术区注射生理盐水至受术者与医者均满意时为度,记录注射量,再按盐水注射量+50%超量,作为颗粒脂肪注射量待颗粒脂肪纯化后多层次、多隧道注射于受区.结果:18例受术者,26个部位,脂肪移植量3~ 18ml,随访1~2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颗粒脂肪移植术前盐水注射法评估注射量,操作简便,利于医患沟通,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萍;刘毅;刘莉;张瑞莉;陈元婕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