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宁;韩明建;李美静
目的:观察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部复方利多卡因软膏表面麻醉后,应用能量调节为5~12mJ,频率10~20次/s的超脉冲CO2激光治疗153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153例患者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100%,治疗1次痊愈率为89.45%,2次痊愈率为97.6%。结论: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有效、快捷,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姚芹;董正邦;潘永正;张敬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测定不同浓度的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OCIF、0DFmRNA在不同作用时间点表达的影响,了解rhBMP2对骨改建相关基因的调控方式。方法:原代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六代细胞,分别用25ng/ml、50 ng/ml及100 ng/ml的rhBMP2作用于细胞,于作用1、3、5、7天后收集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四个时间作用点OCIF、ODF mRNA含量,PCR产物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分析软件对电泳胶带亮度进行分析。结果:在rhBMP2作用初期,由于OCIF mRNA的表达快速上升,ODF mRNA的表达缓慢增高,二者的表达差异远大于正常生理水平;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由于0CIF mRNA的表达下降,ODF mRNA的表达缓慢增高,二者的表达差异逐渐缩小,在作用末期低于正常生理水平。结论:基于0CIF与ODF二者表达的相对变化,HPDLffs在rhBMP2的作用下可能对破骨细胞的形成在初期表现为较强的抑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HPDLfs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转变成为促进其活化的作用。
作者:吉玲玲;鲍庆江;李昂;饶国州;周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利用头颅定位X线片实现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重建及测量。方法:同期分次摄取侧位、45°位和正位头颅定位X线片。利用侧位和45°位X线片上相匹配的外加金属标志点,获得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信息,进行颅面部软组织形态的三维重建。在所建面部三维模型基础之上选8个解剖标志点,进行10项测量,并与人群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利用侧位和45°位的两张X线片,对颅面部软组织实现三维重建。建立了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同正常值相比较,除面宽和下颌宽有较大的差异外,测量值都具有很好的同一性,面部比例指数除去面宽和下颌角宽的影响大多数都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系统基于头颅定位X线片实现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重建和测量,为面部畸形的诊断,正颌手术的定量化手术设计,术后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作者:侯玉霞;周洪;潘俊军;张艳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畸形中央尖是较常见的牙齿形态异常,是指在前磨牙的中央窝或颊尖三角嵴上,突起一个圆锥形的牙尖。其多出现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其次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中央尖的高低不等,构造不一,大部分为釉质组成,中央部分为薄层牙本质,并有髓角突入。细而高的中央尖常在牙齿萌出后不久被咀嚼磨损或折断,导致牙髓暴露而引起牙髓感染、坏死以致根尖周炎症。笔者在临床上发现1例畸形中央尖导致根尖重度感染伴根尖吸收,现报道如下。
作者:祁璐璐;韩泽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基本面型特征为面中部凹陷,上颌发育不足,前牙反牙合,后牙近中关系等[1]。全口多个恒牙迟萌较为少见。笔者在临床上发现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并全口多个恒牙迟萌病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史和临床检查:某男,11岁,主诉牙不齐,多个乳牙未替换来我科求治。无正畸治疗史和全身系统性疾病;乳牙列时排列均正常,换牙后自觉牙列不齐,多个牙未替换,面型如“月牙”。临床检查:替牙列,牙列式:54、53、12、11、21、22、63、64、74、32、31、41、42、83、84。12、11、42反(牙合)。正中(牙合)磨牙区牙龈有接触。11、21间隙约4mm,上中线小偏,下中线左偏1mm,面部正面观左右基本对称,侧面观凹面型,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前突,颞下颌关节无弹响,无压痛,开口度和开口型正常。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54、53、63、64、74、83、84牙根尚未吸收,15龈方有一多生牙,35(牙合)方有一多生牙,25,45远中各有一多生牙,35、45牙根发育不全,双侧髁突基本对称无明显改变。X线头影测量值:SNA 74.2°,SNB76.1°,ANB-1.9°。
作者:袁代润;钱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皮肤组织的创伤修复是整形和烧伤外科中常见的问题,它需要在细胞迁移、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三个相互重叠但又彼此不同的阶段:炎症期、增殖期及成熟期来完成[1]。对于较浅的烧伤创面或小面积的皮肤全层缺损,可以通过残存皮肤附件的干细胞再生或临近皮肤的上皮细胞迁移而愈合。对于较深的创面,如:Ⅲ度烧伤创面或大面积的皮肤全层缺损,需要采用自体皮肤或人工组织工程化皮肤进行修复。临床常用的修复方法存在着许多缺点,如:造成供区的损伤,大面积烧伤患者缺乏足够的自体皮肤,而异体皮肤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因此,促进皮肤创伤修复已成为组织修复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研究皮肤创伤愈合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作者:张英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近年来在足病就诊的患者中,足拇外翻畸形为常见,可引起患足变形、疼痛及功能障碍,女性患者的数量大约是男性的10倍[1]。分析病例资料发现多与遗传和后期穿鞋不当有关。成功的拇外翻矫正术将使外翻的拇趾得到矫正,改善足弓,消除疼痛症状,而且使前足变窄,使足更美,伤口愈合后没有明显的手术切口痕迹,自2008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自制拇外翻微创刀矫正足拇外翻48例,效果十分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新宁;韩明建;李美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自从Fischer于1977年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整形美容外科会议上报道负压脂肪抽吸术以来[1],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其中对于治疗大的脂肪瘤(直径>10cm)亦是一种良好的选择。2001年~2011年初,我科利用脂肪抽吸术治疗巨大脂肪瘤共40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誉华;韩伟强;仇树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联合5%咪喹莫特外涂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名瘢痕疙瘩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每2周1次,同时外涂5%咪喹莫特隔日1次,总疗程为8周;对照组单纯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结果:1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及对照组改善率分别为67.57%及60.47%,无显著差异;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改善率为80.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85%。治疗期间无失访患者,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轻中度疼痛感、不适感,偶见轻度萎缩、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及多毛。结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联合5%咪喹莫特外涂治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申悦;李迎;高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叶形局部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56例各种原因造成的颌面部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三叶形局部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72h内,皮瓣可能出现局部皮下淤血、轻度水肿等轻度静脉回流障碍,1周内均可自行恢复。所有病例皮瓣成活良好,修复后功能及外形满意,瘢痕不明显。结论:只要供区条件良好,三叶形局部皮瓣修复颌面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效果优良、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孟英堂;李健;孟姗姗;左璐;龙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传统的根治腋臭手术方式往往因为受到切除皮肤局限而影响效果,且瘢痕明显为年轻患者所不能接受。为了既能根治腋臭义能保持局部外形美观,我院自2004年始,应用腋窝横纹平行小切口大汗腺清除治疗双侧腋臭患者17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伟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近年来,笔者科室采用强脉冲光治疗了62例光老化患者,并通过皮肤测试仪进行测定,客观评价强脉冲光对光老化皮肤的改善程度,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2例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3例,女49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35.1岁,病程1~18年,平均10年。皮肤类型Ⅲ~Ⅳ型,均为户外工作后或由于高原气候导致的皮肤粗糙老化,经医师诊断为光损害或光老化患者。
作者:岳丹霞;刘丽红;樊昕;姚美华;郄金鹏;王聪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个小切口重睑手术。方法:对于上眼睑不需要切除松弛皮肤的术者在上眼睑内、中、外设计3个2mm切口,经此切口取除肥厚眼轮匝肌及多余的眶脂肪后,并间断缝合,每个伤口缝合一针,缝合时挂睑板上缘或睑板前筋膜形成重睑,并观察睫毛翘度,达到外观满意。结果:三年共行微创小切口重睑术162例,1 58例患者满意,4例重睑线变浅行二次修复。结论:该重睑术式手术技巧性强,损伤轻微,术后恢复快,自然无痕、持久,效果理想。
作者:王晓平;赵国涛;李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体外分离、诱导培养及增殖特点, 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BMSC,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Ⅰ型胶原表达,并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矿化作用。结果:体外培养的BMSC贴壁生长,10-14天后形成克隆。细胞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并呈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阴性,CD44阳性。免疫组化可检测到Ⅰ型胶原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且出现矿化结节。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BMSC,操作简单,细胞易于成活,诱导条件下成骨能力肯定,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夏德林;刘道华;贾娟;付光新;陈俊良;周航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红/蓝光光动力联合五味消毒饮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求。方法:治疗组采用红/蓝光光动力痤疮治疗仪,每周治疗2次,2次蓝光2次红光交替进行,疗程4周,每次治疗时间20min,剂量48 J/cm2。同时口服五味消毒饮,每日1剂;对照组仅口服五味消毒饮,每日1剂。结果: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31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1 3例,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蓝光光动力联合五味消毒饮治疗寻常性痤疮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杨波;代晓莉;王淑秀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随着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流行,临床上能更多地观察到与体内异物(比如硅凝胶假体)直接相关的罕见并发症。血清肿是隆乳术后延迟发生在假体周围腔隙的一种罕见并发症,迟发血清肿一般发生在隆乳术后几月至十余年。至今,对迟发血清肿的发展原因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可能的病因包括慢性感染、过敏反应、激素分泌失调、结缔组织包膜表面磨损淋巴渗漏、假体破裂等[1]。
作者:许美邦;滕利;靳小雷;徐家杰;卢建建;张超;解芳;田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6年9月~2010年9月我院1 3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本组1 36例术后皮瓣坏死18例(1 3.2%),皮下积液21例(1 5.4%),患侧上肢水肿15例(11.0%),术后出血2例(1.4%),经综合治疗均获痊愈。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常并发症的原因较多较复杂,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是可以防治的,及时妥善处理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牛正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左西替利嗪联合初榨橄榄油对女性颜面再发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取67例女性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并随机分组,分别外用初榨橄榄油(实验组)和肝素钠软膏(对照组)治疗,同时口服左西替利嗪胶囊5mg,每日1次。于使用前、首次使用后第1周、第2周进行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自觉红斑、干燥、瘙痒、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治疗后第1周、第2周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第2周有效率明显高于第1周(P<0.05)。结论:左西替利嗪联合初榨橄榄油治疗女性颜面再发性皮炎安全、有效,且2周疗效较好.
作者:周艳;牟宽厚;韩丹;王莉;冯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总结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方法:对25例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所采用腓骨肌皮瓣的设计,复合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5例患者游离腓骨肌皮瓣成活率1 00%,长的腓骨为16cm,分为三段者3例,两段者20例。结论:血管化的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骨愈合快、塑形好、成活率高。
作者:赵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颜面再发性皮炎为反复发作的颜面轻度红斑、鳞屑性皮肤炎症,女性多发,影响美观。2010年3月~2011年3月,笔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皿治林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并与皿治林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44例均为我科门诊就诊的颜面再发性皮炎女性患者,符合颜面再发性皮炎的诊断标准[1],年龄18~45岁,平均34.8岁,病程1周~8年。表现为:眼睑周围、面颊、耳前,甚至颜面部红斑、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均无心、肝、肾等系统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电解质紊乱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对照组68例,两组在年龄、病情、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永安;仵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