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张勇;杜景平;祝东强;刘恒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纳米粒(nHAP)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机理.方法 复习近年来关于nHAP对肝细胞癌作用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 作为一种新型纳米粒子,nHAP主要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端粒酶基因的表达以及增加细胞内Ca2+浓度,从而抑制肝癌细胞DNA的合成,终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另外,nHAP可通过影响肿瘤组织中Paxillin和P130cas的表达、降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多药耐药基因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化、转移;后,nHAP可通过调节bcl-2及bax蛋白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nHAP与常用化疗栓塞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强药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毒副作用.结论 nHAP可抑制肝癌细胞分裂、增殖、分化、转移并促进其凋亡.联合化疗药物使用可增强药效和减少毒副作用.
作者:王光链;杨志奇;孙振纲;王帅;夏喜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期间我科收治的175例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7例非手术治疗,18例在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外科微创手术干预治疗.结果 157例非手术治疗,治愈150例(95.2%),死亡7例(4.8%),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干预18例,治愈13例(72.2%),死亡5例(27.8%),其中3例全身感染合并胰腺坏死,2例十二指肠瘘、胰瘘、腹腔内反复出血.结论 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以非手术综合治疗措施为基础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具备手术指征时,应综合患者情况适时进行外科微创手术干预.
作者:朵力坤;吴朝阳;徐辉;阿木提江;多鲁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研究胃肿瘤及良性病变中尾相关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2 (caudal type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2,CDX-2)与肝肠钙黏蛋白(LI-cadherin)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28例正常胃黏膜、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肠化生胃黏膜、46例胃腺癌、30例癌旁组织以及10例胃间质瘤组织中CDX-2和LI-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①CDX-2与LI-cadheri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癌旁组织以及胃间质瘤组织中均不表达;在肠化生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4%(53/58)和82.8% (48/58);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4% (37/46)和65.2%(30/46),其中肠型胃腺癌中CDX-2和LI-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率(90.6%,29/32; 78.1%,25/32)明显高于弥漫型胃腺癌(57.1%,8/14; 35.7%,5/14),P<0.05.②CDX-2蛋白表达与Lauren分型(P=0.015)和肿瘤分化程度(P=0.007)有关,而LI-cadherin蛋白表达与Lauren分型(P=0.008)、淋巴结转移(P=0.007)及临床分期(P=0.013)有关.③在肠化生胃黏膜中,细胞核中CDX-2蛋白与细胞膜或细胞浆中LI-cadherin蛋白共同表达阳性率为83.0%(44/53),在胃癌组织中CDX-2与LI-cadherin蛋白共同表达阳性率为67.6%(25/37).尽管两者表现出很强的伴随关系,但相关性分析却表明两者并无相关性(r= 238,P=0.115).结论 CDX-2和LI-cadheri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分别与肠化生及胃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两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仕琪;牛建华;吕毅;木拉提;王毅训;辛国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8年期间收治的81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1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男55例,女26例;年龄38~72岁,平均57.5岁.术前依据MRCP结果,按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Ⅲa型14例,Ⅲb型14例,Ⅳ型33例,术中探查发现有15例与术前MRCP分型不符(Ⅱ型5例,Ⅲ型8例,Ⅳ型2例).根治手术22例,姑息手术17例,内引流21例,外引流21例,各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根治手术为54.5%(12/22),姑息手术为58.8%(10/17),内引流为23.8%(5/21),外引流为66.7%(14/21),内引流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三者(P<0.01),其余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手术、姑息手术、内引流及外引流的中位生存期(月)分别是29.5、13.8、10.5、8.3;1、2、3、5年生存率分别是75.0%、60.0%、38.3%、2.6%,72.7%、26.5%、4.2%、0,50.5%、15.8%2.2%、0,30.6%、8.5%、0、0.根治手术生存率高于姑息手术(x2=14.20,P=0.000 3),姑息手术高于内引流(x2 =4.50,P=0.040 5),内引流高于外引流(x2=4.45,P=0.040 1).结论 Bismuth-Corlette分型可指导手术方式选择,但终的分型和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术中探查的情况决定,根治性切除是影响肝门胆管癌患者疗效的主要因素,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以支撑T管加盆式吻合内引流为首选,尽量避免外引流.
作者:严德辉;刘志;蒋纯;陈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 079例拟行LC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行MRCP与否分为非MRCP组(n=523)和MRCP组(n=556),对2组患者胆管损伤及胆总管结石残余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非MRCP组35例患者中转开腹,MRCP组41例患者中转开腹.非MRCP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现胆管损伤5例,胆总管结石残余27例;MRCP组患者术中未出现胆管损伤以及胆总管结石残余,2组患者在胆管损伤和胆总管结石残余方面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和P=0.000).对于非MRCP组患者,术中胆道造影55例,发现胆总管结石23例.MRCP组3例患者术前MRCP未发现而术中经过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另3例患者术前MRCP提示而术中胆道造影未发现胆总管结石.MRCP组患者术前MRCP发现双胆囊1例,Mirizzi综合征8例,胆囊管变异34例,副肝管28例,胆总管结石27例,与术中结果相比,其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100%、87.5%、94.1%、89.3%和88.9%.结论 LC患者术前行MRCP有利于预防胆管损伤及胆总管结石残余的发生.
作者:邹浩;戈佳云;张小文;朱红;郝金钢;王琳;李越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特发性结肠穿孔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28例特发性结肠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60~87岁,中位年龄69.2岁.所有患者表现为急性腹痛或腹膜炎;术前5例确诊,23例误诊;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穿孔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有18例,位于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中段5例,直肠上段1例.8例行穿孔部位结肠外置,再择期行二次手术;16例行乙状结肠下段及直肠上段切除、结肠造瘘术;4例行病变部位一期切除吻合、回盲部导管减压引流术.术后病理报告:结肠壁局灶性炎性反应坏死,穿孔边缘清楚,肌层断裂整齐,黏膜剥脱,其中10例伴黏膜溃疡.住院时间为2~4周,平均2.6周.20例患者痊愈出院,死亡8例,其中4例死于中毒性休克,2例因吻合口漏并发腹腔脓肿死于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结论 诊断性腹腔穿刺及CT检查对老年患者的特发性结肠穿孔诊断极为重要,一旦确诊或疑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杨建光;李晓霞;李宏武;陈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调节性T细胞(Treg)及FoxP3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胃癌患者术前及其中15例接受了手术者术后1周(简称术后)以及15例因胃部不适接受胃镜检查的自愿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reg数量的变化,用RT-PCR法检测Treg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FoxP3的转录水平,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FoxP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D4+T细胞中的CD4+ CD25+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39±5.58)%比(9.91±3.23)%,P<0.01],而术后CD4+ CD25+比例较术前明显下降[(13.50±5.93)%比(19.39±5.58)%,P<0.05].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FoxP3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6±0.03比0.64±0.02,P<0.01),而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0.73±0.04比0.86±0.03,P<0.05),提示FoxP3转录水平与Treg变化一致.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在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而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20例胃癌患者中13例胃癌癌细胞的细胞浆中有不同程度的FoxP3蛋白表达(强阳性2例,中阳性6例,弱阳性5例),7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细胞中不表达.结论 Treg可能通过免疫抑制作用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肿瘤组织本身可能是引起Treg变化的重要始动因素.
作者:史学菲;白平;唐承薇;王春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在活体肝移植中小肝综合征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复习国内、外近几年活体肝移植术后有关小肝综合征的相关报道.结果 供体年龄、脂肪肝程度、受体术前疾病状态(MELD评分)、术后高门静脉灌注、流出道不畅及移植物大小和质量对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术前选择佳的供体,术中的脾脏切除或脾动脉结扎或对门静脉限流,保证流出道的绝对通畅,术后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能显著减少小肝综合征的发生.结论 小肝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预测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用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雷建勇;严律南;王文涛;徐明清;杨家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制双孔缝合针在腹腔镜下治疗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37例腹股沟斜疝儿童应用自制双孔缝合针在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7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单侧手术181例,时间5~7 min,平均5.8 min;双侧56例,手术时间7~12 min,平均9.1 min.术后均无局部血肿、阴囊水肿、阴囊积气、切口感染、皮下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8.5个月),21例失访,未见疝复发及术侧睾丸发育异常.结论 在腹腔镜下运用自制双孔缝合针对小儿疝囊进行高位结扎具有手术时间短、局部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刘建;张勇;杜景平;祝东强;刘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采用乳房整形技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和术后美容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术方式为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136例,其中59例在保乳手术时采用了乳房整形技术,回顾性分析该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体检测量和满意度调查表的方式对手术后乳房的美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5士9.8)岁,32~77岁.肿瘤直径为(1.6士0.7)cm,0.5~4.0 cm.肿瘤位于上象限38例,下象限17例,中央区4例.手术切口采用单切口25例,双切口34例.切除肿瘤后乳腺缺损修复方法有:残留腺体直接缝合法9例,乳腺组织腺蒂瓣转位法35例,局部皮瓣或脂肪筋膜瓣转移法9例,“J”形或双环缩乳法4例,背阔肌肌瓣法2例.随访3~53个月,平均30个月,未发现局部和区域淋巴结肿瘤复发;术后14个月发生骨转移1例;无伤口、皮肤坏死和感染.未发现死亡病例.乳房美容总评分大于26分者53例,优良率为89.8%(53/59).手术后乳房美容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40例(67.8%),满意14例(23.7%),一般3例(5.1%),不满意2例(3.4%),无非常不满意患者.结论 选择合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乳房整形技术进行保乳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术后患者对乳房外形及整体美容效果满意度高,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技术.
作者:康骅;朱江;海涛;王亚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改良的局部加压包扎法治疗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对10例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患者采用弹力绷带持续加压包扎,同时切口放置闭式引流装置进行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切口经加压包扎后淋巴液均明显减少,经持续加压包扎3~20 d(平均7.2 d)后获临床治愈;其中1例患者于加压包扎后第4天出现下肢股浅静脉血栓,经及时溶栓和抗凝治疗后好转.本组患者随访1~59个月(平均14.7个月),1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结论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合切口闭式引流治疗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疗效显著,该方法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雷永;李晓广;朱岩;霍小森;季锋;李震;汪忠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快速流程模式(FT)和传统模式(TC)对行不同手术方式的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28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FT或TC处理以及直肠癌高位前切除术(HAR)或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LAR),从而分为FT+HAR组(n=39)、FT+ LAR组(n=17)、TC+ HAR组(n=151)及TC+ LAR组(n=78),分析比较在FT和TC处理下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康复的影响.结果 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4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共发生吻合口漏3例、伤口感染13例和肠梗阻4例,4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首次排便和排气时间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拔除鼻胃管、引流管和尿管、首次进食、下床活动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C+ HAR组和TC+ LAR组比较,FT+HAR组和FT+LAR组患者在拔除鼻胃管、引流管和尿管、首次进食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短,且FT+ LAR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比TC+ HAR组和TC+LAR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不同手术方案的直肠癌患者,FT能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但在减少并发症方面并未显示出优势.
作者:徐俊;陈超;熊非;陈继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再次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价值.方法 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已行阑尾切除术的阑尾炎患者共20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组)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得分、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腹腔镜组8例患者中转开腹.腹腔镜组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P<0.05);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发病36 h内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在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肛门排气时间较早、术后疼痛轻(P<0.05);超过36 h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组在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P<0.05),但腹腔镜组切口感染率较开腹组低(P<0.05).结论 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发病36 h内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优点突出,应用价值明确;而对于发病超过36 h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操作困难,中转率高,术后恢复较开腹手术没有明显优势,并且增加了医疗费用,应用价值不大.
作者:幸天勇;赵小波;任亦星;赵国刚;彭祥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生命和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但是乳腺癌的死亡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1],这归功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我国乳腺癌诊治的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但是随着乳腺癌二级预防的广泛开展和各种早期诊断技术的应用,早期乳腺癌所占比例越来越多,促使我们更加重视早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实现乳腺癌的个体化、规范化和微创化治疗.
作者:唐金海;姚宇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胆管癌组织中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胆管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胆管癌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MGMT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6例胆管癌组织中MGMT基因17例(47.2%)为甲基化阳性;MGMT蛋白阳性表达15例,阴性表达21例,21例MGMT蛋白阴性表达的胆管癌中MGMT甲基化阳性14例;15例MGMT蛋白阳性表达中MGMT甲基化阳性仅3例.MGMT蛋白表达与MGMT甲基化状态呈负相关(rs= -0.816,P<0.05).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胆管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MGMT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是胆管癌组织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并可能与胆管癌发生有关,MGMT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评价胆管癌恶性程度的一项指标.
作者:刘小方;孙宪春;张翠生;许政;李绍军;周先亭;孙世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有关胰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并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 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胰腺癌干细胞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胰腺癌中存在异质性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干细胞的性质,该细胞亚群在胰腺癌的发生、增殖、转移和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利用细胞表面的特异标志物来鉴别胰腺癌干细胞.另外,研究还发现,胰腺癌干细胞内的一些维持自我更新和转移的信号通道表达异常.结论 针对干细胞的治疗是可行的,深入了解胰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将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作者:王晓辉;李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理论基础、临床意义、适用范围、常用药物及方案、疗效预测因子及其与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结果 新辅助化疗可降低临床分期,增加保乳手术机会,了解化疗药物敏感性,防止远处转移,但对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影响存在争议.结论 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全身治疗重要的部分,但在如何选择高效的化疗药物、制订个体化方案、预测治疗效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牟鹏;厉红元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假体再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例乳腺癌患者行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同时于胸大肌后置入硅胶假体再造乳房,对围手术期结果、乳房外观评价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清除淋巴结数目为14~32枚,中位数为21枚.手术时间为117~140 min(平均126min),术中出血量为82~124ml(平均98ml),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3~5 d.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伤口积液、感染、皮肤坏死、异物反应等,22例保留了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患者均无乳头乳晕缺血、坏死.患者术后乳房外观评价中,10例为优,18例为良,优良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未发现有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无上肢水肿及功能障碍.所有患者乳房外观及手感满意,无纤维包膜挛缩.结论 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用硅胶假体行即刻乳房再造具有创伤小、安全、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再造后乳房美观,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伟财;王先明;王敏;吴恢升;何劲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抗菌薇乔缝线在预防胃肠急诊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地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共实施的412例胃肠急诊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198例患者在关腹时采用抗菌薇乔缝线(抗菌薇乔缝线组),其余214例患者采用传统丝线缝合(传统丝线组).分析2组患者可能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及比较2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HIV感染、近期内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类固醇、手术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0%(6/198)]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11.7%(25/214)],P<0.001.2组患者按手术切口分组:Ⅲ类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5%(5/141)]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14.3%(22/154)],P<0.001.2组患者按手术时间分组:手术时间≥120min时的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3%(2/60)]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21.2%(11/52)],P=0.008.结论 抗菌薇乔缝线较普通丝线缝线有助于降低Ⅲ类切口及手术时间≥120min的胃肠急诊手术的切口感染率.
作者:文坤明;曾庆良;冯国丽;黄韩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4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8h”入院,既往有直肠息肉切除手术史,其父亲有“家族性息肉病”病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急性病容,口唇黏膜有大量针尖至绿豆大小不等的色素沉着,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腹平软,腹肌软,腹部未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活跃,肛诊未见异常,四肢活动可.门诊腹部彩超示左上腹异常回声(肠套叠可能),入院后急查胸片和心电图,正常;血常规示WBC 17.7×109/L,NE 0.77,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凝血功能正常,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Treitz韧带50 cm处有一小肠套叠(图1),行复位后(图2)见套入空肠颜色尚可,系膜血管搏动及蠕动能力可,且见所套入空肠有一圆形肿物,直径约4 cm,小肠系膜淋巴结广泛性肿大(图3),其余肠管未见异常.
作者:向东洲;王康泰;周济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