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熊炯炘;杨智勇;王春友
目的 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声和CT是诊断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法.68例脾占位性病变中良性48例,恶性20例.手术治疗47例,其中脾切除37例,脾切除加胰尾切除2例,脾部分切除3例,脾切除加脾窝引流4例,单纯脾囊肿去顶减压1例.1例脾脓肿行脾切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1例脾脓肿行脾切除术后,发生脾窝脓肿,感染严重,被迫再次开腹行脓肿引流术,其余良性病变经手术治疗后效果好; 恶性病变术后效果差.结论 脾占位性病变良性多见,恶性少见;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脾切除对成年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良性预后好,恶性预后差; 对儿童、青少年脾良性病变,脾部分切除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作者:赵东;程南生;熊先泽;吴良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肿瘤体外药敏实验对乳腺癌个体化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TECIA)法检测38例乳腺癌对6种常用化疗药物的体外肿瘤药物敏感性.结果 38例乳腺癌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 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瑞滨、环磷酰胺、顺铂及氟尿嘧啶.结论 TECIA法的体外肿瘤药敏实验对指导乳腺癌的临床用药及个体化化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正有;李致文;覃运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胰腺正常组织、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糖酵解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ac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变化,分析糖酵解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期间收治的12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和12例胰岛素瘤等良性病变的正常胰腺组织.LDH活性检测采用LDH检测试剂盒; LDH同工酶谱检测采用法国Sebia hydrasys全自动分析仪.结果 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DH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DH同工酶谱分析显示LDH4、LDH5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H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可能和胰腺癌的发病机理有关,特异性抑制LDH可能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张树华;熊炯炘;杨智勇;王春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承2009年第01期)2.6.2 后入路2.6.2.1 经肛肿瘤切除术(1)手术指征a.肿瘤距肛缘<7cm是中、低位局部切除的适应证,多在5cm以内,超过腹膜返折部则需借助内窥镜;
作者:李立;汪晓东;舒晔;于永扬;王存;王自强;王天才;周总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WPDT)模型手术过程的操作要点.方法 将供、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袖套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小肠端侧吻合,成功建立Lewis→Wistar糖尿病大鼠异基因WPDT模型.结果 50只糖尿病大鼠行WPDT术式,44只移植成功.其中8只于术后3 d内死亡,其余36只受体大鼠存活时间为6~16 d,平均为(10.45±3.30) d,术后7~10 d为死亡高峰,移植物病理改变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 结论 熟练的显微技术和重视操作细节是成功建立WPDT模型的关键因素.
作者:魏晓平;刁畅;李立;田大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善释D-10在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63例腹股沟疝患者行善释D-10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和近期随访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47.6±10.5) min,术后未出现阴囊浆液肿,无切口感染和切口下血肿.平均住院时间为(7.7±2.1) d.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异物感不明显,无术后慢性疼痛.结论 善释D-10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疝环或腹横筋膜缺损范围较大及复发的腹股沟疝患者.
作者:杨玉辉;雷跃华;李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腹壁膨出(abdominal bulge)或称胁腹膨出(flank bulge)国内、外文献少见报道,但笔者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种腹壁疾病并不罕见,只是未被大多数外科医生认识,因此常导致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
作者:李基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腺淋巴瘤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期间经病理确诊的5例胰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例患者临床症状以腹痛、发热、黄疸为主,除1例外血浆CA19-9均正常,临床表现无法区分胰腺淋巴瘤和胰腺癌,CT等影像学有助于鉴别诊断.胰腺淋巴瘤CT增强扫描后均见强化表现,胰管不粗,和周围大血管关系紧密,邻近血管结构被推移,但无浸润、包绕现象.治疗以化疗为主,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分别存活24、14、14、13个月.结论 胰腺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与胰腺癌混淆,治疗和预后却与胰腺癌不尽相同,临床上应该尽量通过CT或超声下穿刺明确诊断,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作者:黄中岳;费健;王建承;陈胜;吴卫泽;韩天权;彭承宏;张圣道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与胰腺癌的关系以及胰管结石伴发胰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2年3月至200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例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多以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8/10),缺乏特异性症状; B型超声和CT诊断阳性者分别为4例(4/10)和6例(6/10),ERCP诊断阳性者为5例(5/5); 术前确诊7例(7/10),疑诊2例,漏诊1例.10例患者中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活检术,1例由于漏诊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术.结论 多种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但目前该病的术前诊断阳性率不高,应常规行术中病理学检查; 其首选术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杨威;郑鑫;刘青光;姚英民;于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cR1)在正常直肠和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在31例直肠癌和20例正常直肠组织中,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AIL、DR4和DcR1的蛋白表达.结果 直肠癌组织中TRAIL、DR4和DcR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32.26%、29.03%、0)均低于正常直肠组织(55.00%、70.00%、6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0、P=0.000),TRAIL及其受体的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间无关(P>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TRAIL、DR4和DcR1的表达低于正常直肠组织,TRAIL及其受体相互作用所诱导的凋亡效应在直肠癌中有所减弱.
作者:胡建昆;杨昆;李春梅;周总光;张波;于永扬;陈心足;李立;陈志新;陈佳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前,有2篇关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热对生存期影响的报道,其结论产生分歧.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癌切除患者的术后发热与长期生存间的可能关系.
作者:魏瑷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查阅有关H2S与疾病的文献并进行分析. 结果 H2S被认为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传递分子,可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KATP通道,通过对血管的扩张作用来调节血压.H2S在肺动脉高压、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传递、凋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论 H2S作为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在哺乳动物中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为新药开发及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康凯;姜洪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07年9月期间426例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 聚丙烯材质充填式组(n=210)和膨体聚四氟乙烯平片组(n=216).术后疼痛发生率,聚丙烯材质充填式组为9.0%(19/210),膨体聚四氟乙烯平片组为4.2%(9/2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膨体聚四氟乙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可减少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疝修补材料应采用更符合生理、柔软舒适、并发症少的材质.
作者:吴强;于游;王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结肠镜检查术对设备要求高,收费高,且为创伤性检查和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所以对乙状结肠镜初筛法适应证的确定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肖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巴西 Sao Paulo大学运用一种新的经肛门内镜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operation, TEO)对3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临床指标,与应用其他TEO(如TEM、CTE等)的患者进行比较(数据来源于不同作者的39篇文献报道).
作者:万姗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自体干细胞移植在重症肢体缺血(CLI)血流重建中的疗效与评价标准.方法 重症肢体缺血患者36例共39条肢体,分为2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20例共22条肢体,非干细胞移植组16例共17条肢体.术前、术后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谱勒检测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分别从皮肤、血管及血液3种层面测算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程度,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干细胞移植组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指标中皮温指数为(1.5±0.3) ℃,经皮氧分压为(36.6±9.3) mm Hg,踝肱指数为0.7±0.1,光电容积微血流态指数为0.8±0.1,血氧饱和度为(78.3±15.9)%,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为1.5±0.3,保肢率为82%,间歇性跛行距离为(150.3±41.1) m,改善情况优于非干细胞移植组; 指标变化符合症状改善趋势(0.415
作者:杨镛;陆平;何晓明;杨国凯;罗开元;段志泉;时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内皮祖细胞(EPC)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大鼠外周血分离出EPC,观察其在体外的培养和扩增情况,对培养的EPC进行检测,同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出外周血中的EPC,在平面培养时,各时间点经VEGF诱导的EPC(实验组)其增殖情况均优于无VEGF诱导的EPC(对照组),P<0.01.在由鼠尾胶原凝胶制成的三维基质中EPC向胶原基质内生长,1 d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 实验组生长快,向胶原基质内浸润速度快、出芽快,管状结构粗大; 而对照组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 实验组各时相三维基质中新生血管数目均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鼠尾胶原凝液可以诱导EPC参与血管新生的迁移、增殖、发芽等步骤; EPC三维基质模型可用于新生血管的研究.VEGF能动员和诱导EPC促进血管新生.
作者:施森;何延政;刘勇;葛红卫;胡波;文雪刚;曾宏;钟武;杨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84例经手术、内镜取活检或临床证实的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患者的CT资料,重点观察肠壁增厚的部位、范围、增厚方式、程度、密度、强化方式以及相关肠外异常.结果 在284例患者中,肝硬变109例,急性胰腺炎54例,肠梗阻36例,炎症性肠病14例,缺血性肠病12例,放射性肠炎13例,结核12例,免疫系统疾病10例,感染性肠炎3例,急性阑尾炎3例,低蛋白血症5例,其他少见病8例,正常变异5例; 1例高密度,144例等密度,127例低密度,5例脂肪沉积,7例肠壁积气; 轻度强化249例,显著强化32例,不强化3例; 271例均匀性增厚,13例不均匀性增厚; 279例轻度增厚,5例显著增厚; 局灶性8例,节段性64例,弥漫性212例; 相关肠外异常包括: 肠系膜脂肪肿胀218例,腹水189例,淋巴结肿大5例,肠周脓肿2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5例和实质器官受累169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具有重要价值.多种非肿瘤性疾病可以引起肠壁增厚,仔细观察肠壁增厚的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陈光文;宋彬;吴苾;赵黎明;阳宁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40岁,因车祸伤30 min入院.查体: 患者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全身湿冷,血压0/0,脉搏极细、160~180次/min,腹部膨隆,腹腔穿刺抽出大量不凝固血液.
作者:王志远;袁伟升;刘鹏;张华;刁同进;陈建峰;宫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应用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腹壁切口疝行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3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 78~186 min,平均 95 min.术后疼痛轻微,术后排便、排气时间 25~41 h,平均 32 h.术后第 2 d进食.术后住院 5~7 d,平均 6 d.41例随访 6~16个月,平均 9个月,未见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采用复合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宇;刘春波;石峰;刘苏健;田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