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罡;杨文彬;黎一鸣;秦兆寅
目的 探讨对Mirizzi综合征实施临床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自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经肝放置胆道支撑引流管治疗Ⅱ、Ⅲ型Mirizzi综合征21例,胆道支撑引流管放置6个月以上,并行胆道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恢复良好,胆道造影检查见胆道通畅后拔除支撑引流管,随访2~10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肝放置胆道支撑引流管治疗Ⅱ、Ⅲ型Mirizzi综合征,是保持胆道生理功能完整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利群;段兆奎;高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好方法,但由于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发展至巨大病灶、多发病灶或肝功能太差而失去了切除机会[1].
作者:葛鹏磊;李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PR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活检证实的23例PR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首发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腹部肿块(91.3%,21/23),腹胀(56.5%,13/23)及腹痛(30.4%,7/23).B超及CT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6.7%(12/18)和85.7%(12/14).首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16例(69.6%),其中8例联合脏器切除;部分切除3例(13.0%);仅行活检4例(17.4%).PRL肿瘤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为75.0%(12/16),该12例中再次手术8例(66.7%)可完全切除肿瘤.结论 CT是诊断PRL的重要手段,优于B超;手术以完整切除肿瘤为主,对侵犯脏器者采用累及脏器一并切除;术后复发者可再次手术.
作者:杜嘉林;吴泽宇;万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总结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诊治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26~77岁[(58.88±13.90)岁],患肢52条.分别采用手术取栓、介入溶栓及保守治疗.随访时间1~39个月.对年龄、性别、上下肢、血栓是否位于肘关节或膝关节的远端、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吸烟史、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合并症、是否手术治疗以及是否有术后并发症、肢体动脉栓塞史等可能对疗效有影响的因素,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患肢栓子的来源有:心源性39条(75.0%),血管源性7条(13.5%),医源性1条(1.9%),5条原因不明(9.6%).急性缺血分级:Ⅰ级0条、Ⅱa级16条、Ⅱb级29条、Ⅲ级7条.患肢缺血时间3 h~2周,其中缺血时间≤12 h的患肢15条,>12 h者37条.手术治疗38条,介入溶栓治疗2条,保守治疗12条.手术后并发症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碱中毒、急性肾功能障碍等.住院期间2例死于脑梗塞;出院后3个月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38例45条(86.5%)患肢获得随访:痊愈13条(28.9%)、良好15条(33.3%)、一般8条(17.8%)、差9条(20.0%);截肢8条(17.8%),其中膝关节以上截肢4条(8.9%).肢体缺血时间的25%、50%及75%百分位数分别为11.5、36.0及83.0 h;缺血时间超过12 h的患肢32条(71.1%),其中8条(25.0%)接受了截肢;缺血时间超过12 h但急性缺血分级低于Ⅲ级的患肢29条(64.4%),其中18条(62.1%)的疗效为良好及以上,7条(24.1%)接受截肢.对治疗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为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和吸烟史(P<0.05).结论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可选择介入溶栓以及保守治疗来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同时针对病因治疗.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和吸烟史对预后有影响.
作者:马玉奎;赵纪春;黄斌;胡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CEAP分级探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规范化诊治.方法 对我院收治120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按照CEAP分级,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超、下肢静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主要依据临床(C)分级进行压迫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联合的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120例患者(135条患肢)按CEAP分级治疗后,随访局部复发率为18.52%(25/135),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CEAP分级阐述了下肢静脉疾病的发展过程,避免了治疗的盲目性,使临床治疗有据可依,从而有助于下肢静脉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林;祁光裕;李艳姿;禄韶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各种磁共振(MR)功能成像的原理及在胰腺癌及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国内、外近年来关于MR波谱成像、MR弥散成像及MR灌注成像在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的文献.结果 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在分子扩散、生化代谢、组织灌注等方面存在差异,MR功能成像方法能反映这些差异而用于鉴别诊断.结论 MR功能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提供鉴别胰腺癌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陈锦秀;宋彬;吴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抑制剂U0126研究ERK1/2在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以肝癌SMMC-7721细胞株为材料,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不同浓度的U0126处理组.以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U0126处理后均可明显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P<0.05,P<0.01),使处于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并诱发细胞凋亡发生(P<0.05).结论 阻断ERK1/2通路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盛薇;王康;平高峰;李徐奇;魏光兵;黄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诊断和TNM分期的价值,探讨胃癌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 以53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 16排螺旋CT对胃癌T分期、N分期和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83.02%、80.00%和92.45%,对胃癌TNM分期总准确性为84.91%.结论 利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局部薄层重建、MPR和恰当的窗技术,能较全面、准确地进行胃癌病灶的诊断和TNM分期,有助于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黄娟;潘彦辰;周翔平;宋彬;姚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肾脏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UTI组,大鼠SAP模型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法建立.于建模后6 h及14 h时测定血Cr及BUN,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肾脏组织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 SAP组光、电镜下见肾脏组织损害明显,血Cr、BUN、肾脏细胞凋亡指数和bcl-2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且除bcl-2表达外,均随病程延长逐渐升高(P<0.05);经UTI治疗后,光、电镜下见肾脏组织损害减轻,血Cr、BUN和肾脏细胞凋亡指数较SAP组明显下降(P<0.05),而bcl-2表达增强(P<0.05).肾脏细胞凋亡指数与血BUN和Cr均呈正相关(r=0.807,P<0.05;r=0.812,P<0.05).结论 UTI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凋亡实现的.
作者:庄永敬;于永扬;吴桂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门静脉动脉化+完全门体分流(PACS)术和传统的脾肾分流(SRS)术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PCDV)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制备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PCDV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SRS组采用脾切除、远端脾肾分流术;PACS组采用脾切除、门静脉-脾动脉吻合、门静脉-腔静脉吻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有创性测压管于开腹后即刻、手术完成即刻及治疗后2周测量门静脉血流量(PVF)及门静脉压力(PVP),PACS组包括入肝及入下腔静脉PVF、PVP.手术前、后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 PCDV组术后2周PVF下降约17%,PVP下降约5%;SRS组术后2周PVF下降约51%,PVP下降约51%;PACS组术后2周入肝PVF上升至开腹后即刻的180%,入肝PVP上升至开腹后即刻的196%,入下腔静脉PVF增至开腹后即刻的130%,入下腔静脉PVP保持低压,约为开腹后即刻的46%.术后2周PACS组入肝PVP、PVF及入下腔静脉PVF均明显高于另2组(P<0.05,P<0.01),而入下腔静脉PVP则明显低于PCDV组(P<0.05).3组中仅SRS组术后2周ALT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PACS术成功率较高,手术死亡率与SRS术相近,可同时提高入肝血流和降低侧支压力,而且短期内未明显影响肝脏功能,是一种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手术方法.
作者:曹罡;杨文彬;黎一鸣;秦兆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U)患者的胆汁对人胆管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APBDU与胆管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APBDU患者胆汁对胆管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经APBDU胆汁处理的胆管细胞c-erbB-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PBDU患者胆汁与正常对照胆汁比较,能明显促进胆管细胞的增殖(P<0.05),这种促增殖作用可被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celecoxib或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抑制;流式细胞仪分析经APBDU胆汁处理的胆管细胞其处于S期的细胞明显增多(P<0.001);Western blot法检测经APBDU胆汁处理的胆管细胞其c-erbB-2表达增多.结论 APBDU患者的胆汁对正常胆管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可能潜在致癌活性.
作者:杨蕾;张斌;李长锋;李丹丹;孙立波;郑泽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资料和方法①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40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大肠癌组),对照组为20例同期住院的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
作者:胡毅;刘兵;杨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内皮素-3(endothelin-3,ET-3)mRNA的表达水平与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54只SD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4组,其中假手术组9只,胰腺炎组、动脉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多巴胺:5 μg/(kg穖in)]各15只,按Aho法用4.5%牛磺胆酸钠胆胰管逆行注射制作急性胰腺炎模型,分别在1、6及24 h取胰腺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ET-3基因的转录水平,并观察各组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确定E-3 mRNA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炎炎症程度的关系.结果 模型制作后1、6及24 h均可见到ET-3 mRNA表达,各组(除假手术组外)均以6 h时ET-3 mRNA表达强.除1 h外,动脉给药组ET-3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静脉给药组及胰腺炎组(P<0.05,P<0.01);而假手术组在任何时相均明显低于另外3组(P<0.05,P<0.01).各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按假手术组→动脉给药组→静脉给药组→胰腺炎组的顺序逐渐升高.结论 ET-3 mRNA的表达与胰腺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ET-3 mRNA表达量随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急性胰腺炎中,多巴胺动脉给药比静脉给药有效.
作者:张勇;郭永章;李立;曹西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四肢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7月共诊治的23例四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直接动脉修补、动脉结扎、端端吻合、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及人工血管吻合.术中取栓6例,合并静脉损伤修复8例.结果 截肢3例(13.0%).获得随访12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11例多普勒超声证实损伤血管血流通畅,下肢肌肉挛缩1例;下肢血供不足1例.结论 早期诊断是提高肢体存活率和避免假性动脉瘤发生的关键.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Fogarty导管常规取栓和早期筋膜切开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倪良宏;郭劲松;唐军建;王长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新的人肝脏及肾脏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mRNA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组织间的比较.方法 收集10例正常肝脏、10例正常肾脏及8例肝癌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β-G 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β-G mRNA的基因扩增产物在人肝脏及肾脏正常组织及肝癌组织中均可被检测,且产物大小一致,均为422 bp;β-G mRNA相对表达含量在正常肝脏组织(1.71±0.32)和正常肾脏组织(1.83±0.22)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肝脏组织与肝癌组织(3.88±0.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查找基因文库中的β-G基因序列并自行设计软件合成引物,检测肝脏及肾脏组织中β-G mRNA基因表达的方法是可行的,对进一步对不同组织中β-G mRNA变化的探讨以及分子机理研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波;张弘;李为;周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医疗体系及专业医师培训、准入制度.结直肠外科在欧美是一专科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与结直肠外科相应的是肛肠外科,其主要分布于中医院,而一些大中型医院常常对结直肠肛门疾病不够重视.
作者:兰平;何小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6 盆底重建术6.1 盆底重建的必要性现代结直肠癌根治术,不仅强化了功能性根治术的程序细节,也强调对局部浸润型低分化癌的区域性立体性扩大切除,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拓展了盆口与肛端解剖的范围与深度,使那些较为晚期和极低位直肠肛管癌也得以接受安全的保肛术.
作者: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0~2005年,我科行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35例,年龄35~79岁,平均57岁,其中男13例,女22例;肥胖体形27例,一般体形8例;26例使用电刀,9例未使用;Ⅱ、Ⅲ类切口27例,Ⅰ类切口8例;切口长度≥5 cm者29例,<5 cm者6例;手术时间≥2 h者24例,<2 h者11例;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12例;有基础性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等)者16例,无基础性疾病者19例.
作者:胡永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在结直肠肿瘤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建立系统化、全面、高效并且可操作性强的随访体系.方法 通过与国外随访实际工作的效果相对应,分析在随访体系的初步建立中对结直肠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多种形式随访指导和评估的优缺点.结果 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访流程和模式,并在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进行推广.结论 随访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并根据现状找出符合我国随访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是下一阶段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课题.
作者:汪晓东;冯硕;游小林;阳川华;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腹腔镜外科技术对25例结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结果 本组25例手术时间110~31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量约100~350 ml,平均约180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4 d,平均1.7 d.所有标本残端无肿瘤细胞残留、浸润.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出血、吻合口漏和狭窄并发症,仅有2例出现伤口感染.术后住院6~10 d,平均7.5 d;术后19例随访2~38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2例于手术后第12个月和14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衰竭而死亡;余17例随访期间均未发现有转移复发及切口种植.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肿瘤根治彻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琛;李徐生;徐小东;吕西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