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张弘;李为;周文平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腹腔镜外科技术对25例结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结果 本组25例手术时间110~31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量约100~350 ml,平均约180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4 d,平均1.7 d.所有标本残端无肿瘤细胞残留、浸润.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出血、吻合口漏和狭窄并发症,仅有2例出现伤口感染.术后住院6~10 d,平均7.5 d;术后19例随访2~38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2例于手术后第12个月和14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衰竭而死亡;余17例随访期间均未发现有转移复发及切口种植.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肿瘤根治彻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琛;李徐生;徐小东;吕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好方法,但由于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发展至巨大病灶、多发病灶或肝功能太差而失去了切除机会[1].
作者:葛鹏磊;李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后加放、化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8例年龄≥65岁,肿瘤距肛缘≤6 cm且经病理证实但拒绝Miles术的直肠癌患者行经肛门局部切除;于术后1个月给予放疗(总剂量50 Gy);化疗:亚叶酸钙200 mg、5-FU 400 mg/m2,第1次于术后第1~5 d,每3~4周重复1次,共3~6次.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均有良好的肛门功能.16例获随访,随访5年,其中3例局部复发,拒绝再次手术,给予放、化疗.死亡12例,其中2例死于远处转移,10例死于其他因素.本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7.8%(14/18),5年生存率为38.9%(7/18).结论 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拒绝Miles术的患者行经肛门局部切除加放、化疗,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孙利国;刘小敏;马真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医疗体系及专业医师培训、准入制度.结直肠外科在欧美是一专科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与结直肠外科相应的是肛肠外科,其主要分布于中医院,而一些大中型医院常常对结直肠肛门疾病不够重视.
作者:兰平;何小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对Mirizzi综合征实施临床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自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经肝放置胆道支撑引流管治疗Ⅱ、Ⅲ型Mirizzi综合征21例,胆道支撑引流管放置6个月以上,并行胆道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恢复良好,胆道造影检查见胆道通畅后拔除支撑引流管,随访2~10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肝放置胆道支撑引流管治疗Ⅱ、Ⅲ型Mirizzi综合征,是保持胆道生理功能完整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利群;段兆奎;高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0~2005年,我科行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35例,年龄35~79岁,平均57岁,其中男13例,女22例;肥胖体形27例,一般体形8例;26例使用电刀,9例未使用;Ⅱ、Ⅲ类切口27例,Ⅰ类切口8例;切口长度≥5 cm者29例,<5 cm者6例;手术时间≥2 h者24例,<2 h者11例;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12例;有基础性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等)者16例,无基础性疾病者19例.
作者:胡永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胫后静脉一期动脉化治疗周围动脉广泛性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胫后静脉一期动脉化治疗周围动脉广泛性闭塞性疾病46例(56条患肢).结果 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皮温升高.经3个月~7年的随访,除2条患肢行截肢、2条患肢再行带蒂网膜移植术外,其余肢体治疗效果良好,总有效率为92.9%(52/56).结论 胫后静脉一期动脉化具有手术一期完成、适应证广、对静脉回流影响小、缺血症状解除快等优点.
作者:凌瑞;易军;宁莫凡;王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CEAP分级探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规范化诊治.方法 对我院收治120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按照CEAP分级,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超、下肢静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主要依据临床(C)分级进行压迫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联合的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120例患者(135条患肢)按CEAP分级治疗后,随访局部复发率为18.52%(25/135),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CEAP分级阐述了下肢静脉疾病的发展过程,避免了治疗的盲目性,使临床治疗有据可依,从而有助于下肢静脉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林;祁光裕;李艳姿;禄韶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结肠慢传输性便秘(colo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CSTC)又被称为慢通过性便秘或结肠无力(colonic inertia),是指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通过缓慢所引起的便秘.
作者:刘宝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门静脉动脉化+完全门体分流(PACS)术和传统的脾肾分流(SRS)术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PCDV)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制备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PCDV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SRS组采用脾切除、远端脾肾分流术;PACS组采用脾切除、门静脉-脾动脉吻合、门静脉-腔静脉吻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有创性测压管于开腹后即刻、手术完成即刻及治疗后2周测量门静脉血流量(PVF)及门静脉压力(PVP),PACS组包括入肝及入下腔静脉PVF、PVP.手术前、后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 PCDV组术后2周PVF下降约17%,PVP下降约5%;SRS组术后2周PVF下降约51%,PVP下降约51%;PACS组术后2周入肝PVF上升至开腹后即刻的180%,入肝PVP上升至开腹后即刻的196%,入下腔静脉PVF增至开腹后即刻的130%,入下腔静脉PVP保持低压,约为开腹后即刻的46%.术后2周PACS组入肝PVP、PVF及入下腔静脉PVF均明显高于另2组(P<0.05,P<0.01),而入下腔静脉PVP则明显低于PCDV组(P<0.05).3组中仅SRS组术后2周ALT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PACS术成功率较高,手术死亡率与SRS术相近,可同时提高入肝血流和降低侧支压力,而且短期内未明显影响肝脏功能,是一种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手术方法.
作者:曹罡;杨文彬;黎一鸣;秦兆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β-连环素基因在乳腺增生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突变情况,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PCR-SSCP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15例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织及15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中β-连环素基因的表达及突变情况.结果 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织中β-连环素表达正常,异常表达率为0.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β-连环素表达出现异质性,异常表达率分别为26.7%(4/15)和59.5%(25/42),明显高于单纯性增生组织(P<0.05),且前两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均末发现β-连环素基因外显子3的突变.结论 β-连环素异常表达在人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β-连环素基因突变并不是该蛋白异常表达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异常表达的机理.
作者:刘臻;崔东旭;刘宝林;马文锋;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结直肠肿瘤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的数据库初期建设现状,探讨今后数据库建设的方向.方法 描述现有各分类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并简要统计和分析患者数据库的患者基本信息、患者住院期间基本信息、治疗基本信息和多学科协作信息.结果 各分类数据库的建设进度是不一致的.其中,患者数据库建设进度快,文献数据库和专业医师数据库也有一定的发展.结论 数据库时间跨度大以及数据采集花费大量时间是目前数据库建设进度较慢的主要原因.逐步完善数据库,及时更新并开展数据库临床相关的信息学研究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作者:吕东昊;汪晓东;阳川华;曹霖;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研究p53、K-ras及APC在大肠癌组织及粪便中的突变情况,探讨粪便多基因联合检测进行大肠癌二级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及硝酸银染色法,检测40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粪便及40例正常人肠黏膜组织与粪便中p53、K-ras及APC 3种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比较多个基因联合检测与单基因检测基因突变率的灵敏性之间的差异.结果 ①40例大肠癌组织中p53、K-ras及APC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7.50%、50.00%及60.00%,粪便中相应的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2.86%、40.00%及51.43%,粪便基因突变与组织中相应基因突变的符合率分别为65.22%、70.00%及75.00%.4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及粪便中3种基因均未检出突变;②3种基因联合检测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单基因检测(P<0.05);③粪便基因联合检测与粪便隐血试验比较,灵敏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 粪便基因联合检测诊断大肠癌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有望作为一种无创、特异、有效的筛查手段,与粪便隐血试验结合序贯进行大肠癌的筛查.
作者:秦高平;王小强;闫立昆;宋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各种形式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近年来有关NF-κB结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及其与肝损伤关系方面的文章进行综述.结果 NF-κB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种细胞中.在各种原因引起肝损伤时它可被诱导活化,活化的NF-κB可通过对细胞因子、黏附因子和活化因子转录活性的调节影响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从而参与肝损伤.结论 NF-κB在肝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将成为肝损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林海;李泽信;刘江伟;张永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疾病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HBV再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近年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对患HBV相关的急、慢性肝病的肝移植患者,预防移植后HBV再感染至关重要.目前不仅有多种预防HBV再感染的药物应用于临床,而且针对患者不同特点,在预防方案方面也有新的研究进展.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HBV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合理准确地选择预防HBV再感染方案对延长患者肝移植术后存活期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宁;窦科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新的人肝脏及肾脏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mRNA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组织间的比较.方法 收集10例正常肝脏、10例正常肾脏及8例肝癌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β-G 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β-G mRNA的基因扩增产物在人肝脏及肾脏正常组织及肝癌组织中均可被检测,且产物大小一致,均为422 bp;β-G mRNA相对表达含量在正常肝脏组织(1.71±0.32)和正常肾脏组织(1.83±0.22)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肝脏组织与肝癌组织(3.88±0.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查找基因文库中的β-G基因序列并自行设计软件合成引物,检测肝脏及肾脏组织中β-G mRNA基因表达的方法是可行的,对进一步对不同组织中β-G mRNA变化的探讨以及分子机理研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波;张弘;李为;周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U)患者的胆汁对人胆管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APBDU与胆管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APBDU患者胆汁对胆管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经APBDU胆汁处理的胆管细胞c-erbB-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PBDU患者胆汁与正常对照胆汁比较,能明显促进胆管细胞的增殖(P<0.05),这种促增殖作用可被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celecoxib或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抑制;流式细胞仪分析经APBDU胆汁处理的胆管细胞其处于S期的细胞明显增多(P<0.001);Western blot法检测经APBDU胆汁处理的胆管细胞其c-erbB-2表达增多.结论 APBDU患者的胆汁对正常胆管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可能潜在致癌活性.
作者:杨蕾;张斌;李长锋;李丹丹;孙立波;郑泽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在结直肠肿瘤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建立系统化、全面、高效并且可操作性强的随访体系.方法 通过与国外随访实际工作的效果相对应,分析在随访体系的初步建立中对结直肠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多种形式随访指导和评估的优缺点.结果 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访流程和模式,并在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进行推广.结论 随访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并根据现状找出符合我国随访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是下一阶段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课题.
作者:汪晓东;冯硕;游小林;阳川华;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6 盆底重建术6.1 盆底重建的必要性现代结直肠癌根治术,不仅强化了功能性根治术的程序细节,也强调对局部浸润型低分化癌的区域性立体性扩大切除,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拓展了盆口与肛端解剖的范围与深度,使那些较为晚期和极低位直肠肛管癌也得以接受安全的保肛术.
作者:李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诊断和TNM分期的价值,探讨胃癌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 以53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 16排螺旋CT对胃癌T分期、N分期和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83.02%、80.00%和92.45%,对胃癌TNM分期总准确性为84.91%.结论 利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局部薄层重建、MPR和恰当的窗技术,能较全面、准确地进行胃癌病灶的诊断和TNM分期,有助于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黄娟;潘彦辰;周翔平;宋彬;姚晋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