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预注万汶可预防老年冠心病人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甘亚倩;肖向锋

关键词:万汶, 老年, 冠心病, 心血管不良事件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预注万汶对预防老年冠心病人固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 0年2月~2011年6月来我院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麻醉前1小时:治疗组(n=20):给予300~500ml的万汶;对照组(n=20):给予同等剂量的乳酸林格氏液.麻醉前30min:两组患者均肌肉注射3mg咪唑安定和0.5mg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0),麻-后3min(T1),6min(T2)、9min(T3)、12min(T4)、15min(T5)各时间段的HR、SBP、DBP的值,以及两组患者各时段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SBP在T2、T3时均降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T1~5的高血压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注万汶300~500ml能有效预防老年冠心病人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意义.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先天发育异常的超声诊断体会

    目的:探讨B型超声对女性子宫先天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11年9月间我院检出的22例子宫先天发育异常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B超诊断与临床诊断、部分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 6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其中14例的超声结果得到了术后病理诊断的证实.结论:子宫先天发育异常关系到妇女的生育和健康,及早发现子宫先天发育异常可以预防和减少母婴并发症,当临床怀疑子宫先天发育异常者,B超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杨香慧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整体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及效果

    目的:研究通过采用整体护理来的方式来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将本医院144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过采用整体护理的方式以及传统的治疗进行分组护理,将患者的恢复情况表现进行分析比较,通过限定参照条件与设置对照的手段,进行研究.结果:整体护理组比传统护理组疗效更好,治疗期间并发症更少.结论: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严密的比对之后,采用整体护理的方式进行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恢复上表现较好,风险较低,预后较好.因而,在未引起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采用整体护理的方式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治愈率较高.

    作者:廖宝芳;肖虹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成立护理专科小组提升优质护理服务

    本文介绍了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骨科改变护理模式,务实基础护理,改善服务流程,成立各专科护理小组,为病人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专业、更周到的服务,从而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龙雪梅;王定丽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85例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85例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我们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肠道准备,术中正确的体位摆放,充分的物品准备,熟练地手术配合和做好术后病情观察,正确的饮食指导,卫生宣教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林铁军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剖宫产术中器械护士的积极干预对防止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手术器械护士在剖宫产术中的积极干预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效果.方法:选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院剖宫产890例,该组器械护士在术中实施常规操作,作为对照组.选自912例剖宫产患者,在术中器械护士积极干预,改进操作配合方式,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随访未发生明显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状况,大大降低了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并发率.结论:剖宫产术中器械护士改进操作方法,实施积极护理干预,有效的预防了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

    作者:康秀芹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野生蜂蜜急性中毒的病理学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试验大鼠对有毒蜂蜜的毒性反应和病理变化.方法:SD大鼠共8只,随机分为3组,采用一次性灌胃给药法进行野生蜂蜜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毒蜂蜜组大鼠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结论:急性中毒后引发广泛损害大鼠肾、肝、心脏和肺等多种脏器功能损害.

    作者:秦利强;何敏华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肺结核患者120例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调查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疾病相关情况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20例肺结核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总分36.53±8.4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均收入、是否初治、痰涂片结果的结核患者的SSR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stepwise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初次治疗、文化程度和痰涂片结果进入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得分回归方程(F=8.117,P=0.000).结论:是否初次治疗、文化程度和痰涂片结果是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农村人口结核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加对复治患者和痰涂片阳性患者的关心照护.

    作者:陈晓敏;李晖;雷俊;杨坤云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6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对照组加用法莫替丁治疗,实验组加用奥美拉唑治疗.结果:实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HP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总有效率和HP转阴率有显著性差异(X2=5.321,P<0.05;X2=3.259,P<0.05);副反应率和平均止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平均止血时间有显著性差异(t=4.173,P<0.05).结论:奥美拉唑应用于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能保证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曾祥金;罗君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在急诊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中的应用与观察

    目的:探讨对患者进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CBP)时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对143例进行CBP治疗的清醒患者采取两种健康教育方法进行CBP知识教育,观察患者对治疗配合程度的影响.结果:数据显示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效果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P<0.05),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大大提高.结论:在急诊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中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对CBP技术的认知度,增加患者对该治疗的依存性,从而使治疗顺利进行,是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之一.

    作者:陈艳梅;任玉芳;潘虹霞;张秀谦;曹桂云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上中胸椎骨折脱位合并伤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上中胸椎骨折脱位合并伤手术前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对上中胸椎骨折脱位合并伤手术前后采取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神经功能及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等护理方法.结果: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后上中胸椎骨折脱位合并伤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科学合理地进行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神经功能观察等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手术成功、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景娥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以低钾性瘫痪为主要症状的远端肾小管酸中毒10例

    目的:探讨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致低钾性麻痹的机制、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常见病因.方法:对100例低钾性麻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低钾性麻痹患者中10例病因为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结论:低钾性麻痹病因追查不容忽视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同时应重视肾小管酸中毒的原发疾病.

    作者:胡伟;汪霞;刘开胜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足部病变,是糖尿病发展的严重阶段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为此做好糖尿病足的综合护理尤为重要.1 心理护理糖尿病足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长期饱受病痛的折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为此我们①应向患者介绍什么是糖尿病足,和患者讲解糖尿病足痊愈病例,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多倾听患者主诉,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疏导:③在与患者交流时,微笑待人,态度应和蔼,语言要亲切,多用安慰、鼓励的话语.我们相信良好的心理护理会熨平心灵创伤,使其心情舒畅,病情平稳.

    作者:王晶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ALA-PDT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ALA-PDT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中MMP-2和TIMP-1的变化,探讨ALA-PDT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机制.方法:分为正常组、阴性对照组、高浓度ALA-PDT治疗组、低浓度ALA-PDT治疗组、PDT治疗组进行治疗,1次/周,共3次.治疗后1月,2月和3月采集样本,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ALA-PDT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是有效的.结论:ALA-PDT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逆转MMP-2和TIMP-1之间的失衡状态实现的.

    作者:周鹏军;王琼;肖生祥;李张军;涂晨;张燕飞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骨科负压封闭引流术后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骨科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5月临床收治的80例四肢软组织创伤缺损,感染,坏死,溃疡,压疮及急慢性骨髓炎选择VSD术40例和常规换药40例,术后配合医生进行临床护理,观察VSD治疗疗效.结果:VSD组患者一次植皮后7天创面愈合比例(83.84%)明显高于对照组(7.26%);VSD组平均治愈时间(15.43±8.64)d明显低于对照组(91.52±12.78)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D技术取得了用传统方法治疗复杂创面无法达到的优良效果.结论:VSD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能彻底清除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刺激肉芽生长,快速控制感染,明显缩短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时间,减轻换药痛苦,效果显著.该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减轻了医生换药的工作量,并方便其护理,疗效远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印美丽;施保华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sCD36、LDL-C、Hs-CRP对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可溶性CD36(Soluble CD36 sCD36)、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2型糖尿病(T2DM)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92倒,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A组)45例,无血管病变组(B组)47例,另选4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C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血浆血浆可溶性CD36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组可溶性CD36、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并发血管病变患者可溶性CD36、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非血管病变(P<0.05).结论:可溶性CD36、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联合检测水平对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鲁礴;吕玉梅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的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浓度的方法.方法:采用2-溴-对硝基苯乙酮为衍生化试剂,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大连依利特Hypersil ODS2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流速为1mL.min-i,检测波长为265nm,柱温为30℃,内标为环己烷羧酸.结果: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8.96~134.4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2,n=6),低检测浓度为2 mg.L-1;平均回收率为99.8%~102.4%,日内与日间RSD均<6.7%(n=5).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适用于临床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李炳东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应用护理程序组织产科护理教学查房的做法与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组织护理教学查房加强对护生专科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力.方法:采用个案整体护理查房的形式.查房的全过程中运用护理程序对产科常见或经典个案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护生精心准备,积极发言,讨论热烈.这种查房形式得到了护生的认可.通过分析讨论能将专科护理知识应用于个案病例中.结论: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教学查房激发了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护生专科知识水平及临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者:陈霞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相关问题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后,医疗纠纷申请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数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本文对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提出实行医疗差错认定、确定医疗机构的过失在病人的损害结果中所占的参与度量化标准、解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组成员组成单一等问题,完善和改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医疗鉴定结论相对公平和公正,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张鹏;陈伟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的穿刺和护理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人造血管内瘘及其使用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对7例行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7例患者实施人造血管移植术后,一例使用6个月后发生闭塞,其余六倒正常,平均使用寿命(14.7±5.3)个月.结论:对于人造血管内瘘,正确穿刺和良好护理可以延长人工血管的使用寿命.

    作者:李楠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颅内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分析

    目的:总结近4年来我科就诊的颅内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方法:汇总2008年9月~2012年9月就诊的颅内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视野正常23例(51.1%),视野异常22例(48.9%).异常视野中,双颞侧偏盲12例(54.5%),单眼颞侧偏盲4例(18.2%),双眼同向偏盲1例(4.5%),单眼颞上视野缺损1例(4.5%),单眼鼻下视野缺损1例(4.5%).视野形态异常的患者中,鞍区肿瘤1 5例(68.2%).26例鞍区肿瘤患者中,视野正常11例(42.3%),视野异常15例(57.7%).结论:部分颅内肿瘤可引起视野改变,视野的具体形态由病变类型、病灶大小和压迫部位决定.其中,鞍区肿瘤占绝大多数,典型的视野改变为双颞侧偏盲.视野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肿瘤,甚至辅助定位病灶,为临床工作起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牟晓燕;邵亚非;李弘;苏静;付琳;杨杨;邹欣;郭隽 刊期: 2012年第18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