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新位点——PPARδ

杨烈;周总光

关键词:结直肠癌,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 发病机理
摘要:目的探讨PPARδ在结直肠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有关PPARδ研究及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文献.结果 PPARδ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结论 PPARδ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40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术前是否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淋巴转移灶p53、bcl-2及CD95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淋巴转移灶p53和CD9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bcl-2表达则减低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术前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可能通过p53、bcl-2及CD95介导使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增加,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蒲青凡;孙碎康;刘占培;严律南;蔡宇;曹高健;吴文珍;虞希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的体会

    目的评价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在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至2004年12月期间9例采用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采用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均获成功,无并发症.结论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临床疗效可靠,有推广价值.

    作者:莫伟明;王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引起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原因及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术前未发现胆囊疾患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43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情况.结果 43例患者中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与神经、体液、胃肠道动力、细菌感染、血液供应及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激活有关,合理的术式及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维祥;尹家俊;孟宪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决择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疗效已有明显提高,由于该病的病变复杂多样性,术后残留病变、残留结石及症状复发与首次手术的决择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仍然是外科难治的疾病,存在再次手术等诸多问题,仍需要我们充分重视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作者: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变异右肝管横跨与左肝管汇合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变异右肝管横跨与左肝管汇合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胆道影像学检出的52例变异右肝管横跨与左肝管汇合病例的临床经过和手术情况,并对其中部分特殊病例进行了随访.结果变异右肝管结石[60.52%(23/38)]和左肝管结石[86.84%(33/38)]的比例较高,伴随的胆管扩张和狭窄也较多见.变异导致的胆汁流体力学紊乱和血管鞘压迫可能是感染和结石高发的原因.变异右肝管的结石漏诊率为34.78%(8/23),结石残留比例高达86.95%(20/23).1例在行左半肝切除时不慎将变异右肝管切断.结论变异右肝管横跨与左肝管汇合有易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倾向,其诊断治疗有其特殊性及困难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陈晓理;胥楠;芦灵军;冉瑞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毒品注射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的处理经验

    目的探讨毒品注射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大出血后的急救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毒品注射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行单纯清创和血管修补术,术后1例患者诉右足轻度麻木,出院2个月后消失,无跛行.其余11例患者术后至出院无明显缺血表现.结论对毒品注射所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大出血患者行单纯清创和血管修补术,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患肢血供恢复好,且费用低,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方伟;郭曙光;陈翠菊;周兴立;尹存平;张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的处理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临床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11月6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的临床症状、穿孔部位、手术方式、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为溃疡穿孔,分别行急诊手术,术后1例死亡,1例转院,4例完全治愈.结论术中根据患者条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重视术后引流,早期肠内营养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钟克力;夏利刚;陈小春;王东;潘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胰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发病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04年11月31日期间收治的有完整病史资料的88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88例患者病史不典型,以上腹部疼痛常见,所有病例均伴有慢性胰腺炎.B超检查81例,诊断为胰管结石76例,胰腺钙化5例;CT检查51例,诊断为胰管结石47例,钙化4例,其中有5例疑伴胰腺癌;MRCP检查47例,诊断为胰管结石45例,胰腺钙化1例,胰腺钙化伴胰管扩张1例,其中6例疑伴胰腺癌.56例行手术治疗,53例痊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1例胰管结石伴酒精性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第23 d死于肝、肾功能衰竭.25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17例痊愈,8例好转出院.另7例主动放弃治疗.结论 B超是胰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MRCP对其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胰管结石伴有严重的临床症状或疑伴胰腺癌时,手术是其佳选择.

    作者:李建水;张肇达;唐勇;何满西;蒋力生;胡伟明;雷俊阳;严德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新位点——PPARδ

    目的探讨PPARδ在结直肠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有关PPARδ研究及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文献.结果 PPARδ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结论 PPARδ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杨烈;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出血的原因与正确的防治方法.方法对1992年10月至2005年2月我院进行的LC术后并发出血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动脉出血21例,胆囊床出血4例,网膜出血6例,trocar穿刺孔出血4例,不明出血部位2例.直接开腹手术7例,腹腔镜再次手术止血并获成功21例,腹腔镜止血失败中转开腹手术4例,非手术止血成功5例.36例顺利恢复出院,死亡1例.随访36例(其中失访1人),恢复良好.结论 LC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多为胆囊动脉出血;治疗以腹腔镜再次探查止血为主,但不能忽视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姜世涛;孙登群;王敬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胰腺损伤17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患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自1994~2005年11年期间我院共收治17例胰腺损伤患者,其中闭合性损伤8例,开放性损伤8例,医源性损伤1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并发症.本组全部行手术治疗,肠系膜上血管左侧的损伤以修补、胰体尾切除或加脾切除为主;胰头及合并十二指肠的损伤以修补及胃十二指肠、空肠、胆总管等多口造瘘为主;胰头毁损伤则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结果术后发生胰瘘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膈下及腹腔脓肿5例.治愈16例,治愈率为94.1%;死亡1例,死亡率为5.9%.结论胰腺损伤宜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术中判断损伤类型、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及充分的冲洗引流是治疗胰腺损伤,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肖玉根;杨清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抗磷脂抗体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抗磷脂抗体(APLA)水平,探讨DVT形成和复发的因素,并寻找DVT复发的预报因子.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DVT患者,其中初发组和复发组各30例,另随机选取门诊就诊经证实无DVT的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功能不全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30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PLA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LA)水平(IgG、IgM型)并测定狼疮抗体(LA)阳性率.结果初发与复发DVT组患者血浆中的Hcy 和ACLA-IgG及ACL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复发DVT一级亲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的血浆中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L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患者血浆中Hcy 和APLA均升高,Hcy 和APL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Hcy升高与DVT复发有关,可能是DVT复发的预报因子.

    作者:张英男;孙庆峰;王海涛;姜维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谷氨酰胺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影响

    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是普外科常见疾病,围手术期易发生感染、脓毒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免疫功能低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梗黄模型,给予力太(Dipeptiven,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含L-谷氨酰胺13.46 g/100 ml),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梗黄大鼠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

    作者:宫路路;韩喜春;姜伟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目的结合文献对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1996~2004年资料完整的210例两种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8例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传统组)中,Miles术87例,Hartmann术11例;造口并发症24例,发生率24.49%,其中造口缺血4例(4.08%),内疝2例(2.04%),造口旁疝8例(8.16%),造口回缩4例(4.08%),造口狭窄2例(2.04%),造口脱垂4例(4.08%).在112例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腹膜外组)中,Miles术104例,Hartmann术8例;造口并发症15例,发生率13.39%,其中造口缺血1例(0.89%),造口旁疝4例(3.57%),造口回缩2例(1.79%),造口狭窄1例(0.89%),造口脱垂1例(0.89%),排便困难伴有粪石6例(5.36%).结论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保安;计小刚;李庆春;吴燕梅;王俊义;丁亚平;朱月清;包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小肠套叠误诊6例报告

    我院1997~2004年期间共收治成人小肠套叠32例,误诊6例(18.75%),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9~55岁.1例亚急性,5例急性.5例入院后24 h内手术,1例29 d后手术.病程长短不一,症状不典型,腹部绞痛伴呕吐6例,饱胀痛5例,便血4例,有腹膜刺激征者5例,2例休克.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胆管残余结石等.术中见套叠长度6~11 cm,病理检查:肠壁变形4例,多发息肉1例,肠壁穿透伤1例.

    作者:吾斯曼·亚森;库尔班·木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在急诊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是需立即处理的急症.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约50.3%因黑便、33.1%因呕血就诊,初诊时80%的病例出血原因不明,处理非常棘手,且死亡率高达5.4%.近年来在对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介入医学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定位精确,不受解剖部位和消化道蠕动的影响,且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好.众多研究表明,介入方法治疗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达80%~95%,且疗效肯定,复发率为0~20%.

    作者:贺庆;官泳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MRCP结合常规MRI诊断Oddi括约肌狭窄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患者2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8岁.15例有胆石症病史,6例合并慢性胆囊炎,4例有胆道蛔虫病史,5例有胰腺炎病史,2例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上腹痛20例,发热7例,黄疸10例,体重减轻9例,上腹不适1例,腹胀1例.20例出现肝酶[ALT及(或)ALP]升高,4例血及(或)尿淀粉酶升高.均经及B超检查,20例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12 mm,大者26.5 mm,2例发现胰管扩张,直径2.1及2.5 mm,2例提示胆总管末端狭窄.

    作者:温德才;孙东华;郭仁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9 年10 月至2005 年4月期间1 750例LC中,8例胆管损伤患者的损伤情况和特点.结果胆管横断伤4例,胆总管完全夹闭1例,胆总管3/4夹闭1例,电灼伤迟发性肝总管穿孔1例,肝总管撕裂伤1例.结论术中术者只要能遵循一定的手术程序,掌握LC的重要技术原则和技术要点,就能够很好地防止LC中胆管损伤的发生.

    作者:赖良;张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尼美舒利对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尼美舒利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凋亡采用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尼美舒利对QBC939细胞COX-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降低QBC939细胞COX-2和PC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尼美舒利显著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机理可能与其下调细胞内COX-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黄强;孔琦;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可诱发肝胆管癌,通常认为是继发于结石、炎症的刺激导致胆管黏膜上皮包括腺体的损伤、增生、化生、不典型增生,后癌变.并发肝胆管癌的患者常具有长期的肝胆管结石病史,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状,并经历多次手术仍未得到彻底的病灶切除的特点,由于多为小组病例报道,其临床特点、对外科治疗的反应及预后与一般胆管癌有何不同,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