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平
造口周围粪性皮肤炎是肠造口术后常见的皮肤疾病,Lyon报告占造口患者皮肤病的22%.可引起造口局部不适、造口袋粘贴时间缩短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造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洪莲;王汉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SSTA)能否在体内、外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其抑制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用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生长抑素Ⅱ型受体(SSTR2)mRNA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奥曲肽(Oct)或SSTR2特异激动剂NC-8-12对胰岛素或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下的HCT116细胞作用24 h后的增殖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yclin D1的表达;同时将HCT116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给予其奥曲肽或NC-8-12治疗,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①HCT116细胞株和荷瘤裸鼠癌组织中均有SSTR2 mRNA的表达;②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HCT116细胞株生长,且这一促进作用能部分地被Oct和NC-8-12减弱;③胰岛素刺激下HCT116细胞的Cyclin D1表达水平提高,Oct或NC-8-12作用后其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④Oct和NC-8-12组裸鼠皮下种植瘤重量和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Oct及NC8-12均能抑制HCT116细胞株增殖,SSTR2参与介导了SSTA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在本实验剂量下,Oct和NC-8-12均对接种于裸鼠的人结肠癌肿瘤生长无影响.
作者:李小毅;陈原稼;唐伟松;李景南;陈元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7年5月至2002年11月期间所收治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下降、腹胀和消化不良.影像学特征为胰腺肿块、假性囊肿、胰管扩张和胰管结石.本组中有6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死亡1例,其余54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结论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变化多样,应根据病变特点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李波;刘续宝;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58岁,因反复解黑便1年半入院,伴乏力纳差,无呕吐及腹痛,无畏寒、发热,无黄疸等.既往史无特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慢性病容,贫血貌,腹平坦,无包块扪及,移浊(一).
作者:包果;陈志新;张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51岁.因反复左上腹部隐痛半年余加重伴腹胀,解黏液血便1 d入院.查体:T 37.5℃,P 92次/分,R22次/分,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痛苦面容,神志清楚,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可见肠形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左上腹可触及一约10 cm×6 cm×6 cm大腊肠样包块,质硬、不活动、表面光滑、压痛,肠鸣音亢进(12次/分),可闻及气过水声,移动性浊音(一).
作者:吴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血管滤泡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例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贫血等症状,均经手术治疗.术中见包块直径为7~18 cm.2例手术完整切除全块,其中1例病理检查为透明血管型,随访至今(7个月)健在,无复发;另1例为浆细胞型,随访2年后失访.余1例仅行剖腹探查术,取部分组织作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浆细胞型,术后8个月死亡.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术前难以诊断,确诊须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本病的佳方法.
作者:黄小兵;李靖;梁平;郑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炎性肠道疾病与结直肠癌均是西方国家的常见病,在美国普通人群,结直肠癌是第3位导致死亡及第2位引起肿瘤人群死亡的疾病,在我国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炎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氏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均有癌变的危险性,已被定义为癌前病变.炎性肠道疾病的癌变及不典型性增生可以通过筛查等监测手段预防,医务人员应重视对该疾病的诊断、随访及癌变筛查.
作者:兰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以人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系TA-K建立的人甲状腺未分化癌裸鼠皮下移植模型为对象,研究裸鼠肌肉内电转染对移植瘤的作用.方法将皮下移植肿瘤的裸鼠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pcDNA-3质粒肌肉电转染组、TIMP-3质粒肌肉注射组、TIMP-3质粒肌肉电转染组及TIMP-3质粒肿瘤电转染组.肌肉电转染采用的参数是电场强度为200 V/cm,脉冲时值为20 ms,8次,1 Hz;肿瘤内电转染采用的参数是电场强度为600 V/cm,脉冲时值为20 ms,1次,1 Hz.结果 TIMP-3质粒肌肉内电转染组和TIMP-3质粒肿瘤内电转染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与另外3组相比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缓(P<0.05),且两组肿瘤组织中TIMP-3蛋白量过度表达.结论抑癌基因可通过肌肉内DNA电转染起到抗肿瘤效果.
作者:孙辉;王金国;付言涛;栾杉;郑泽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腹膜播散转移的分子机理.方法对近年国内、外有关胃癌腹膜转移机理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胃癌腹膜转移与癌细胞活性及腹膜特征有关,并且需要多种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的共同参与.结论胃癌腹膜转移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何涛;杨志明;伍晓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生物可吸收医用膜在甲状腺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甲状腺癌和甲状腺侧叶以及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在气管与颈部皮瓣之间或气管与颈部肌群间、颈前肌群与皮瓣间放置相应厚度(0.02 cm)的生物可吸收医用膜.结果实验组153例患者术后随访6周,其切口下皮瓣粘连远少于139例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可吸收医用膜术中运用可以有效地防止粘连而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作者:鲜于剑波;向荣超;李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双吻合器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81例采用双吻合器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术中肿瘤切除后远端直肠的缝合、吻合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20~190 min,平均160 min.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3.7%),吻合口狭窄1例(1.2%),无手术死亡.结论双吻合器技术可帮助外科医生顺利完成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结直肠的吻合,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黄伟民;李洪涛;杨明;姚庭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7例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79例,占47.3%.167例中15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6例为肠道肿瘤,良性48例,恶性68例;余51例为手术或外伤后、肠道炎症、盲肠过长等.共有117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或相应肠段切除术,50例行单纯复位或复位后固定术.2例术后死亡,余均恢复良好,134例随访2个月~10年,无肠套叠复发.结论提高对成人肠套叠的认识是诊断的关键,检查应选用B超、CT、钡灌肠等,治疗则首选手术治疗.
作者:彭方兴;贾乾斌;刘立新;陈永兵;杨家印;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4例肝脏移植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门肺高压症、呼吸机长期使用、严重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高凝状态、液体超载、肾功能障碍等,是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发生ALI,预防并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对减少术后ALI及ARDS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斌;李玉民;李汛;周文策;杨清平;曹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双期扫描,探讨肝病性胆囊改变与胆囊炎性改变的不同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80例胆囊有异常改变患者的CT图像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病组50例,包括慢性肝炎20例,肝硬变25例,肝硬变合并肝癌5例;炎症组30例,包括慢性胆囊炎19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6例,胆囊炎合并急性胰腺炎3例,坏疽性胆囊炎1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①肝病组48例(96%)胆囊壁均匀增厚,壁厚径(3.67±0.49)mm;38例(76%)胆囊轮廓清楚;38例(76%)胆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强化;14例(28%)合并胆囊床水肿和胆囊周围非游离性积液.②炎症组28例(93%)胆囊轮廓模糊不清;26例(87%)胆囊壁均匀增厚,4例(13%)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壁厚径(4.54±1.14)mm;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强化;9例(30%)胆汁密度增高;4例(13%)胆囊周围游离性积液;5例(17%)胆囊床邻近肝组织出现动脉期一过性片状强化;1例囊壁小脓肿;1例囊腔积气.结论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肝病性胆囊改变和胆囊炎性改变.
作者:邬颖华;宋彬;罗小华;程燕;徐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19岁,因反复四肢疼痛2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右甲状腺外侧扪及2 cm×1.5 cm×1.5 cm大结节,质中,随吞咽活动.血钙2.88 mmol/L,血磷1.02 mmol/L,PTH 1730 ng/L,AKP 2972 U/L,X片及骨密度测定示重度骨质疏松;核素扫描示甲状腺右叶下极下方存在局限性代谢活跃组织,疑甲状旁腺腺瘤.遂在局麻下行手术治疗.取颈部胸骨切迹上3 cm弧形切口,长约6 cm.术中见:甲状腺左右及峡部未见异常;右叶后外部见3 cm×1 cm×1cm大结节,与右叶主体有一切迹,内上方有不完整包膜;右叶下极见一可疑黄豆大结节.
作者:张帆;杨新华;姜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2例肝门部胆管癌及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的β-连环蛋白和c-myc蛋白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β-连环蛋白在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均呈正常表达,且c-myc均呈阴性表达;而在42例胆管癌患者中30例癌组织细胞胞浆内的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且异常表达率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肝门胆管癌大小、分化程度和侵袭状况无关(P>0.05).胆管癌中c-myc表达阳性率与肝门胆管癌的大小、侵袭状况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与c-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324,P<0.01).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存在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的现象,与胆管癌的一些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分子机理之一.
作者:郑启昌;陈海波;左克强;张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提高可切除胰头癌疗效和降低手术风险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胰头癌病例,对可切除胰头癌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治疗和术式选择进行分析.结果外科收治胰头癌271例,行根治性切除术73例,根治切除率为26.9%(73/271),围手术期死亡率为6.8%(5/73).其中56例行改良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33.9%.结论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可切除胰头癌惟一可能提供治愈机会的治疗选择.加强术前评估并同时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姚辉华;王文涛;曾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中p27的表达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以及TGF-β1对p27的调控关系.方法对37例直肠癌、22例直肠腺瘤和19例正常对照者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其p27的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GF-β1水平.结果 p27在正常直肠组织和直肠腺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47%和90.91%,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直肠癌组织中p27表达阳性率降为64.87%,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且伴有p27细胞浆表达者占45.83%.血清TGF-β1在正常对照组的表达阳性率为21.05%,直肠腺瘤组为27.27%,而直肠癌组则升至51.35%(P=0.045).p27的表达与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有关;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CEA水平有关.血清TGF-β1阴性组中p27表达阳性率为88.89%,血清TGF-β1阳性组中p27表达阳性率降为42.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Mantel-Haenszel x2=6.755,P=0.009).结论 p27对于判断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指导作用,血清TGF-β1可作为直肠癌的辅助诊断指标,TGF-β1可下调直肠癌中p27的蛋白表达.
作者:靖昌庆;李乐平;李昭;吴泰璜;穆庆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直肠癌特别是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方面,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术后长期生存,而对术后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近年来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等新观念的导入,以及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重新认识和吻合器的使用,直肠癌的保功能手术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解决好手术根治与保留功能间的关系,大限度地保留排便、排尿及性功能,符合现代直肠癌外科研究和发展的趋势.在根治基础上尽可能保存患者的各种正常功能以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直肠癌根治术的重要原则之一.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人胰腺癌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SW1990/ADM,探讨其耐药机理.方法采用ADM体外浓度梯度倍增法诱导培养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 10个月,获得耐药细胞株SW1990/ADM,脱药培养2个月后检测其生物学性状、药物敏感性及多药耐药基因mdrl的功能及表达情况.结果与亲本细胞株SW1990相比,SW1990/ADM在形态学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包括ADM在内的多种化疗药物均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其对ADM、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和健择的耐药指数分别达到49.60、7.25、3.80和1.25;其mdr1 mRNA的表达亦明显高于亲本细胞株SW1990(P<0.01).结论体外浓度梯度倍增法可建立稳定传代的人胰腺癌耐药细胞株SW1990/ADM.其耐药性与mdrl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张立阳;赵玉沛;吴元德;廖泉;郭俊超;刘子文;张太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