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华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2例肝门部胆管癌及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的β-连环蛋白和c-myc蛋白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β-连环蛋白在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均呈正常表达,且c-myc均呈阴性表达;而在42例胆管癌患者中30例癌组织细胞胞浆内的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且异常表达率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肝门胆管癌大小、分化程度和侵袭状况无关(P>0.05).胆管癌中c-myc表达阳性率与肝门胆管癌的大小、侵袭状况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与c-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324,P<0.01).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存在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的现象,与胆管癌的一些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分子机理之一.
作者:郑启昌;陈海波;左克强;张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腹膜播散转移的分子机理.方法对近年国内、外有关胃癌腹膜转移机理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胃癌腹膜转移与癌细胞活性及腹膜特征有关,并且需要多种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的共同参与.结论胃癌腹膜转移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何涛;杨志明;伍晓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以CEA mRNA为标记物,应用RT-PCR技术检测直肠癌在直肠系膜的播散范围,以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系膜的合理切除范围.方法 40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手术标本,取不同距离的直肠系膜以CEAmRNA为标记物,应用RT-PCR技术检测其有无癌转移.结果在40例病例中发现直肠系膜有癌播散者9例(22.5%),播散远距离在肿瘤下缘下4 cm.直肠癌在直肠系膜的播散与Dukes分期、肿瘤浸润肠壁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分型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及CE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距肿瘤下缘5 cm范围是直肠系膜的安全切缘.
作者:王小林;卿三华;黄祥成;宋京翔;吴承堂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双期扫描,探讨肝病性胆囊改变与胆囊炎性改变的不同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80例胆囊有异常改变患者的CT图像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病组50例,包括慢性肝炎20例,肝硬变25例,肝硬变合并肝癌5例;炎症组30例,包括慢性胆囊炎19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6例,胆囊炎合并急性胰腺炎3例,坏疽性胆囊炎1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①肝病组48例(96%)胆囊壁均匀增厚,壁厚径(3.67±0.49)mm;38例(76%)胆囊轮廓清楚;38例(76%)胆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强化;14例(28%)合并胆囊床水肿和胆囊周围非游离性积液.②炎症组28例(93%)胆囊轮廓模糊不清;26例(87%)胆囊壁均匀增厚,4例(13%)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壁厚径(4.54±1.14)mm;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强化;9例(30%)胆汁密度增高;4例(13%)胆囊周围游离性积液;5例(17%)胆囊床邻近肝组织出现动脉期一过性片状强化;1例囊壁小脓肿;1例囊腔积气.结论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肝病性胆囊改变和胆囊炎性改变.
作者:邬颖华;宋彬;罗小华;程燕;徐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19岁,因反复四肢疼痛2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右甲状腺外侧扪及2 cm×1.5 cm×1.5 cm大结节,质中,随吞咽活动.血钙2.88 mmol/L,血磷1.02 mmol/L,PTH 1730 ng/L,AKP 2972 U/L,X片及骨密度测定示重度骨质疏松;核素扫描示甲状腺右叶下极下方存在局限性代谢活跃组织,疑甲状旁腺腺瘤.遂在局麻下行手术治疗.取颈部胸骨切迹上3 cm弧形切口,长约6 cm.术中见:甲状腺左右及峡部未见异常;右叶后外部见3 cm×1 cm×1cm大结节,与右叶主体有一切迹,内上方有不完整包膜;右叶下极见一可疑黄豆大结节.
作者:张帆;杨新华;姜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53岁.近2个月反复在无诱因下出现严重饥饿感、心悸、出冷汗及意识丧失,静脉推注葡萄糖溶液可缓解,未曾服用降糖药物.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肋下2 cm,质韧,其表面欠光滑,未扪及明确包块,无压痛.腹部B超检查示全肝内多个弱回声结节伴声晕,直径约0.5~4cm;胰腺形态正常,回声均匀,未见占位,主胰管无增粗,内无异常.腹部CT检查示肝内弥漫性低密度影,肝门及脾门见少数侧支循环,胰腺未见异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腹部薄层螺旋CT检查示胰腺内未见异常.
作者:邓靖宇;何生;陈波;钟晓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大鼠梗阻性黄疸肾功能损害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褪黑素(melatonin,Mel)的保护作用.方法 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N组)、假手术组(SO)组)、胆总管结扎组(BLD组)和褪黑素治疗组(BDL+Mel组).应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分别于手术后第4天和第8天两个时间点检测4组中血浆NO、TB、DB、ALT、AST、BUN、Cr水平以及肾组织中NO水平和iNOS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果 BDL组大鼠血浆NO、TB、DB、ALT、AST、BUN、Cr水平和肾组织NO水平及iNOS活性明显升高(P<0.01),褪黑素治疗可使血浆NO、ALT、AST、BUN及Cr水平和肾组织中NO水平及iNOS活性显著降低,与BDL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肾组织iNOS活性增强,NO大量产生参与了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褪黑素对大鼠梗阻性黄疸肾损害的保护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干扰NO通路实现的.
作者:张小明;寇治民;康二虎;张有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胃肠机械吻合与传统手工吻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机械吻合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的932例行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机械吻合的392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8例(吻合口漏7例,梗阻1例),其发生率为2.04%;而使用传统手工吻合的540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44例(吻合口漏28例,出血4例,梗阻12例),其发生率为8.15%,明显高于前者(P<0.01).结论胃肠机械吻合较传统手工吻合更为安全.
作者:童宜欣;胡俊波;杨传永;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炎性肠道疾病与结直肠癌均是西方国家的常见病,在美国普通人群,结直肠癌是第3位导致死亡及第2位引起肿瘤人群死亡的疾病,在我国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炎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氏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均有癌变的危险性,已被定义为癌前病变.炎性肠道疾病的癌变及不典型性增生可以通过筛查等监测手段预防,医务人员应重视对该疾病的诊断、随访及癌变筛查.
作者:兰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51岁.因反复左上腹部隐痛半年余加重伴腹胀,解黏液血便1 d入院.查体:T 37.5℃,P 92次/分,R22次/分,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痛苦面容,神志清楚,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可见肠形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左上腹可触及一约10 cm×6 cm×6 cm大腊肠样包块,质硬、不活动、表面光滑、压痛,肠鸣音亢进(12次/分),可闻及气过水声,移动性浊音(一).
作者:吴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家兔小肠吻合口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8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行近端小肠部分切除再吻合术,实验组动物于吻合时行rhEGF黏膜下注射.行外周血WBC计数,观察吻合口胶原纤维及羟脯氨酸的合成以及吻合口漏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 d、5 d及7 d与术前比较WBC略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3%,而对照组为16.7%.实验组术后3 d、5 d及7 d胶原纤维面积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吻合口周围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核大、浓染且胞浆丰富.实验组吻合口组织新生血管较多且有正常腺管结构,而对照组黏膜细胞结构破坏重.羟脯氨酸生成在术后5 d及7 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存在于创伤修复的全过程,但EGF局部应用对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不大.rhEGF有促进创伤愈合、细胞向创面迁移的作用,使成纤维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合成及转运加快,同时促进创面新生血管产生,可有效促进吻合口的愈合,防止吻合口漏的发生.
作者:谭广;朱峰;王忠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双吻合器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81例采用双吻合器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术中肿瘤切除后远端直肠的缝合、吻合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20~190 min,平均160 min.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3.7%),吻合口狭窄1例(1.2%),无手术死亡.结论双吻合器技术可帮助外科医生顺利完成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结直肠的吻合,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黄伟民;李洪涛;杨明;姚庭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胰腺微循环的变化.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有关急性胰腺炎时胰腺微循环变化进行综述.结果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微循环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微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白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壁上黏附,胰腺灌注量减少等.结论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微循环紊乱在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贾鹏辉;张肇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结直肠癌是西方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1].在过去的20多年中,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有明显的上升,包括了北美、欧洲、澳大利亚以及亚洲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结直肠癌中75%~80%是直肠癌.在直肠癌中,75%的患者是低位直肠癌.直肠癌已经是我国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目前国际及国内的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是比较公认的中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应用TME方法可以使手术后局部复发率降低至10%以下[2].尽管如此,TME手术后少数患者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既不妨碍肿瘤的根治性,又能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排尿及性功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的直肠癌手术正在开展,并且从早期直肠癌逐渐推广到一些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没有明显增加局部复发率及降低5年生存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5].
作者:顾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对人结肠癌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剂量的α-IFN和γ-IFN刺激前、后HLA-DR在4株人结肠癌细胞HC8、Lovo、SW-480和Ls-174-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α-IFN和γ-IFN刺激之前,4株细胞中除Lovo细胞不表达HLA-DR,其他3株细胞均可不同程度表达HLA-DR;刺激之后,4株细胞系的HLA-DR表达均有所增强,并呈现出IFN依赖性及γ-IFN的剂量依赖性,γ-IFN的诱导作用强于α-IFN.结论 IFN可以上调人结肠癌细胞HLADR的表达,IFN用于结肠癌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文广;刘钢;方泉;黄汉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7例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79例,占47.3%.167例中15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6例为肠道肿瘤,良性48例,恶性68例;余51例为手术或外伤后、肠道炎症、盲肠过长等.共有117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或相应肠段切除术,50例行单纯复位或复位后固定术.2例术后死亡,余均恢复良好,134例随访2个月~10年,无肠套叠复发.结论提高对成人肠套叠的认识是诊断的关键,检查应选用B超、CT、钡灌肠等,治疗则首选手术治疗.
作者:彭方兴;贾乾斌;刘立新;陈永兵;杨家印;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4例肝脏移植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门肺高压症、呼吸机长期使用、严重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高凝状态、液体超载、肾功能障碍等,是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发生ALI,预防并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对减少术后ALI及ARDS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斌;李玉民;李汛;周文策;杨清平;曹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肝癌肝移植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在瘤栓形成及微血管侵犯中的评估意义以及与肝癌Pittsburgh 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金标法定量检测了120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根据全肝切除后病理分析主支血管内瘤栓形成、微血管侵犯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Pittsburgh TNM分期、Child-Pugh 分级,运用统计软件SPSS 9.0行分层x2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在Child-PughA、B、C级主支血管内有瘤栓形成者与无血管侵犯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hild-Pugh B、C级有微血管侵犯者与无血管侵犯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Child-Pugh A级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TNM分期Ⅰ、Ⅱ期与Ⅲ期和Ⅳ期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期与Ⅳ期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Pittsburg TNM分期升高而升高,对肝癌肝移植术前微血管侵犯及瘤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且随着血管侵犯进展和Child-Pugh分级增高而其相关性增高.
作者:吴迪;高东宸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造口周围粪性皮肤炎是肠造口术后常见的皮肤疾病,Lyon报告占造口患者皮肤病的22%.可引起造口局部不适、造口袋粘贴时间缩短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造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洪莲;王汉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58岁,因反复解黑便1年半入院,伴乏力纳差,无呕吐及腹痛,无畏寒、发热,无黄疸等.既往史无特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慢性病容,贫血貌,腹平坦,无包块扪及,移浊(一).
作者:包果;陈志新;张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