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如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当前国内、外有关腹腔镜脾切除的研究报道及新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结果随着技术的进步,LS的适应证逐渐扩大; 脾脏大小是影响LS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结论 LS具有微创外科的一切优点.对于巨大脾脏,选择手助的LS是安全可行的,且比开腹手术具有优越性.随着手术者经验的积累及手术方法、操作器械的不断改进,LS将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
作者:郑璐;李靖;梁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例1 男,33岁,上腹胀痛半年,B超检查发现左肝占位病变入院.患病以来无发冷、发热,既往无长期口服药物史.
作者:金炎;雷振春;金志巍;盛世东;王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报道乳管镜在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的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对169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和随访.结果发现乳管炎7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或导管内癌9例,未见异常19例.随访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或导管内癌的乳管镜诊断率分别为89.8%(44/49)、55.6%(5/9).仅1例检查后第2天出现患侧乳房疼痛及轻度潮红,口服抗生素3 d后痊愈.结论乳管镜检查是惟一可直视下诊断乳头溢液的检查方法,它直接、安全、有效、准确性较高,是乳头溢液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吕青;曾翠芳;韩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脏备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了78例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与肝功不全关系密切的危险因子.结果术后发生肝功不全影响大的因素依次为: 肝性脑病(EN)、血浆吲哚氰绿潴留试验(ICGR15 min)及门静脉充血指数(PCI)等,而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门静脉内径(dp)、门静脉流速(Vp)及门静脉流量(Qp)等因素,在多元回归中所占比例不大.结论综合分析术前患者临床指标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价肝硬变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手术风险及术后转归.
作者:杨建国;李奇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讨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的产生与发展,评价对肝移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MELD在肝移植应用中的有关文献. 结果 MELD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评定终末期肝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死亡危险度,以决定器官分配的优先顺序.结论 MELD为新的评分系统,可减少患者等待肝移植的时间,客观地、精确地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和死亡危险度,是较为理想的器官分配评分系统.
作者:谢建国;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0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13 840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手术13 840例,完成13 653例(98.6%),其中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治疗162例.中转开腹187例(1.4%).术后近期共发生各类并发症115例(0.8%),其中胆管损伤3例.术后共11 352例获得随访,手术远期效果优良率达90.0%以上.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痛苦少、恢复快等优关键是严格把握治疗原则,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黎前德;杨培;王东;罗华;王宁;赵平武;孙新一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强度微波(LIM)辐射对血管再狭窄病理过程的影响,以评价LIM辐射防治再狭窄的可能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2组.应用Fogarty导管损伤兔髂外动脉(EIA)内膜,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辐射组采用2 450 MHz微波,功率分别为2、5和10 mW/cm2,局部辐射EIA(1 h/d).分别于术后3、7、14及28 d 取材.采用HE和EF染色,观察EIA形态学改变及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管腔狭窄率; 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 TEM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及超微结构.结果 LIM微波辐射后,再狭窄早期炎症反应受到抑制,附壁血栓减少,各时间点VSMC的增殖、迁移被抑制,内膜面积和管腔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细胞凋亡率在术后3 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辐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5 mW/cm2者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TEM观察到对照组大量合成型VSMC术后14 d达(93.50+3.45)%,辐射组VSMC以收缩型为主,大量成纤维细胞和VSMC呈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LIM辐射能显著抑制再狭窄病理过程中的早期炎症反应和VSMC的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有效抑制再狭窄的发生、发展.LIM辐射存在量效关系和功率窗效应,功率强度为5 mW/cm2时对再狭窄的效应强.
作者:王志刚;雷泽华;时德;乔正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介绍VEGF-C和VEGF-D在淋巴管生成及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的有关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VEGF-C和VEGF-D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结果 VEGF-C和VEGF-D可促进血管、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胃癌中VEGF-C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淋巴侵犯、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及低的5年生存率相关; VEGF-C在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以及VEGF-D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的理想靶点,抗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
作者:达明绪;伍晓汀;罗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5月至2004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3例小肠疾病患者行腹腔镜探查和手术治疗的效果. 结果 3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术后疼痛轻微,排便、排气时间平均32 h,平均住院时间7 d.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24例(其中6例为低度恶性间质瘤),美克尔憩室5例,小肠恶性淋巴瘤4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0~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具有良好效果,腹腔镜小肠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文;夏绍友;肖西平;刘洪一;曲强;杜晓辉;李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4例自发性大肠穿孔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78岁,平均5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0~72 h,平均29 h.均有慢性便秘史,均突发脐周和左中下腹痛,并逐渐蔓延至全腹,伴腹胀,有腹膜刺激征和中毒性休克.腹部X片示: 膈下游离气体.术前诊断为空腔脏器穿孔,行剖腹探查,术中见乙状结肠破裂3例,腹膜返折上直肠破裂1例.4例穿孔处组织病检均为炎性改变.4例均行剖腹探查,明确为大肠自发性穿孔后,彻底清除腹腔内肠内容物和脓液,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反复冲洗干净.2例行穿孔修补和Hartmann's术,2例行穿孔结肠切除和Hartmann's术.就诊时间晚,呈重度休克,未切除穿孔结肠的1例死亡; 另3例恢复良好.
作者:赵雄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O2气腹对肝硬变大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建立肝硬变大鼠模型.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肝硬变组(n=5)及肝硬变气腹组(n=40), 肝硬变气腹组根据不同气腹压又分为8 mm Hg和13 mm Hg 2个亚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肝硬变气腹组分别在气腹结束后0.5、2、6及 12 h)取门静脉血检测血清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结果肝硬变组血清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而肝硬变气腹组不同气腹压及持续不同时间后的血清D-乳酸及内毒素含量则均明显高于肝硬变组(P<0.05),其中血清内毒素含量随气腹压增高而增高(13 mm Hg vs 8 mm Hg, F=5.466, P<0.05),但血清D-乳酸含量不同气腹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5, P>0.05).结论肝硬变大鼠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CO2气腹若增加到一定压力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可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且此变化随气腹压力增高而加大,但解除气腹后可逐渐恢复.
作者:闫宏宪;罗丁;陈训如;查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初步分析BAG-3在胰腺癌抗凋亡及产生耐药特性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术前化疗与未化疗患者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中BAG-3的表达水平; 通过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MIACaPa-2、 PANC-1及SW1990 3株细胞在化疗药物(5-FU 50 μg/ml、 MMC 0.5 μg/ml及E-ADM 1.5 μg/ml)作用18 h后BAG-3蛋白表达的差异. 结果术前化疗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BAG-3呈中强度阳性表达者的比率与术前未化疗患者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药物处理后18 h,3株胰腺癌细胞中BAG-3的表达水平与未经化疗药物处理的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疗可使胰腺癌细胞中BAG-3的表达升高,BAG-3的上调可能与胰腺癌对化疗产生耐药相关.
作者:廖泉;赵玉沛;孔令燕;吴巍巍;陈革;吴元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发生于大动脉的外科疾病主要是真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等动脉扩张病.早在1684年,Moore将一段金属丝导入腹主动脉瘤腔内,希望促发瘤内血栓形成.这是人类的首次大动脉腔内治疗尝试,而其真正的发展仅仅是近20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动脉瘤腔内隔绝系统的实验研究,到1990年,Parodi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国内,笔者于1997年率先开展了该手术[1],并在此后迅速推广应用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
作者:景在平;冯翔;冯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开腹手术后,由于腹膜自然修复作用,几乎都要发生局部粘连,轻者引起腹部不适,重者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本实验研究比较了羧甲基纤维素和几丁糖预防腹部术后腹膜粘连的效果.
作者:吴立格;于金海;葛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的改变及其与胃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TM 法,对80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腺体组织中FN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进行检测.结果 FN免疫复合物呈棕黄色分布于胃腺体基底膜及周围的结缔组织间质中.正常组织基底膜中FN染色呈完整线性结构,结缔组织间质中FN染色呈规则的条纹状.胃癌组织基底膜FN的完整线性染色结构被不同程度破坏,结缔组织间质中FN染色加深,形状不规则.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较正常组织均升高(P<0.01, P<0.05).胃癌结缔组织间质中FN表达与VEGF表达和MVD均存在正相关性(P<0.01, P<0.05); 而胃癌组织基底膜FN线性染色缺损程度与VEGF表达和MVD均无相关性(P>0.05, P>0.05).结论胃癌结缔组织间质中FN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其微血管形成和发展过程关系密切,FN与VEGF在胃癌微血管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协同和促进关系.
作者:焦作义;刘博;李晋;王振侠;徐明清;杨家印;王文涛;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微创外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传统外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格局,随着医学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化,给予患者心理和生理上大限度的康复已成为外科治疗的终极目标.微创外科因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而广为接受,因直肠特殊的解剖位置,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成为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开展为成功的微创外科手术[1,2].
作者:卿三华;巴明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4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例SAP患者中, FAP患者17例,其中3 d内手术的4例均治愈 ,延期手术4例与非手术治疗的9例均死亡. 结论主要根据SAP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B超检查或APACHE Ⅱ评分短期大幅增高即可诊断FAP. 一旦确诊,应当机立断,力争手术治疗. 血液滤过或使用大剂量激素可能为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创造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宜尽量简单有效,开腹手术和经腹腔镜辅助下的腹腔灌洗术引流效果较好,局麻下下腹切口减压引流效果差.手术前后应加强器官功能的监护和支持.
作者:罗静;姚欣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手术的方法和优缺点.方法 1995年6月至2005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222例腹部各类型疝进行了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疝环高位结扎术21例,经腹腔腹膜前补片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166例,完全腹膜外补片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25例,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2例、腹腔镜膈疝修补术1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6例、腹腔镜小肠系膜裂孔疝修补术1例.其中45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其他疾病的腹腔镜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2.5 min[(10~180) min],术后平均4.6 d出院.仅1例直疝TAPP术后半年复发.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疝修补方法,具有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适于绝大部分腹部疝疾病的治疗.
作者:王存川;张松柏;陈鋆;胡友主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虽然目前尚未对微创外科应包括的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应包括: 内镜技术、腔镜技术、导管介入技术、物理微创技术和化学微创技术,并且各种不同类型技术可进一步细分,如腹腔镜技术包括: 充气腹腔镜技术、免气腹腹腔镜技术、手辅助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辅助腹腔手术等; 治疗性十二指肠镜技术包括: 鼻胆管引流术(ENBD)、气囊扩张术、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内支架放置术等.
作者:陈训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腹腔镜胆道外科的适用谱,已从单纯的胆囊良性疾病,扩展到肝内、外胆管结石、胆肠吻合,甚至胆管下端恶性梗阻的根治与姑息性治疗.然而,腹腔镜外科一些内在的缺陷,如触觉丧失效应、二维术野带来的视觉信息的部分丧失等,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重要的是,这些内在缺陷并不因术者经验的积累而能得到根本的克服.可行的办法是采用某种安全、简便、费-效比较佳的辅助性手段来克服这些内在缺陷.
作者:罗丁;陈训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