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暴发性急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附17例报告)

罗静;姚欣敏

关键词:暴发性胰腺炎, 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4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例SAP患者中, FAP患者17例,其中3 d内手术的4例均治愈 ,延期手术4例与非手术治疗的9例均死亡. 结论主要根据SAP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B超检查或APACHE Ⅱ评分短期大幅增高即可诊断FAP. 一旦确诊,应当机立断,力争手术治疗. 血液滤过或使用大剂量激素可能为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创造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宜尽量简单有效,开腹手术和经腹腔镜辅助下的腹腔灌洗术引流效果较好,局麻下下腹切口减压引流效果差.手术前后应加强器官功能的监护和支持.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疝修补手术222例经验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手术的方法和优缺点.方法 1995年6月至2005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222例腹部各类型疝进行了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疝环高位结扎术21例,经腹腔腹膜前补片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166例,完全腹膜外补片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25例,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2例、腹腔镜膈疝修补术1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6例、腹腔镜小肠系膜裂孔疝修补术1例.其中45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其他疾病的腹腔镜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2.5 min[(10~180) min],术后平均4.6 d出院.仅1例直疝TAPP术后半年复发.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疝修补方法,具有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适于绝大部分腹部疝疾病的治疗.

    作者:王存川;张松柏;陈鋆;胡友主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我国胆道外科的现状及未来

    微创外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传统外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格局,长期以来,较小的手术切口、较少的痛苦及较快的术后恢复一直是外科医师的向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巨大成就使这种梦想正在成为现实,伴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胆道外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者:巴明臣;黄祥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至2004年9月期间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中转开腹外,余 9例均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平均手术时间(70.2±18.3) min (60~1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3±12.6) ml (15~50 ml),平均住院时间(6.5±1.6) d (5~8 d).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 h开始下床活动,48 h内恢复胃肠功能.术后无一例使用止痛剂.全组手术无病灶遗漏,无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安全、经济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海军;潘凯;谢友龙;夏利刚;陈小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功能Ⅱ级患者行低气腹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功能Ⅱ级患者在低气腹压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能性.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间收治的18例心功能Ⅱ级患者行低气腹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心功能Ⅱ级患者中17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1例中转开腹.结论心功能Ⅱ级患者行低气腹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

    作者:赵国良;张英豪;薄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功能储备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脏备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了78例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与肝功不全关系密切的危险因子.结果术后发生肝功不全影响大的因素依次为: 肝性脑病(EN)、血浆吲哚氰绿潴留试验(ICGR15 min)及门静脉充血指数(PCI)等,而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门静脉内径(dp)、门静脉流速(Vp)及门静脉流量(Qp)等因素,在多元回归中所占比例不大.结论综合分析术前患者临床指标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价肝硬变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手术风险及术后转归.

    作者:杨建国;李奇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78例甲状腺癌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3年期间收治的178例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B超检查均发现甲状腺内实性或囊实性结节,其中结节内伴微钙化灶者50例(28.1%),B超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告值为78.1%.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162例,诊断甲状腺癌144例,阳性率为88.9%.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为34.3%(61/178),甲状腺癌局部或患侧叶切除术后行二次以上手术者30例,残癌率为43.3%(13/30).结论声音嘶哑及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结节内微钙化灶对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亦可作为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的指征之一.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是确诊甲状腺癌的佳方法.患叶+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作者:张立阳;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HSV-tk/CD融合基因杀伤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体内实验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胞嘧啶脱氨酶(CD)融合基因在动物体内对人胆管癌的杀瘤作用.方法构建人胆管癌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按排序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每只裸鼠腋部瘤体内注入不含自杀基因的腺病毒液0.1 ml,CD基因组、tk基因组和HSV-tk/CD融合基因组,在每只裸鼠腋部瘤体内分别注入CD基因、tk基因及HSV-tk/CD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液0.1 ml.注射后24 h每只裸鼠腹腔内注射5-氟胞嘧啶(5-flurocytosine, 5-FC)和丙氧鸟苷(ganciclovir, GCV),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 CD基因组、tk基因组及HSV-tk/CD融合基因组肿瘤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率分别为41.2%、55.7%和70.7%,P均<0.05; 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肿瘤生长良好,细胞分裂相多见; 其余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坏死,这种现象以HSV-tk/CD融合基因组为明显.结论 HSV-tk/CD融合自杀基因在胆管癌细胞体内也具有较强的杀瘤活性,但作用不够彻底,可能与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BSE)的效应强度有关.

    作者:李梅生;梁力建;黄洁夫;胡文洁;甄作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羧甲基纤维素、几丁糖预防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

    开腹手术后,由于腹膜自然修复作用,几乎都要发生局部粘连,轻者引起腹部不适,重者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本实验研究比较了羧甲基纤维素和几丁糖预防腹部术后腹膜粘连的效果.

    作者:吴立格;于金海;葛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化疗对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BAG-3表达的影响

    目的初步分析BAG-3在胰腺癌抗凋亡及产生耐药特性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术前化疗与未化疗患者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中BAG-3的表达水平; 通过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MIACaPa-2、 PANC-1及SW1990 3株细胞在化疗药物(5-FU 50 μg/ml、 MMC 0.5 μg/ml及E-ADM 1.5 μg/ml)作用18 h后BAG-3蛋白表达的差异. 结果术前化疗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BAG-3呈中强度阳性表达者的比率与术前未化疗患者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药物处理后18 h,3株胰腺癌细胞中BAG-3的表达水平与未经化疗药物处理的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疗可使胰腺癌细胞中BAG-3的表达升高,BAG-3的上调可能与胰腺癌对化疗产生耐药相关.

    作者:廖泉;赵玉沛;孔令燕;吴巍巍;陈革;吴元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动脉外科疾病的腔内治疗

    发生于大动脉的外科疾病主要是真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等动脉扩张病.早在1684年,Moore将一段金属丝导入腹主动脉瘤腔内,希望促发瘤内血栓形成.这是人类的首次大动脉腔内治疗尝试,而其真正的发展仅仅是近20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动脉瘤腔内隔绝系统的实验研究,到1990年,Parodi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国内,笔者于1997年率先开展了该手术[1],并在此后迅速推广应用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

    作者:景在平;冯翔;冯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我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现状和展望

    微创外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传统外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格局,随着医学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化,给予患者心理和生理上大限度的康复已成为外科治疗的终极目标.微创外科因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而广为接受,因直肠特殊的解剖位置,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成为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开展为成功的微创外科手术[1,2].

    作者:卿三华;巴明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尼美舒利对结肠腺癌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尼美舒利组、二甲亚砜(DMSO)对照组及不接种细胞的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COX-2高表达)及HCT-116(COX-2低表达)增殖的抑制效应; 采用改良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尼美舒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16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对HT-29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HCT-116细胞;尼美舒利抑制了HT-29细胞的MMP-2表达,而对HCT-116细胞MMP-2的表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尼美舒利可明显抑制COX-2高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增殖和生长,提示尼美舒利可能通过抑制COX-2活性而降低细胞MMP-2的表达.

    作者:刘伟;安杰;张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超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腹腔镜胆道外科的适用谱,已从单纯的胆囊良性疾病,扩展到肝内、外胆管结石、胆肠吻合,甚至胆管下端恶性梗阻的根治与姑息性治疗.然而,腹腔镜外科一些内在的缺陷,如触觉丧失效应、二维术野带来的视觉信息的部分丧失等,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重要的是,这些内在缺陷并不因术者经验的积累而能得到根本的克服.可行的办法是采用某种安全、简便、费-效比较佳的辅助性手段来克服这些内在缺陷.

    作者:罗丁;陈训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巨大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报告

    病例1 男,33岁,上腹胀痛半年,B超检查发现左肝占位病变入院.患病以来无发冷、发热,既往无长期口服药物史.

    作者:金炎;雷振春;金志巍;盛世东;王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低强度微波辐射对兔髂外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强度微波(LIM)辐射对血管再狭窄病理过程的影响,以评价LIM辐射防治再狭窄的可能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2组.应用Fogarty导管损伤兔髂外动脉(EIA)内膜,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辐射组采用2 450 MHz微波,功率分别为2、5和10 mW/cm2,局部辐射EIA(1 h/d).分别于术后3、7、14及28 d 取材.采用HE和EF染色,观察EIA形态学改变及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管腔狭窄率; 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 TEM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及超微结构.结果 LIM微波辐射后,再狭窄早期炎症反应受到抑制,附壁血栓减少,各时间点VSMC的增殖、迁移被抑制,内膜面积和管腔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细胞凋亡率在术后3 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辐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5 mW/cm2者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TEM观察到对照组大量合成型VSMC术后14 d达(93.50+3.45)%,辐射组VSMC以收缩型为主,大量成纤维细胞和VSMC呈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LIM辐射能显著抑制再狭窄病理过程中的早期炎症反应和VSMC的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有效抑制再狭窄的发生、发展.LIM辐射存在量效关系和功率窗效应,功率强度为5 mW/cm2时对再狭窄的效应强.

    作者:王志刚;雷泽华;时德;乔正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暴发性急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附17例报告)

    目的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4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例SAP患者中, FAP患者17例,其中3 d内手术的4例均治愈 ,延期手术4例与非手术治疗的9例均死亡. 结论主要根据SAP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B超检查或APACHE Ⅱ评分短期大幅增高即可诊断FAP. 一旦确诊,应当机立断,力争手术治疗. 血液滤过或使用大剂量激素可能为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创造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宜尽量简单有效,开腹手术和经腹腔镜辅助下的腹腔灌洗术引流效果较好,局麻下下腹切口减压引流效果差.手术前后应加强器官功能的监护和支持.

    作者:罗静;姚欣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ELD评分系统在肝移植中的应用和意义

    目的讨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的产生与发展,评价对肝移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MELD在肝移植应用中的有关文献. 结果 MELD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评定终末期肝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死亡危险度,以决定器官分配的优先顺序.结论 MELD为新的评分系统,可减少患者等待肝移植的时间,客观地、精确地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和死亡危险度,是较为理想的器官分配评分系统.

    作者:谢建国;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内发生乳腺炎2例报告

    病例1 29岁,5年前在外院行双侧注射式隆乳术,术后恢复良好.8个月前足月顺产一女婴,母乳喂养,产后20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乳头疼痛,伴有溢乳,左乳内侧有压痛,局部红肿,腺体组织块状增厚,无畏寒、发热.

    作者:陈莉;姜军;范林军;钟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膜转移瘤的CT征象

    目的以卵巢恶性肿瘤为例,探讨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特征及卵巢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手术后复查有腹膜转移的CT表现特征,着重观察和分析病变的部位、数量、密度和大小. 结果 33例中发现腹膜转移病灶186个,复发病灶10个.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右肝上间隙、右肝下间隙、小肠系膜、胃结肠韧带、大网膜等.转移病灶密度以实性为主,病灶直径在0.5~13 cm之间.结论腹膜种植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常见于右上腹部,尤其是右膈下间隙,腹腔局限性积液也是常见的征象.卵巢恶性肿瘤的术后CT检查应包括由膈顶到盆底的全部区域.

    作者:姚晋;闵鹏秋;黄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改变与胃癌微血管形成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的改变及其与胃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TM 法,对80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腺体组织中FN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进行检测.结果 FN免疫复合物呈棕黄色分布于胃腺体基底膜及周围的结缔组织间质中.正常组织基底膜中FN染色呈完整线性结构,结缔组织间质中FN染色呈规则的条纹状.胃癌组织基底膜FN的完整线性染色结构被不同程度破坏,结缔组织间质中FN染色加深,形状不规则.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较正常组织均升高(P<0.01, P<0.05).胃癌结缔组织间质中FN表达与VEGF表达和MVD均存在正相关性(P<0.01, P<0.05); 而胃癌组织基底膜FN线性染色缺损程度与VEGF表达和MVD均无相关性(P>0.05, P>0.05).结论胃癌结缔组织间质中FN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其微血管形成和发展过程关系密切,FN与VEGF在胃癌微血管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协同和促进关系.

    作者:焦作义;刘博;李晋;王振侠;徐明清;杨家印;王文涛;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