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内发生乳腺炎2例报告

陈莉;姜军;范林军;钟玲

关键词:注射式隆乳术, 术后恢复, 哺乳期, 乳腺炎, 母乳喂养, 组织, 腺体, 畏寒, 疼痛, 顺产, 乳头, 女婴, 块状, 局部, 患者, 红肿, 发热, 产后, 病例
摘要:病例1 29岁,5年前在外院行双侧注射式隆乳术,术后恢复良好.8个月前足月顺产一女婴,母乳喂养,产后20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乳头疼痛,伴有溢乳,左乳内侧有压痛,局部红肿,腺体组织块状增厚,无畏寒、发热.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内发生乳腺炎2例报告

    病例1 29岁,5年前在外院行双侧注射式隆乳术,术后恢复良好.8个月前足月顺产一女婴,母乳喂养,产后20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乳头疼痛,伴有溢乳,左乳内侧有压痛,局部红肿,腺体组织块状增厚,无畏寒、发热.

    作者:陈莉;姜军;范林军;钟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雌激素水平对三苯氧胺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对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ER阳性)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雌二醇(estradiol, E2)和10 μmol/L浓度的TAM作用于MCF-7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用1×10-12 mol/L的 E2开始刺激MCF-7细胞生长,到1×10-9 mol/L时细胞生长达到平台期.10 μmol/L的TAM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生长,不同浓度的E2可以影响TAM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当E2浓度达到1×10-8 mol/L 时,TAM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弱.结论 E2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肿瘤细胞周围E2的浓度可以影响TAM的疗效.

    作者:韩明强;黄韬;田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RNAi 在大肠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和展望

    目的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在大肠癌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RNAi能够高效特异地沉默同源基因表达,可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RNAi技术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吕伟;张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HSV-tk/CD融合基因杀伤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体内实验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胞嘧啶脱氨酶(CD)融合基因在动物体内对人胆管癌的杀瘤作用.方法构建人胆管癌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按排序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每只裸鼠腋部瘤体内注入不含自杀基因的腺病毒液0.1 ml,CD基因组、tk基因组和HSV-tk/CD融合基因组,在每只裸鼠腋部瘤体内分别注入CD基因、tk基因及HSV-tk/CD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液0.1 ml.注射后24 h每只裸鼠腹腔内注射5-氟胞嘧啶(5-flurocytosine, 5-FC)和丙氧鸟苷(ganciclovir, GCV),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 CD基因组、tk基因组及HSV-tk/CD融合基因组肿瘤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率分别为41.2%、55.7%和70.7%,P均<0.05; 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肿瘤生长良好,细胞分裂相多见; 其余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坏死,这种现象以HSV-tk/CD融合基因组为明显.结论 HSV-tk/CD融合自杀基因在胆管癌细胞体内也具有较强的杀瘤活性,但作用不够彻底,可能与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BSE)的效应强度有关.

    作者:李梅生;梁力建;黄洁夫;胡文洁;甄作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99锝m-tetrofosmin乳腺扫描鉴别乳腺包块性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99锝m-tetrofosmin乳腺扫描在鉴别可扪及的乳腺包块良恶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 2000年6月至2002年1月在我院临床发现乳腺包块的104例患者接受了99锝m-tetrofosmin乳腺扫描.检查时先经病变对侧肘静脉注射740 MBq显像剂,注射后5、10及20 min 分别采集前位和侧位图像.距阵256×256,每帧记数1~1.5 M,将99锝m-tetrofosmin在乳房局部浓聚视为亲肿瘤显像阳性.全部病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四格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99锝m-tetrofosmin在对可扪及的乳腺包块性质进行鉴别诊断时,特异性为84%,敏感性为87%,准确性为86%,阳性预测值为85%,阴性预测值为86%.结论 99锝m-tetrofosmin在对可扪及的乳腺包块进行良恶性质的鉴别时,不失为一种较为准确的方法.

    作者:周蕾蕾;宋文忠;陈明曦;刘锦平;黄劲;谢红军;王晓东;罗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功能储备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脏备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了78例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与肝功不全关系密切的危险因子.结果术后发生肝功不全影响大的因素依次为: 肝性脑病(EN)、血浆吲哚氰绿潴留试验(ICGR15 min)及门静脉充血指数(PCI)等,而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门静脉内径(dp)、门静脉流速(Vp)及门静脉流量(Qp)等因素,在多元回归中所占比例不大.结论综合分析术前患者临床指标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价肝硬变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手术风险及术后转归.

    作者:杨建国;李奇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当前国内、外有关腹腔镜脾切除的研究报道及新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结果随着技术的进步,LS的适应证逐渐扩大; 脾脏大小是影响LS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结论 LS具有微创外科的一切优点.对于巨大脾脏,选择手助的LS是安全可行的,且比开腹手术具有优越性.随着手术者经验的积累及手术方法、操作器械的不断改进,LS将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

    作者:郑璐;李靖;梁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羧甲基纤维素、几丁糖预防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

    开腹手术后,由于腹膜自然修复作用,几乎都要发生局部粘连,轻者引起腹部不适,重者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本实验研究比较了羧甲基纤维素和几丁糖预防腹部术后腹膜粘连的效果.

    作者:吴立格;于金海;葛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至2004年9月期间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中转开腹外,余 9例均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平均手术时间(70.2±18.3) min (60~1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3±12.6) ml (15~50 ml),平均住院时间(6.5±1.6) d (5~8 d).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 h开始下床活动,48 h内恢复胃肠功能.术后无一例使用止痛剂.全组手术无病灶遗漏,无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安全、经济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海军;潘凯;谢友龙;夏利刚;陈小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5月至2004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3例小肠疾病患者行腹腔镜探查和手术治疗的效果. 结果 3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术后疼痛轻微,排便、排气时间平均32 h,平均住院时间7 d.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24例(其中6例为低度恶性间质瘤),美克尔憩室5例,小肠恶性淋巴瘤4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0~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具有良好效果,腹腔镜小肠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文;夏绍友;肖西平;刘洪一;曲强;杜晓辉;李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ELD评分系统在肝移植中的应用和意义

    目的讨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的产生与发展,评价对肝移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MELD在肝移植应用中的有关文献. 结果 MELD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评定终末期肝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死亡危险度,以决定器官分配的优先顺序.结论 MELD为新的评分系统,可减少患者等待肝移植的时间,客观地、精确地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和死亡危险度,是较为理想的器官分配评分系统.

    作者:谢建国;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尼美舒利对结肠腺癌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尼美舒利组、二甲亚砜(DMSO)对照组及不接种细胞的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COX-2高表达)及HCT-116(COX-2低表达)增殖的抑制效应; 采用改良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尼美舒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16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对HT-29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HCT-116细胞;尼美舒利抑制了HT-29细胞的MMP-2表达,而对HCT-116细胞MMP-2的表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尼美舒利可明显抑制COX-2高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增殖和生长,提示尼美舒利可能通过抑制COX-2活性而降低细胞MMP-2的表达.

    作者:刘伟;安杰;张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超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腹腔镜胆道外科的适用谱,已从单纯的胆囊良性疾病,扩展到肝内、外胆管结石、胆肠吻合,甚至胆管下端恶性梗阻的根治与姑息性治疗.然而,腹腔镜外科一些内在的缺陷,如触觉丧失效应、二维术野带来的视觉信息的部分丧失等,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重要的是,这些内在缺陷并不因术者经验的积累而能得到根本的克服.可行的办法是采用某种安全、简便、费-效比较佳的辅助性手段来克服这些内在缺陷.

    作者:罗丁;陈训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良性狭窄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对肝胆管狭窄的诊治价值.方法对45例肝胆管狭窄患者进行纤维胆道镜诊治,总结分析其方法的优越性.根据不同狭窄类型,治疗采取活检钳撕破狭窄膜或镜身扩张法、球囊扩张加支架支撑法.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治愈,无一例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纤维胆道镜治疗胆管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及方便等优点,是治疗肝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

    作者: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刘小北;冯秋实;张宝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我国胆道外科的现状及未来

    微创外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传统外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格局,长期以来,较小的手术切口、较少的痛苦及较快的术后恢复一直是外科医师的向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巨大成就使这种梦想正在成为现实,伴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胆道外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者:巴明臣;黄祥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脏31P-MR波谱成像的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磁共振31磷波谱成像(31phosphorus MR spectroscopy, 31P-MRS)的原理及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国内、外应用31P-MRS诊断肝脏疾病的文献. 结果在肝炎、肝硬变、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后及梗阻性黄疸等各种肝脏疾病患者中,31P-MR波谱出现异常,评价31P-MR波谱对疾病的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结论 31P-MRS作为一种研究活体肝脏细胞水平的能量代谢和生化指标变化的非侵入检查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苾;宋彬;杨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编码片段的克隆及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人血栓调节蛋白(hTM)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导入两种真核细胞[非洲绿猴肾母细胞(COS-7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表达,为临床血栓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物质基础.方法采用PCR法扩增hTM基因的表达片段,HindⅢ+EcoRⅠ酶切后与pcDNA3.1(+)/neo质粒连接成pcDNA3.1/hTM.经鉴定确认后,由阳离子脂质体包裹转染COS-7细胞及HUVECs,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hTM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均证实hTM基因表达片段被成功克隆,pcDNA3.1/hTM经脂质体介导能有效地转染COS-7细胞和HUVECVs.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hTM重组质粒,并且能在两种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的基因治疗和对TM抗凝机理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者:戴毅;陈开;邹琳;张雪梅;乔正荣;时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78例甲状腺癌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3年期间收治的178例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B超检查均发现甲状腺内实性或囊实性结节,其中结节内伴微钙化灶者50例(28.1%),B超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告值为78.1%.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162例,诊断甲状腺癌144例,阳性率为88.9%.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为34.3%(61/178),甲状腺癌局部或患侧叶切除术后行二次以上手术者30例,残癌率为43.3%(13/30).结论声音嘶哑及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结节内微钙化灶对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亦可作为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的指征之一.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是确诊甲状腺癌的佳方法.患叶+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作者:张立阳;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乳管镜在乳头溢液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报道乳管镜在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的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对169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和随访.结果发现乳管炎7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或导管内癌9例,未见异常19例.随访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或导管内癌的乳管镜诊断率分别为89.8%(44/49)、55.6%(5/9).仅1例检查后第2天出现患侧乳房疼痛及轻度潮红,口服抗生素3 d后痊愈.结论乳管镜检查是惟一可直视下诊断乳头溢液的检查方法,它直接、安全、有效、准确性较高,是乳头溢液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吕青;曾翠芳;韩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膜转移瘤的CT征象

    目的以卵巢恶性肿瘤为例,探讨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特征及卵巢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手术后复查有腹膜转移的CT表现特征,着重观察和分析病变的部位、数量、密度和大小. 结果 33例中发现腹膜转移病灶186个,复发病灶10个.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右肝上间隙、右肝下间隙、小肠系膜、胃结肠韧带、大网膜等.转移病灶密度以实性为主,病灶直径在0.5~13 cm之间.结论腹膜种植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常见于右上腹部,尤其是右膈下间隙,腹腔局限性积液也是常见的征象.卵巢恶性肿瘤的术后CT检查应包括由膈顶到盆底的全部区域.

    作者:姚晋;闵鹏秋;黄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