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张超
目的探讨99锝m-tetrofosmin乳腺扫描在鉴别可扪及的乳腺包块良恶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 2000年6月至2002年1月在我院临床发现乳腺包块的104例患者接受了99锝m-tetrofosmin乳腺扫描.检查时先经病变对侧肘静脉注射740 MBq显像剂,注射后5、10及20 min 分别采集前位和侧位图像.距阵256×256,每帧记数1~1.5 M,将99锝m-tetrofosmin在乳房局部浓聚视为亲肿瘤显像阳性.全部病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四格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99锝m-tetrofosmin在对可扪及的乳腺包块性质进行鉴别诊断时,特异性为84%,敏感性为87%,准确性为86%,阳性预测值为85%,阴性预测值为86%.结论 99锝m-tetrofosmin在对可扪及的乳腺包块进行良恶性质的鉴别时,不失为一种较为准确的方法.
作者:周蕾蕾;宋文忠;陈明曦;刘锦平;黄劲;谢红军;王晓东;罗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当前国内、外有关腹腔镜脾切除的研究报道及新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结果随着技术的进步,LS的适应证逐渐扩大; 脾脏大小是影响LS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结论 LS具有微创外科的一切优点.对于巨大脾脏,选择手助的LS是安全可行的,且比开腹手术具有优越性.随着手术者经验的积累及手术方法、操作器械的不断改进,LS将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
作者:郑璐;李靖;梁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腹腔镜胆道外科的适用谱,已从单纯的胆囊良性疾病,扩展到肝内、外胆管结石、胆肠吻合,甚至胆管下端恶性梗阻的根治与姑息性治疗.然而,腹腔镜外科一些内在的缺陷,如触觉丧失效应、二维术野带来的视觉信息的部分丧失等,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重要的是,这些内在缺陷并不因术者经验的积累而能得到根本的克服.可行的办法是采用某种安全、简便、费-效比较佳的辅助性手段来克服这些内在缺陷.
作者:罗丁;陈训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O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颈动脉血流量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将50只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3)和动脉粥样硬化组(n=37), 后者根据气腹压的不同[0、10及15 mm Hg(1 mm Hg=0.133 kPa)]分为3个亚组,n分别为12、12及13.通过高脂饮食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电磁流量计检测实验兔颈动脉血流量变化,生化分析仪行血气分析.结果建立气腹后(10及15 mm Hg)各时点兔颈动脉血流量均明显高于0 mm Hg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气腹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加,均明显高于气腹前(P<0.05),解除气腹后30 min虽有下降,但仍高于气腹前(P<0.05); 其中15 mm Hg组颈动脉血流量明显高于10 mm Hg组(P<0.05); 0 mm Hg组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气腹后(10及15 mm Hg)各时点,动脉血PaCO2逐渐升高,pH值逐渐下降,均明显高于或低于气腹前、0 mm Hg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 各时点0 mm Hg组及正常对照组 pH值及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间及各时点间血HCO3-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CO2气腹可引起颈动脉血流量增加,其机理可能与腹内压增高、CO2通过腹膜吸收导致PaCO2升高、pH降低、造成高碳酸血症等原因有关.
作者:查勇;陈训如;罗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的改变及其与胃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TM 法,对80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腺体组织中FN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进行检测.结果 FN免疫复合物呈棕黄色分布于胃腺体基底膜及周围的结缔组织间质中.正常组织基底膜中FN染色呈完整线性结构,结缔组织间质中FN染色呈规则的条纹状.胃癌组织基底膜FN的完整线性染色结构被不同程度破坏,结缔组织间质中FN染色加深,形状不规则.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较正常组织均升高(P<0.01, P<0.05).胃癌结缔组织间质中FN表达与VEGF表达和MVD均存在正相关性(P<0.01, P<0.05); 而胃癌组织基底膜FN线性染色缺损程度与VEGF表达和MVD均无相关性(P>0.05, P>0.05).结论胃癌结缔组织间质中FN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其微血管形成和发展过程关系密切,FN与VEGF在胃癌微血管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协同和促进关系.
作者:焦作义;刘博;李晋;王振侠;徐明清;杨家印;王文涛;严律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对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ER阳性)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雌二醇(estradiol, E2)和10 μmol/L浓度的TAM作用于MCF-7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用1×10-12 mol/L的 E2开始刺激MCF-7细胞生长,到1×10-9 mol/L时细胞生长达到平台期.10 μmol/L的TAM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生长,不同浓度的E2可以影响TAM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当E2浓度达到1×10-8 mol/L 时,TAM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弱.结论 E2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肿瘤细胞周围E2的浓度可以影响TAM的疗效.
作者:韩明强;黄韬;田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报道乳管镜在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的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对169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和随访.结果发现乳管炎7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或导管内癌9例,未见异常19例.随访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或导管内癌的乳管镜诊断率分别为89.8%(44/49)、55.6%(5/9).仅1例检查后第2天出现患侧乳房疼痛及轻度潮红,口服抗生素3 d后痊愈.结论乳管镜检查是惟一可直视下诊断乳头溢液的检查方法,它直接、安全、有效、准确性较高,是乳头溢液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吕青;曾翠芳;韩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发生于大动脉的外科疾病主要是真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等动脉扩张病.早在1684年,Moore将一段金属丝导入腹主动脉瘤腔内,希望促发瘤内血栓形成.这是人类的首次大动脉腔内治疗尝试,而其真正的发展仅仅是近20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动脉瘤腔内隔绝系统的实验研究,到1990年,Parodi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国内,笔者于1997年率先开展了该手术[1],并在此后迅速推广应用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
作者:景在平;冯翔;冯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脏备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了78例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与肝功不全关系密切的危险因子.结果术后发生肝功不全影响大的因素依次为: 肝性脑病(EN)、血浆吲哚氰绿潴留试验(ICGR15 min)及门静脉充血指数(PCI)等,而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门静脉内径(dp)、门静脉流速(Vp)及门静脉流量(Qp)等因素,在多元回归中所占比例不大.结论综合分析术前患者临床指标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价肝硬变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手术风险及术后转归.
作者:杨建国;李奇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开腹手术后,由于腹膜自然修复作用,几乎都要发生局部粘连,轻者引起腹部不适,重者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本实验研究比较了羧甲基纤维素和几丁糖预防腹部术后腹膜粘连的效果.
作者:吴立格;于金海;葛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至2004年9月期间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中转开腹外,余 9例均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平均手术时间(70.2±18.3) min (60~1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3±12.6) ml (15~50 ml),平均住院时间(6.5±1.6) d (5~8 d).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 h开始下床活动,48 h内恢复胃肠功能.术后无一例使用止痛剂.全组手术无病灶遗漏,无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安全、经济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海军;潘凯;谢友龙;夏利刚;陈小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4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例SAP患者中, FAP患者17例,其中3 d内手术的4例均治愈 ,延期手术4例与非手术治疗的9例均死亡. 结论主要根据SAP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B超检查或APACHE Ⅱ评分短期大幅增高即可诊断FAP. 一旦确诊,应当机立断,力争手术治疗. 血液滤过或使用大剂量激素可能为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创造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宜尽量简单有效,开腹手术和经腹腔镜辅助下的腹腔灌洗术引流效果较好,局麻下下腹切口减压引流效果差.手术前后应加强器官功能的监护和支持.
作者:罗静;姚欣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32例甲状腺良性疾病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80~180 min,平均130 min,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甲状腺腺瘤12例,甲状腺结节20例.本组发生脂肪液化2例,一过性声音嘶哑1例,无甲状旁腺损伤.术后2~3 d 拔除引流管,住院时间2~5 d,平均3.5 d.结论采用腔镜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行,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孙铁为;孙士波;吴德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胞嘧啶脱氨酶(CD)融合基因在动物体内对人胆管癌的杀瘤作用.方法构建人胆管癌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按排序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每只裸鼠腋部瘤体内注入不含自杀基因的腺病毒液0.1 ml,CD基因组、tk基因组和HSV-tk/CD融合基因组,在每只裸鼠腋部瘤体内分别注入CD基因、tk基因及HSV-tk/CD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液0.1 ml.注射后24 h每只裸鼠腹腔内注射5-氟胞嘧啶(5-flurocytosine, 5-FC)和丙氧鸟苷(ganciclovir, GCV),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 CD基因组、tk基因组及HSV-tk/CD融合基因组肿瘤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率分别为41.2%、55.7%和70.7%,P均<0.05; 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肿瘤生长良好,细胞分裂相多见; 其余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坏死,这种现象以HSV-tk/CD融合基因组为明显.结论 HSV-tk/CD融合自杀基因在胆管癌细胞体内也具有较强的杀瘤活性,但作用不够彻底,可能与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BSE)的效应强度有关.
作者:李梅生;梁力建;黄洁夫;胡文洁;甄作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3年期间收治的178例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B超检查均发现甲状腺内实性或囊实性结节,其中结节内伴微钙化灶者50例(28.1%),B超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告值为78.1%.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162例,诊断甲状腺癌144例,阳性率为88.9%.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为34.3%(61/178),甲状腺癌局部或患侧叶切除术后行二次以上手术者30例,残癌率为43.3%(13/30).结论声音嘶哑及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结节内微钙化灶对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亦可作为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的指征之一.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是确诊甲状腺癌的佳方法.患叶+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作者:张立阳;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4例自发性大肠穿孔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78岁,平均5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0~72 h,平均29 h.均有慢性便秘史,均突发脐周和左中下腹痛,并逐渐蔓延至全腹,伴腹胀,有腹膜刺激征和中毒性休克.腹部X片示: 膈下游离气体.术前诊断为空腔脏器穿孔,行剖腹探查,术中见乙状结肠破裂3例,腹膜返折上直肠破裂1例.4例穿孔处组织病检均为炎性改变.4例均行剖腹探查,明确为大肠自发性穿孔后,彻底清除腹腔内肠内容物和脓液,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反复冲洗干净.2例行穿孔修补和Hartmann's术,2例行穿孔结肠切除和Hartmann's术.就诊时间晚,呈重度休克,未切除穿孔结肠的1例死亡; 另3例恢复良好.
作者:赵雄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尼美舒利组、二甲亚砜(DMSO)对照组及不接种细胞的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COX-2高表达)及HCT-116(COX-2低表达)增殖的抑制效应; 采用改良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尼美舒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16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对HT-29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HCT-116细胞;尼美舒利抑制了HT-29细胞的MMP-2表达,而对HCT-116细胞MMP-2的表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尼美舒利可明显抑制COX-2高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增殖和生长,提示尼美舒利可能通过抑制COX-2活性而降低细胞MMP-2的表达.
作者:刘伟;安杰;张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初步分析BAG-3在胰腺癌抗凋亡及产生耐药特性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术前化疗与未化疗患者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中BAG-3的表达水平; 通过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MIACaPa-2、 PANC-1及SW1990 3株细胞在化疗药物(5-FU 50 μg/ml、 MMC 0.5 μg/ml及E-ADM 1.5 μg/ml)作用18 h后BAG-3蛋白表达的差异. 结果术前化疗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BAG-3呈中强度阳性表达者的比率与术前未化疗患者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药物处理后18 h,3株胰腺癌细胞中BAG-3的表达水平与未经化疗药物处理的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疗可使胰腺癌细胞中BAG-3的表达升高,BAG-3的上调可能与胰腺癌对化疗产生耐药相关.
作者:廖泉;赵玉沛;孔令燕;吴巍巍;陈革;吴元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0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13 840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手术13 840例,完成13 653例(98.6%),其中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治疗162例.中转开腹187例(1.4%).术后近期共发生各类并发症115例(0.8%),其中胆管损伤3例.术后共11 352例获得随访,手术远期效果优良率达90.0%以上.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痛苦少、恢复快等优关键是严格把握治疗原则,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黎前德;杨培;王东;罗华;王宁;赵平武;孙新一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功能Ⅱ级患者在低气腹压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能性.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间收治的18例心功能Ⅱ级患者行低气腹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心功能Ⅱ级患者中17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1例中转开腹.结论心功能Ⅱ级患者行低气腹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
作者:赵国良;张英豪;薄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