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PM与AFNI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与比较

黎才源;马树华;王兆新;胡治国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统计参数图, 功能神经影像分析
摘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脑功能研究方面应用广泛.目前用于fMRI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软件很多,以统计参数图(SPM)与功能神经影像分析(AFNI)软件应用为广泛.本文就SPM和AFNI在fMRI中的应用及二者间的差异作一综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利用散斑追踪原理检测高强度聚焦超声所致凝固性坏死

    目的 探讨利用散斑追踪法检测凝固性坏死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散斑追踪原理选择相关系数作为评估参数,对比治疗前后靶区声像图的相似程度,并检测凝固性坏死的情况.结果 共进行辐射180个点,利用灰度处理软件判断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的正确率为65.60%,错误率为34.40%.以90 W为例,辐照后有凝固性坏死发生且有明显灰度变化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58,辐照后有凝固性坏死发生且无明显灰度变化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75.结论 散斑追踪法较利用强回声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方法更敏感,且当图像采集条件保持一致时有很高的稳定性,可能会成为检测凝固性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作者:钟珊珊;向军;李雁;冯玉洁;王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T、MRI诊断咀嚼肌间隙肿瘤

    目的 观察咀嚼肌间隙(MS)肿瘤的CT、MRI表现及继发肿瘤累及MS的途径.方法 57例MS肿瘤患者,2例接受CT检查,17例接受MR检查,38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回顾性分析57例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原发MS肿瘤,6例原发良性肿瘤边界清楚、相邻咀嚼肌和骨质受压,1例原发恶性肿瘤边界不清伴骨质破坏.50例继发肿瘤,14例颅底、眼眶肿瘤经眶下裂累及MS,7例泪腺腺样囊性癌、1例白血病破坏眼眶外壁侵犯MS,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跳跃性转移至MS,9例鼻腔、鼻窦、鼻咽肿瘤经蝶腭孔累及MS,15例上颌窦肿瘤、1例鼻腔筛窦肿瘤破坏上颌窦后壁侵犯MS,1例翼腭窝肿瘤直接侵犯MS.20例继发良性肿瘤多边界清楚、咀嚼肌受压或萎缩、相邻骨质受压,30例继发恶性肿瘤多边界不清、上颌窦后间隙消失、翼突骨质破坏.结论 CT和MRI能清晰显示MS肿瘤的形态、边界、范围、相邻结构的异常改变,对原发肿瘤的诊断、继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晓丽;王振常;鲜军舫;杨本涛;张征宇;王永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数字X线胸片肺结节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与PACS的整合应用

    计算机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在影像学科的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 CAD)技术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前沿技术[1-2].PACS系统和医用CAD系统的整合及应用未来将是医院影像科的发展方向.笔者就我院CAD系统在PACS中的整合及应用进行了初步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田心;马大庆;徐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b值的选择

    目的 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外胆管癌的显示能力,确定肝外胆管癌DWI的较佳b值;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行DWI (b=100、300、500、800、1000 s/mm2) 和常规MRI.测量肿瘤的ADC值,计算多b值扩散成像和T2WI图像中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病理分级,比较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例肝外胆管癌由DWI检出,DWI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度为92.00%.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的SNR和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逐渐下降,而肿瘤的SIR逐渐升高.b值为800 s/mm2时DWI图像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肿瘤的SIR和SNR均高于T2WI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高,肿瘤ADC值逐渐变小.结论 b=800 s/mm2是肝外胆管癌扩散加权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得到良好显示的肝外胆管癌DWI图像;病灶ADC值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小.

    作者:崔兴宇;任克;孙文阁;李延亮;戚喜勋;李兆峰;王永峰;徐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辐照人血白蛋白微球与腺相关病毒感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促进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EGFP)感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价值.方法 HRPE细胞隔孔接种于24孔板中(2×105/孔),加入微球与rAAV2-EGFP的混合液,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超声辐照.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阳性细胞比例,并且评估不同辐照条件对细胞增殖有无影响.结果 在声强1.0 W/cm2,辐照持续时间60 s,微泡细胞比值60∶1的条件下,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组EGFP阳性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01),MTS染色细胞生存率大于90%.结论 超声辐照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能够安全地提高rAAV2-EGFP对人RPE细胞的感染效率.

    作者:李红丽;杜联芳;王慧萍;顾青;陈霞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血管环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血管环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图像融合技术,评价图像质量能否满足诊断要求以及图像重组的可行性.结果 32例患者的扫描图像均能够进行三维重组,重组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血管解剖.MPR、VR重建图像直观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空间关系,MinIP及气管V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气道形态及发育状况,图像融合技术可直观显示血管环与气管、食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清晰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与气管、食管间的毗邻关系,是检查血管环的有效手段.

    作者:崔燕海;杨向太;黄美萍;梁长虹;刘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婴儿型多囊肾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婴儿型多囊肾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型多囊肾(IPCKD)患儿的肾脏超声表现,并与分泌性尿路造影及肝、肾功能相对照.结果 IPCKD超声表现为肾脏弥漫性增大,皮、髓质界限显示不清,肾实质内可见广泛成簇的强回声,弥漫性分布,后伴彗星尾,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肝脏纤维化或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且肝、脾肿大程度及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肾功能受损程度成反比.肝功能基本正常.分泌性尿路造影均显示对比剂在髓质的囊肿中滞留,呈不规则斑纹或条状影像;滞留在集合管内产生放射状影像,肾盂肾盏轻度受压变窄.结论 超声结合分泌性尿路造影有助于确诊IPCKD.

    作者:孙建霞;于新凯;梁会泽;李翠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及鼻咽部NKTCL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鼻腔病变为主者21例,其中14例鼻中隔受累,6例伴有鼻咽和(或)口咽受侵,2例软腭受侵.鼻腔病变者10例,鼻腔肿块呈铸型,肿块增强后密度同肌肉相仿;1例上腭受侵者及2例后鼻孔受累者病变密度不均可见气泡影.咽淋巴环为主者7例,5例显示增厚的咽壁管腔面毛糙、不光滑,1例显示表面气泡影.鼻腔病变为主者14例合并鼻旁窦窦腔透光度降低,6例鼻前庭皮肤受侵犯,12例显示骨质侵蚀破坏.28例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鼻及鼻咽部NKTCL 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作者:齐丽萍;单军;唐磊;孙应实;张晓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SPM与AFNI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与比较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脑功能研究方面应用广泛.目前用于fMRI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软件很多,以统计参数图(SPM)与功能神经影像分析(AFNI)软件应用为广泛.本文就SPM和AFNI在fMRI中的应用及二者间的差异作一综述.

    作者:黎才源;马树华;王兆新;胡治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的超声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探讨其好发部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择经超声诊断的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患者102例,病变小腿134条.对小腿后部、后侧部进行横切及纵切扫查.统计肌间静脉曲张发生的部位,比较比目鱼肌及腓肠肌内肌间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测量并比较肌间曲张静脉的内径和长度.结果 134条肌间静脉曲张的小腿中,肌间静脉曲张发生于比目鱼肌内者129条,占96.27%;发生于腓肠肌内者11条,占8.21%.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内曲张的肌间静脉内径分别为(8.11±3.02)mm及(6.95±1.73)mm(P<0.05).结论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易发于比目鱼肌,与其解剖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

    作者:郭宝生;任卫东;杨军;喻晓娜;杨华;高树熹;刘守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为TIA患者40例进行头颈联合64-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头颈部血管病变显示情况.以DSA为金标准,计算64-SCTA检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并比较64-S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结果.结果 40例TIA患者有440支血管得到评价,64-SCTA对TIA患者头颈血管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12%、98.52%和98.19%,64-SCTA及DSA对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798);64-SCTA目测法对血管狭窄率的评估与DSA具有较高的符合率(31/32,96.88%).结论 头颈联合64-SCTA对TIA患者头颈血管病变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对TIA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钟井松;沈海林;丁乙;林千早;夏学平;王虹;李辉;杨益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评价内镜导水管成形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

    目的 利用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评价内镜导水管成形术治疗导水管狭窄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对12例原发性单纯导水管狭窄患儿内镜导水管成形术前及术后行常规头颅MR扫描及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利用流动分析软件对导水管脑脊液流动进行定性评估及定量测量.结果 12例患儿术前均可见导水管狭窄,2例术前导水管可见少量脑脊液通过, 10例术前导水管无脑脊液通过.11例术后导水管可见脑脊液搏动性流动,其峰值流速及峰值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大,1例术后导水管狭窄未解除,导水管仍无脑脊液通过.结论 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显示内镜导水管成形术是治疗导水管狭窄尤其是膜性或短节段狭窄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劲松;金延方;岳云龙;刘洪亮;尹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6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双侧乳腺检查,并采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对超声评价BI-RADS 3~5级的62例患者(共79个病灶)对照组织病理学分析不同BI-RADS分级乳腺病变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并探讨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关系.结果 79个病灶中,BI-RADS 3级29个,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22个(75.86%),恶性7个(24.14%);BI-RADS 4级23个,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3个(13.04%),恶性20个(86.96%);BI-RADS 5级27个,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为0(0),恶性27个(100%).应用BI-RADS分级标准进行评价,BI-RADS分级3~5级乳腺病灶在边缘、边界、后方回声、周围组织改变、钙化、病变内有无血管、血流阻力指数及有无特殊病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石健;王彬;刘荫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转移在治疗纤维化病变中的应用

    纤维化病变是组织器官受到损伤、炎症长期刺激的结果.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为纤维化病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转移作为一种新的基因转移手段,在肾、腹膜、肝等组织器官纤维化病变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纤维化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江珍珍;夏国园;熊中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RI评价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肝移植瘤的疗效

    目的 探讨MRI评价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肝移植瘤疗效的价值.方法 用中药无蹼壁虎提取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成分,制作成卵磷脂脂质体.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12天后肿瘤生长至0.5~1.5 cm.将16只荷瘤兔随机分为活性成分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射壁虎活性成分0.3 mg/kg和0.9%生理盐水10 ml/kg,每天1次,持续用药12天.于用药前1天及用药后第3、7、12天行MR检查,测量肿瘤体积并观察T1WI、T2WI的信号特征,用药第12天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活性成分组于用药第3天肿瘤组织内信号开始不均匀,出现片状长T1长T2信号;而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信号尚均匀,无明显长T1长T2信号.用药第7天,生理盐水组肿瘤内部也可见长T1长T2信号.用药第7、12天MRI测量肿瘤体积,活性成分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天MRI和病理测量的肿瘤体积分别为(4.74±1.67)cm3和(5.48±1.09)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较高相关性 (r=0.87,P=0.0222).结论 MRI能准确、无创性反映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程鑫;戴生;张仕状;王滨;杨奎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特点

    目的 评价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的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患儿的颅脑MRI资料,其中4例有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4例有单体素MR波谱(MRS),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7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双侧脑白质异常及双侧颞叶的皮层下囊肿,6例伴有皮质脊髓束异常,4例伴有小脑白质异常.7例灰质均未受累.MRS显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胆碱波峰存在,NAA峰正常或轻度降低,未见明显乳酸峰.DWI显示双侧脑白质呈弥漫低信号,未见明显高信号病灶.结论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郭雪梅;谢晟;肖江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评价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突出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突出与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0例临床诊断骨关节炎患者,共71个有症状膝关节(骨关节炎组).另选择年龄匹配的10名无膝关节症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共15个膝关节.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均接受高频超声及X线平片检查,超声观察内侧半月板突出的程度;同时对所有膝关节平片进行KL评分,并将内侧半月板突出程度同KL评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骨关节炎组71个膝关节中,高频超声检出52个膝关节存在内侧半月板突出,其中轻度突出17个,中度突出24个,重度突出11个.骨关节炎组所有X线检查均有异常,其中12个膝关节KL评分为1;26个为2;21个为3,12个为4.对照组中,高频超声检出3个膝关节有内侧半月板突出,均为轻度突出;其中2个KL评分为1,其余X线表现正常.内侧半月板突出的发生率骨关节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23,P<0.001).内侧半月板突出程度同KL评分存在线性相关(χ2=27.01,P<0.001).结论 内侧半月板突出是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超声表现中的一个重要征象,并与骨关节炎的平片分级相关.

    作者:朱瑾;赵建;张文云;李石玲;郭智萍;马晓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机制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检测二尖瓣乳头肌(MVPM)的同步性,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二尖瓣反流(MR)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伴MR接受CRT治疗的25例心力衰竭患者,术前3天和术后7天在CRT开启和关闭状态下进行超声检查,测量MR大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MRA/LAA)、左心室整体重构参数、局部重构参数及二尖瓣形态参数;STE测量左心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所在心肌节段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差(TAPM-PPM),并探讨以上参数与MR的关系.结果 术后MRA/LAA显著减小,左心室整体和局部重构参数及二尖瓣形态参数均改善,TAPM-PPM缩短;而CRT关闭后这些作用消失.TAPM-PPM是MR减少的有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RT可即刻减少MR,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二尖瓣乳头肌同步性有关.STE能准确检测MVPM同步性.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刘爽;于波;李秀云;姜小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RI诊断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

    目的 分析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以星形细胞瘤(14例)为主,其次为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1WI均呈稍低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呈等信号,少突-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等及稍低信号;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2WI均呈稍高信号,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稍高及高信号;增强扫描室管膜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度至明显强化,少突-星形细胞瘤中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轻至中度强化,室管膜下瘤轻度强化.结论 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在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丽艳;钱银锋;刘斌;余永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疗效

    目的 评价3.0T MR表观弥散系数(ADC)检测射频消融治疗后肝细胞癌(HCC)变化的价值,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检测HCC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病理改变的价值.方法 40例HCC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接受3.0T MR DWI检查,b值为600 s/mm2,测量、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ADC值.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坏死区ADC值明显降低,2个月、6个月时射频消融中心坏死区ADC值高于治疗后3~7天;3~7天与2个月、6个月时坏死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个月与6个月时坏死组织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时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可用于鉴别射频消融治疗HCC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作者:刘于宝;梁长虹;张忠林;王秋实;谢淑飞;余元新;刘再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