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梅;谢晟;肖江喜
目的 观察咀嚼肌间隙(MS)肿瘤的CT、MRI表现及继发肿瘤累及MS的途径.方法 57例MS肿瘤患者,2例接受CT检查,17例接受MR检查,38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回顾性分析57例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原发MS肿瘤,6例原发良性肿瘤边界清楚、相邻咀嚼肌和骨质受压,1例原发恶性肿瘤边界不清伴骨质破坏.50例继发肿瘤,14例颅底、眼眶肿瘤经眶下裂累及MS,7例泪腺腺样囊性癌、1例白血病破坏眼眶外壁侵犯MS,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跳跃性转移至MS,9例鼻腔、鼻窦、鼻咽肿瘤经蝶腭孔累及MS,15例上颌窦肿瘤、1例鼻腔筛窦肿瘤破坏上颌窦后壁侵犯MS,1例翼腭窝肿瘤直接侵犯MS.20例继发良性肿瘤多边界清楚、咀嚼肌受压或萎缩、相邻骨质受压,30例继发恶性肿瘤多边界不清、上颌窦后间隙消失、翼突骨质破坏.结论 CT和MRI能清晰显示MS肿瘤的形态、边界、范围、相邻结构的异常改变,对原发肿瘤的诊断、继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晓丽;王振常;鲜军舫;杨本涛;张征宇;王永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GE 16层螺旋CT高级肺分析软件(ALA)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CT扫描50例SPN患者后,经ALAsingle处理获得SPN的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图像.对患者行2次或2次以上随访复查,经ALAmulti计算获得SPN倍增时间(DT).结果 VR图像对SPN形态、棘突的显示优于MPR图像(P<0.05);对毛刺以及与血管关系的显示,MPR图像更清晰(P<0.05).恶性和体积增大的良性SPN,其DT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400天为阈值,其判断良恶性的敏感度为88.24%,特异度为83.33%.结论 ALA软件能够获得病灶的MPR和VR图像,通过计算DT反应SPN生长特点,综合分析SPN的良恶性.
作者:侯乔;余聪;舒建;罗银灯;郭大静;赵建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评价内镜导水管成形术治疗导水管狭窄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对12例原发性单纯导水管狭窄患儿内镜导水管成形术前及术后行常规头颅MR扫描及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利用流动分析软件对导水管脑脊液流动进行定性评估及定量测量.结果 12例患儿术前均可见导水管狭窄,2例术前导水管可见少量脑脊液通过, 10例术前导水管无脑脊液通过.11例术后导水管可见脑脊液搏动性流动,其峰值流速及峰值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大,1例术后导水管狭窄未解除,导水管仍无脑脊液通过.结论 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显示内镜导水管成形术是治疗导水管狭窄尤其是膜性或短节段狭窄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劲松;金延方;岳云龙;刘洪亮;尹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制一种医用诊断X线球管焦点性能检测装置(简称检测装置).方法 根据国际IEC60336:2005标准要求,自主研制具有X线焦点中心线定位及进行焦点狭缝照相、针孔照相和星卡照相的检测装置,并对其进行焦点性能检测应用研究.结果 检测装置能对X线焦点中心线进行定量调节定位,焦点中心线定位调节次数一般为2~3次,并可获得国际IEC60336:2005标准要求的焦点狭缝像、针孔像和星卡像.结论 研制的检测装置焦点中心线定位精度高、功能全、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作者:李祥林;李建平;秦东京;李泽洪;殷志杰;宋少娟;李月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检测二尖瓣乳头肌(MVPM)的同步性,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二尖瓣反流(MR)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伴MR接受CRT治疗的25例心力衰竭患者,术前3天和术后7天在CRT开启和关闭状态下进行超声检查,测量MR大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MRA/LAA)、左心室整体重构参数、局部重构参数及二尖瓣形态参数;STE测量左心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所在心肌节段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差(TAPM-PPM),并探讨以上参数与MR的关系.结果 术后MRA/LAA显著减小,左心室整体和局部重构参数及二尖瓣形态参数均改善,TAPM-PPM缩短;而CRT关闭后这些作用消失.TAPM-PPM是MR减少的有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RT可即刻减少MR,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二尖瓣乳头肌同步性有关.STE能准确检测MVPM同步性.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刘爽;于波;李秀云;姜小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血管环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图像融合技术,评价图像质量能否满足诊断要求以及图像重组的可行性.结果 32例患者的扫描图像均能够进行三维重组,重组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血管解剖.MPR、VR重建图像直观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空间关系,MinIP及气管V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气道形态及发育状况,图像融合技术可直观显示血管环与气管、食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清晰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与气管、食管间的毗邻关系,是检查血管环的有效手段.
作者:崔燕海;杨向太;黄美萍;梁长虹;刘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外胆管癌的显示能力,确定肝外胆管癌DWI的较佳b值;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行DWI (b=100、300、500、800、1000 s/mm2) 和常规MRI.测量肿瘤的ADC值,计算多b值扩散成像和T2WI图像中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病理分级,比较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例肝外胆管癌由DWI检出,DWI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度为92.00%.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的SNR和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逐渐下降,而肿瘤的SIR逐渐升高.b值为800 s/mm2时DWI图像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肿瘤的SIR和SNR均高于T2WI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高,肿瘤ADC值逐渐变小.结论 b=800 s/mm2是肝外胆管癌扩散加权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得到良好显示的肝外胆管癌DWI图像;病灶ADC值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小.
作者:崔兴宇;任克;孙文阁;李延亮;戚喜勋;李兆峰;王永峰;徐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性增厚对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66例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平扫时的结石密度、大小、部位和数目.根据静脉期增强扫描,以肝外胆管壁≥2 mm为增厚标准,分别评价结石密度、大小、数目及部位的构成比及其与管壁增厚的关系.结果 CT共发现不同密度结石57例,9例等密度结石未能识别.66例胆管结石患者中出现管壁增厚的构成比为84.85%(56/66),平均增厚(2.88±0.56)mm.其中等密度结石、非等密度结石出现管壁增厚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壁增厚与结石密度、部位和数目无相关性(P均>0.05),但与结石大小有相关性(P=0.001).56例管壁增厚者中,呈同心圆者87.50%(49/56),偏心圆者12.50%(7/56).管壁增厚出现在结石下方占62.50%(35/56);位于结石平面或上下方占17.86%(10/56),位于结石上方为8.93%(5/56),6例(6/56,10.71%)呈广泛管壁增厚,均为多枚结石所致.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时,多数在结石平面或其下方出现局限性同心圆样管壁增厚.CT平扫未见明确胆管结石而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出现此征象时,应考虑到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作者:张追阳;龚镭;王东;吴文娟;马建勇;高煜;费锡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EUS)的增强模式及其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检测出的95例患者104个甲状腺结节行CEUS检查,其中良性病灶53个,恶性病灶51个;囊性结节1个,囊实性结节41个,实性结节62个.采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脉冲反相谐波成像,静脉团注SonoVue 1.2 ml,观察时间≥3 min(MI 0.05~0.08).观察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灰阶内部回声结构和CEUS增强模式.结果 注入造影剂后,甲状腺结节呈现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环状增强和无增强4种表现.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增强模式总体上有差别(P<0.01).环状增强提示良性可能性大,敏感度83.02%,特异度94.12%,阳性预测值93.62%,阴性预测值84.21%,准确率88.46%.不均匀增强提示恶性可能大,敏感度88.24%,特异度92.45%,阳性预测值91.84%,阴性预测值89.09%,准确率90.38%.1个囊性结节为良性结节,表现为环状增强.对于囊实性结节和实性结节,环状增强诊断良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和94.12%,不均匀增强诊断恶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和92.50%.结论 CEUS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张波;姜玉新;戴晴;杨萌;高嫔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分的5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评价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状动脉节段,P组和R组冠状动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节段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00)mSv、(13.46±2.30)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较回顾性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无明显差异.
作者:覃杰;刘凌云;董云旭;朱康顺;郭宁;钱孝贤;吴震;单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 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 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 HU , 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 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作者:谢惠;吕发金;展群岭;李琦;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利用散斑追踪法检测凝固性坏死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散斑追踪原理选择相关系数作为评估参数,对比治疗前后靶区声像图的相似程度,并检测凝固性坏死的情况.结果 共进行辐射180个点,利用灰度处理软件判断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的正确率为65.60%,错误率为34.40%.以90 W为例,辐照后有凝固性坏死发生且有明显灰度变化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58,辐照后有凝固性坏死发生且无明显灰度变化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75.结论 散斑追踪法较利用强回声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方法更敏感,且当图像采集条件保持一致时有很高的稳定性,可能会成为检测凝固性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作者:钟珊珊;向军;李雁;冯玉洁;王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外伤后肢体软组织急性损伤的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03例外伤后3周内肢体肿胀、疼痛的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 103例患者中肌肉撕裂34例,肌腱断裂6例,关节腔积血19例,韧带损伤10例,肌间血肿17例,骨化性肌炎6例,异物11例.97例116处出现皮下组织增厚、肌肉水肿,回声紊乱.结论 高频超声可作为外伤后肢体软组织急性损伤后便捷的、可动态应用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胥萍;童明辉;鲁虹霞;吴杰燕;张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计算机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在影像学科的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 CAD)技术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前沿技术[1-2].PACS系统和医用CAD系统的整合及应用未来将是医院影像科的发展方向.笔者就我院CAD系统在PACS中的整合及应用进行了初步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田心;马大庆;徐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高分辨率MRI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及斜矢状位重建测量国人正常成年男性视神经长度的差异.方法 对500例无视力障碍的中国成年男性志愿者行全脑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采用Aquariusws软件重建轴位及斜矢状位MR图像,测量各段视神经长度,比较两种重建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及斜矢状位MRI均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的结构.轴位测量视神经全长为(43.58±3.41)mm,斜矢状位为(42.13±3.26)mm,轴位测量值大于斜矢状位(P<0.05).结论 高分辨率MRI可清晰显示视神经整体轮廓,准确测量视神经长度,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重建是测量视神经长度的佳方法之一.
作者:齐燕;陈楠;王星;杨方;张莉;彭光明;卓彦;陈霖;欧陕兴;李坤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的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患儿的颅脑MRI资料,其中4例有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4例有单体素MR波谱(MRS),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7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双侧脑白质异常及双侧颞叶的皮层下囊肿,6例伴有皮质脊髓束异常,4例伴有小脑白质异常.7例灰质均未受累.MRS显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胆碱波峰存在,NAA峰正常或轻度降低,未见明显乳酸峰.DWI显示双侧脑白质呈弥漫低信号,未见明显高信号病灶.结论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郭雪梅;谢晟;肖江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探讨其好发部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择经超声诊断的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患者102例,病变小腿134条.对小腿后部、后侧部进行横切及纵切扫查.统计肌间静脉曲张发生的部位,比较比目鱼肌及腓肠肌内肌间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测量并比较肌间曲张静脉的内径和长度.结果 134条肌间静脉曲张的小腿中,肌间静脉曲张发生于比目鱼肌内者129条,占96.27%;发生于腓肠肌内者11条,占8.21%.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内曲张的肌间静脉内径分别为(8.11±3.02)mm及(6.95±1.73)mm(P<0.05).结论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易发于比目鱼肌,与其解剖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
作者:郭宝生;任卫东;杨军;喻晓娜;杨华;高树熹;刘守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积水肾肾功能可复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4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1周组、3周组、5周组和7周组(每组n=12),每组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6)和梗阻组(Ob,n=6).梗阻组通过手术制成输尿管完全梗阻及积水肾模型,假手术组施行同样手术,但不结扎输尿管.分别于术前及各自的梗阻时间点接受MSCT灌注扫描和SPECT检查,测定左肾皮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和肾小球率过滤(GRF).解除梗阻2个月后再次复查.各阶段分别处死1只动物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①MSCT灌注扫描:不同时间段,假手术组术前、术后BF、BV、TT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后,随梗阻时间延长,BF、BV值逐渐降低,4组间梗阻解除前BF、BV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解除后,梗阻1周组BF、BV值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P>0.05);梗阻3周组BF、BV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解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5周组及梗阻7周组BF、BV值持续降低,与梗阻解除前、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后,梗阻1、3、5周组TTP值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延长(P<0.05),梗阻5周组与7周组间比较及各自与解除后比较均无变化(P均>0.05).②SPECT肾动态显像:不同时间段,假手术组术前、术后GR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及梗阻组术前、梗阻解除前及梗阻解除后各组GR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解除前1、3、5及7周组间GR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学结果:随梗阻时间延长,肾小管扩张越明显,肾纤维化程度逐渐渐加重.结论 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后,积水肾皮质BF、BV值分别下降志(312.21±26.35)ml/(100 g·min)、(10.76±5.37)ml/(100 g)时,肾功能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MSCT灌注成像能为术前肾功能恢复潜力评价提供有价值信息.
作者:贾鸿飞;亓卿燕;武志峰;许志高;郝新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MR图像建立肝血管三维模型和虚拟肝切除在肝切除手术方案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23例肝肿瘤患者肝脏静脉期MR图像重建肝血管三维模型,以任意角度显示肝脏、肿瘤及肝静脉、门静脉系统.在保证余肝充分门静脉供血及静脉回流的前提下行虚拟肝切除,计算拟切除肝体积及余肝体积,据此制定肝肿瘤切除手术方案并实施手术.结果 23例肝三维模型均可详细显示肝肿瘤及其血管解剖关系,虚拟肝切除评估肿瘤均可被切除.15例患者接受常规肝切除术,8例因肝右下静脉、肝中静脉变异或剥离肝中静脉而改变手术方案.23例肝肿瘤被完整切除,1例发生胆瘘,无肝功能衰竭病例.结论 肝肿瘤与血管MRI三维重建模型及虚拟肝切除术可用于指导肝肿瘤切除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俊旗;孟志华;陈振松;黄从云;潘高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以星形细胞瘤(14例)为主,其次为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1WI均呈稍低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呈等信号,少突-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等及稍低信号;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2WI均呈稍高信号,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稍高及高信号;增强扫描室管膜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度至明显强化,少突-星形细胞瘤中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轻至中度强化,室管膜下瘤轻度强化.结论 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在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丽艳;钱银锋;刘斌;余永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