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芳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rhGH组18例,从术后第1天开始,rhGH组皮下注射rhGH,8 U/d,连续7 d,与此同时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都给予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到能进食、水为止.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 d、7 d及14 d测定患者的生化全套、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并观察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术后4 drhGH组体重开始增加,术后7 d,对照组体重也开始增加,但rhGH组比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术后7 d,rhGH组比对照组血糖升高(P<0.05).术后7 d,rhGH组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比对照组升高(P<0.05);总胆汁酸、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肾功能以及电解质两组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
作者:党登峰;王彤;王琛;寇志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肠癌细胞内胃泌素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大肠癌组10例,正常对照组5例.两组术前抽取空腹血2 ml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胃泌素水平;取大肠癌组织和对照组胃窦粘膜及大肠粘膜分别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其胃泌素的表达;对表达阳性者采用免疫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大肠癌组血清胃泌素水平为(130.75±21.34)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63±12.26)pg/ml,P<0.05.10例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表达呈强阳性5例,阳性4例,弱阳性1例.对照组胃窦粘膜胃泌素表达均呈强阳性,大肠粘膜胃泌素表达均为阴性.免疫电镜超微结构观察:10例大肠癌细胞中均可见胃泌素颗粒,分布于癌细胞内不同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中及微绒毛膜表面.正常胃窦G细胞胞浆中可见低电子密度、呈空泡状、大小不等的胃泌素分泌颗粒.结论大肠癌细胞形成胃泌素分泌颗粒并释放胃泌素,解释了部分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的可能机理,并为采用胃泌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大肠癌提供又一理论根据.
作者:江春平;朱建伟;沈洪薰;陈玉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良性病例所占比例,分析其病变类型,探讨术前、术中诊断及其它治疗方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1年期间206例术前诊断为胰头或壶腹周围恶性肿瘤而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中,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者2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慢性胰腺炎14例,胰头囊腺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异位胰腺1例,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腺瘤4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2例.良性病变占整个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11.2%.结论在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良性病变中慢性胰腺炎占大多数.术中取活检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对这些良性病变可选择保守治疗或行较小的局部切除术.
作者:李波;郑本波;李敬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iles手术重建盆底腹膜困难时的处理对策.方法对Miles手术重建盆底腹膜困难的患者,根据其大网膜的解剖情况,将带血管蒂大网膜经左或右结肠旁沟放入骶前腔,利用大网膜去填塞骶前腔或修补盆底腹膜缺损.结果3例患者分别用带蒂大网膜加气囊填塞骶前腔、带蒂大网膜单纯填塞骶前腔、带蒂大网膜修补盆底腹膜等方法,减轻了缝合盆底腹膜时的张力,使盆底腹膜得以顺利重建.结论用带血管蒂大网膜填塞骶前腔或修补盆底腹膜缺损,可防止Miles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白练;左学鑫;简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拟定佳治疗方案,减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2~2001年收治的35例SAP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胰腺病理改变、治疗方式、并发症及其预后间的关系.结果①胰周积液者无死亡;②胰腺组织坏死伴感染时易发生胃肠瘘,创面开放和闭合引流与胃肠瘘的发生无明显关系(P>0.05);③4例胰周积液者有胰腺假性囊肿形成;④胰周积液无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者住院时间>49 d.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腹腔脓肿、肠瘘及胰瘘是SAP的主要并发症,可影响其预后.
作者:张新俊;莫一我;孙志为;王彦坤;金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科对近2年来收治的9例结肠癌梗阻患者行急诊扩大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52~73岁,平均62岁.均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其中6例既往有腹部隐痛史.
作者:王培红;周庆贤;薛刚;田伏洲;刘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体外诱导直肠癌HR8348细胞凋亡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与bcl-2、bcl-xl、bax及p53表达的关系.方法经5-FU处理HR8348细胞24 h后,用甲基绿-派若宁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R8348细胞中bcl-2、bcl-xl、bax和p53的表达.结果HR8348细胞经5-FU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FU作用不同时相bcl-2的表达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不同时相bcl-xl的表达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稍降低;而bax的表达评分结果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24 h、36 h的表达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53在5-FU组和对照组各时相均未见表达.结论5-FU具有诱导HR8348细胞凋亡的作用;5-FU可能通过上调bax的表达并改变bax/bcl-xl的比值而诱导HR8348细胞凋亡.
作者:季风存;程若川;康俊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86~2001年期间上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肛门排气正常.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见吻合口通畅.31例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治疗,不应盲目再次手术.
作者:陈海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受体-4(TRAIL-R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胰腺癌细胞抵抗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应用mRNA印迹法(North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性、定位分析TRAIL-R4在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RAIL-R4 mRNA和蛋白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呈弱表达或不表达,而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在胰腺癌细胞中TRAIL-R4蛋白呈强染色.结论TRAIL-R4表达水平在正常胰腺组织与胰腺癌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胰腺癌细胞中可能存在对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抵抗新机理.
作者:廖泉;郭俊超;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bcl-2、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bcl-2、p53和nm23基因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0例胃癌组织、37例不典型增生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bcl-2、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bcl-2蛋白在胃癌癌旁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18.1%和25.0%,其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8.2%,明显高于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48.5%,P<0.05).p5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明显低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86.2%(P<0.05).nm2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4.3%,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17.2%(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m23的表达阳性率为54.5%,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阳性率(85.7%,P<0.05).p53与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bcl-2、p53和nm23的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朱新勇;张同全;王福春;方驰华;马俊勋;张伟;曹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体外人结肠癌COLO-320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分别在有血清(血清组)和无血清(无血清组)条件下培养,以不同浓度的rhGH和(或)羟基喜树碱(CPT)培养COLO-320细胞,分别培养24 h、48 h及72 h,然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不同浓度的rhGH作用不同时间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P>0.05);单用CPT或rhGH联合CPT使用时对该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单用rhGH(P<0.01),但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条件下rhGH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生长既无促进作用,也无抑制作用,且不影响CPT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魏寿江;王崇树;王严庆;赵国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嵌顿性食管旁疝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4例嵌顿性食管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例急诊剖腹探查确诊,2例经胸部X线平片和CT检查确诊;4例均行经腹Hill胃背侧固定术,术后均无并发症,无疝复发.结论胸部X线平片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一旦获得诊断或高度怀疑,应及早手术治疗;经腹Hill胃背侧固定术式简单、可靠、复发率低,适合基层医院医生掌握.
作者:周楠;谢晓阳;陈科;李季;易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4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从入院第1天开始,每天静脉点滴乌司他丁10万单位+生理盐水100 ml,每8 h 1次,连续用药6 d,观察患者的临床指标判断疗效,并在入院时以及术后第1、3、5、7天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结果多发伤患者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ALT、AST、BUN及Scr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TNF-α水平逐渐降低,对照组维持在较高水平;IL-2、IL-6及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有治疗作用,并能减轻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有保护和改善肝、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赵英萍;李超;廖琼;张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40年来,胰腺移植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都获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中心(IPTR)记录,全球已实施了18 900余例胰腺移植(截至2002年10月),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近14 000例),约90%为胰肾联合移植(SPK).
作者:黄东胜;徐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5例新鲜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MRP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MRP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对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MRP mRNA与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00%(11/25)和45.00%(27/60),均以中、低表达为主,明显高于癌周肝组织中MRP mRNA和MRP蛋白的表达阳性率[28.00%(7/25)、26.67%(16/60)],P<0.05;5例复发性肝癌的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呈增高的趋势.在RT-PCR检测的25例患者中,该两项指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肝细胞癌在体外对化疗药物5-FU、DDP、ADM、MMC及CTX的敏感性分别为(15.80±7.63)%、(18.45±9.59)%、(17.95±7.99)%、(16.60±8.69)%和(17.40±10.1 4)%.MRP蛋白表达阳性者对5-FU、ADM的敏感性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MRP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在肝癌内在性和获得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检测MRP基因表达有助于预测化疗反应和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
作者:姚辉华;刘忠;严律南;林琦远;刘智敏;权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以胰腺实质持续性破坏和纤维化等不可逆性的形态改变为其特征,并引起顽固性疼痛和(或)永久性功能丧失.迄今,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和疾病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各种治疗也仅限于疾病的并发症.
作者:刘续宝;张肇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过去10年,美国及欧洲的发病率已达到8/10万~12/10万,我国与其相近似.胰腺癌的治疗效果至今却难以令人满意,5年生存率无显著提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胰腺的位置深在,胰腺癌又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属于Ⅱ、Ⅲ、Ⅳ期肿瘤.
作者:葛春林;郭克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并分析目前胃癌外科手术中关于淋巴结清扫范围问题的不同观点及统一认识的方法和途径.方法对当前国内、外有关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研究报道及新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种族的差异及操作技术等原因,东、西方国家的学者之间,对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问题的看法至今未能达成共识.结论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广泛性的淋巴结清扫,但精确评估其作用是困难和复杂的,需要世界范围内的胃肠外科学者互相取长补短,加强合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终形成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
作者:程黎阳;钟世镇;黄宗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混合痔切除外剥内扎术术式的改进方法.方法应用该改进术式共治疗混合痔1 126例,切除混合痔2 489个,其中一次切除痔在3个以上乃至近环行切除仅留1 cm皮桥者450例,混合痔1 461个.结果术后创面渗血、疼痛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排便通畅,随访6个月,无一例出现肛门狭窄;创面愈合后疤痕较轻,外形美观,能大程度恢复原肛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结论该术式方法简单、实用,克服了传统手术的不足.
作者:刘全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