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les手术重建盆底腹膜困难时的处理对策(附3例报告)

白练;左学鑫;简斌

关键词:直肠肿瘤, 直肠切除术, 大网膜移植
摘要:目的探讨Miles手术重建盆底腹膜困难时的处理对策.方法对Miles手术重建盆底腹膜困难的患者,根据其大网膜的解剖情况,将带血管蒂大网膜经左或右结肠旁沟放入骶前腔,利用大网膜去填塞骶前腔或修补盆底腹膜缺损.结果3例患者分别用带蒂大网膜加气囊填塞骶前腔、带蒂大网膜单纯填塞骶前腔、带蒂大网膜修补盆底腹膜等方法,减轻了缝合盆底腹膜时的张力,使盆底腹膜得以顺利重建.结论用带血管蒂大网膜填塞骶前腔或修补盆底腹膜缺损,可防止Miles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门静脉高压症的联合术治疗

    目的交流断流术加脾肾分流术联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体会.方法对我院1994~2000年采用断流术加脾肾分流术联合治疗的1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获随访,除1例在术后15个月因肝癌死亡外,其余11例均健在,其中10例生活质量良好,并恢复原来工作,生存时间短15个月,长8年,中位生存时间4年.术后均无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结论应用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避免了单一断流术、分流术及脾切除术的缺点,具有术后再出血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及远期生存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作者:姚林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4】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诊扩大右半结肠切除在结肠癌梗阻患者中的应用

    我科对近2年来收治的9例结肠癌梗阻患者行急诊扩大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52~73岁,平均62岁.均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其中6例既往有腹部隐痛史.

    作者:王培红;周庆贤;薛刚;田伏洲;刘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嵌顿性食管旁疝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嵌顿性食管旁疝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4例嵌顿性食管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例急诊剖腹探查确诊,2例经胸部X线平片和CT检查确诊;4例均行经腹Hill胃背侧固定术,术后均无并发症,无疝复发.结论胸部X线平片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一旦获得诊断或高度怀疑,应及早手术治疗;经腹Hill胃背侧固定术式简单、可靠、复发率低,适合基层医院医生掌握.

    作者:周楠;谢晓阳;陈科;李季;易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体外人结肠癌COLO-320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体外人结肠癌COLO-320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分别在有血清(血清组)和无血清(无血清组)条件下培养,以不同浓度的rhGH和(或)羟基喜树碱(CPT)培养COLO-320细胞,分别培养24 h、48 h及72 h,然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不同浓度的rhGH作用不同时间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P>0.05);单用CPT或rhGH联合CPT使用时对该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单用rhGH(P<0.01),但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条件下rhGH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生长既无促进作用,也无抑制作用,且不影响CPT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魏寿江;王崇树;王严庆;赵国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肾联合移植的指征和现状

    近40年来,胰腺移植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都获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中心(IPTR)记录,全球已实施了18 900余例胰腺移植(截至2002年10月),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近14 000例),约90%为胰肾联合移植(SPK).

    作者:黄东胜;徐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生长激素在高龄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高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患者46例,分为rhGH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29)两组,术后均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组应用rhGH,8 u皮下注射1次/天,共7 d,于术后观察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rhGH治疗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疲劳综合征也明显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rhGH在高龄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早期应用,可改善氮平衡,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可改善高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凌瑞;李纪鹏;张洪伟;王岭;王为忠;陈冬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源性脾静脉阻塞侧支循环的螺旋CT表现

    目的探讨胰源性脾静脉阻塞所致侧支循环的通路和相应侧支血管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33例伴有脾静脉受累的胰腺疾病患者(胰腺癌28例,急性胰腺炎3例,慢性胰腺炎2例)的CT和临床资料,结合解剖学基础,观察和分析上腹部肝外门静脉系统情况,特别是脾周和胃周区域.结果在脾门胃底之间、胃大弯侧均可见静脉血管增多、增粗.孤立性脾静脉阻塞,胃短静脉(86%)、胃冠状静脉(79%)、胃网膜静脉(79%)和胃结肠干(57%)是常见的增粗血管;而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还可见到结肠右上静脉(37%)、结肠中静脉(37%)和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21%)曲张.结论脾门胃底区的胃短静脉→胃底静脉丛→胃冠状静脉和胃大弯侧的胃网膜静脉→胃结肠干→肠系膜上静脉是脾静脉阻塞后主要的两个侧支血液回流通道,它们在胰腺癌术前分期和评估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苾;宋彬;陈卫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2】影响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因素有哪些?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p53、bcl-2和nm23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bcl-2、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bcl-2、p53和nm23基因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0例胃癌组织、37例不典型增生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bcl-2、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bcl-2蛋白在胃癌癌旁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18.1%和25.0%,其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8.2%,明显高于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48.5%,P<0.05).p5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明显低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86.2%(P<0.05).nm2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4.3%,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17.2%(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m23的表达阳性率为54.5%,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阳性率(85.7%,P<0.05).p53与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bcl-2、p53和nm23的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朱新勇;张同全;王福春;方驰华;马俊勋;张伟;曹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提高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重症血友病甲行同种异体异位脾移植治疗手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结果5例中发生术后出血性并发症2例,其中脾门小血管及腹膜后出血各1例.术后5例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术后5 d内1例,5~10 d 3例,10 d以上1例;本组有4例多次发生排斥反应.感染性并发症2例,其中切口感染1例,腹膜后感染1例.除1例手术后38 d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突然死亡外,其余4例经及时诊治均存活至今.结论脾移植术后并发症若能及时、正确地诊断与治疗,对取得良好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铁民;姜洪池;乔海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术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后用臀大肌瓣与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的疗效及其在肿瘤局部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34例中下段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后,利用自体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会阴肛门成形,以代替切除的括约肌,使患者仍保持术后由会阴部排便.结果手术成功30例,失败4例.按患者术后排便感觉、排便次数及排便预感等主观感觉划分,术后效果优者10例(33.3%),良者16例(53.3%),差者4例(13.3%).术后随访6个月~6年,其控制大便优良率为76.7%(23/30),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3年为82.4%(28/34),5年为58.8%(20/34).结论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术术式对部分患者,特别是不愿意行腹壁人工肛门的直肠癌患者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荣;王红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rhGH组18例,从术后第1天开始,rhGH组皮下注射rhGH,8 U/d,连续7 d,与此同时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都给予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到能进食、水为止.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 d、7 d及14 d测定患者的生化全套、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并观察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术后4 drhGH组体重开始增加,术后7 d,对照组体重也开始增加,但rhGH组比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术后7 d,rhGH组比对照组血糖升高(P<0.05).术后7 d,rhGH组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比对照组升高(P<0.05);总胆汁酸、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肾功能以及电解质两组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

    作者:党登峰;王彤;王琛;寇志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螺纹管在左半结肠梗阻造瘘术中的应用

    目的报告螺纹管在左半结肠梗阻造瘘术中的应用以及术后护理的体会.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36例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患者行急诊梗阻近端结肠螺纹管造瘘,并与同期施行的20例结肠造瘘一期外翻成形做比较.结果结肠螺纹管单腔造瘘术操作简单,术后患者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未发生切口感染.而一期外翻成形者有3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左半结肠梗阻术中行螺纹管造瘘是一种简单、经济、省时、低污染、减压效果好、护理方便的手术方法.

    作者:薛刚;周庆贤;王培红;田伏洲;刘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以胰腺实质持续性破坏和纤维化等不可逆性的形态改变为其特征,并引起顽固性疼痛和(或)永久性功能丧失.迄今,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和疾病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各种治疗也仅限于疾病的并发症.

    作者:刘续宝;张肇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受体-4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受体-4(TRAIL-R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胰腺癌细胞抵抗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应用mRNA印迹法(North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性、定位分析TRAIL-R4在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RAIL-R4 mRNA和蛋白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呈弱表达或不表达,而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在胰腺癌细胞中TRAIL-R4蛋白呈强染色.结论TRAIL-R4表达水平在正常胰腺组织与胰腺癌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胰腺癌细胞中可能存在对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抵抗新机理.

    作者:廖泉;郭俊超;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Miles手术重建盆底腹膜困难时的处理对策(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Miles手术重建盆底腹膜困难时的处理对策.方法对Miles手术重建盆底腹膜困难的患者,根据其大网膜的解剖情况,将带血管蒂大网膜经左或右结肠旁沟放入骶前腔,利用大网膜去填塞骶前腔或修补盆底腹膜缺损.结果3例患者分别用带蒂大网膜加气囊填塞骶前腔、带蒂大网膜单纯填塞骶前腔、带蒂大网膜修补盆底腹膜等方法,减轻了缝合盆底腹膜时的张力,使盆底腹膜得以顺利重建.结论用带血管蒂大网膜填塞骶前腔或修补盆底腹膜缺损,可防止Miles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白练;左学鑫;简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多发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4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从入院第1天开始,每天静脉点滴乌司他丁10万单位+生理盐水100 ml,每8 h 1次,连续用药6 d,观察患者的临床指标判断疗效,并在入院时以及术后第1、3、5、7天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结果多发伤患者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ALT、AST、BUN及Scr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TNF-α水平逐渐降低,对照组维持在较高水平;IL-2、IL-6及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有治疗作用,并能减轻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有保护和改善肝、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赵英萍;李超;廖琼;张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遗传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进展

    目的探讨遗传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及其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对近年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遗传性胰腺炎是胰腺炎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有80%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被认为是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所致,此类患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结论有关遗传性胰腺炎的研究取得了进展,这些研究为认识遗传性胰腺炎这一医学难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刘续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之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拟定佳治疗方案,减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2~2001年收治的35例SAP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胰腺病理改变、治疗方式、并发症及其预后间的关系.结果①胰周积液者无死亡;②胰腺组织坏死伴感染时易发生胃肠瘘,创面开放和闭合引流与胃肠瘘的发生无明显关系(P>0.05);③4例胰周积液者有胰腺假性囊肿形成;④胰周积液无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者住院时间>49 d.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腹腔脓肿、肠瘘及胰瘘是SAP的主要并发症,可影响其预后.

    作者:张新俊;莫一我;孙志为;王彦坤;金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