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果
近年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过去10年,美国及欧洲的发病率已达到8/10万~12/10万,我国与其相近似.胰腺癌的治疗效果至今却难以令人满意,5年生存率无显著提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胰腺的位置深在,胰腺癌又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属于Ⅱ、Ⅲ、Ⅳ期肿瘤.
作者:葛春林;郭克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4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从入院第1天开始,每天静脉点滴乌司他丁10万单位+生理盐水100 ml,每8 h 1次,连续用药6 d,观察患者的临床指标判断疗效,并在入院时以及术后第1、3、5、7天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结果多发伤患者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ALT、AST、BUN及Scr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TNF-α水平逐渐降低,对照组维持在较高水平;IL-2、IL-6及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有治疗作用,并能减轻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有保护和改善肝、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赵英萍;李超;廖琼;张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混合痔切除外剥内扎术术式的改进方法.方法应用该改进术式共治疗混合痔1 126例,切除混合痔2 489个,其中一次切除痔在3个以上乃至近环行切除仅留1 cm皮桥者450例,混合痔1 461个.结果术后创面渗血、疼痛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排便通畅,随访6个月,无一例出现肛门狭窄;创面愈合后疤痕较轻,外形美观,能大程度恢复原肛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结论该术式方法简单、实用,克服了传统手术的不足.
作者:刘全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并分析目前胃癌外科手术中关于淋巴结清扫范围问题的不同观点及统一认识的方法和途径.方法对当前国内、外有关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研究报道及新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种族的差异及操作技术等原因,东、西方国家的学者之间,对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问题的看法至今未能达成共识.结论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广泛性的淋巴结清扫,但精确评估其作用是困难和复杂的,需要世界范围内的胃肠外科学者互相取长补短,加强合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终形成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
作者:程黎阳;钟世镇;黄宗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手术在低位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7~2002年间,应用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的24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判断.结果直肠绒毛状腺瘤14例,绒毛状腺瘤癌变7例,直肠类癌3例,经5个月~6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骶尾入路手术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等优点,是治疗低位直肠肿瘤的较好方法.
作者:简志祥;侯宝华;区金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据推测至201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预计将超过3.5亿,其中5%~10%的患者将因糖尿病晚期出现的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末梢病变等并发症而直接影响生命,因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课题仍然困扰着广大医务工作者.
作者:徐泽宽;苗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的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炎症病变,终将导致胰腺结构破坏和内、外分泌功能的丧失.病程通常呈反复发作性,表现为复发性腹痛或慢性无痛综合征.
作者:赵玉沛;李秉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胃手术后胆石症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该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我院近10年共收治了18例(胃手术前B超证实均无肝胆结石),男16例,女2例,年龄33~75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并溃疡穿孔3例),胃溃疡5例,胃癌2例.
作者:潘延涌;李静;韩淑芬;陈本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嵌顿性食管旁疝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4例嵌顿性食管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例急诊剖腹探查确诊,2例经胸部X线平片和CT检查确诊;4例均行经腹Hill胃背侧固定术,术后均无并发症,无疝复发.结论胸部X线平片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一旦获得诊断或高度怀疑,应及早手术治疗;经腹Hill胃背侧固定术式简单、可靠、复发率低,适合基层医院医生掌握.
作者:周楠;谢晓阳;陈科;李季;易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CT表现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方法回顾CT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文献.结果CT增强扫描早期判断胰腺坏死的检测率为90%,而对发病4 d后评价胰腺坏死的敏感性几乎为100%,急性胰腺炎CT严重度指数与胰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和急性胰腺炎死亡率有极好的相关性.结论CT增强扫描能显示胰腺坏死、评价炎性过程的范围和发现局部并发症,是综合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作者:宋彬;徐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改良方法.方法对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时采用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包绕空肠浆肌鞘,以达捆绑之目的.8例中行桥袢空肠造瘘5例,胆总管造口T管引流3例,并观察其术后5 d内每天平均引流液量.结果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胰瘘、胆瘘发生;5 d内每天平均引流液量除第1天胆总管造口低于空肠造瘘外,其余4 d每天平均引流液量均明显高于空肠造瘘;1例空肠造瘘者术后第8天继发胰腺残端出血,经电灼后止血.结论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包绕空肠浆肌鞘完全可以代替粗线环绕空肠结扎,并使整个空肠浆肌鞘与胰腺紧贴,更利于胰肠间愈合;空肠造瘘或胆总管造口对桥袢空肠均有减压引流的作用,但T管引流更简单、有效、省时.
作者:吴诚义;任国胜;竺东长;孙治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高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患者46例,分为rhGH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29)两组,术后均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组应用rhGH,8 u皮下注射1次/天,共7 d,于术后观察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rhGH治疗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疲劳综合征也明显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rhGH在高龄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早期应用,可改善氮平衡,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可改善高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凌瑞;李纪鹏;张洪伟;王岭;王为忠;陈冬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新方法.方法将59例SAP患者根据是否行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给药而分成两组:LAI组为体外药盒置入区域动脉灌注的SAP患者,共30例;对照组为经外周静脉给药的SAP患者,共29例.比较两者的临床指标.结果LAI组在缓解腹痛、恢复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全身感染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使Ⅱ级SAP患者的死亡率从66.67%降至35.71%.结论采用体外药盒置人胰腺区域动脉持续灌注,是早期治疗SAP的新方法.
作者:张抒;罗静;姚欣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60岁.因卵巢癌于1996年7月在我院行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阑尾切除并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病理诊断为低分化卵巢浆液细胞乳头状癌,术后行联合化疗,定期随访,效果满意.于2003年5月来我院复查,B超检查示脾脏有一2.5 cm×2.5 cm×5 cm大占位病变.故行剖腹探查及脾切除术,术中探查腹腔未见转移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孤立性转移性浆液细胞乳头状腺癌,系卵巢癌脾转移.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0 d后痊愈出院.
作者:余建中;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以胰腺实质持续性破坏和纤维化等不可逆性的形态改变为其特征,并引起顽固性疼痛和(或)永久性功能丧失.迄今,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和疾病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各种治疗也仅限于疾病的并发症.
作者:刘续宝;张肇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86~2001年期间上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肛门排气正常.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见吻合口通畅.31例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治疗,不应盲目再次手术.
作者:陈海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遗传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及其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对近年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遗传性胰腺炎是胰腺炎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有80%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被认为是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所致,此类患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结论有关遗传性胰腺炎的研究取得了进展,这些研究为认识遗传性胰腺炎这一医学难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刘续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近8年病理确诊的16例异位胰腺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男8例,女8例,年龄1~74岁,平均37.5岁.异位胰腺分布部位:空肠5例,十二指肠4例,胃2例,胆总管2例,胆囊、纵膈和后腹膜各1例.术前仅1例确诊,5例误诊,1O例漏诊.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异位胰腺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无特异性,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无论有无症状,均以早期手术治疗为宜,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周玲;李波;胡建昆;陈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受体-4(TRAIL-R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胰腺癌细胞抵抗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应用mRNA印迹法(North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性、定位分析TRAIL-R4在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RAIL-R4 mRNA和蛋白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呈弱表达或不表达,而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在胰腺癌细胞中TRAIL-R4蛋白呈强染色.结论TRAIL-R4表达水平在正常胰腺组织与胰腺癌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胰腺癌细胞中可能存在对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抵抗新机理.
作者:廖泉;郭俊超;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