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延涌;李静;韩淑芬;陈本文
目的探讨遗传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及其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对近年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遗传性胰腺炎是胰腺炎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有80%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被认为是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所致,此类患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结论有关遗传性胰腺炎的研究取得了进展,这些研究为认识遗传性胰腺炎这一医学难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刘续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bcl-2、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bcl-2、p53和nm23基因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0例胃癌组织、37例不典型增生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bcl-2、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bcl-2蛋白在胃癌癌旁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18.1%和25.0%,其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8.2%,明显高于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48.5%,P<0.05).p5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明显低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86.2%(P<0.05).nm2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4.3%,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17.2%(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m23的表达阳性率为54.5%,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阳性率(85.7%,P<0.05).p53与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bcl-2、p53和nm23的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朱新勇;张同全;王福春;方驰华;马俊勋;张伟;曹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利用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痔出血及痔脱出.方法373例痔出血患者按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02例,年龄36~76岁,其中单纯内痔79例(一期28例,二期33例,三期18例),混合痔123例;对照组171例,其中单纯内痔64例(一期32例,二期28例,三期4例),混合痔107例.痔脱出患者56例,未设对照组.痔出血患者实验组及痔脱出患者进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常规肠腔内消毒后,将特制的铜针刺入出血及脱出的痔核,深约8~15 mm,按照设置好的参数用铜离子电化学治疗仪进行治疗4 min 40 s,以同一方法逐一治疗各个痔核.对照组使用痔疮宁栓及九华膏治疗.结果痔出血实验组治愈率为98.0%,显效率为1.5%,有效率为0.5%,无效率为0.对照组治愈率为11.1%,显效率为24.6%,有效率为28.1%,无效率为36.3%.两组比较实验组疗效好于对照组(U=44.6,P<0.001).痔脱出治愈率为48.2%,显效率为33.9%,有效率为17.9%.治疗中患者无明显疼痛感,治疗后4 h可恢复工作.结论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痔出血优于痔疮宁栓及九华膏,前者可以有效地治疗痔疮出血和痔脱出,避免了激光、注射等方法的不安全因素,简便、安全,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李东冰;常宝志;黄莚庭;王长顺;谢向东;刘申;吴佐周;王立勇;陈希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5例新鲜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MRP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MRP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对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MRP mRNA与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00%(11/25)和45.00%(27/60),均以中、低表达为主,明显高于癌周肝组织中MRP mRNA和MRP蛋白的表达阳性率[28.00%(7/25)、26.67%(16/60)],P<0.05;5例复发性肝癌的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呈增高的趋势.在RT-PCR检测的25例患者中,该两项指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肝细胞癌在体外对化疗药物5-FU、DDP、ADM、MMC及CTX的敏感性分别为(15.80±7.63)%、(18.45±9.59)%、(17.95±7.99)%、(16.60±8.69)%和(17.40±10.1 4)%.MRP蛋白表达阳性者对5-FU、ADM的敏感性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MRP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在肝癌内在性和获得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检测MRP基因表达有助于预测化疗反应和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
作者:姚辉华;刘忠;严律南;林琦远;刘智敏;权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后用臀大肌瓣与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的疗效及其在肿瘤局部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34例中下段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后,利用自体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会阴肛门成形,以代替切除的括约肌,使患者仍保持术后由会阴部排便.结果手术成功30例,失败4例.按患者术后排便感觉、排便次数及排便预感等主观感觉划分,术后效果优者10例(33.3%),良者16例(53.3%),差者4例(13.3%).术后随访6个月~6年,其控制大便优良率为76.7%(23/30),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3年为82.4%(28/34),5年为58.8%(20/34).结论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术术式对部分患者,特别是不愿意行腹壁人工肛门的直肠癌患者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荣;王红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良性病例所占比例,分析其病变类型,探讨术前、术中诊断及其它治疗方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1年期间206例术前诊断为胰头或壶腹周围恶性肿瘤而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中,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者2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慢性胰腺炎14例,胰头囊腺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异位胰腺1例,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腺瘤4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2例.良性病变占整个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11.2%.结论在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良性病变中慢性胰腺炎占大多数.术中取活检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对这些良性病变可选择保守治疗或行较小的局部切除术.
作者:李波;郑本波;李敬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科对近2年来收治的9例结肠癌梗阻患者行急诊扩大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52~73岁,平均62岁.均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其中6例既往有腹部隐痛史.
作者:王培红;周庆贤;薛刚;田伏洲;刘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新方法.方法将59例SAP患者根据是否行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给药而分成两组:LAI组为体外药盒置入区域动脉灌注的SAP患者,共30例;对照组为经外周静脉给药的SAP患者,共29例.比较两者的临床指标.结果LAI组在缓解腹痛、恢复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全身感染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使Ⅱ级SAP患者的死亡率从66.67%降至35.71%.结论采用体外药盒置人胰腺区域动脉持续灌注,是早期治疗SAP的新方法.
作者:张抒;罗静;姚欣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各类模型的特点.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各模型的制作方法、特点及适合研究各种慢性胰腺炎的佳模型.结果饮食、胰管结扎、蛙皮素、二丁基二氯化物(DBTC)、动脉注射微球、动脉结扎及胰管注射等方法可诱导不同的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饮食法诱发自发性慢性胰腺炎,胰管结扎法和胰管注射法诱导慢性阻塞性胰腺炎,蛙皮素诱导复发性慢性胰腺炎,动脉注射微球和动脉结扎诱导慢性活动性胰腺炎.结论不同的方法均可诱导慢性胰腺炎模型,但各具特点.
作者:陈启龙;温浩;李国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体外诱导直肠癌HR8348细胞凋亡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与bcl-2、bcl-xl、bax及p53表达的关系.方法经5-FU处理HR8348细胞24 h后,用甲基绿-派若宁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R8348细胞中bcl-2、bcl-xl、bax和p53的表达.结果HR8348细胞经5-FU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FU作用不同时相bcl-2的表达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不同时相bcl-xl的表达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稍降低;而bax的表达评分结果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24 h、36 h的表达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53在5-FU组和对照组各时相均未见表达.结论5-FU具有诱导HR8348细胞凋亡的作用;5-FU可能通过上调bax的表达并改变bax/bcl-xl的比值而诱导HR8348细胞凋亡.
作者:季风存;程若川;康俊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肠癌细胞内胃泌素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大肠癌组10例,正常对照组5例.两组术前抽取空腹血2 ml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胃泌素水平;取大肠癌组织和对照组胃窦粘膜及大肠粘膜分别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其胃泌素的表达;对表达阳性者采用免疫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大肠癌组血清胃泌素水平为(130.75±21.34)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63±12.26)pg/ml,P<0.05.10例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表达呈强阳性5例,阳性4例,弱阳性1例.对照组胃窦粘膜胃泌素表达均呈强阳性,大肠粘膜胃泌素表达均为阴性.免疫电镜超微结构观察:10例大肠癌细胞中均可见胃泌素颗粒,分布于癌细胞内不同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中及微绒毛膜表面.正常胃窦G细胞胞浆中可见低电子密度、呈空泡状、大小不等的胃泌素分泌颗粒.结论大肠癌细胞形成胃泌素分泌颗粒并释放胃泌素,解释了部分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的可能机理,并为采用胃泌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大肠癌提供又一理论根据.
作者:江春平;朱建伟;沈洪薰;陈玉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86~2001年期间上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肛门排气正常.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见吻合口通畅.31例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治疗,不应盲目再次手术.
作者:陈海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rhGH组18例,从术后第1天开始,rhGH组皮下注射rhGH,8 U/d,连续7 d,与此同时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都给予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到能进食、水为止.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 d、7 d及14 d测定患者的生化全套、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并观察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术后4 drhGH组体重开始增加,术后7 d,对照组体重也开始增加,但rhGH组比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术后7 d,rhGH组比对照组血糖升高(P<0.05).术后7 d,rhGH组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比对照组升高(P<0.05);总胆汁酸、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肾功能以及电解质两组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
作者:党登峰;王彤;王琛;寇志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过去10年,美国及欧洲的发病率已达到8/10万~12/10万,我国与其相近似.胰腺癌的治疗效果至今却难以令人满意,5年生存率无显著提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胰腺的位置深在,胰腺癌又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属于Ⅱ、Ⅲ、Ⅳ期肿瘤.
作者:葛春林;郭克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4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从入院第1天开始,每天静脉点滴乌司他丁10万单位+生理盐水100 ml,每8 h 1次,连续用药6 d,观察患者的临床指标判断疗效,并在入院时以及术后第1、3、5、7天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结果多发伤患者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ALT、AST、BUN及Scr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TNF-α水平逐渐降低,对照组维持在较高水平;IL-2、IL-6及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有治疗作用,并能减轻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有保护和改善肝、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赵英萍;李超;廖琼;张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个人电脑及自行开发的软件对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及其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对46例行原位肝移植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术后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切除的受体实测肝体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6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用本方法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983.33±206.11)cm3,同组实测平均肝脏体积为(904.93±209.56)cm3,二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69,P<0.01),本方法测定值的平均误差为8.66%.正常对照组用本方法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1 287.00±96.18)cm3,与其身高、体重和体表面积之间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45、0.833和0.932,P<0.01).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体积与Child-Pugh分级有关,C级患者肝脏体积明显小于B级者;也与血浆白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96,P<0.01),与总胆红素水平(r=-0.493,P<0.01)及凝血酶原时间(r=-0.517,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ALT值(r=0.206,P>0.05)、门静脉压力(r=-0.093,P=0.539)及门体自然分流指数(r=0.044,P=0.769)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运用该方法对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准确性较高.肝脏体积大小与肝功能有密切关系,肝脏体积可较敏感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状况.
作者:王茂春;冷希圣;彭吉润;朱继业;杜如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段,如处理不当,可造成胆囊管残留过长,甚至遗留结石,出现类似胆囊炎的症状,使部分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1年4月共收治23例胆囊残株炎患者,其中19例再次手术治疗,现就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俊;黄卫;张昌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主要原因有人为因素、胆管解剖变异、局部病理因素等.胆管一旦损伤,如果首次处理不当,则可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各种类型的胆管损伤应采取不同方法及早处理,对胆漏、腹腔感染较重者先行胆道及腹腔引流术,3个月后再作胆道重建或修复术,手术方法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理想.结论提高医生对胆管损伤的警觉性,术中细致地解剖和规范的操作,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王德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