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术

王荣;王红军

关键词:直肠癌, 肛门成形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后用臀大肌瓣与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的疗效及其在肿瘤局部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34例中下段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后,利用自体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会阴肛门成形,以代替切除的括约肌,使患者仍保持术后由会阴部排便.结果手术成功30例,失败4例.按患者术后排便感觉、排便次数及排便预感等主观感觉划分,术后效果优者10例(33.3%),良者16例(53.3%),差者4例(13.3%).术后随访6个月~6年,其控制大便优良率为76.7%(23/30),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3年为82.4%(28/34),5年为58.8%(20/34).结论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术术式对部分患者,特别是不愿意行腹壁人工肛门的直肠癌患者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改良(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改良方法.方法对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时采用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包绕空肠浆肌鞘,以达捆绑之目的.8例中行桥袢空肠造瘘5例,胆总管造口T管引流3例,并观察其术后5 d内每天平均引流液量.结果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胰瘘、胆瘘发生;5 d内每天平均引流液量除第1天胆总管造口低于空肠造瘘外,其余4 d每天平均引流液量均明显高于空肠造瘘;1例空肠造瘘者术后第8天继发胰腺残端出血,经电灼后止血.结论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包绕空肠浆肌鞘完全可以代替粗线环绕空肠结扎,并使整个空肠浆肌鞘与胰腺紧贴,更利于胰肠间愈合;空肠造瘘或胆总管造口对桥袢空肠均有减压引流的作用,但T管引流更简单、有效、省时.

    作者:吴诚义;任国胜;竺东长;孙治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rhGH组18例,从术后第1天开始,rhGH组皮下注射rhGH,8 U/d,连续7 d,与此同时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都给予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到能进食、水为止.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 d、7 d及14 d测定患者的生化全套、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并观察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术后4 drhGH组体重开始增加,术后7 d,对照组体重也开始增加,但rhGH组比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术后7 d,rhGH组比对照组血糖升高(P<0.05).术后7 d,rhGH组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比对照组升高(P<0.05);总胆汁酸、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肾功能以及电解质两组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术后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

    作者:党登峰;王彤;王琛;寇志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遗传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进展

    目的探讨遗传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及其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对近年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遗传性胰腺炎是胰腺炎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有80%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被认为是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所致,此类患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结论有关遗传性胰腺炎的研究取得了进展,这些研究为认识遗传性胰腺炎这一医学难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刘续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5-氟尿嘧啶诱导直肠癌HR8348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体外诱导直肠癌HR8348细胞凋亡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与bcl-2、bcl-xl、bax及p53表达的关系.方法经5-FU处理HR8348细胞24 h后,用甲基绿-派若宁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R8348细胞中bcl-2、bcl-xl、bax和p53的表达.结果HR8348细胞经5-FU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FU作用不同时相bcl-2的表达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不同时相bcl-xl的表达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稍降低;而bax的表达评分结果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24 h、36 h的表达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53在5-FU组和对照组各时相均未见表达.结论5-FU具有诱导HR8348细胞凋亡的作用;5-FU可能通过上调bax的表达并改变bax/bcl-xl的比值而诱导HR8348细胞凋亡.

    作者:季风存;程若川;康俊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技术改进

    目的探讨混合痔切除外剥内扎术术式的改进方法.方法应用该改进术式共治疗混合痔1 126例,切除混合痔2 489个,其中一次切除痔在3个以上乃至近环行切除仅留1 cm皮桥者450例,混合痔1 461个.结果术后创面渗血、疼痛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排便通畅,随访6个月,无一例出现肛门狭窄;创面愈合后疤痕较轻,外形美观,能大程度恢复原肛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结论该术式方法简单、实用,克服了传统手术的不足.

    作者:刘全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肾联合移植的指征和现状

    近40年来,胰腺移植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都获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中心(IPTR)记录,全球已实施了18 900余例胰腺移植(截至2002年10月),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近14 000例),约90%为胰肾联合移植(SPK).

    作者:黄东胜;徐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C)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效果。方法18例重症胆囊炎的老年患者接受了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置管引流。结果所有患者穿刺置管成功,无一例发生并发症,且症状及体征均于术后24~48 h明显改善。结论PC是一种微创、有效、廉价、可靠的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方法。

    作者:张峰;林红军;王学浩;范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p53、bcl-2和nm23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bcl-2、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bcl-2、p53和nm23基因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0例胃癌组织、37例不典型增生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bcl-2、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bcl-2蛋白在胃癌癌旁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18.1%和25.0%,其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8.2%,明显高于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48.5%,P<0.05).p5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明显低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86.2%(P<0.05).nm23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4.3%,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17.2%(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m23的表达阳性率为54.5%,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阳性率(85.7%,P<0.05).p53与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bcl-2、p53和nm23的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朱新勇;张同全;王福春;方驰华;马俊勋;张伟;曹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受体-4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受体-4(TRAIL-R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胰腺癌细胞抵抗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应用mRNA印迹法(North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性、定位分析TRAIL-R4在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RAIL-R4 mRNA和蛋白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呈弱表达或不表达,而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在胰腺癌细胞中TRAIL-R4蛋白呈强染色.结论TRAIL-R4表达水平在正常胰腺组织与胰腺癌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胰腺癌细胞中可能存在对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抵抗新机理.

    作者:廖泉;郭俊超;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关系及诊治现状与展望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的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炎症病变,终将导致胰腺结构破坏和内、外分泌功能的丧失.病程通常呈反复发作性,表现为复发性腹痛或慢性无痛综合征.

    作者:赵玉沛;李秉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部刀刺伤诊治体会(附147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部刀刺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47例腹部刀刺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7例患者中,腹腔脏器从伤口脱出43例,其中大网膜脱出39例,小肠脱出1例,胃脱出1例,结肠脱出2例.伴失血性休克28例.全组病例中行剖腹探查手术139例,伤口清创缝合8例;治愈145例,死亡2例.结论腹部刀刺伤合并休克,有大网膜及腹腔脏器外脱,腹痛伴腹膜炎体征,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均是手术指征.臀部刀刺伤要警惕损伤腹腔脏器.合并胸部伤或发生胸腹联合伤时,除有心脏大血管损伤外,原则上应先剖腹,术前置胸腔引流观察胸腔出血、漏气情况,改善呼吸.

    作者:吴建平;许政文;贺鳌;全信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5例新鲜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MRP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MRP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对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MRP mRNA与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00%(11/25)和45.00%(27/60),均以中、低表达为主,明显高于癌周肝组织中MRP mRNA和MRP蛋白的表达阳性率[28.00%(7/25)、26.67%(16/60)],P<0.05;5例复发性肝癌的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呈增高的趋势.在RT-PCR检测的25例患者中,该两项指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肝细胞癌在体外对化疗药物5-FU、DDP、ADM、MMC及CTX的敏感性分别为(15.80±7.63)%、(18.45±9.59)%、(17.95±7.99)%、(16.60±8.69)%和(17.40±10.1 4)%.MRP蛋白表达阳性者对5-FU、ADM的敏感性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MRP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在肝癌内在性和获得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检测MRP基因表达有助于预测化疗反应和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

    作者:姚辉华;刘忠;严律南;林琦远;刘智敏;权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卵巢癌脾转移1例报告

    患者,女,60岁.因卵巢癌于1996年7月在我院行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阑尾切除并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病理诊断为低分化卵巢浆液细胞乳头状癌,术后行联合化疗,定期随访,效果满意.于2003年5月来我院复查,B超检查示脾脏有一2.5 cm×2.5 cm×5 cm大占位病变.故行剖腹探查及脾切除术,术中探查腹腔未见转移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孤立性转移性浆液细胞乳头状腺癌,系卵巢癌脾转移.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0 d后痊愈出院.

    作者:余建中;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胆囊残株炎23例诊治体会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段,如处理不当,可造成胆囊管残留过长,甚至遗留结石,出现类似胆囊炎的症状,使部分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1年4月共收治23例胆囊残株炎患者,其中19例再次手术治疗,现就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俊;黄卫;张昌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之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拟定佳治疗方案,减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2~2001年收治的35例SAP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胰腺病理改变、治疗方式、并发症及其预后间的关系.结果①胰周积液者无死亡;②胰腺组织坏死伴感染时易发生胃肠瘘,创面开放和闭合引流与胃肠瘘的发生无明显关系(P>0.05);③4例胰周积液者有胰腺假性囊肿形成;④胰周积液无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者住院时间>49 d.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腹腔脓肿、肠瘘及胰瘘是SAP的主要并发症,可影响其预后.

    作者:张新俊;莫一我;孙志为;王彦坤;金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体外药盒置入胰腺区域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新方法.方法将59例SAP患者根据是否行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给药而分成两组:LAI组为体外药盒置入区域动脉灌注的SAP患者,共30例;对照组为经外周静脉给药的SAP患者,共29例.比较两者的临床指标.结果LAI组在缓解腹痛、恢复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全身感染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使Ⅱ级SAP患者的死亡率从66.67%降至35.71%.结论采用体外药盒置人胰腺区域动脉持续灌注,是早期治疗SAP的新方法.

    作者:张抒;罗静;姚欣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的CT评价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CT表现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方法回顾CT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文献.结果CT增强扫描早期判断胰腺坏死的检测率为90%,而对发病4 d后评价胰腺坏死的敏感性几乎为100%,急性胰腺炎CT严重度指数与胰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和急性胰腺炎死亡率有极好的相关性.结论CT增强扫描能显示胰腺坏死、评价炎性过程的范围和发现局部并发症,是综合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作者:宋彬;徐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努力提高壶腹周围肿瘤的外科治疗技术水平

    胆总管在穿过十二指肠壁时与胰管汇合,汇合后略膨大,称Vater壶腹(简称壶腹).壶腹及其外周环绕的括约肌向十二指肠肠腔突出,使十二指肠粘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乳头.

    作者:彭淑牖;邓贵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以胰腺实质持续性破坏和纤维化等不可逆性的形态改变为其特征,并引起顽固性疼痛和(或)永久性功能丧失.迄今,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和疾病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各种治疗也仅限于疾病的并发症.

    作者:刘续宝;张肇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异位胰腺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近8年病理确诊的16例异位胰腺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男8例,女8例,年龄1~74岁,平均37.5岁.异位胰腺分布部位:空肠5例,十二指肠4例,胃2例,胆总管2例,胆囊、纵膈和后腹膜各1例.术前仅1例确诊,5例误诊,1O例漏诊.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异位胰腺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无特异性,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无论有无症状,均以早期手术治疗为宜,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周玲;李波;胡建昆;陈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