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中;李波
目的探讨胰源性脾静脉阻塞所致侧支循环的通路和相应侧支血管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33例伴有脾静脉受累的胰腺疾病患者(胰腺癌28例,急性胰腺炎3例,慢性胰腺炎2例)的CT和临床资料,结合解剖学基础,观察和分析上腹部肝外门静脉系统情况,特别是脾周和胃周区域.结果在脾门胃底之间、胃大弯侧均可见静脉血管增多、增粗.孤立性脾静脉阻塞,胃短静脉(86%)、胃冠状静脉(79%)、胃网膜静脉(79%)和胃结肠干(57%)是常见的增粗血管;而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还可见到结肠右上静脉(37%)、结肠中静脉(37%)和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21%)曲张.结论脾门胃底区的胃短静脉→胃底静脉丛→胃冠状静脉和胃大弯侧的胃网膜静脉→胃结肠干→肠系膜上静脉是脾静脉阻塞后主要的两个侧支血液回流通道,它们在胰腺癌术前分期和评估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苾;宋彬;陈卫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段,如处理不当,可造成胆囊管残留过长,甚至遗留结石,出现类似胆囊炎的症状,使部分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1年4月共收治23例胆囊残株炎患者,其中19例再次手术治疗,现就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俊;黄卫;张昌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后用臀大肌瓣与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的疗效及其在肿瘤局部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34例中下段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后,利用自体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会阴肛门成形,以代替切除的括约肌,使患者仍保持术后由会阴部排便.结果手术成功30例,失败4例.按患者术后排便感觉、排便次数及排便预感等主观感觉划分,术后效果优者10例(33.3%),良者16例(53.3%),差者4例(13.3%).术后随访6个月~6年,其控制大便优良率为76.7%(23/30),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3年为82.4%(28/34),5年为58.8%(20/34).结论臀大肌瓣加弹性金属环行肛门成形术术式对部分患者,特别是不愿意行腹壁人工肛门的直肠癌患者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荣;王红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手术在低位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7~2002年间,应用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的24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判断.结果直肠绒毛状腺瘤14例,绒毛状腺瘤癌变7例,直肠类癌3例,经5个月~6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骶尾入路手术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等优点,是治疗低位直肠肿瘤的较好方法.
作者:简志祥;侯宝华;区金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5例新鲜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MRP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MRP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对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MRP mRNA与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00%(11/25)和45.00%(27/60),均以中、低表达为主,明显高于癌周肝组织中MRP mRNA和MRP蛋白的表达阳性率[28.00%(7/25)、26.67%(16/60)],P<0.05;5例复发性肝癌的MRP蛋白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呈增高的趋势.在RT-PCR检测的25例患者中,该两项指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肝细胞癌在体外对化疗药物5-FU、DDP、ADM、MMC及CTX的敏感性分别为(15.80±7.63)%、(18.45±9.59)%、(17.95±7.99)%、(16.60±8.69)%和(17.40±10.1 4)%.MRP蛋白表达阳性者对5-FU、ADM的敏感性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MRP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在肝癌内在性和获得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检测MRP基因表达有助于预测化疗反应和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
作者:姚辉华;刘忠;严律南;林琦远;刘智敏;权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各类模型的特点.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各模型的制作方法、特点及适合研究各种慢性胰腺炎的佳模型.结果饮食、胰管结扎、蛙皮素、二丁基二氯化物(DBTC)、动脉注射微球、动脉结扎及胰管注射等方法可诱导不同的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饮食法诱发自发性慢性胰腺炎,胰管结扎法和胰管注射法诱导慢性阻塞性胰腺炎,蛙皮素诱导复发性慢性胰腺炎,动脉注射微球和动脉结扎诱导慢性活动性胰腺炎.结论不同的方法均可诱导慢性胰腺炎模型,但各具特点.
作者:陈启龙;温浩;李国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受体-4(TRAIL-R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胰腺癌细胞抵抗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应用mRNA印迹法(North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性、定位分析TRAIL-R4在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RAIL-R4 mRNA和蛋白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呈弱表达或不表达,而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在胰腺癌细胞中TRAIL-R4蛋白呈强染色.结论TRAIL-R4表达水平在正常胰腺组织与胰腺癌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胰腺癌细胞中可能存在对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抵抗新机理.
作者:廖泉;郭俊超;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混合痔切除外剥内扎术术式的改进方法.方法应用该改进术式共治疗混合痔1 126例,切除混合痔2 489个,其中一次切除痔在3个以上乃至近环行切除仅留1 cm皮桥者450例,混合痔1 461个.结果术后创面渗血、疼痛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排便通畅,随访6个月,无一例出现肛门狭窄;创面愈合后疤痕较轻,外形美观,能大程度恢复原肛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结论该术式方法简单、实用,克服了传统手术的不足.
作者:刘全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拟定佳治疗方案,减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2~2001年收治的35例SAP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胰腺病理改变、治疗方式、并发症及其预后间的关系.结果①胰周积液者无死亡;②胰腺组织坏死伴感染时易发生胃肠瘘,创面开放和闭合引流与胃肠瘘的发生无明显关系(P>0.05);③4例胰周积液者有胰腺假性囊肿形成;④胰周积液无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者住院时间>49 d.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腹腔脓肿、肠瘘及胰瘘是SAP的主要并发症,可影响其预后.
作者:张新俊;莫一我;孙志为;王彦坤;金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提高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重症血友病甲行同种异体异位脾移植治疗手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结果5例中发生术后出血性并发症2例,其中脾门小血管及腹膜后出血各1例.术后5例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术后5 d内1例,5~10 d 3例,10 d以上1例;本组有4例多次发生排斥反应.感染性并发症2例,其中切口感染1例,腹膜后感染1例.除1例手术后38 d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突然死亡外,其余4例经及时诊治均存活至今.结论脾移植术后并发症若能及时、正确地诊断与治疗,对取得良好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铁民;姜洪池;乔海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的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炎症病变,终将导致胰腺结构破坏和内、外分泌功能的丧失.病程通常呈反复发作性,表现为复发性腹痛或慢性无痛综合征.
作者:赵玉沛;李秉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近8年病理确诊的16例异位胰腺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男8例,女8例,年龄1~74岁,平均37.5岁.异位胰腺分布部位:空肠5例,十二指肠4例,胃2例,胆总管2例,胆囊、纵膈和后腹膜各1例.术前仅1例确诊,5例误诊,1O例漏诊.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异位胰腺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无特异性,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无论有无症状,均以早期手术治疗为宜,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周玲;李波;胡建昆;陈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改良方法.方法对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时采用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包绕空肠浆肌鞘,以达捆绑之目的.8例中行桥袢空肠造瘘5例,胆总管造口T管引流3例,并观察其术后5 d内每天平均引流液量.结果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胰瘘、胆瘘发生;5 d内每天平均引流液量除第1天胆总管造口低于空肠造瘘外,其余4 d每天平均引流液量均明显高于空肠造瘘;1例空肠造瘘者术后第8天继发胰腺残端出血,经电灼后止血.结论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包绕空肠浆肌鞘完全可以代替粗线环绕空肠结扎,并使整个空肠浆肌鞘与胰腺紧贴,更利于胰肠间愈合;空肠造瘘或胆总管造口对桥袢空肠均有减压引流的作用,但T管引流更简单、有效、省时.
作者:吴诚义;任国胜;竺东长;孙治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利用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痔出血及痔脱出.方法373例痔出血患者按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02例,年龄36~76岁,其中单纯内痔79例(一期28例,二期33例,三期18例),混合痔123例;对照组171例,其中单纯内痔64例(一期32例,二期28例,三期4例),混合痔107例.痔脱出患者56例,未设对照组.痔出血患者实验组及痔脱出患者进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常规肠腔内消毒后,将特制的铜针刺入出血及脱出的痔核,深约8~15 mm,按照设置好的参数用铜离子电化学治疗仪进行治疗4 min 40 s,以同一方法逐一治疗各个痔核.对照组使用痔疮宁栓及九华膏治疗.结果痔出血实验组治愈率为98.0%,显效率为1.5%,有效率为0.5%,无效率为0.对照组治愈率为11.1%,显效率为24.6%,有效率为28.1%,无效率为36.3%.两组比较实验组疗效好于对照组(U=44.6,P<0.001).痔脱出治愈率为48.2%,显效率为33.9%,有效率为17.9%.治疗中患者无明显疼痛感,治疗后4 h可恢复工作.结论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痔出血优于痔疮宁栓及九华膏,前者可以有效地治疗痔疮出血和痔脱出,避免了激光、注射等方法的不安全因素,简便、安全,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李东冰;常宝志;黄莚庭;王长顺;谢向东;刘申;吴佐周;王立勇;陈希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交流断流术加脾肾分流术联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体会.方法对我院1994~2000年采用断流术加脾肾分流术联合治疗的1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获随访,除1例在术后15个月因肝癌死亡外,其余11例均健在,其中10例生活质量良好,并恢复原来工作,生存时间短15个月,长8年,中位生存时间4年.术后均无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结论应用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避免了单一断流术、分流术及脾切除术的缺点,具有术后再出血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及远期生存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作者:姚林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主要原因有人为因素、胆管解剖变异、局部病理因素等.胆管一旦损伤,如果首次处理不当,则可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各种类型的胆管损伤应采取不同方法及早处理,对胆漏、腹腔感染较重者先行胆道及腹腔引流术,3个月后再作胆道重建或修复术,手术方法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理想.结论提高医生对胆管损伤的警觉性,术中细致地解剖和规范的操作,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王德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据推测至201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预计将超过3.5亿,其中5%~10%的患者将因糖尿病晚期出现的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末梢病变等并发症而直接影响生命,因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课题仍然困扰着广大医务工作者.
作者:徐泽宽;苗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4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从入院第1天开始,每天静脉点滴乌司他丁10万单位+生理盐水100 ml,每8 h 1次,连续用药6 d,观察患者的临床指标判断疗效,并在入院时以及术后第1、3、5、7天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结果多发伤患者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ALT、AST、BUN及Scr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血浆TNF-α水平逐渐降低,对照组维持在较高水平;IL-2、IL-6及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有治疗作用,并能减轻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有保护和改善肝、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赵英萍;李超;廖琼;张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体外人结肠癌COLO-320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分别在有血清(血清组)和无血清(无血清组)条件下培养,以不同浓度的rhGH和(或)羟基喜树碱(CPT)培养COLO-320细胞,分别培养24 h、48 h及72 h,然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不同浓度的rhGH作用不同时间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P>0.05);单用CPT或rhGH联合CPT使用时对该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单用rhGH(P<0.01),但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条件下rhGH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生长既无促进作用,也无抑制作用,且不影响CPT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魏寿江;王崇树;王严庆;赵国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