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吻合器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许世才;熊昌庆;周粼

关键词:双吻合器, 直肠癌
摘要:目的评价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分析38例应用双吻合器行结、直肠吻合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在使用双吻合器中闭合和吻合过程顺利、简捷,术后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率为2.6%,经肛门指法扩肛后即痊愈;局部复发2例,复发率为5.3%.结论双吻合器吻合法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选择.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80只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静脉移植组(对照组,n=40)和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组(激光组,n=40).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3 d、7 d、14 d及28 d取移植静脉段(每时相组各l0只)固定,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定其内膜厚度和管腔面积.结果术后第3 d,两组管腔横截面积及内膜平均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激光组术后第7 d、14 d、28 d内膜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激光组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可以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及VSMC的增生,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作者:郎晓讴;李军;马文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抑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并发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将8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20)、ANP组(n=22)、乳果糖组(n=22)及导泻加抗生素组(n=22).于光镜下观察肠粘膜损伤情况,并用镧作示踪剂观察肠粘膜通透性和肠粘膜细胞的渗透性;另切取胰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和抽取腹水作细菌培养.结果ANP组、乳果糖组和导泻加抗生素组细菌移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3组组间细菌移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果糖组和导泻加抗生素组能明显改善肠道屏障的病理变化,在光镜下ANP组、乳果糖组及导泻加抗生素组之间肠粘膜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果糖和导泻加抗菌治疗能减少细菌移位,保护肠粘膜,是防治ANP并发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力;侯明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胰腺癌诊断方法的一些进展

    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患者就诊时多为进展期,手术切除率特别是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较低,远期疗效不佳.

    作者:郭克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透明质酸羧甲基纤维素预防术后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

    腹膜损伤后,由于其自然修复作用,几乎都要发生局部粘连,轻者引起腹部不适,重者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给患者带来痛苦.本实验旨在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预防腹膜粘连的发生.

    作者:刘国辉;李有柱;赵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49例粘连性肠梗阻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2001年我科收治的149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49例均发生于腹腔手术后,主要症状是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体征为腹胀、肠型、肠鸣亢进、腹部压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140例,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18例,149例均确诊,其中不完全性肠梗阻112例,完全性肠梗阻37例.行非手术治疗123例,手术治疗26例,全组均治愈或好转.结论腹腔手术是形成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因素,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摄片检查,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对明确梗阻部位有较大帮助,也有一定治疗作用.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高,而完全性肠梗阻或出现肠绞窄时应积极手术,掌握手术时机十分重要.

    作者:潘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双吻合器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分析38例应用双吻合器行结、直肠吻合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在使用双吻合器中闭合和吻合过程顺利、简捷,术后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率为2.6%,经肛门指法扩肛后即痊愈;局部复发2例,复发率为5.3%.结论双吻合器吻合法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选择.

    作者:许世才;熊昌庆;周粼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链激酶预防肠粘连的动物实验研究

    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肠梗阻常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率高达90%[1],在引起肠梗阻的因素中约40%是由于术后肠粘连引起,因此探索能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的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刚;蒲永东;杨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DPC4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构建DPC4基因重组质粒以研究DPC4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RT-PCR技术扩增出野生型DPC4基因全长cDNA,然后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法将DPC4基因导入到人胰腺癌PC-3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可稳定表达DPC4的人胰腺癌细胞,观察DPC4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获得了野生型DPC4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DPC4,野生型DPC4的导入可引起胰腺癌G1期细胞的增加和S期细胞相应减少,同时抑制细胞生长.结论野生型DPC4基因具有调节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可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作者:袁晟光;田聆;魏于全;张肇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梗阻性黄疸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梗黄)及其行内、外引流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新西兰白兔分为梗黄内引流+rhGH治疗组、梗黄内引流+生理盐水(NS)组、梗黄外引流+rhGH治疗组及梗黄外引流+NS组.rhGH组在梗黄后开始皮下注射rhGH 0.2 IU/kg,每天两次,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相同容量的NS.分别在建立梗黄模型前以及梗黄模型后14d及内、外引流后14d测定动物的生化全套、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以及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梗黄后施行内、外引流4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增加(P<0.05),梗黄后7 d、10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升高(P<0.05).梗黄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汁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Ca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外引流后14 d,K+、Na+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内、外引流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及内、外引流后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

    作者:王彤;姜秀峰;王琛;寇志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胆肠Roux-Y吻合抗逆流术式改进的动物实验研究

    胆肠内引流术临床应用广泛,手术方式也较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式是Roux-Y胆肠吻合术.为了克服肠液返流,上行肠袢有不断延长的趋势.

    作者:孙铁为;韩德恩;王志春;吴克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腔内高压与腹腔间室综合征

    目的研究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及其病理生理变化.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及病理生理学进展加以综述.结果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已逐渐被接受,其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有:①胃肠血流减少;②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③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循环阻力增加;④少尿甚至无尿;⑤颅内压升高;⑥肝脏血流减少;⑦腹壁顺应性降低.结论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应用增多,易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其次是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腹壁.心输出量减少和屯肺顺应性下降是引起脏器功能障碍的始动因素.

    作者:杨新平;姜洪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胰腺癌生物治疗现状与进展

    近年来,对胰腺癌虽然在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没有延长.

    作者:赵玉沛;戴梦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Ⅳ期乳腺癌保乳手术13例报告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对Ⅳ期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Ⅳ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乳成形形态良好,体积较对侧缩小1/4~1/3,平均随访2年,仅1例局部复发.结论Ⅳ期乳腺癌有保乳手术的相对适应证,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保乳手术在有效减瘤的同时,能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健;付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国内、外文献复习附1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PCST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及复习国内22篇文献报道的60例PCSTP共61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男4例,女57例,平均年龄24.6岁,其中<30岁者占76.6%.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52例(85.2%),腹痛22例(36.1%),腹部不适10例(16.4%).肿瘤位于胰头部29例,胰颈、体交界处2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16例,胰包膜2例,胰腺外6例.6l例均行手术治疗,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而确诊,其中恶性肿瘤7例(11.5%).总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6.1%和86.5%.结论因本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前难以确诊,确诊须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本病治疗的佳方法,其预后良好.

    作者:陈创奇;詹文华;何裕隆;叶新梅;董文广;兰平;陈正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与胰岛移植

    目的探讨B7-CD28/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共刺激通路在胰岛移植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该共刺激通路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有关动物实验的资料进行综述.结果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是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若缺乏共刺激信号,则会导致T淋巴细胞呈克隆无反应状态.CTLA4-Ig通过阻断CD28介导的共刺激通路,使胰岛移植物在受者体内长期存活.结论通过对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移植胰岛存活的免疫机理.

    作者:赵高平;周总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内毒素血症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的研究

    目的探讨内毒素对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2mg/kg体重)制成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其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及胰腺组织胰岛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和胰岛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外源性NO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影响.结果注射LPS后12 h,大鼠血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升高,ld达峰值并持续到3 d后.血中胰岛素水平6 h明显升高并持续到3 d后,而胰腺组织中的胰岛素水平变化不明显.胰岛β-细胞iNOS mRNA表达亦于注射LPS 6 h后明显增强,并出现DNA损伤的慧星尾.外源性NO严重抑制葡萄糖刺激胰岛β-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结论内毒素通过刺激存在于胰岛的炎症细胞和非炎症细胞(β-细胞)iNOS的表达,诱导NO的产生,选择性造成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同时内毒素血症还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促进胰岛素分泌引起高胰岛素血症,终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衰竭)和胰岛素抵抗.

    作者:许霖水;李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同时期胃癌中p16基因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和缺失和突变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多重PCR、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50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情况,其中早期胃癌7例,进展期胃癌43例.结果p16基因总的点突变频率为8.00%(4/50),早期胃癌为14.29%(1/7),进展期胃癌为6.98%(3/4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16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大小、位置、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16基因总的纯和缺失频率为16.00%(8/50),早期胃癌为0(0/7),进展期胃癌为18.60%(8/4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16基因缺失频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p16基因点突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对胃癌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p16基因纯和缺失是胃癌的晚期事件,可能与胃癌的转移和复发有关.

    作者:孙海军;吴波;李爱东;林乐岷;宋纯;薛东波;许评;宋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合并肝后静脉破裂的严重肝损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合并肝后静脉损伤的严重肝损伤时损伤静脉的显露和修复的方法.方法本组肝右叶切除2例,肝右叶切除并直接修补肝后段下腔静脉l例,直接修补肝中静脉和肝正中裂2例,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修补肝和肝静脉8例,未发现出血部位行盲目修补2例.结果本组合并肝后静脉损伤15例,其中死于术中大出血4例,死于术后不可逆休克1例,痊愈10例.结论合并肝后静脉损伤时术前复苏、术中对损伤静脉的正确显露与修复是治疗的关键.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对修复肝后静脉损伤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孙智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性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目前关于肝癌基因治疗靶向性研究的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对肝癌基因治疗研究中采用的组织特异性载体系统以及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系统等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结果合成的DNA转运系统和经修饰的病毒载体体外转染靶细胞后,可获得显著表达.目的基因细胞特异性表达主要是以甲胎蛋白或白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为基础,体外实验显示出较强的作用靶向性.其它基因治疗策略也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结论寻找更具特异性和普遍性的肝癌抗原是解决基因治疗靶向性的关键.根据疾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基因转运系统和调控元件是未来基因治疗的方向.

    作者:赵永恒;严律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嗜酸性肉芽肿11例报告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胃粘膜下层及肌层受到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种病变,极易误诊为胃癌和胃溃疡.

    作者:王俭;李石沙;李文忠;母齐鸣;孔丽;刘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