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肠Roux-Y吻合抗逆流术式改进的动物实验研究

孙铁为;韩德恩;王志春;吴克非

关键词:胆肠Roux-Y吻合, 人工乳头, 抗返流
摘要:胆肠内引流术临床应用广泛,手术方式也较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式是Roux-Y胆肠吻合术.为了克服肠液返流,上行肠袢有不断延长的趋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国内、外文献复习附1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PCST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及复习国内22篇文献报道的60例PCSTP共61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男4例,女57例,平均年龄24.6岁,其中<30岁者占76.6%.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52例(85.2%),腹痛22例(36.1%),腹部不适10例(16.4%).肿瘤位于胰头部29例,胰颈、体交界处2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16例,胰包膜2例,胰腺外6例.6l例均行手术治疗,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而确诊,其中恶性肿瘤7例(11.5%).总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6.1%和86.5%.结论因本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前难以确诊,确诊须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本病治疗的佳方法,其预后良好.

    作者:陈创奇;詹文华;何裕隆;叶新梅;董文广;兰平;陈正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普鲁卡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普鲁卡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1993年3月至2001年4月收治行非手术治疗的SAP患者40例,分为普鲁卡因治疗组23例,非普鲁卡因治疗组17例.结果普鲁卡因治疗组治愈20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1 3.0%;非普鲁卡因治疗组治愈9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47.1%,普鲁卡因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普鲁卡因治疗组(P<0.05).结论SAP的普鲁卡因治疗组效果优于非普鲁卡因治疗组,且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肖春明;姚榛祥;方学胜;王崇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DPC4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构建DPC4基因重组质粒以研究DPC4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RT-PCR技术扩增出野生型DPC4基因全长cDNA,然后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法将DPC4基因导入到人胰腺癌PC-3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可稳定表达DPC4的人胰腺癌细胞,观察DPC4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获得了野生型DPC4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DPC4,野生型DPC4的导入可引起胰腺癌G1期细胞的增加和S期细胞相应减少,同时抑制细胞生长.结论野生型DPC4基因具有调节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可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作者:袁晟光;田聆;魏于全;张肇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80只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静脉移植组(对照组,n=40)和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组(激光组,n=40).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3 d、7 d、14 d及28 d取移植静脉段(每时相组各l0只)固定,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定其内膜厚度和管腔面积.结果术后第3 d,两组管腔横截面积及内膜平均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激光组术后第7 d、14 d、28 d内膜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激光组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可以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及VSMC的增生,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作者:郎晓讴;李军;马文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胰腺癌生物治疗现状与进展

    近年来,对胰腺癌虽然在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没有延长.

    作者:赵玉沛;戴梦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报告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影像学表现(B超、CT、MRI、99mTC-PMT)、手术情况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B超:肿瘤呈强回声光团6例,低回声光团2例;边界清楚7例,皿供丰富、内部回声不均匀4例,其中1例内部呈分隔网状结构.彩色Doppler超声示肿瘤血供丰富,均测及动脉频谱,阻力指数为0.4~0.5.静脉造影示肿瘤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加.CT:平扫示肿瘤呈低密度影7例,不均匀5例,边界清楚7例.肿瘤内见软组织影2例,脂肪成分2例.增强扫描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呈低密度.MRI:肿瘤呈短T1、长T2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脂肪抑制后短T1变成长T1.99mTc-PMT示肿瘤呈放射性增强,5 min相肿块区呈放射性缺损,2 h、5 h延迟相肿块区未见放射性填充,肝血池相肿块呈放射性填充.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由成熟的脂肪、血管及平滑肌组成,HMB-45阳性.术前确诊3例.结论B超示强回声光团,CT呈低密度影中出现软组织影、脂肪成分,增强明显,MRI出现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后短T1变成长T.,增强明显.99mTc-PMT示肿瘤呈放射性增强,5 min相呈放射性缺损,延迟相未见放射性填充,肝血池相呈放射性填充.这些是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结合病史可作出诊断.此病应尽早手术治疗.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黄刚;马曾辰;钦伦秀;孙惠川;汤钊猷;张连海;张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梗阻性黄疸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梗黄)及其行内、外引流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新西兰白兔分为梗黄内引流+rhGH治疗组、梗黄内引流+生理盐水(NS)组、梗黄外引流+rhGH治疗组及梗黄外引流+NS组.rhGH组在梗黄后开始皮下注射rhGH 0.2 IU/kg,每天两次,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相同容量的NS.分别在建立梗黄模型前以及梗黄模型后14d及内、外引流后14d测定动物的生化全套、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以及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梗黄后施行内、外引流4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增加(P<0.05),梗黄后7 d、10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升高(P<0.05).梗黄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汁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Ca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外引流后14 d,K+、Na+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内、外引流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rhGH应用于梗阻性黄疸及内、外引流后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

    作者:王彤;姜秀峰;王琛;寇志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嗜酸性肉芽肿11例报告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胃粘膜下层及肌层受到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种病变,极易误诊为胃癌和胃溃疡.

    作者:王俭;李石沙;李文忠;母齐鸣;孔丽;刘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及MMP-9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VEGF和MMP-9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0%(43/50)和68.0%(34/50),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3.3%(16/30)和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8,P<0.01),二者的协同表达与肝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及包膜形成有关(P<0.05).结论VEGF和MMP-9在肝细胞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预测肝细胞癌复发、转移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智敏;严律南;汤宇;赵永恒;阳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胰腺癌诊断方法的一些进展

    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患者就诊时多为进展期,手术切除率特别是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较低,远期疗效不佳.

    作者:郭克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附150例报告)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寻找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50例经手术证实的60岁以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结果引起肠梗阻的病因中,肿瘤75例(50.0%).肠粘连27例(18.0%),腹外疝11例(7.3%),肠扭转10例(6.7%).其它原因导致梗阻27例(18.0%).绞窄性肠梗阻34例,术后有并发症35例,死亡12例.结论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为肿瘤,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重视老年合并疾病、早期诊断及手术可有效减低术后死亡率.

    作者:罗东林;张胜本;刘宝华;张连阳;陈金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合并肝后静脉破裂的严重肝损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合并肝后静脉损伤的严重肝损伤时损伤静脉的显露和修复的方法.方法本组肝右叶切除2例,肝右叶切除并直接修补肝后段下腔静脉l例,直接修补肝中静脉和肝正中裂2例,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修补肝和肝静脉8例,未发现出血部位行盲目修补2例.结果本组合并肝后静脉损伤15例,其中死于术中大出血4例,死于术后不可逆休克1例,痊愈10例.结论合并肝后静脉损伤时术前复苏、术中对损伤静脉的正确显露与修复是治疗的关键.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对修复肝后静脉损伤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孙智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性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目前关于肝癌基因治疗靶向性研究的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对肝癌基因治疗研究中采用的组织特异性载体系统以及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系统等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结果合成的DNA转运系统和经修饰的病毒载体体外转染靶细胞后,可获得显著表达.目的基因细胞特异性表达主要是以甲胎蛋白或白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为基础,体外实验显示出较强的作用靶向性.其它基因治疗策略也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结论寻找更具特异性和普遍性的肝癌抗原是解决基因治疗靶向性的关键.根据疾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基因转运系统和调控元件是未来基因治疗的方向.

    作者:赵永恒;严律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常用免疫抑制剂对急性胰腺炎免疫异常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对急性胰腺炎时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紊乱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胰腺炎的效果和机理.方法实验用雄性SD大鼠38只,共分6组:正常对照组(n=6);胰腺炎组(n=8),采用开腹胰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余下4组(均为n=6)在胰腺炎诱导成功后0.5 h按静脉注射药物不同分为:5-Fu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环磷酰胺治疗组及氨甲碟呤治疗组.手术后24 h处死动物,分别检查血中TNFa、IL-1、IL-6、IL-10、TGF-β及胰淀粉酶和胰腺湿重.结果在急性胰腺炎时,动物血中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显著增高,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血胰淀粉酶和胰腺湿重也明显好转.结论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急性胰腺炎时异常增高的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通过矫正免疫异常的方式缓解胰腺炎所致的病理生理紊乱,达到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目的.

    作者:陈晓理;黄兴兰;吴浩;吴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同时期胃癌中p16基因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和缺失和突变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多重PCR、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50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情况,其中早期胃癌7例,进展期胃癌43例.结果p16基因总的点突变频率为8.00%(4/50),早期胃癌为14.29%(1/7),进展期胃癌为6.98%(3/4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16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大小、位置、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16基因总的纯和缺失频率为16.00%(8/50),早期胃癌为0(0/7),进展期胃癌为18.60%(8/4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16基因缺失频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p16基因点突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对胃癌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p16基因纯和缺失是胃癌的晚期事件,可能与胃癌的转移和复发有关.

    作者:孙海军;吴波;李爱东;林乐岷;宋纯;薛东波;许评;宋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Ⅳ期乳腺癌保乳手术13例报告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对Ⅳ期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Ⅳ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乳成形形态良好,体积较对侧缩小1/4~1/3,平均随访2年,仅1例局部复发.结论Ⅳ期乳腺癌有保乳手术的相对适应证,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保乳手术在有效减瘤的同时,能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健;付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与胰岛移植

    目的探讨B7-CD28/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共刺激通路在胰岛移植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该共刺激通路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有关动物实验的资料进行综述.结果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是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若缺乏共刺激信号,则会导致T淋巴细胞呈克隆无反应状态.CTLA4-Ig通过阻断CD28介导的共刺激通路,使胰岛移植物在受者体内长期存活.结论通过对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移植胰岛存活的免疫机理.

    作者:赵高平;周总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特点及治疗(附2例报告)

    目的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感染的特点,并对其预防及治疗进行讨论.方法对我院施行的2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例术后发生7次感染,其中2次为肺部感染,4次为泌尿系感染,1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之胰肾有功能存活3年余;另1例发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各1次,术后早期恢复尚可,3周发生急性肾排斥,7周死于混合菌感染败血症.结论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感染根据其临床特点,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非常重要.

    作者:徐泽宽;张炜;刘训良;吴宏飞;苗毅;顾民;睦元庚;武正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原发性甲状腺鳞癌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腺鳞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1年收治的12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性鳞癌4例.合并甲状腺其它疾病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包块和声嘶.单纯性鳞癌免疫组化甲状腺球蛋白染色阳性3例,阴性1例.12例患者中10例行姑息性切除者于术后1年内死亡,2例行根治性切除者存活时间超过3年.结论原发性甲状腺鳞癌呈高度恶性,可与甲状腺其它良、恶性疾病并存;要重视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甲状腺球蛋白染色可提高确诊率;根治性手术切除加综合治疗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李俊;赵永恒;贾卫国;林琦远;龚日祥;朱精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内科治疗无效的7例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全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结果7例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平均为32×109/L,术后第3天、7天、1个月、2个月及半年血小板平均值分别上升为191×109/L、354×109/L、317×109/L、200×109/L和151×109/L,本组患者血小板均于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100×109/L);术后半年血小板在正常范围者6例,治愈6/7,显效1例.术后各阶段血小板计数与术前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术前病程长短与手术疗效无相关关系,脾切除治疗ITP有效.

    作者:郑元超;王大铮;夏焱;张彪;滕燕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