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王志军;刘广智;尚志峰

关键词:布洛芬, 新生儿, 动脉导管未闭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 20012年1月在迁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危新生儿,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38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为治疗组,18例未做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布洛芬10mg/kg,共3次,间隔24h.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血糖、尿量、胆红素、电解质.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20例PDA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15例闭合,1 8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7例自然闭合,治疗组闭合率75%,对照组自闭率38.9%,治疗组闭合率高于对照组,且布洛芬治疗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以后手术的痛苦.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性医院病历质量管理研究

    目的:规范病历书写,保证病历质量,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方法:从成都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病历中进行随机抽查500份,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0份抽查病历中,甲级病历374份,占74.8%;乙级病历117份,占23.4%;丙级病历9份,占1.8%.

    作者:王涛;曾诚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某部队官兵群体发热的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群体发热病人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群体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对2012年2月我科收治的解放军某部13名集体发热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采用深入访谈和填表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讲解专业知识和心理疏导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SAS焦虑自评表评估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群体发热官兵普遍存在心理障碍,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结论:护理人员应深入了解群体发热患者内心的感受,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心护理,帮助他们摆脱焦虑恐惧等心理的困扰.

    作者:贾美娜;陈冰;徐晓丹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并发症的调查与干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PCI能成功地打开血管,给缺血心肌带来血运重建,免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大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常规方法是经股动脉途径,近几年来,经桡动脉穿刺已成为PCI的又一理想穿刺途径.术后可迅速止血,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和溶栓药物的应用等优点.但老年患者凝血机制差,血小板功能弱,血管脆性大,再加上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外周动脉硬化,因此,高龄患者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科经桡动脉行PCI术的高龄患者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姚娜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临床用药环节安全管理分析探讨

    目的:探讨在临床差错、缺陷管理中,用药错误比重之大及如何规避达到安全用药.方法:采取对全院各护理单元实行“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的定期上报制,分析、了解临床用药缺陷、隐患.结果:促进了医、护、药之间沟通及对药物知识的掌握,药物的规范管理,安全用药.结论:加强用环节的规范管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作者:刘玉莲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实施和体会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9月~ 2011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600对母婴随机分为两组(床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结果:床旁护理组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母乳喂养技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促进产妇及家属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育儿技能.

    作者:韦美丽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护理干预在老年卧床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卧床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则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科老年卧床肺部感染患者2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 3例,A组常规治疗与护理,B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多种护理干预措施.两组均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记录开始出现肺部感染体征和肺部感染持续的天数.结果:B组出现肺部体征的时间延长,出现肺部感染持续的时间缩短,两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床的老年患者的肺部感染,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肺部感染时间,增强肺部感的染治疗效果,在老年卧床病人肺部感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实施.

    作者:张娟;付艳玲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高原施工人群返回平原后糖代谢变化的调查

    目的:了解高原移居人群糖代谢及胰腺β细胞功能改变.方法:选择青藏铁路施工高原居留6个月以上的51 7人作为观察组,选择居住平原的220人作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结果:①FPG与2hPG低于对照组(P<0.05);②FINS低于对照组(P=0.732),2h-INS高于对照组(P=0.414);FPG,2hPG与高原居留时间呈负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正相关(P<0.05); FINS,2h-INS与高原居留时间、返回平原时间等无不相关性(P>0.05).;结论:高原低氧适应机体糖代谢能力增强,返回平原血糖水平整体偏低,未发现胰腺β细胞功能损伤的证据.

    作者:彭全升;庞金凤;翟忠奇;袁振才;伍世平;张小润;施秉银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心理干预在厄洛替尼致皮疹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针对肺癌口服厄洛替尼致皮疹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方法:作者对2010年10月~ 2012年3月我科所收治38例肺癌口服厄洛替尼致皮疹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应用健康教育、沟通、创建支持系统等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心理干预,均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结论:对肺癌口服厄洛替尼致皮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给予适宜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措施,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作者:吴洁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16层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Philips 16层螺旋CT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并与心脏超声检查比较.方法:对10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了术前CT造影检查;选择非离子型370碘造影剂,注射部位首选足背浅静脉,其次为右手背静脉,再次为左手背静脉或头皮静脉[1].结果:10例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包括肺动静脉畸形4例均合并其他复杂畸形;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合并ASD/VSD/PDA;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4例合并ASD,2例合并PDA,1例合并共同A干;法洛四联症3例,2例合并PDA,1例合并ASD/肺A-V畸形,1例合并右锁骨下A迷走/右位主A弓;主动脉缩窄1例合并PDA/肺A-V畸形.结论:对于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伴有心外血管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6层螺旋CT造影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此检查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为临床提供的信息量大.

    作者:张欣贤;马菲;李钱程;李炯;辛涛;李成龙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白内障术前应用安尔碘Ⅲ冲洗结膜囊的实践经验

    目的:了解术前应用安尔碘Ⅱ冲洗结膜囊的方法与效果.方法:2009年3月~ 2012年7月的1064例患者行安尔碘Ⅲ冲洗结膜囊.结果:没有1例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结论: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邸玉兰;王宗华;邱岩;梁晓磊;李安迪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内科治疗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改善患者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上的优势.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共85例,将85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则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梗塞性肺病,在改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和哮鸣音等临床证上上有明显的优势.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哮鸣音等症状,比单纯采用西医疗法更加利于病人康复.

    作者:戴吉;李辉;周燕;陈凤玲;胡蝶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理念优化门急诊输液流程

    目的:探讨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理念缩短门急诊患者输液等候时间,以提高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方法:运用六西格玛五步法,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门急诊患者输液流程中的质量关键点,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并与改革前进行比较.结果:患者输液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了19.35min,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7%.结论: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在门急诊输液流程中的应用,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输液等待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瞿礼华;闻亚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急性胰腺炎与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胰腺炎与脂肪肝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50例胰腺炎都进行肝、胆、胰腺CT扫描.35例查血甘油三酯.结果:150例急性胰腺炎中只伴脂肪肝者43例,占28.7%;只伴胆系疾病者60例,占40%;其中既有脂肪肝又伴有胆系疾病者11例,占7.3%;不伴脂肪肝和胆系疾病者36例,占24%. 35例查血甘油三酯,其中27例不同级别脂肪肝的甘油三酯呈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患脂肪肝的人易诱发胰腺炎,其机理是脂肪肝的病人血中甘油三酯升高.

    作者:毛大为;石建成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全程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比较全程护理干预与普通保健对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血压、血糖及血脂方面的疗效.方法:选择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老年人,按照是否进行全程护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随访12月后的血压、血糖及血脂达标情况.结果:干预组153例,对照组115例.干预组血压、血糖及血脂达标率12月末高于基线,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对照组三项指标达标率12月和基线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血压达标率的OR和95% CI分别为1.25(1.10~1.59,P=0.023),HbAlc达标率的OR为1.34(95% CI为(1.11 ~ 184.67),P=0.025),LDL达标率对应OR为1.30(95% CI为(1.07 ~ 1.67),P=0.031).结论:对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12个月的全程护理干预可更有效使血压、血糖及血脂达标.

    作者:李丹;高萌;霍霞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重症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术后两种护理方法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重症烧伤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控制及预防其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将56例重症烧伤伴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采用两种护理方法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在控制感染方面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结论:改进护理方法可以减少深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霞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水平的管理模式与效果探讨

    护理技术管理是医院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护理技术的管理,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正确、安全、可靠、先进的诊疗和护理手段,才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1].我科4年来新入科护士11名,护理技能水平较薄弱,与患者日益增高的医疗服务需求成反比,经常会因为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因此,提高护士专科技能,强化技术操作水平,实现技术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是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自2006年,我科将以往的由护士长跟班单独考核改变为全体护士集体观摩进行考核,增强了护士之间的比、学、赶、帮的意识,促进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3],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军;胡军;岳生香;张倩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尿蛋白排泄率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尿蛋白排泄率(UAER)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确诊T2DM但无下肢血管病变组(A组)、确诊T2DM并伴有下肢血管病变组(B组)、正常对照组(NC),观察UAER和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与NC组比较,前两组BMI、WHR、SBP、TC、TG、LDL-C、HbAlc显著升高,HDL-C显著下降;与A组比较,B组UAER、LDL-C、HbAlc显著升高,HDL-C显著下降.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UAER是新诊断T2DM伴有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UAER升高是促使T2DM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秉涛;刘宝江;齐新研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直立性心动过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直立体位心动过速(POT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直立倾斜试验来筛选POTS患者,共入选23例患者,接受6个月系统的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及跟踪护理,以直立倾斜试验和调查问卷来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经过6个月的综合护理干预后,倾斜试验复查直立性心动过速症状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康复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显减少患者症状发作,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霍昱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老年低血糖意识障碍患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低血糖患者意识障碍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9年5月~ 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老年低血糖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血糖意识障碍的发生与年龄、药物、饮食与运动、精神因素有关.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后,25例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结论:对老年低血糖伴意识障碍者,应在尽快积极纠正低血糖的同时针对意识障碍病因、合并症进行治疗和护理,同时加强糖尿病的知识宣教.

    作者:彭双运;李瑞花;周广华;顾俊芳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ICU病房耐药性有改变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调查

    目的: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快速准确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的同源性,及时监测PA院内感染的发生和发展的情况,为指导临床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流行性病学调查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对ICU病房收集到的PA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从同一部位分离,间隔5天以上,且药物敏感性有改变的菌株并随机选出的5株PA做RAPD基因分型.结果:29株PA共分出9个基因型.1位患者为单一RAPD型PA菌株感染,且耐药性较稳定;其他患者的RAPD分型都有所改变,且存在基因型互变的可能.结论:耐药表型与RADP基因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单独的药敏不能确定交叉感染的存在;进行RAPD分型对于流行病学调查确定院内交叉感染或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贺永;吴丽丽;郑瑞娟;张淑青;李晓云;李宏芬;邹吉敏 刊期: 2012年第14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