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平;邓辉;许锦煌
目的通过总结78例布加氏综合征治疗方法,以探讨多种手术及介入方法的疗效.方法 78例中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18例,PTA加支架置入术10例,脾肺固定加大网膜包肺术20例,经右心房及股静脉联合破膜扩张并置支架术15例,下腔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10例,直视根治加支架置入术5例.结果术后病情缓解,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2.50~3.95 kPa下降至术后1.41~2.33 kPa,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63~5.00 kPa下降至2.16~3.23 kPa.结论对下腔静脉或肝静脉膜性阻塞或狭窄且无新鲜血栓者,PTA加支架置入为首选措施,不宜用此法的患者以选择适当的手术加介入治疗为佳.
作者:刘军;靳祖涛;王占民;倪家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胃癌的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胃周淋巴结的构成分布解剖、胃癌的分期及相应的手术要求加以综述.结果胃癌周围淋巴结沿胃周围血管及其邻近器官分布,解剖结构的熟悉,能使胃癌根治术做到合理化、科学化.结论有效的淋巴结清扫可使胃癌患者获得佳疗效.
作者:陈志新;胡建昆;于永扬;陈佳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大鼠应激性溃疡与胃酸、前列腺素(PGs)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彼此间的关系及其发病机理,并进行防治.方法通过冷束缚法制成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以东莨菪碱、地塞米松、雷尼替丁、洛赛克等药物进行应激性溃疡的防治,检测胃液量、pH值及胃粘膜的变化,测定PGs和ACTH的水平.结果正常大鼠饥饿24小时后抽到少量胃液;经冷束缚后,胃液量增加,pH值下降,胃粘膜出血,血中PGs下降,ACTH增加.提示在应激状态下,胃粘膜出血与胃液中pH值下降、PGs含量下降和ACTH含量上升有关.结论防治应激性溃疡以升高胃液pH值能达到目的;PGs升高对防治大鼠胃粘膜出血有明显作用;洛赛克提高胃液pH值而不降低PGs的作用,可作为防治应激性溃疡的首选药.
作者:李勋;余安国;邓镇平;刘有生;李永炬;杨承华;林景泰;胡以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减体积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方面的有关问题.方法对1例女性、11岁患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的患儿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结果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减体积肝移植在解决小儿肝移植的供肝问题上是可行而安全的方法,同时,笔者介绍了手术技术方面的体会.
作者:严律南;李波;卢实春;金立人;文天夫;李福玉;伍晓汀;赵纪春;周涌;吴言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我院同国际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68例,男72例,女196例,年龄16~75岁,平均47.6岁.发生并发症21例,其中术中发现8例: 胆管损伤2例,胆囊动脉及前后分支出血3例,胆囊床多处活动性出血2例,广泛皮下气肿1例;术后发现6例: 胆囊管或毛细胆管漏3例,膈下脓肿、胆囊床活动性出血、肝下积液各1例;中转手术7例: Calot三角解剖不清4例,腹腔广泛粘连、胆管损伤、胆囊动脉出血各1例.
作者:张显平;邓辉;许锦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阻黄)患者细胞因子的改变,从而揭示阻黄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36例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前及术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Ⅵ(IL-6)及白细胞介素Ⅷ(IL-8)的水平.结果术前阻塞性黄疸患者的sIL-2R、TNF-α、IL -6及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解除胆道梗阻术后,各细胞因子水平开始下降,至术后第14天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解除黄疸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联合检测细胞因子在阻塞性黄疸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立;冉江华;陆晓青;孙锋;唐继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1989年至1998年收治梗阻性黄疸患者312例,其中由肝包囊虫破裂入胆道所致者42例,占13.46%.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4~68岁,平均38岁.患者全部来自农牧区,均与犬、羊、牛有密切接触史.42例均因上腹部剧烈疼痛、高热、寒战伴黄疸就诊,13例伴感染性休克,5例肝包虫同时破入腹腔,致弥漫性腹膜炎.查体: 42例均有巩膜皮肤深度黄染,右上腹压痛及肌紧张.T>39.8℃,黄疸指数>112 u,白细胞>20×109/L.42例均在剧烈腹痛后出现黄疸,发现黄疸到入院就诊时间为2~14天,平均8天.42例中并发胆囊结石14例,肝脓肿38例,急性重症胆管炎致感染性休克13例.
作者:高永盛;高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近年来虽然随着H2受体和质子泵阻断剂的应用,因消化性溃疡而施行手术者已明显减少,但是仍有一些内科治疗失败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如出血、穿孔等需要手术治疗[1].消化性溃疡的手术方式主要有胃大部切除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这些手术由于改变了消化道原有的解剖关系或阻断了胃的部分乃至全部神经支配,可造成胃肠动力紊乱与消化吸收障碍.通常这种动力紊乱和消化吸收障碍临床症状较轻,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患者可以适应这种改变了的解剖和生理环境.但少部分患者手术后症状较重,需进行内科治疗,甚至手术干预.消化性溃疡手术后的胃肠动力紊乱既可表现为动力加快,也可表现为动力减缓.
作者:秦新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回顾近年来对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肌电图、动态肝胆扫描照相、内镜测压、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探讨和评价奥狄氏括约肌的正常与异常运动.结果内镜测压术是临床上鉴别奥狄氏括约肌正常和异常运动的金标准; 某些外科手术或药物等会干扰其正常运动,引起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紊乱症.结论内镜切开括约肌是治疗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紊乱症的重要措施; 在外科实践中应重视对奥狄氏括约肌功能的保留.
作者:任为;时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A19-9 对胆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IA联合检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道恶性肿瘤35例,胆道良性病变92例及正常健康人15例胆汁和血清中CA19-9及CEA水平.结果血清CA19-9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00%和85.11%,血清CEA的相应指标分别为68.57%和82.97%.胆汁CA19-9含量的分界值为12 000 kU/L,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71%和73.91%.胆汁CEA水平分界值为480 μg/L,其相应指标分别为57.14%和77.17%.胆汁CA19-9及CEA含量的假阳性率分别为26.09%和22.83%.结论 CA19-9是诊断胆管癌是否被彻底切除,以及监测该病治疗反应有效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秦兴雷;李志强;石景森;张练;王作仁;王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远端溃疡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25例十二指肠球部远端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前行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8例,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幽门梗阻2例;纤维胃镜检查9例,发现十二指肠球部远端溃疡7例.术前确诊7例,误诊18例.20例曾行非手术治疗,但效果差,并出现溃疡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梗阻性黄疸、胆囊内瘘、幽门梗阻、急性胰腺炎等.本次手术治愈25例,1例术后9天并发输入、输出襻粘连性肠梗阻,经再次手术而愈.结论纤维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是该病的重要治疗措施.
作者:徐炳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道常见疾病,随着各种新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临床上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属内科治疗范畴,但仍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难治性的溃疡及其并发症仍需外科治疗.现简要介绍其常见的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
作者:陈道达;陶凯雄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胃泌素拮抗剂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38例常规化疗;治疗组46例除常规化疗外同时服用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1 200 mg/d.两组患者每月定期随访1次.结果对照组患者1年内肝脏转移癌大径增加8.1±2.2 cm,死亡率为55.3%(21/38);治疗组患者肝脏转移癌1年内大径增加3.5±1.2 cm,死亡率为21.7%(10/4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胃泌素受体拮抗剂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谢尚奎;吴印爱;刘献棠;何双梧;李锋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腹腔内化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对腹腔化疗在胃肠道肿瘤治疗的价值进行分析并加以综述.结果腹腔注射化疗后,可以在腹腔液内及门静脉血里有较高、恒定和持久的抗癌药物浓度;术后早期给药佳.Port-A-Cath可以提供一个方便的导管系统.腹腔化疗并发症少.结论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方法可以提高腹腔内肿瘤的治疗效果,尤其可以预防或治疗术后复发和肝等远处器官的转移.
作者:Foute Nelong J.C;颜南生;周孝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CD54)在直肠癌组织和邻近肠粘膜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标记的CD54单克隆抗体分子探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对36例直肠癌癌组织、癌下缘2 cm处肠粘膜组织及患者正常结肠粘膜组织的CD54表达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直肠癌组织CD54表达阳性率为9.79%±5.12%,与癌下缘2 cm处肠粘膜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粘膜和对照组(P<0.05).结论 CD54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直肠癌临床研究的指标;癌下缘2 cm处肠粘膜CD54表达与直肠癌组织相似,有恶性转化的趋势.
作者:范西红;尹格平;孙晓明;单礼成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对19例男性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及诊治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选择我院1973年至1997年收治的19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并对其发病特点及诊治情况、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1.2%),发病年龄高,平均55岁,病程长,平均3.75年,病理类型均为浸润型.治疗均采用手术切除,加术后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结论男性乳腺癌较少见,病程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由于其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故极易被忽视或误诊.由于上述特点,要提高男性乳腺癌的存活率,早期诊断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胡锐;龙启明;杨金巧;姚先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经肠系膜上动脉注射不同药液对小肠功能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在兔小肠缺血再灌注(I/R)的模型基础上,分别观察缺血即刻、完全阻断60分钟和再灌注30分钟时小肠组织线粒体游离Ca2+浓度和小肠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肠系膜上动脉被完全阻断60分钟时,异搏定组Ca2+浓度(2.976±0.410 nmol/mg蛋白质)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4.234±0.542 nmol/mg蛋白质),P<0.01;再灌注30分钟时异搏定组和能量合剂组Ca2+浓度(2.401±0.323 nmol/mg蛋白质,3.847±0.610 nmol/mg蛋白质)也均低于生理盐水组(5.981±1.031 nmol/mg蛋白质),P<0.01,P<0.05.异搏定组和能量合剂组小肠I/R损伤时的超微结构破坏有明显改善.结论异搏定和能量合剂可以显著改善小肠组织在I/R损伤时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作者:陈国玉;倪绍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85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我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癌66例,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35~83岁,平均62.7岁.高位胆管癌47例,胆管中下段癌19例.66例胆管癌中合并胆管良性疾病32例,占48.5%(32/66),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7例,胆总管结石6例,单纯胆囊结石3例,慢性胆管炎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1例.32例胆管良性疾病均经腹部B超、CT、PTC、MRI或ERPC等检查确诊,其中3例慢性胆管炎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腹痛、畏寒、发热和/或黄疸,经抗炎、利胆等治疗后病情缓解,症状消失.作腹部B超可见胆管壁明显增厚,回声增强,胆管狭窄,狭窄上段胆管轻度扩张,无结石及肿瘤征象.ERCP可见受累胆管缩窄、变细、僵硬.
作者:褚光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胃癌的发生、进展与癌基因、生长因子、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肿瘤抑制基因、细胞粘附因子及基因的不稳定性有关.结论胃癌涉及多种基因的不同改变.
作者:刘君;李宁;宋少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总结Lilly氏法切除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经验.方法对1980年以来我院收治的20例采用Lilly氏法保留胆总管囊肿后壁外层切除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技术要点及手术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术式操作方便,术后随访表明,它可有效地解除胆管囊肿的主要症状,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后果.结论该术式安全简便,疗效满意,在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炎性粘连较重时可适当选用.
作者:何效东;李庆怀;熊剑平;高静涛;孙喜庚;胡兵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