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华
目的探讨端粒酶检测用于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法分别检测22例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标本、12例肝硬变组织、6例腺瘤样增生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2例原发性肝癌中有2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9%; 22例癌旁组织中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63.6%; 12例肝硬变组织中有10例阳性,阳性率为83.3%; 6例腺瘤样增生组织中5例阳性,阳性率为83.3%; 而10例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能发生在肝组织癌变过程中,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肝癌早期诊断以及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一种标志物.
作者:王伟;杨善民;李新丰;黄长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猪肝原位移植术中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14只健康家猪在全麻下作右侧颈内动脉插管测定动脉血压并抽取血液标本,从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测定中心静脉压.术中输入不含糖的平衡盐液,供肝用Collin's液灌注.在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经左侧股静脉和门静脉插管,引流出的血流经体外转流系统输入左侧腋静脉.于手术中不同时点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电解质和血糖测定.结果在无肝前期,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并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它观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在无肝期,随手术时间的延长,动脉血pH逐渐降低,碱剩余(BE)负值加大,血液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血糖明显下降.新肝期,随移植肝循环开放,酸中毒进一步加重,血钾和血糖水平突然明显升高.结论在猪肝原位移植术中,代谢性酸中毒明显且逐渐加重,无肝期血糖水平明显降低,移植肝再灌注后血钾和血糖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罗朝志;杨邦祥;王泉云;严律南;李波;卢实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吻合器行直肠癌前切除双吻合器吻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对38例直肠癌患者行前切除时,应用国产直线及管状吻合器行双吻合器吻合.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5.3%),1例可能与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有关,另1例形成直肠阴道瘘.全组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国产吻合器在使用上虽不如进口一次性吻合器方便,但如果操作得当,技术熟练,仍可获类似效果,其费用仅为进口吻合器的1/30.新的改进型中国产品应用更方便,更易使此技术推广.
作者:廖国庆;刘鹏熙;裴海平;晏仲舒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1988年1月至1992年12月共收治胃平滑肌肿瘤1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肉瘤8例.男8例,女6例,年龄40~65岁,平均50.1岁.
作者:胡建昆;陈志新;印义琼;陈佳平;彭德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常温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大安全时限.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可避免门静脉瘀血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7天存活率、肝脏能量代谢改变的可逆性进行分析. 结果在门静脉转流(portal vein blood bypass,PBB)下,大鼠耐受持续入肝血流阻断的时间显著延长,肝缺血90分钟恢复灌流后7天,动物全部存活,而缺血100、110、120分钟及单纯入肝血流阻断(portal triad clamping,PTC) 30分钟者存活率分别为50%、30%、20%及40%; 肝脏能量代谢改变在缺血不超过90分钟者是可逆的,而缺血120分钟及单纯入肝血流阻断30分钟者则演变为不可逆.结论门静脉转流下大鼠耐受持续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是90分钟.
作者:何效东;董家鸿;蔡景修;李昆;段恒春;韩本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的成因与血脂及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SPSS软件包对204例胆囊结石患者的血清脂质和蛋白测定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胆囊结石组患者的前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 总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述指标是胆囊结石成因的的敏感因素,对预防胆囊结石形成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立;唐继红;孙峰;王洪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 ASP)的病因学中,胰腺癌是极其罕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共收治ASP 226例,其中86%为胆源性ASP,而胰腺癌所致ASP仅1例.
作者:钱祝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60岁.因颈前包块2月伴平卧位咳嗽入院.患者无肌无力和骨关节疼痛史,无尿痛和血尿史.查体: 颈前中下部见8 cm×5 cm×5 cm大包块,下极伸入胸骨后不能触及下缘.包块稍硬、边界清、活动度稍差.
作者:魏志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门脉高压症发生高动力循环综合征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综述了近10年来国外对门脉高压症发生高动力循环综合征的研究和认识.结果所有门脉高压动物模型及30%~50%的肝硬变患者均存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形成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结果还不一致.结论是高动力循环综合征维持和加剧了门脉高压.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作用,其中一氧化氮较为重要,其它因素发挥作用可能都是通过一氧化氮来实现的.
作者:王继见;高根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特点.方法对1例肝尾叶癌,2例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及7例晚期肝硬变患者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对其中1例11岁女孩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RSLT).供肝均取自20~40岁脑死亡的健康人.8例供、受者ABO血型相同,2例供者为O型,受者为A型.供肝采用单独肝脏切取法,以UW液进行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病肝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切肝法,在生物泵转流下切除病肝.植肝采用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及胆管顺序.结果 10例患者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1例肝尾叶癌于术后139天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死于严重全身霉菌感染,1例死于应激性溃疡穿孔,另7例存活良好,无并发症.结论不能切除的中央型肝癌、终末期良性肝病及终末期肝硬变是肝移植的良好适应证,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严律南;金立人;李波;卢实春;文天夫;伍晓汀;贾乾斌;周涌;吴言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32岁,无明显原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并向背心放射4天,加重伴恶心、畏寒、黄疸2天入院.查体: T 37.8℃,P108次/分,R 24次/分,BP 13/8 kPa,急性病容,痛苦表情,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作者:尹方龙;秦祖恩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更符合生理、又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的胆肠引流术式.方法采用肝门胆管十二指肠端端大口吻合,并十二指肠球部与十二指肠Ⅲ段同步端侧吻合术治疗良性高位胆管狭窄8例.结果使用本法具有比其它胆肠内引流术式更符合生理,术野局限于右上腹,无需在横结肠系膜以下操作,对小肠无干扰,无肠粘连或内疝的隐患,效果良好.结论该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良性高位胆管狭窄的较好的选择术式之一,特别适用于远端胆管包括Oddi氏括约肌毁损的患者.
作者:彭其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早在19世纪末,国外就有关于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文献报告.我国开展这项工作较晚,但发展迅速,不少方面已超过国外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作者:陈孝平;吴在德;裘法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由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院医学卫生工程学部协办、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作者:杨秉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特殊情况下的阑尾炎,如阑尾的位置变异或/和周围组织、脏器粘连严重,不能行阑尾切除术.对此,我们采取阑尾粘膜剥脱术,于1995年至1999年共行此手术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18~56岁.
作者:栗威;杨莉;马新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热休克蛋白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其相关机理.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对热休克蛋白在肝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加以综述.结果热休克蛋白是细胞受应激原刺激后诱导产生的、有利于增强机体抵御恶劣环境的一组应激蛋白; 肝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生成热休克蛋白,并使之随肝损伤的加重而增多,对肝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结论热休克蛋白具有保护缺血肝脏,减轻再灌注损害的作用,还可以作为监测指标,更好地估计肝损伤程度,预测转归.
作者:华(x)鹏;梁力建;黄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994年8月至1999年6月我院采用切除阑尾盲肠置管灌洗造瘘方法治疗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或外伤性破裂患者共7例.
作者:刘文艺;吴鸿;杨伟明;于翕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B7-1和IL-12基因表达对人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将B7-1和IL-12基因以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HepG2细胞.阳性克隆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混合培养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L表面Ⅰ类人白细胞抗原(HLA-Ⅰ)分子表达,以MTT法检测PB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及杀伤K562细胞的活性.结果混合培养后HepG2/B7-1和HepG2/IL-12细胞组PBL表面的HLA-Ⅰ分子表达分别较HepG2/neo细胞组增加16.95%和14.71%(P<0.05); 与HepG2/neo组比较,HepG2/B7-1组PBL特异性杀伤活性增高12.5%(P<0.05),HepG2/IL-12组PB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无明显增高(P>0.05).HepG2/B7-1、HepG2/IL-12细胞活化的PBL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较HepG2/neo组分别增高19.38%和14.78%(P<0.05).结论 B7-1和IL-12分子均能增强免疫细胞对肝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从而有效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作者:吕明德;郑云;黄嘉凌;萧定璋;李树浓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在内毒素血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动态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小鼠血浆TNFα含量、肝脏TNFα mRNA表达以及肝脏和肌肉2-脱氧葡萄糖摄取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脂多糖3小时后,小鼠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并持续到3天后; 肝脏TNFα mRNA表达亦于3小时后明显升高,并与血浆TNFα改变相平行; 肝脏及肌肉基础葡萄糖摄取增强,但对胰岛素刺激葡萄糖摄取的反应性明显降低,而且这些改变可被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TNFα-McAb)部分纠正,但肝脏恢复效果不如肌肉明显.结论内毒素血症时肝脏TNFα mRNA表达增强,抑制葡萄糖摄取,在创伤、败血症胰岛素抵抗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许霖水;王占科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