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7-1和IL-12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

吕明德;郑云;黄嘉凌;萧定璋;李树浓

关键词:B7-1基因, 白细胞介素12, 肝肿瘤, 免疫疗法, 基因转染
摘要:目的观察B7-1和IL-12基因表达对人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将B7-1和IL-12基因以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HepG2细胞.阳性克隆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混合培养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L表面Ⅰ类人白细胞抗原(HLA-Ⅰ)分子表达,以MTT法检测PB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及杀伤K562细胞的活性.结果混合培养后HepG2/B7-1和HepG2/IL-12细胞组PBL表面的HLA-Ⅰ分子表达分别较HepG2/neo细胞组增加16.95%和14.71%(P<0.05); 与HepG2/neo组比较,HepG2/B7-1组PBL特异性杀伤活性增高12.5%(P<0.05),HepG2/IL-12组PB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无明显增高(P>0.05).HepG2/B7-1、HepG2/IL-12细胞活化的PBL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较HepG2/neo组分别增高19.38%和14.78%(P<0.05).结论 B7-1和IL-12分子均能增强免疫细胞对肝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从而有效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良性高位胆管狭窄术式的讨论

    目的探讨更符合生理、又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的胆肠引流术式.方法采用肝门胆管十二指肠端端大口吻合,并十二指肠球部与十二指肠Ⅲ段同步端侧吻合术治疗良性高位胆管狭窄8例.结果使用本法具有比其它胆肠内引流术式更符合生理,术野局限于右上腹,无需在横结肠系膜以下操作,对小肠无干扰,无肠粘连或内疝的隐患,效果良好.结论该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良性高位胆管狭窄的较好的选择术式之一,特别适用于远端胆管包括Oddi氏括约肌毁损的患者.

    作者:彭其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阑尾粘膜剥脱术36例报告

    特殊情况下的阑尾炎,如阑尾的位置变异或/和周围组织、脏器粘连严重,不能行阑尾切除术.对此,我们采取阑尾粘膜剥脱术,于1995年至1999年共行此手术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18~56岁.

    作者:栗威;杨莉;马新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端粒酶检测用于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法分别检测22例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标本、12例肝硬变组织、6例腺瘤样增生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2例原发性肝癌中有2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9%; 22例癌旁组织中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63.6%; 12例肝硬变组织中有10例阳性,阳性率为83.3%; 6例腺瘤样增生组织中5例阳性,阳性率为83.3%; 而10例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能发生在肝组织癌变过程中,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肝癌早期诊断以及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一种标志物.

    作者:王伟;杨善民;李新丰;黄长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纵隔内巨大无功能囊性甲状旁腺腺瘤1例报告

    患者,女,60岁.因颈前包块2月伴平卧位咳嗽入院.患者无肌无力和骨关节疼痛史,无尿痛和血尿史.查体: 颈前中下部见8 cm×5 cm×5 cm大包块,下极伸入胸骨后不能触及下缘.包块稍硬、边界清、活动度稍差.

    作者:魏志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Dieulafoy病6例报告

    Dieulafoy病简称杜氏病,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突发性大出血原因之一,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我院近3年通过内镜检查发现5例,手术探查确诊1例,共6例,其中手术治疗2例,内镜下介入治疗4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吕建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盲肠置管灌洗造瘘法在左半结肠病急诊手术中的应用

    1994年8月至1999年6月我院采用切除阑尾盲肠置管灌洗造瘘方法治疗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或外伤性破裂患者共7例.

    作者:刘文艺;吴鸿;杨伟明;于翕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概况及关于肝癌诊断标准及分期问题的讨论

    由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院医学卫生工程学部协办、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作者:杨秉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8例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我院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7年间有18例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行手术治疗.男7例,女11例,年龄61~76岁,平均66岁.

    作者:刘盛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热休克蛋白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了解热休克蛋白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其相关机理.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对热休克蛋白在肝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加以综述.结果热休克蛋白是细胞受应激原刺激后诱导产生的、有利于增强机体抵御恶劣环境的一组应激蛋白; 肝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生成热休克蛋白,并使之随肝损伤的加重而增多,对肝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结论热休克蛋白具有保护缺血肝脏,减轻再灌注损害的作用,还可以作为监测指标,更好地估计肝损伤程度,预测转归.

    作者:华(x)鹏;梁力建;黄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4例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治体会

    我院1988年1月至1992年12月共收治胃平滑肌肿瘤1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肉瘤8例.男8例,女6例,年龄40~65岁,平均50.1岁.

    作者:胡建昆;陈志新;印义琼;陈佳平;彭德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耐阿霉素肝癌细胞HepG2表达Fas的变化

    目的探讨化疗中Fas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建立耐阿霉素的肝癌细胞HepG2株,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该耐药细胞Fas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未经阿霉素诱导的不耐药的HepG2细胞仅弱表达Fas,并主要在细胞膜; 耐阿霉素的HepG2细胞表达Fas增强,并以胞浆为主.同时细胞的死亡率亦发生变化,耐药株在0.1 μg/ml 阿霉素中的死亡率与非耐药株在无ADM中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非耐药株在0.1 μg/ml ADM中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则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as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体内癌细胞耐药的机理之一.

    作者:项良光;林新龙;李伟青;陈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电化学疗法用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ECh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治疗价值.方法应用EChT在剖腹下治疗8例CHL,17个瘤灶.1例合并结节性肝硬变,5例为多发性CHL,14个瘤灶.结果治疗过程中肝出血量均不超过20 ml.术后无胆漏、腹腔内出血、黄疸、气体栓塞等并发症产生.治疗后随访5~7年,无1例出现瘤灶复发.结论 EChT是治疗CHL的安全而有效的新方法,适合伴有背景肝病的CHL和多发性CHL的治疗,且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蒋平;张崇云;陈晓愚;万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DNA异倍体及nm23-H1、C-erb B-2和p53癌基因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DNA异倍体、nm23-H1、C-erb B-2和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52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细胞的DNA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基因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结果 DNA异倍体在≤5cm肝癌组为50.0%(12/24),在>5cm肝癌组为82.1%(23/28); DNA异倍体与肝癌肝内转移及合并癌栓有关.肝癌伴有肝内转移者的nm23-H1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肝内转移者.肝癌合并癌栓者的p53蛋白阳性率高于不合并癌栓者.异倍体肝癌的nm23-H1和p53蛋白阳性率高于二倍体肝癌.C-erb B-2阳性率在各组中未见明显差别.术后生存率可能与DNA异倍体、nm23-H1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有关.结论 DNA异倍体、nm23-H1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肝癌侵袭性有较密切关系,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根据肝癌的个体差异选择治疗措施,提高疗效.

    作者:陆云飞;林进令;韦敏怡;廖清华;曾健;邱庆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中国肺癌杂志>已列入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对肝移植免疫耐受机理研究的思索

    本文分析了目前对肝移植耐受机理的解释中存在的一些缺陷,结合近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肝移植耐受机理的一个新设想,并探讨今后应加强研究的内容.

    作者:黄建钊;夏穗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12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的死亡原因及破裂口修补后易再破裂的原因.方法对广西省北海市人民医院近8年来所作的12例十二指肠破裂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中,治愈9例,死亡3例.死因: ①合并伤过重; ②单纯修补术后破裂口渗漏,继发腹腔感染; ③多处破裂被遗留,造成高位肠瘘.结论对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患者,①应首先处理重要合并伤; ②对十二指肠破裂应详细检查,防止遗留多发性破裂伤; ③十二指肠旷置减压术能有效降低十二指肠内压,减少胰液和胆汁分泌,提高破裂口的愈合率.

    作者:李冠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门脉高压症发病机理的研究近况

    目的了解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门脉高压症发生高动力循环综合征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综述了近10年来国外对门脉高压症发生高动力循环综合征的研究和认识.结果所有门脉高压动物模型及30%~50%的肝硬变患者均存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形成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结果还不一致.结论是高动力循环综合征维持和加剧了门脉高压.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作用,其中一氧化氮较为重要,其它因素发挥作用可能都是通过一氧化氮来实现的.

    作者:王继见;高根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国产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吻合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吻合器行直肠癌前切除双吻合器吻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对38例直肠癌患者行前切除时,应用国产直线及管状吻合器行双吻合器吻合.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5.3%),1例可能与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有关,另1例形成直肠阴道瘘.全组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国产吻合器在使用上虽不如进口一次性吻合器方便,但如果操作得当,技术熟练,仍可获类似效果,其费用仅为进口吻合器的1/30.新的改进型中国产品应用更方便,更易使此技术推广.

    作者:廖国庆;刘鹏熙;裴海平;晏仲舒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桥本病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治(附8例报告)

    目的总结桥本病(HD)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我院1988年至1998年10年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HD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37.6岁; 桥本病合并甲状腺癌及恶性淋巴瘤分别为7.7%及2.6%; 无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结论桥本病并非少见,合并甲状腺癌具有病灶小、以乳突状癌为主、预后好的特点; 合并恶性淋巴瘤具有短期内迅速长大、出现疼痛或呼吸困难的特点,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

    作者:朱精强;李缨来;陈国经;李宏江;敬静;苏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大剂量胞必佳治疗恶性腹水的初步研究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大剂量胞必佳治疗腹腔内恶性腹水59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冉江华;郭群;李立;唐继红;李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