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胰腺炎后膈疝1例报告

马策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膈疝, 移动性, 呼吸音, 浊音, 饮酒, 心率, 节律, 患者, 腹压, 腹痛, 腹部, 肠鸣, 查体
摘要:患者,男,40岁,饮酒脂餐后腹痛2天入院.查体: T 36.5℃, P 75次/分, BP 13/10 kPa, 神清合作; 双肺动度一致,呼吸音清晰,心率75次/分,节律整齐; 腹部平、软,剑下及左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肠鸣正常,无移动性浊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仓鼠到大鼠异种肝移植模型的改良

    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是研究异种肝移植的较好动物模型,因手术难度较大,限制了其使用.我们针对仓鼠自身的解剖特点,在大鼠同种原位肝移植技术基础上作了多项改进,采用三袖套法进行了38例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达89.5%(34/38),无肝期10.8±3.0分钟,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为广泛开展异种肝移植研究提供了简易而又稳定的动物模型.

    作者:谈景旺;张绍庚;钱光相;吴孟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邻近肝门的肝脏肿瘤和伴有大血管破裂的肝外伤,如不采取可控制全肝血流的有效措施,则难以切除肝肿瘤或抢救患者生命.我院1986~1997年间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及改良式无血切肝技术治疗10例肝肿瘤及肝外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荫山;朱善德;杜晓炬;杨捷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血脂和体重异常增加与胆囊结石病危险度的评价

    为预测血脂和体重异常增加并发胆囊结石病的危险度(odds ratio, OR),应用多元回归模式评价了血脂变量和体重/身高指数(BMI)与胆囊结石病之间的关系,OR>1是危险因素,OR<1是保护因素,OR=1则无显著性意义.结果: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每增加一个正常均值水平,OR值分别是2.43(P<0.05)和6.09(P<0.05),是重要的致石因素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1-C、HDL2-C、HDL3-C),OR值均低于1,是重要的防石因素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的OR值均小于1,本研究结果提示其可能是一种代谢状态而非保护因素.BMI每增加一个正常均值水平,男性的OR值是1.16(P>0.05),女性是1.38(P<0.05),体重异常增加,女性比男性并发胆囊结石的可能性更大.结论:预防和减少胆囊结石的发生,既要防止体重过度增加,又要纠正机体已存在的异常脂血症状态.

    作者:林琦远;李缨来;兰亚佳;姚有贵;李宁;肖路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胆囊癌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胆囊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及其对结石在胆囊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采用散射浊光计免疫法检测了单纯胆囊癌、伴胆石胆囊癌、胆石症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上述各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胆汁和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显示,单纯胆囊癌及伴胆结石胆囊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受抑制,其CD+4细胞和IL-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CD+8细胞和sIL-2R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胆囊癌的临床分期相关.胆结石患者与伴胆结石胆囊癌相比,其CD+4细胞、IL-2水平较高,CD+8细胞和sIL-2R水平较低.本实验结果提示:①胆囊癌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②在伴胆结石胆囊癌的发病过程中,胆结石作为一种慢性损伤和刺激,促使了CD+4、CD+8细胞之间的平衡及IL-2及其受体之间的平衡失调; ③动态检测T淋巴细胞及sIL-2R水平可作为判断胆囊癌病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作者:焦兴元;石景森;高金松;周连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为评价在原发性肝癌(HCC)切除术中应用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术中、术后诸因素的影响以及阻断方法的选择,就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63例HCC患者采用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的多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并与同期未加肝门阻断的65例比较.结果: 肝血流阻断法虽能控制术中出血,但对肝实质产生损害; 第一肝门阻断法简单方便,但阻断时间受限,肝功能损害严重; 单侧入肝血流阻断法阻断时间长而术后肝功能损害较轻,恢复快; 全肝血流阻断费时复杂,应用受限制.本组资料结果提示: 除肝门区和中央型肿瘤外,单侧入肝血流阻断法是理想的肝血流阻断法.

    作者:赖佳明;梁力建;黎东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5例报告

    我院1987~1996年9年间,在行胆囊切除时术中意外损伤肝外胆管共5例,男1例,女4例,年龄30~70岁.5例均因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而行择期胆囊切除术.其损伤肝外胆管原因为:①因胆囊区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及解剖变异致在钳夹组织中误伤胆管; ②过度牵拉胆囊而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予以横断; ③术中遇大出血时情急之下盲目钳夹止血致胆总管损伤.

    作者:艾建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0例报告

    患者220例,男32例,女188例.大年龄72岁.其中胆囊息肉30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12例,过度肥胖者4例,余为胆囊结石合并不同程度炎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均康复出院.术中中转15例(7%),其中2例因术中腹肌紧张造成气腹效果不佳,术野显露差;4例为胆囊动脉出血; 1例因胆囊动脉增粗横跨于胆囊管前方,避免误伤中转; 其余8例均为三角区严重粘连.术后出现皮下气肿2例,2天后自行吸收; 术后2天内出现严重腹痛但无腹膜炎体征2例,经对症和静脉内普鲁卡因封闭治疗2天后症状消失,无1例死亡、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郭远求;蒋志宏;蒋朴;张胜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胆道梗阻后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变化和肝脂质过氧化损害的实验研究

    为了解胆道梗阻对肝脏的损害机理,在复制大鼠胆道梗阻模型基础上,分离肝细胞线粒体,动态检测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MDA、SOD含量,血清T-Bil、ALT、ALP及GGT含量.结果: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MDA含量和血清T-Bil、ALT、ALP及GGT水平均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肝组织SOD含量则逐渐减少(P<0.05);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与肝组织MDA含量、血清ALT及ALP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67、0.924和0.919(P<0.01);肝组织MDA含量与血清ALT和ALP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49和0.843(P<0.01).结论:肝细胞线粒体钙超载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在胆道梗阻所致肝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永刚;迟彦邦;杨彤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腹部外科急症 1385例救治分析

    腹部外科急症以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为特点,一旦延误诊治,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我科1997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全年收治腹部外科急症患者1 38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文天夫;李缨来;雷静;苟小清;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对肝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和腹腔镜超声检查以避免剖腹探查

    作者:王伟林;范上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癌变4例报告

    随着B超、CT及侵入性胆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s病)的报道日见增多,对其癌变的诊断及治疗确较困难.我们近10年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齐兆生;冯延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68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

    我院1990~1997年间收治了68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患者,占同期收治急性胰腺炎的66%(68/103).男28例,女40例,男女之比1∶1.4,年龄31~80岁.68例均有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其胆囊结石或所伴的胆总管结石均经B超或CT或MRI检查确诊.68例中属轻型者52例,重型16例.患者入院后即按急性胰腺炎个体化疗法方案进行积极的保守治疗.

    作者:陈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多乳腺症是乳腺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现就我科1987~1997年活检证实的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女35例(97.2%),男1例(2.8%).组织学变化(按阚秀等[1]标准进行统计)见附表.

    作者:杨海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巨大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将原发性肝癌分为: ①微小肝癌,肿瘤直径≤2.0 cm; ②小肝癌,肿瘤直径>2 cm,≤5 cm; ③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10 cm; ④巨大肝癌,肿瘤直径>10 cm[1].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病情已界入中、晚期,肿瘤已长得很大,属大肝癌或巨大肝癌.这类患者中80%以上合并有较明显的肝硬变,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很多医生不主张为此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因此,国内原发性肝癌采用手术切除的病例相对较少,仅占40%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原发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为此,我们采用较为积极的态度,在严格选择病例的条件下,对这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术.

    作者:陈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肝癌nm23-H1基因mRNA表达

    为探讨人肝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mRNA表达状况,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分析了20例人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特异性引物能成功扩增nm23-H1基因的几乎整个编码序列; 20例肝癌及癌旁肝组织的RT-PCR结果均为阳性,nm23-H1基因mRNA未发生表达缺失或较大变异现象.由此表明: 本实验建立的RT-PCR方法为进一步定量测定肝癌组织中nm23-H1 mRNA表达水平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骁;郑树森;陈智;梁廷波;张珉;黄东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加B超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5例报告

    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我科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EC)加B超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PEI)的方法,治疗5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65岁,病变位于肝右叶4例,肝左叶1例,均有肝区隐痛、腹胀、乏力、纳差及消瘦.查体:于右肋缘下或剑突下可扪及包块.

    作者:王华;李立春;李越华;李东平;张玉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异位胆囊结石2例报告

    例1 男,36岁.右上腹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伴恶心、呕吐4小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 38.8 ℃,P 102次/分,BP 18.4/10.7 kPa.一般状况尚可,痛苦病容.心肺未见异常.上腹及剑下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明显.未触及胆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WBC 21.3×109/L, N 0.86, L 0.13.肝功正常.B超示胆囊10.5 cm×4.2 cm大,颈部结石嵌顿.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肝正中裂及肝右叶下未见胆囊.镰状韧带左侧,肝圆韧带下炎性粘连,经剥离发现胆囊肿大11 cm×5 cm×5 cm大,位于左肝叶下.行减压后逆行胆囊切除.见胆囊颈部有一1.5 cm×1.2 cm×1 cm大结石嵌顿,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右侧.术后10天治愈出院.

    作者:艾可为;王华;马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p21 ras和nm23-H1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为探讨p21 ras和nm23-H1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LSAB法观察了80例胃癌患者的p21 ras和nm23-H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有淋巴结转移(LNM)组p21 ras表达阳性率(62.5%)明显高于无LNM组(42.5%),但nm23-H1表达阳性率(27.5%)则明显低于无LNM组(47.5%);LNM数为1~3枚的p21 ras表达阳性率(33.3%)明显低于4~7枚和>8枚的LNM组(45.8%和71.4%);N1组的表达阳性率(36.4%)明显低于N2和N3组(52.2%和83.3%).LNM为1~3枚的nm23-H1表达阳性率(44.4%)明显高于4~7枚和>8枚的LNM组(25.0%和0%),LNM为4~7枚组的nm23-H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8枚组;N1组nm23-H1表达阳性率(45.5%)明显高于N2和N3组(21.7%和0%).上述结果提示,胃癌p21 ras和nm23-H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测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秦环龙;毛明华;张惠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尾状叶切除术

    肝尾状叶前面为第一肝门所遮盖,后面则为下腔静脉,彼此紧密相联,因此尾叶的切除难度高,风险大.迄今,国内外文献报告尾叶切除累计仅百余例.1994年至今,我们已施行了39例,其中9例为单独完整的尾叶切除,均获成功.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牟一平;彭承宏;蔡秀军;江献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活体肝移植的供肝切除

    作者:王伟林;范上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