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尾状叶切除术

彭淑牖;刘颖斌;牟一平;彭承宏;蔡秀军;江献川

关键词:叶切除, 下腔静脉, 文献报告, 肝尾状叶, 第一肝门, 遮盖, 国内, 风险
摘要:肝尾状叶前面为第一肝门所遮盖,后面则为下腔静脉,彼此紧密相联,因此尾叶的切除难度高,风险大.迄今,国内外文献报告尾叶切除累计仅百余例.1994年至今,我们已施行了39例,其中9例为单独完整的尾叶切除,均获成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临床止血技术的进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外科操作技术也经历了革命性变革.止血是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的核心之一,人体任何部位的外科操作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到出血与止血,止血技术已由过去单纯的器械止血措施发展为现代外科条件下的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

    作者:代文杰;姜洪池;乔海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18例报告

    1997年3月至1998年4月收治胆囊疾病患者318例,男95例,女223例,年龄19~74岁,中位年龄47岁.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256例,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49例,胆囊息肉13例.随机分为A组(施夹钳施术组,163例)、B组(常规手术组,155例)两组.行硬膜外麻醉,经腹直肌切口.A组切口长4~6 cm,解剖胆囊三角,确认三管关系,直视下在距胆总管0.3 cm处施夹钳持夹夹闭胆囊管,近胆囊侧再上一钛夹夹闭胆囊管.游离胆囊动脉,近端上2个钛夹,远端邻胆囊壁处再上1个钛夹,贴远端钛夹处剪断胆囊动脉.逆行剥离并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不置腹腔引流管,常法关腹.B组切口长6~8 cm,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丝线结扎,其他处理同A组.

    作者:甘平;陈嘉勇;张捷;谭晶;郭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邻近下腔静脉的肝癌切除术(附12例报告)

    邻近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肝癌,属特殊部位肝癌,即紧贴第2、3肝门的肝癌.以往该部位属肝手术禁区.近年来由于外科技巧的改进,围手术期处理的完善,使这类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我院1992~1997年共施行邻近下腔静脉肝癌切除术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邵初晓;方基兴;朱景德;吕昕亮;留春元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邻近肝门的肝脏肿瘤和伴有大血管破裂的肝外伤,如不采取可控制全肝血流的有效措施,则难以切除肝肿瘤或抢救患者生命.我院1986~1997年间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及改良式无血切肝技术治疗10例肝肿瘤及肝外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荫山;朱善德;杜晓炬;杨捷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胃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研究

    为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胃肿瘤(胃腺瘤性息肉10例,胃癌94例)组织切片中PCNA含量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①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PCNA指数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②PCNA指数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类型、浆膜层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③PCNA指数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弱级(Ⅰ~Ⅱ级)表达的患者预后好.由此表明,PCNA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良好指标之一.

    作者:王康;孙学军;贾宗良;王宏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仓鼠到大鼠异种肝移植模型的改良

    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是研究异种肝移植的较好动物模型,因手术难度较大,限制了其使用.我们针对仓鼠自身的解剖特点,在大鼠同种原位肝移植技术基础上作了多项改进,采用三袖套法进行了38例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达89.5%(34/38),无肝期10.8±3.0分钟,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为广泛开展异种肝移植研究提供了简易而又稳定的动物模型.

    作者:谈景旺;张绍庚;钱光相;吴孟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巨大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将原发性肝癌分为: ①微小肝癌,肿瘤直径≤2.0 cm; ②小肝癌,肿瘤直径>2 cm,≤5 cm; ③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10 cm; ④巨大肝癌,肿瘤直径>10 cm[1].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病情已界入中、晚期,肿瘤已长得很大,属大肝癌或巨大肝癌.这类患者中80%以上合并有较明显的肝硬变,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很多医生不主张为此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因此,国内原发性肝癌采用手术切除的病例相对较少,仅占40%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原发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为此,我们采用较为积极的态度,在严格选择病例的条件下,对这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术.

    作者:陈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细胞糖原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

    为了探讨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能否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本实验对3组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兔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肝脏酶学、组织ATP含量、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及胞浆内游离Ca2+浓度进行了观察.结果: 糖原含量高的肝脏,其细胞能量代谢旺盛,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强,胞浆内游离Ca2+浓度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及功能损伤轻.本实验结果提示: 缺血前增加肝脏糖原含量可显著地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王雨;李晓军;尹致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动脉灌注化疗在中晚期胃癌的应用体会(附72例报告)

    以往胃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近年来随着动脉灌注化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区域性灌注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正日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991年10月至1997年9月,我院应用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7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国平;谢昭雄;洪建文;王永惜;刘金炎;文锡荣;杨深泉;余锡坤;潘岳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腹部外科急症 1385例救治分析

    腹部外科急症以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为特点,一旦延误诊治,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我科1997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全年收治腹部外科急症患者1 38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文天夫;李缨来;雷静;苟小清;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体外静脉转流下的肝叶切除术

    1 历史回顾中央型肝癌当其侵及肝后下腔静脉或主要肝静脉时,手术中可能损伤以上静脉,导致手术大出血及空气栓塞,长期以来成为肝脏手术的一大难题.

    作者: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乳房丝虫病误诊为乳腺癌1例报告

    患者,女,60岁,因右乳内侧包块渐进性增大1+月入院.查体:乳房表面无红肿,右乳内侧触及5 cm×4 cm×3 cm大包块,质硬,表面欠光滑,可推动,基底不固定,无压痛.右侧腋窝可扪及3枚肿大淋巴结.腹股沟及双下肢未见异常.以右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术中见肿块与胸大肌膜少许粘连,右侧腋窝7枚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右乳丝虫肉芽肿; 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行血液检查,未见微丝蚴.给予海群生及左旋咪唑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张献毅;王春燕;彭洪;李笑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对胆汁中胆汁酸影响的实验研究

    为研究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对胆汁中胆汁酸的影响及其在胆囊结石过程中可能的机理,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结石模型,对进食后1、2、3、4周组及对照组动物,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胆汁中胆汁酸,125I-LDL放免标记法测定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活性.结果: 高胆固醇膳食后2、3、4周组分别有4/10,6/10,7/10出现胆囊结石; 胆汁中甘氨胆酸明显降低(P<0.05);125I-LDL与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大结合力(Bmax)逐渐下降(P<0.05),解离常数(Kd)值逐渐升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 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下降,可能导致胆汁中甘氨胆酸减少,致成石性胆汁形成.

    作者:赵纪春;舒晔;侯彩芳;程南生;肖路加;朱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多乳腺症是乳腺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现就我科1987~1997年活检证实的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女35例(97.2%),男1例(2.8%).组织学变化(按阚秀等[1]标准进行统计)见附表.

    作者:杨海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自制HYD液低温保存大鼠肝脏方法的改进

    为探讨改进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方法对鼠肝的影响,即将切取后的鼠肝灌入一定量的自制保存液(HYD液)后结扎进出肝脏的各血管.应用大鼠离体肝灌注模型,对传统保存法(对照组)和改进保存法(20%组、30%组及40%组)肝脏微循环指标(门静脉灌注压、流出液内皮素-1、台盼蓝分布时间及组织学改变)、流出液有关酶指标水平及分泌胆汁量进行了观察.结果: 20%组、30%组及40%组肝脏微循环指标及分泌胆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0%组肝脏有关酶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0%组的保存肝脏效果佳.本实验结果提示: 改进保存法保存鼠肝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保存法,故本法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工作借鉴.

    作者:孙备;姜洪池;乔海泉;孙金圣;朱世军;王孝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癌变4例报告

    随着B超、CT及侵入性胆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s病)的报道日见增多,对其癌变的诊断及治疗确较困难.我们近10年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齐兆生;冯延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机体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含量的影响

    我们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2例,并对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含量(FIB)进行检测,以了解该激活剂对二者的影响.

    作者:赵伏义;张国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bcl-2蛋白在肝细胞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凋亡变化的关系

    为探讨肝细胞肝癌发生过程中bcl-2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与细胞凋亡变化的关系,运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保存的肝细胞肝癌组织(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肝硬变组织(liver cirrhosis,LC)和正常肝组织(normal liver, NL)中细胞凋亡发生率和bcl-2的表达.结果: 从NL、LC到HCC组织,细胞凋亡活性出现增强; bcl-2蛋白的表达逐渐下降,LC和HCC组比较,P<0.05.结论: bcl-2的表达可能与肝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在肝癌发生过程中,bcl-2表达下降可能是引起肝癌细胞凋亡增加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战培;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我院1990年至1998年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28~70岁,平均48.7岁.其诱因:胆道疾病35例,酗酒暴食17例,严重创伤3例,大手术后1例.行非手术疗法41例,治愈40例,死于梗阻性胆管炎1例;行急诊手术7例,治愈3例,死于胰漏、感染休克、器官衰竭4例.非手术疗法加手术引流8例,治愈6例,死于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1例,术前后腹膜脓肿破溃1例.全组总治愈率87.5%,总死亡率为12.5%.

    作者:马小驹;徐海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胆囊癌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胆囊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及其对结石在胆囊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采用散射浊光计免疫法检测了单纯胆囊癌、伴胆石胆囊癌、胆石症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上述各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胆汁和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显示,单纯胆囊癌及伴胆结石胆囊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受抑制,其CD+4细胞和IL-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CD+8细胞和sIL-2R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胆囊癌的临床分期相关.胆结石患者与伴胆结石胆囊癌相比,其CD+4细胞、IL-2水平较高,CD+8细胞和sIL-2R水平较低.本实验结果提示:①胆囊癌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②在伴胆结石胆囊癌的发病过程中,胆结石作为一种慢性损伤和刺激,促使了CD+4、CD+8细胞之间的平衡及IL-2及其受体之间的平衡失调; ③动态检测T淋巴细胞及sIL-2R水平可作为判断胆囊癌病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作者:焦兴元;石景森;高金松;周连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