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战培;严律南
化学性胆囊切除术(chemical cholecystectomy)是Salomonovitz等[1]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代替手术胆囊切除的方法.1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存在着胆囊管及胆囊闭合不全的问题.笔者通过动物实验旨在探讨经皮胆囊镜下实施化学性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作者:田明国;曹化祥;王旭;程清香;霍景山;李华;张蔚;武广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是研究异种肝移植的较好动物模型,因手术难度较大,限制了其使用.我们针对仓鼠自身的解剖特点,在大鼠同种原位肝移植技术基础上作了多项改进,采用三袖套法进行了38例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达89.5%(34/38),无肝期10.8±3.0分钟,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为广泛开展异种肝移植研究提供了简易而又稳定的动物模型.
作者:谈景旺;张绍庚;钱光相;吴孟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评价在原发性肝癌(HCC)切除术中应用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术中、术后诸因素的影响以及阻断方法的选择,就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63例HCC患者采用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的多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并与同期未加肝门阻断的65例比较.结果: 肝血流阻断法虽能控制术中出血,但对肝实质产生损害; 第一肝门阻断法简单方便,但阻断时间受限,肝功能损害严重; 单侧入肝血流阻断法阻断时间长而术后肝功能损害较轻,恢复快; 全肝血流阻断费时复杂,应用受限制.本组资料结果提示: 除肝门区和中央型肿瘤外,单侧入肝血流阻断法是理想的肝血流阻断法.
作者:赖佳明;梁力建;黎东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近年来,随肝癌血供研究的深入,肝癌的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而治疗后转移的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建立具有稳定的肝或肺转移特征的肝癌模型已成为肝癌治疗研究的迫切问题,现介绍一种具有肺转移特征的肝种植肿瘤SMCR-86模型的制作.
作者:周群;李开宗;付由池;岳树强;刘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我们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2例,并对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含量(FIB)进行检测,以了解该激活剂对二者的影响.
作者:赵伏义;张国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探讨改进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方法对鼠肝的影响,即将切取后的鼠肝灌入一定量的自制保存液(HYD液)后结扎进出肝脏的各血管.应用大鼠离体肝灌注模型,对传统保存法(对照组)和改进保存法(20%组、30%组及40%组)肝脏微循环指标(门静脉灌注压、流出液内皮素-1、台盼蓝分布时间及组织学改变)、流出液有关酶指标水平及分泌胆汁量进行了观察.结果: 20%组、30%组及40%组肝脏微循环指标及分泌胆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0%组肝脏有关酶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0%组的保存肝脏效果佳.本实验结果提示: 改进保存法保存鼠肝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保存法,故本法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工作借鉴.
作者:孙备;姜洪池;乔海泉;孙金圣;朱世军;王孝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探讨胆囊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及其对结石在胆囊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采用散射浊光计免疫法检测了单纯胆囊癌、伴胆石胆囊癌、胆石症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上述各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胆汁和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显示,单纯胆囊癌及伴胆结石胆囊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受抑制,其CD+4细胞和IL-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CD+8细胞和sIL-2R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胆囊癌的临床分期相关.胆结石患者与伴胆结石胆囊癌相比,其CD+4细胞、IL-2水平较高,CD+8细胞和sIL-2R水平较低.本实验结果提示:①胆囊癌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②在伴胆结石胆囊癌的发病过程中,胆结石作为一种慢性损伤和刺激,促使了CD+4、CD+8细胞之间的平衡及IL-2及其受体之间的平衡失调; ③动态检测T淋巴细胞及sIL-2R水平可作为判断胆囊癌病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作者:焦兴元;石景森;高金松;周连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我院1990~1997年间收治了68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患者,占同期收治急性胰腺炎的66%(68/103).男28例,女40例,男女之比1∶1.4,年龄31~80岁.68例均有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其胆囊结石或所伴的胆总管结石均经B超或CT或MRI检查确诊.68例中属轻型者52例,重型16例.患者入院后即按急性胰腺炎个体化疗法方案进行积极的保守治疗.
作者:陈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了探讨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能否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本实验对3组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兔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肝脏酶学、组织ATP含量、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及胞浆内游离Ca2+浓度进行了观察.结果: 糖原含量高的肝脏,其细胞能量代谢旺盛,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强,胞浆内游离Ca2+浓度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及功能损伤轻.本实验结果提示: 缺血前增加肝脏糖原含量可显著地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王雨;李晓军;尹致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胃肿瘤(胃腺瘤性息肉10例,胃癌94例)组织切片中PCNA含量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①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PCNA指数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②PCNA指数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类型、浆膜层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③PCNA指数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弱级(Ⅰ~Ⅱ级)表达的患者预后好.由此表明,PCNA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良好指标之一.
作者:王康;孙学军;贾宗良;王宏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旁路重建术新的移植材料,笔者于1992年5月至1997年5月,应用小隐静脉原位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严重缺血症18例24条肢体并监测随访1~5年.结果: 18例近期缺血症状均显著改善,临床有效率达88.8%,远期疗效优良率达83.3%.经寿命表法统计分析,移植物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5.8%,79.6%和70.0%.认为以小隐静脉为移植材料重建缺血肢体循环具有不受长度限制,无需预破坏瓣膜,不必全程结扎属支,避免了反转与扭曲,减少损伤等优点,是一种治疗下肢长段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以下3分支闭塞患者理想的术式.
作者:王朝生;刘昌华;何敢想;徐泽;田诗政;张双胜;袁尚荣;宋照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多乳腺症是乳腺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现就我科1987~1997年活检证实的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女35例(97.2%),男1例(2.8%).组织学变化(按阚秀等[1]标准进行统计)见附表.
作者:杨海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我院1987~1996年9年间,在行胆囊切除时术中意外损伤肝外胆管共5例,男1例,女4例,年龄30~70岁.5例均因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而行择期胆囊切除术.其损伤肝外胆管原因为:①因胆囊区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及解剖变异致在钳夹组织中误伤胆管; ②过度牵拉胆囊而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予以横断; ③术中遇大出血时情急之下盲目钳夹止血致胆总管损伤.
作者:艾建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220例,男32例,女188例.大年龄72岁.其中胆囊息肉30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12例,过度肥胖者4例,余为胆囊结石合并不同程度炎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均康复出院.术中中转15例(7%),其中2例因术中腹肌紧张造成气腹效果不佳,术野显露差;4例为胆囊动脉出血; 1例因胆囊动脉增粗横跨于胆囊管前方,避免误伤中转; 其余8例均为三角区严重粘连.术后出现皮下气肿2例,2天后自行吸收; 术后2天内出现严重腹痛但无腹膜炎体征2例,经对症和静脉内普鲁卡因封闭治疗2天后症状消失,无1例死亡、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郭远求;蒋志宏;蒋朴;张胜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随着B超、CT及侵入性胆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s病)的报道日见增多,对其癌变的诊断及治疗确较困难.我们近10年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齐兆生;冯延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40岁,饮酒脂餐后腹痛2天入院.查体: T 36.5℃, P 75次/分, BP 13/10 kPa, 神清合作; 双肺动度一致,呼吸音清晰,心率75次/分,节律整齐; 腹部平、软,剑下及左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肠鸣正常,无移动性浊音.
作者:马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王伟林;范上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外科操作技术也经历了革命性变革.止血是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的核心之一,人体任何部位的外科操作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到出血与止血,止血技术已由过去单纯的器械止血措施发展为现代外科条件下的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
作者:代文杰;姜洪池;乔海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尾状叶肝癌相对少见,文献中仅有零星个案报告,对其研究不多.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特点.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2例临床诊治经过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作简要的讨论.
作者:陈晓理;严律南;侯彩芳;黄祚瑶;熊晓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36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入院(胃镜确诊),术中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0.8 cm×0.8 cm大,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结肠前顺蠕动胃空肠吻合术,输入袢长12 cm,手术顺利.术后病情恢复顺利,第3天肛门排气,伤口疼痛减轻,进食少量流质无异常.第4天感腹痛,腹胀及肩背部疼痛,伤口疼痛较前日明显.
作者:赵小云;张胜本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