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18例报告

甘平;陈嘉勇;张捷;谭晶;郭群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胆囊动脉, 胆囊管, 钛夹, 胆囊结石, 硬膜外麻醉, 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腹腔引流管, 丝线结扎, 年龄, 经腹直肌, 夹钳, 疾病患者, 电凝止血, 胆囊息肉, 胆囊三角, 常规手术, 直视下, 胆总管
摘要:1997年3月至1998年4月收治胆囊疾病患者318例,男95例,女223例,年龄19~74岁,中位年龄47岁.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256例,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49例,胆囊息肉13例.随机分为A组(施夹钳施术组,163例)、B组(常规手术组,155例)两组.行硬膜外麻醉,经腹直肌切口.A组切口长4~6 cm,解剖胆囊三角,确认三管关系,直视下在距胆总管0.3 cm处施夹钳持夹夹闭胆囊管,近胆囊侧再上一钛夹夹闭胆囊管.游离胆囊动脉,近端上2个钛夹,远端邻胆囊壁处再上1个钛夹,贴远端钛夹处剪断胆囊动脉.逆行剥离并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不置腹腔引流管,常法关腹.B组切口长6~8 cm,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丝线结扎,其他处理同A组.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活体肝移植的供肝切除

    作者:王伟林;范上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疝伴全小肠扭转1例报告

    患者,男,36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入院(胃镜确诊),术中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0.8 cm×0.8 cm大,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结肠前顺蠕动胃空肠吻合术,输入袢长12 cm,手术顺利.术后病情恢复顺利,第3天肛门排气,伤口疼痛减轻,进食少量流质无异常.第4天感腹痛,腹胀及肩背部疼痛,伤口疼痛较前日明显.

    作者:赵小云;张胜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胆道梗阻后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变化和肝脂质过氧化损害的实验研究

    为了解胆道梗阻对肝脏的损害机理,在复制大鼠胆道梗阻模型基础上,分离肝细胞线粒体,动态检测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MDA、SOD含量,血清T-Bil、ALT、ALP及GGT含量.结果: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MDA含量和血清T-Bil、ALT、ALP及GGT水平均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肝组织SOD含量则逐渐减少(P<0.05);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与肝组织MDA含量、血清ALT及ALP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67、0.924和0.919(P<0.01);肝组织MDA含量与血清ALT和ALP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49和0.843(P<0.01).结论:肝细胞线粒体钙超载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在胆道梗阻所致肝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永刚;迟彦邦;杨彤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胃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研究

    为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胃肿瘤(胃腺瘤性息肉10例,胃癌94例)组织切片中PCNA含量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①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PCNA指数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②PCNA指数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类型、浆膜层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③PCNA指数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弱级(Ⅰ~Ⅱ级)表达的患者预后好.由此表明,PCNA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良好指标之一.

    作者:王康;孙学军;贾宗良;王宏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AFP阳性胃癌6例报告

    我院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收治215例胃癌中,93例术前作AFP检查,阳性者6例(>50 μg/L),均为男性,年龄58~72岁,其中胃窦部癌5例,贲门胃底癌1例.行B超检查,肝胆未见异常5例,发现多发性肝转移癌1例.有关临床资料见附表.

    作者:何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巨大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将原发性肝癌分为: ①微小肝癌,肿瘤直径≤2.0 cm; ②小肝癌,肿瘤直径>2 cm,≤5 cm; ③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10 cm; ④巨大肝癌,肿瘤直径>10 cm[1].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病情已界入中、晚期,肿瘤已长得很大,属大肝癌或巨大肝癌.这类患者中80%以上合并有较明显的肝硬变,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很多医生不主张为此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因此,国内原发性肝癌采用手术切除的病例相对较少,仅占40%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原发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为此,我们采用较为积极的态度,在严格选择病例的条件下,对这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术.

    作者:陈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供肝切取术

    自1989年7月Strong等[1]成功开展首例活体肝移植以来,这一手术有了迅猛的发展,至今总例数已近1 000例.由于该术式供肝来自健康人,对供体手术的安全性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初期曾有人预言,供肝切取术至少有1%~2%的死亡率,但几年来事实表明,至今已报道的数百例手术中,尚无1例直接因手术死亡,这与供肝的切取技术不无关系.由于肝为富含血管的器官,供肝的成功切取必须依赖于娴熟的肝脏外科技术,本文就此作一介绍.

    作者:管文贤;窦科峰;李开宗;高志清;付由池;史宪杰;张新海;Tanaka Koichi;Yamaoka Yoshio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肝癌nm23-H1基因mRNA表达

    为探讨人肝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mRNA表达状况,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分析了20例人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特异性引物能成功扩增nm23-H1基因的几乎整个编码序列; 20例肝癌及癌旁肝组织的RT-PCR结果均为阳性,nm23-H1基因mRNA未发生表达缺失或较大变异现象.由此表明: 本实验建立的RT-PCR方法为进一步定量测定肝癌组织中nm23-H1 mRNA表达水平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骁;郑树森;陈智;梁廷波;张珉;黄东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邻近肝门的肝脏肿瘤和伴有大血管破裂的肝外伤,如不采取可控制全肝血流的有效措施,则难以切除肝肿瘤或抢救患者生命.我院1986~1997年间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及改良式无血切肝技术治疗10例肝肿瘤及肝外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荫山;朱善德;杜晓炬;杨捷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细胞糖原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

    为了探讨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能否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本实验对3组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兔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肝脏酶学、组织ATP含量、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及胞浆内游离Ca2+浓度进行了观察.结果: 糖原含量高的肝脏,其细胞能量代谢旺盛,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强,胞浆内游离Ca2+浓度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及功能损伤轻.本实验结果提示: 缺血前增加肝脏糖原含量可显著地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王雨;李晓军;尹致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我院1990年至1998年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28~70岁,平均48.7岁.其诱因:胆道疾病35例,酗酒暴食17例,严重创伤3例,大手术后1例.行非手术疗法41例,治愈40例,死于梗阻性胆管炎1例;行急诊手术7例,治愈3例,死于胰漏、感染休克、器官衰竭4例.非手术疗法加手术引流8例,治愈6例,死于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1例,术前后腹膜脓肿破溃1例.全组总治愈率87.5%,总死亡率为12.5%.

    作者:马小驹;徐海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血脂和体重异常增加与胆囊结石病危险度的评价

    为预测血脂和体重异常增加并发胆囊结石病的危险度(odds ratio, OR),应用多元回归模式评价了血脂变量和体重/身高指数(BMI)与胆囊结石病之间的关系,OR>1是危险因素,OR<1是保护因素,OR=1则无显著性意义.结果: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每增加一个正常均值水平,OR值分别是2.43(P<0.05)和6.09(P<0.05),是重要的致石因素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1-C、HDL2-C、HDL3-C),OR值均低于1,是重要的防石因素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的OR值均小于1,本研究结果提示其可能是一种代谢状态而非保护因素.BMI每增加一个正常均值水平,男性的OR值是1.16(P>0.05),女性是1.38(P<0.05),体重异常增加,女性比男性并发胆囊结石的可能性更大.结论:预防和减少胆囊结石的发生,既要防止体重过度增加,又要纠正机体已存在的异常脂血症状态.

    作者:林琦远;李缨来;兰亚佳;姚有贵;李宁;肖路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癌变4例报告

    随着B超、CT及侵入性胆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s病)的报道日见增多,对其癌变的诊断及治疗确较困难.我们近10年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齐兆生;冯延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巨大肝囊肿伴布-加氏综合征1例报告

    患者,男,48岁,因双下肢浮肿3年,加重伴巩膜发黄20天入院.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Ⅱ浮肿,B超检查提示肝中叶巨大囊肿压迫下腔静脉,患者不愿手术而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噻,浮肿稳定在Ⅰ.20天前浮肿加重为Ⅱ,伴畏寒、发烧、尿少、巩膜发黄而入院.

    作者:王在国;丁福全;胡勇;唐令超;刘光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5例报告

    我院1987~1996年9年间,在行胆囊切除时术中意外损伤肝外胆管共5例,男1例,女4例,年龄30~70岁.5例均因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而行择期胆囊切除术.其损伤肝外胆管原因为:①因胆囊区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及解剖变异致在钳夹组织中误伤胆管; ②过度牵拉胆囊而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予以横断; ③术中遇大出血时情急之下盲目钳夹止血致胆总管损伤.

    作者:艾建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对肝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和腹腔镜超声检查以避免剖腹探查

    作者:王伟林;范上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尾状叶肝癌切除2例报告

    尾状叶肝癌相对少见,文献中仅有零星个案报告,对其研究不多.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特点.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2例临床诊治经过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作简要的讨论.

    作者:陈晓理;严律南;侯彩芳;黄祚瑶;熊晓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小隐静脉原位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症

    为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旁路重建术新的移植材料,笔者于1992年5月至1997年5月,应用小隐静脉原位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严重缺血症18例24条肢体并监测随访1~5年.结果: 18例近期缺血症状均显著改善,临床有效率达88.8%,远期疗效优良率达83.3%.经寿命表法统计分析,移植物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5.8%,79.6%和70.0%.认为以小隐静脉为移植材料重建缺血肢体循环具有不受长度限制,无需预破坏瓣膜,不必全程结扎属支,避免了反转与扭曲,减少损伤等优点,是一种治疗下肢长段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以下3分支闭塞患者理想的术式.

    作者:王朝生;刘昌华;何敢想;徐泽;田诗政;张双胜;袁尚荣;宋照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体外静脉转流下的肝叶切除术

    1 历史回顾中央型肝癌当其侵及肝后下腔静脉或主要肝静脉时,手术中可能损伤以上静脉,导致手术大出血及空气栓塞,长期以来成为肝脏手术的一大难题.

    作者: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加B超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5例报告

    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我科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EC)加B超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PEI)的方法,治疗5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65岁,病变位于肝右叶4例,肝左叶1例,均有肝区隐痛、腹胀、乏力、纳差及消瘦.查体:于右肋缘下或剑突下可扪及包块.

    作者:王华;李立春;李越华;李东平;张玉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