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莹莹;林晓平;梁培炎;张旭;张伟光;樊卫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的异常改变.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93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病程分为3组:糖尿病病程≤5年组(A组,31例);5年<糖尿病病程≤10年组(B组,30例);糖尿病病程>10年组(C组,32例);健康对照组(D组)30例.超声检查测量甲状腺大小并计算体积,观察甲状腺回声改变及有无结节存在,按照相应标准判定甲状腺肿大和结构异常.同时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B组甲状腺肿大病例数较A组、C组、D组明显增多(P<0.05);A组、B组、C组甲状腺体积较D组明显增加,B组甲状腺体积较A组、C组明显增加(P均<0.05);C组甲状腺结构异常病例数较A、B、D组明显增多,B组甲状腺结构异常病例数较A、D组明显增多(P均<0.05);A、B、C组的血液生化检查异常病例数较D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超声技术可以客观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的异常改变.
作者:刘寒月;张宇虹;苏本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尤小芳;史景云;邵江;孙兮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载10-羟基喜树碱(HCPT)脂质超声微泡的处方制备工艺,筛选出佳处方制备载药微泡,研究微泡的一般特性及显影效果,并检测微泡的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方法 以机械振荡法制备载HCPT脂质超声微泡;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处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泡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并观察微泡的外观和分布情况;以马尔文激光粒径测量仪测量微泡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观察并比较微泡经60Co射线灭菌前后其外观、形态、平均粒径和包封率的改变;并观察微泡在兔肝脏的增强显影效果.结果 以佳处方制备的载10-羟基喜树碱(2 mg)微泡的药物包封率为86.70%,载药量为21.70%;浓度为(3.07±0.58)×109/ml,粒径范围为(1.10±0.20)μm,平均粒径为1.10 μm;Zeta电位为-(3.90±0.80)mV;超声定向辐照微泡后,药物吸光度值明显增加;经60Co射线灭菌后观察微泡形态、平均粒径及包封率无明显变化;静脉注射此载药微泡后,兔肝脏超声显影持续增强.结论 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的载HCPT脂质微泡,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体内显影效果好,有望实现实时监控下的体内定点靶向给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严思静;李攀;袁佩;许川山;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腔内少见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气管、主支气管腔内少见肿瘤的MSCT MPR图像.所有图像均由2位放射科医师观察记录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肿瘤相邻管壁的厚度.结果 ①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良性肿瘤16例,13例边缘光滑且不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另3例边缘不规整且不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平均厚度2.45 mm.②7例气管主支气管腔内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滑且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平均厚度5.83 mm.结论 MSCT MPR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气管、主支气管管壁的关系,有助于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韩英;蔡长忠;马大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超声微泡介导β-半乳糖苷酶基因转导大鼠肾脏,探讨超声微泡介导肾脏基因转导的效率和可行性.方法 Wistar大鼠40只,分为超声微泡质粒组、微泡质粒组、超声质粒组、裸质粒组、超声微泡组和超声PBS组.超声微泡质粒组经肾动脉注射微泡和质粒混合物,并以0.3 W/cm2超声辐照肾脏,转导后3 min、12 h、3 d、7 d取肾和肝、脾等肾外器官;超声质粒组、超声微泡组和超声PBS组给予肾动脉注射质粒、微泡和PBS后超声辐照肾脏,微泡质粒组和裸质粒组仅给予肾动脉注射微泡和质粒混合物,不予超声暴露,转导后12 h取材.冰冻切片行X-gal染色观察肾脏和肾外器官β-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Megalin免疫组化复染观察转导基因的肾组织定位;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检测血AST、ALT、BUN和Cr水平.结果 超声微泡介导质粒转导12 h后大鼠肾组织可见较大量β-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集中在肾小管,靠近皮质较多,肾小球和肾间质无表达,至7 d时肾小管仍有表达,Megalin免疫组化复染显示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主要在近端小管表达.超声质粒组大鼠肾脏有极微量基因表达,其他四组均无基因表达.各实验组大鼠肝、脾等肾外器官均无基因表达,肾脏PAS染色和血清学检查均无明显病理学变化.结论 超声微泡可有效促进大鼠肾脏基因转导,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基因转导方法.
作者:马强;吴镝;孙雪峰;陈俊香;张东山;丁瑞;谢院生;陈香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结果 20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病变侧和对侧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TTP和MTT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16例患者MTT和TTP延迟累及顶叶和半卵圆中心.20例患者病变侧和对侧MTT值分别为(7.05±1.47)s和(4.96±1.00)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P<0.01);病变侧和对侧TTP值分别为(20.04±2.14)s和(17.83±1.89)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P<0.01).病变侧和对侧CBV和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64排螺旋CT应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全脑CTP,为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
作者:隋昕;卢洁;李坤成;曹燕翔;张苗;杜祥颖;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时肝、脾动脉阻抗指数的特点,探讨其产生机制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分别检测8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16例肝硬化不伴门静脉血栓及16名正常人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三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与肝硬化不伴门静脉血栓组比较,门静脉时间平均大流速(PVTAMV)明显减低(P<0.05),脾动脉阻力指数(SARI)、脾动脉搏动指数(SAPI)、门脉高压指数(PHI)明显增加(P<0.05),而两组的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的PVTAMV、SARI、SAPI、PHI、HARI、HA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TAMV、SARI、SAPI和PHI可作为反映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肖文丽;郝晓云;卫琼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诊断的价值. 方法 搜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CBM以及CNKI数据库,手工检索所有用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进行诊断的文献,提取相关文献数据.采用QUADAS工具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合并的比数比、合并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合并的阳性和阴性似然比,绘制综合接受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 共纳入9个研究,9个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0.05,I2=64.00%).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30%(CI:89.80%~92.70%)和94.00%(CI:92.00%~95.60%),合并阳性似然比为12.03(CI:7.67~18.88),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8(CI:0.08~0.14),合并比数比为153.00(CI:71.40~327.86),加权SROC面积为0.93,SE=0.01.结论 入选文献质量中等.SROC显示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军喜;姚兰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改变.方法 对22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胆B超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患者25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250例(对照组1),并对同期未患精神疾病的常规体检者250名(对照组2)行B超检查.结果 研究组与两个对照组间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在各组中的发生率高.研究组中不同病程、年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者肝胆异常、特别是脂肪肝发生率显著增高.
作者:蚁丽芬;李雪影;王汉婵;蚁舒;朱少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经颅磁刺激(TMS)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只雄性大鼠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TMS组和假刺激组行DWI扫描,使用Philips Viewforum工作站软件重建表观弥散系数图,测量病变侧与正常侧的ADC比值,即相对ADC值(rADC).结果 TMS组梗死中心的rADC值明显高于假刺激组(P<0.01),TMS梗死边缘区的rADC值也高于假刺激组边缘区的rADC值(P<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能减轻大鼠脑梗死灶的水肿.ADC值是反映脑水肿的敏感指标.
作者:张彩元;沈钧康;赵合庆;余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资料.结果 支气管肺隔离症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叶内型21例,20例由胸主动脉分支供血,1例供血动脉为腹腔干的分支,引流静脉均进入肺静脉系统;叶外型1例,由降主动脉供血,静脉引流入半奇静脉.结论 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重建后处理图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全貌,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作者:陈波;邢宁;肖越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存活心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近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利用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判断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术后1~2周心肌缺血区的大小、部位、整体心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2例患者共16支血管有不同程度中、重度狭窄(≥70%),放置支架18枚.术后磁共振复查,未出现新的异常灌注及延迟强化区,术前25个异常灌注区均有改善,肉眼观察无明显灌注缺损区.舒张末期容积较术前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较术前有改善(P<0.05).除乳头肌水平左心室下壁、心尖水平室间隔运动无改变外,其余心肌节段运动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存活心肌对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血运改善及心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可从心脏形态、运动、心肌灌注等方面对血运重建术后短期疗效随访起指导作用.
作者:何东;王莉;田建明;陈兴灿;潘永清;朱妙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壶腹周围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顺序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壶腹周围病变95例,均行上腹部MR检查,同时对感兴趣区行薄层扫描.结果 MRCP结合常规MRI对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75.79%.薄层扫描可显示约2.5 mm小结石和10 mm的肿块,增加薄层扫描后准确率为92.63%,增加薄层扫描前后准确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增加感兴趣区薄层扫描有助于壶腹周围小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郝粉娥;牛硕;韩晓东;高阳;张颖;郭冬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29 岁.1年前曾行剖宫产术,术中大出血.10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腹胀不适伴肿块入院.体检:中、下腹正中长8 cm手术瘢痕,中下腹扪及一约7 cm×15 cm大小质中、移动度差的包块,轻压痛,无肌紧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诊断为腹部实性肿块,考虑为肿瘤性病变.CT平扫中、下腹腔前部卵圆形肿块,大小7 cm×9 cm×14 cm,边缘清楚,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36~61 HU,包膜呈稍高密度,内有漩涡状、条絮状稍高密度影(图1).增强扫描包膜较明显环状强化,部分包膜下可见脑回状强化影,CT值净增34 HU(图2).局部肠管粘连受压移位变形.CT诊断:考虑腹膜或小肠肿瘤.手术所见:中、下腹腔前部巨大实性包块,包膜完整,触之有弹性,肿块与大网膜、腹膜、回肠粘连,局部腹膜增厚、肠腔狭窄.剖开见包膜为网膜组织和纤维组织,内容物为肉芽组织、炎性渗出物和大小约16 cm×22 cm的发黑易碎纱布.病理诊断:腹腔医源性异物肉芽肿.
作者:李康;马千红;吕富荣;杨庆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儿女,13岁.近2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头昏、头痛,但仍能坚持上学,四肢活动无障碍,无恶心、呕吐.追问病史患者5年前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当时无任何症状.查体:神智清楚,双侧视乳头水肿,四肢肌力正常.入院后行头颅正侧位X线片示左顶部卵圆形钙化影,大小约7.3 cm×3.5 cm×3.5 cm,边界较清楚,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图1).CT于左顶部见一椭圆形高密度影,大小约7.3 cm×3.6 cm×3.5 cm,边缘可见蛋壳样钙化,周围颅骨受压变薄,左侧脑室受压且向右侧移位,中线结构右移.MRI:左顶部可见一7.1 cm×3.5 cm×3.4 cm不均匀长T1混杂T2信号椭圆形占位病变,边缘为低信号,板障信号中断.左侧脑实质、脑室受压右移(图2).术前诊断:左顶部占位性病变,脑膜瘤可能性大,不除外畸胎瘤.手术所见:术中肿块与硬膜粘连较紧,质地较硬,切开包膜呈青紫色,内有两个腔,腔内为褐色液体.术后病理报告:陈旧性血肿伴钙化.
作者:刘晓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先天性耳聋(CD)患者的脑白质结构,探讨脑白质变化机制.方法 对6名先天性耳聋患者和6名正常人进行脑部DTI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分析(VBA)对CD组和正常对照(HC)组的全脑分数各向异性(FA)值进行比较,计算样本感兴趣区(ROI)Brodmann(BA)41、BA22和BA44区的平均FA值.结果 CD组FA值显著减少的区域位于右脑的颞上回(STG), ROI平均FA值除在右脑BA22区有下降的趋势外,未发现显著异常;CD组和HC组中左脑ROI的平均FA值显著偏大.结论 先天性耳聋患者右脑STG白质损伤,这种结构异常是由其先天缺乏声音刺激所造成的.
作者:王胜;李永辉;周媛;于春水;许存禄;秦文;刘勇;蒋田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40岁.左上下肢麻木、无力2周,同时伴枕后痛.发病前1周曾有发热史,口服解热镇痛药物缓解.查体:左侧上下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MRI表现:右侧额叶团块状异常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T1WI为稍低信号,FLAIR为高信号(图1~3),病灶信号较均匀,边界清,灶周未见明显水肿影,无明显占位效应.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非闭合性环状强化(图4).临床拟诊为瘤块样脱髓鞘病变,给予激素冲击治疗,20 d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复查MRI,右额叶病灶较前缩小,病灶T1WI信号较前明显减低,其间见斑点状高信号影(图5).
作者:赵鑫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乳腺不典型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临床扪诊阴性、仅以单纯钙化为表现的乳腺疾病患者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片,包括不典型增生28例(5例对侧伴发乳腺癌、3例病变局部伴多发乳头状瘤),其中轻度13例,中重度15例;乳腺增生症59例,其中3例病变局部伴多发乳头状瘤.放射科医生阅片均以BI-RADS为标准完成报告和分级,全部病例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AH组致密型腺体15例,占53.57%,中间性钙化24例,占85.71%,单位面积钙化数量>5个/cm226例,占92.86%;而乳腺增生症组分别38例、50例和48例,占64.41%、84.75%和81.36%,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簇形态不规则在AH组19例,占67.86%,乳腺增生症组16例,占27.11%(P<0.05).轻度与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之间以上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FDM为以微钙化为惟一阳性发现的乳腺疾病提供了良好的诊断途径,并对乳腺不典型增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欣;黎庶;张立娜;金安玉;王雅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26岁.发现左侧乳腺肿物1年余,快速增大3个月入院.查体:左侧乳腺内可见大小约11 cm×8 cm的肿物,质地不均匀,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与表皮无粘连,界限清,活动度差,无桔皮样变及酒窝征.左侧腋窝可触及大小约1 cm×1 cm的淋巴结.超声所见:左侧乳腺内探及大小约11.0 cm×4.4 cm的中等回声,略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其内可见大小约3.7 cm×0.5 cm的液性暗区(图1).CDFI:左侧乳腺内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作者:剧红娟;李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恶性黑色素瘤5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6例及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40例,分别研究PET/CT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及转移瘤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病灶均异常摄取FDG, SUV 3.52~14.76,其中2例示区域淋巴结转移并经病理确诊.3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经18F-FDG PET/CT检出原发灶,原发灶检出率18.75%,其中2例示远处多发转移;另2例患者临床体检发现原发灶,18F-FDG PET/CT未见原发征象.40例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患者中,18F-FDG PET/CT诊断原发灶残留8例,经病理确诊5例,准确率62.50%;18F-FDG PET/CT示区域淋巴结转移7例,病理确诊5例,阳性预测价值 71.43%;18F-FDG PET/CT 示远处多发转移14例,远处转移率35.00%(14/40);40例患者中,2例因PET/CT显像降低临床分期,11例提高分期,18例患者治疗方案改变.结论 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准确分期方面有较大临床价值,但在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有限.
作者:胡莹莹;林晓平;梁培炎;张旭;张伟光;樊卫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