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瓷修复体与金属托槽粘接强度的实验研究

王春晔;邵玶;赵媛;徐实谦;宋冰

关键词:瓷修复体, 托槽底板, 抗剪切强度, 粘结剂残留指数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形状的底板(燕尾状、网状)对正畸金属托槽与瓷修复体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根据瓷面处理方式及所粘接托槽的不同,将80个瓷修复体随机平均分为4组:金刚砂车针打磨+燕尾状底板托槽;金刚砂车针打磨+网状底板托槽;9.6%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HF)酸蚀+燕尾状底板托槽;9.6% HF酸蚀+网状底板托槽.将粘接后的每组瓷修复体随机平均分为2组:组1用37℃人工唾液水浴24h;组2不予处理.用硅烷偶联剂、杜拉菲勒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材料进行粘接.检测抗剪切强度及粘结剂残留指数.结果:经人工唾液水浴后,抗剪切强度燕尾状底板托槽组较网状底板托槽组高,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瓷面经打磨处理后,粘结剂残留指数网状底板组高于燕尾状底板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燕尾状底板较网状底板提供更大的抗剪切强度;瓷面经金刚砂车针打磨较用HF酸蚀提供更大的抗剪切强度,且遗留较多粘接剂.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波长非剥脱点阵激光“水增强法”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双波长(1320nm+1440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水增强法”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A组):先在凹陷性瘢痕处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然后再使用双波长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B组):仅使用双波长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每组间隔6周治疗1次,共5次.治疗前后均以ECCA权重评分表对瘢痕部位进行评分统计.结果:35例患者均完成治疗观察,经过整个疗程治疗后,所有凹陷性瘢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B组治疗前后ECCA权重评分明显下降,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组治愈率分别达55.4%和25.0%,无1例出现严重副反应,超过80%的患者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结论:双波长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水增强法”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为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杨鹏;麦跃;李娟;孙林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维胺脂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痤疮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笔者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维胺脂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患者45例,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元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1].以往多采用抗炎类或维A酸类药物等治疗,由于起效慢、疗程长,出现一定的药物副作用,使其应用受限.2008年9月~2010年9月,笔者科室应用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彭才智;翁燕蓉;梁晓红;任海燕;聂畅莉;葛华;鲁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Limberg皮瓣在面部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Limberg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9例面部肿物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设计Limberg皮瓣修复创面.其中肿瘤患者3例;色素痣患者6例.结果:9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未出现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色泽、质地较好;伤口Ⅰ期愈合,随访3~6月未见肿物或色素痣复发,瘢痕不明显,形态满意.结论:Limberg皮瓣修复面部中小缺损创面效果良好.设计原则包括:将旋转瓣设计在临近皮肤松弛区域并且好完整覆盖一个凸出的美学单位;如果局部旋转后发生猫耳畸形,可以使用皮下蒂皮瓣或者改良的Limberg皮瓣(DuFourmentel皮瓣);如缺损为圆形,用阅读者皮瓣(the reading man procedure)效果可能更好.

    作者:金骥;刘元波;宋彬;朱珊;臧梦青;刘东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利用数码照片重建颌面部软组织三维形态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数码相机获取被摄者两张正面数码照片,利用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下进行面部软组织的三维重建.结果:实现了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获得了逼真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结论:利用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技术,进行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构,是软组织三维重建方法的新探索.

    作者:范晓枫;文抑西;马思维;王树森;杨壮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简易男性导尿模具的设计

    护理操作技术是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男患者导尿作为其中一项基本的护理操作,因其尿道结构特殊,临床中更应遵循规范化的操作,避免损伤尿道粘膜.男模型人则是实施训练和考核的必备工具,鉴于医院的男模型人有限,笔者设计了一款男性导尿模具代替男模型人,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明秀;王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新疆维吾尔族正常(牙合)清少年X线头影测量研究

    目的:建立维吾尔族正常(牙合)青少年Steiner分析法的正常值,并探讨其颅面硬组织结构的性别差异以及同性别维吾尔族和汉族青少年之间的种族差异.方法:对1 5 00例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进行普查,从中选取正常(牙合)青少年70例(男34例,女36例),年龄12 ~ 18岁,平均15.4岁,拍摄牙尖交错位时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正畸科提供的头颅测量软件(华正头影测量软件)进行Steiner分析.结果:①得到了新疆维吾尔族正常(牙合)青少年颅面硬组织头影测量Steiner分析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学分析表明,维吾尔族男女青少年角度和线距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同性别汉族青少年比较,维吾尔族青少年除ANB、OP/SN、SL、Po-NB(男)、SNA(女)、SNB(女)、MP/SN(女)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测量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牙弓突度小,上下切牙直立,颏部较凸,髁状突位置较靠前,呈Ⅲ类面型特征,与汉族青少年之间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作者:阿依江;米丛波;热甫卡提·地力毛拉提;祖丽呼玛·阿热甫江;郭毅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行正颌手术后其口腔功能间隙的改变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行正颌手术后,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改变,了解口腔功能间隙与牙颌畸形发生的关系,为正颌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研究口腔功能间隙的改变对术后保持与防止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共2 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定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患者治疗前后的对照,比较正颌术后口腔功能间隙的改变.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行正颌手术后较术前1周口腔功能间隙减小(P<0.05),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后退量与口腔功能间隙减少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经正颌治疗后,口腔功能间隙矢状向面积有所减小,其直接原因可能是正颌手术后退下颌骨造成的,并且口腔功能间隙变化量与下颌骨后退距离存在正相关性.

    作者:贺元甲;王绍峰;卢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浅谈预成桩材料

    近年来,因根管治疗术理论和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牙髓病、根尖周病患牙可以保留,为了恢复牙体的生理外形和功能,桩核冠修复体开始广泛应用.桩核材料的选择是关系残根、残冠修复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获得理想的修复体,各种不同的桩核材料已应用于修复领域中,不同材料桩核将导致不同修复效果.目前临床使用的桩钉材料大致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金属材料包括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纯钛、钛合金、金合金、铜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复合树脂及各种纤维加强的复合树脂等.究竟哪些材料更适合作为桩钉材料,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作者:朱甲;李媛媛;王思思;赵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溃疡的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及护理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1].多数糖尿病足患者因为失治或误治,没有很好的控制血糖而发生肢体溃疡、坏死、甚至截肢[2].在美国所有非创伤性截肢患者中,50%患者的截肢原因是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不佳.因此,如何控制糖尿病足感染己成为临床治疗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3].足部是人体一个重要的功能器官,足部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功能.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溃疡愈合,从而减少截肢(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650hm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秀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瘢痕和黑痣

    目的:介绍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黑痣的方法.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7月,共16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或黑痣患者采用上臂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其中面部瘢痕患者14例,面部黑痣2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18 ~ 36岁.手术分三期进行,一期在面部病变同侧上臂植入扩张器,持续注水约3个月,二期行皮瓣延迟术,三期将上臂内侧皮瓣带蒂转移,病变切除.四期断蒂.结果:1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颜色接近面部周围皮肤,局部瘢痕牵拉畸形者亦改善明显,随访6~12个月,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臂内侧皮瓣为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病变的良好选择.

    作者:于燕;徐红霞;邹曰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TDP对移植脂肪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TDP(特定电磁波谱辐射器)对移植脂肪块内微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利用雌性SD大鼠建立脂肪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成TDP组和对照组,术后免疫组化血管染色定量测定移植脂肪块内微血管,结果:TDP组微血管定量测定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TDP照射能促进移植脂肪块内微血管形成,提高脂肪移植存活率.

    作者:曾令寰;吴一;李伟;邓颖;樊仕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哈尔滨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β角的测量分析研究

    目的:本研究使用β角来评价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据此得出安氏3种错(牙合)类型< beta角的正常值范围.方法:选取151例11 ~20岁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按ANB角、Wits值分为3组,得到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男女差异.结果:①分析安氏3种错(牙合)类型患者β角的正常值;②分析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W值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beta角可以评价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作者:朱晓红;刘杰;王培军;韩晶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自体肋软骨修复术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产生机制,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结果:本组患者共32例,随访时间1~10月,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自体肋软骨移植对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曹玮;张晖;唐鸿波;黄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自体下颌角骨质游离移植隆颏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应用自体下颌角区骨质游离移植隆颏术的可行性.方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动物实验:将小型猪的下颌角截除,并用截除的下颌角骨质移植到颏部,用钛钉固定,术后用三维CT进行效果评定.第二部分,临床应用,在46例应用双侧下颌角截骨术治疗方脸畸形的同时,应用下颌角骨质进行隆颏术,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动物实验中游离移植的骨质完全被吸收.临床病人中73.9%的患者吸收率达到50%以上.结论: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观察,我们认为临床中应用下颌角截除的自体骨游离移植隆颏术需要谨慎实施.

    作者:唐晓军;张智勇;牛峰;俞冰;罗金超;归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新型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新型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Lovelyer Ⅱ强脉冲光AFT 570~950nm,AFT 540~950nm,光斑面积16mm×40mm.脉宽10、12、15ms,能量密度14 ~19J/cm2,患者经3~5次治疗,两次治疗间隔时间3周,随访观察3~12个月.结果:21例雀斑患者经过治疗后1 0例(48%)基本完全消退,11例(52%)明显消退,总有效率100%.所有患者面部治疗区域皮肤较以前更光滑、细腻,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新型强脉冲光对雀斑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全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颧骨下颌角截骨术后短暂失明一例

    下颌角弧形截骨,颧骨截骨降低是颅颌面整形外科中较为常见的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骨折、面部不对称、软组织下垂等,术后短暂失明较为罕见,2010年我科行此类手术1例,术后出现短暂失明,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超;滕利;靳小雷;徐家杰;卢建建;许美邦;田甜;解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成年与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后颏部变化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双颌前突成年与青少年患者拔牙治疗后其颏部改变的差异.方法:选择经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结束的双颌前突错(牙合)患者30例(成人与青少年各15例),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应用t检验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颏部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颏突度,颏凹陷深度,颏唇沟倾角均有显著增加(P<0.05),颏倾斜度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点处颏厚度,下齿槽座点处颏厚度,颏前点处颏厚度,颏高度,颏凹陷,颏曲度,软组织颏厚度并无明显改变.青少年组颏倾斜度,软组织颏厚度的改变较成人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拔牙矫治可明显改善颏部形态,唇颏关系获得新的平衡,青少年较成人颏部的改善更为显著.

    作者:张雯雯;张苗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胸并发症治疗的护理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作为一种软组织充填材料曾用于注射隆乳,因其操作简单,无手术切口,痛苦小,被众多求美者所接受.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单体己被证明对人体具有神经毒性及可能的生殖毒性、致癌性,而且在临床中已经出现大量注射隆乳术后诸如局部肿块、疼痛、注射物移位、乳房形态破坏等严重的并发症[1].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11月,共收治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患者87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马丽娜;张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应用旋转及推进肌皮瓣修复骶部褥疮37例临床分析

    骶部褥疮治疗一直是医界公认的难题,手术成功率低是困扰整形外科医师的主要问题.本院整形外科自2006年7月~2011年6月,应用臀部旋转肌皮瓣和推移肌皮瓣植入治疗骶部褥疮37例,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先锋;刘奉顺;石顺祥;陈敬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