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根;王志刚;凌智瑜;殷跃辉;李巧;骆杰;李兴升
目的 以常规DSA和三维旋转DSA为参照标准,评价双源CT数字减影去骨CT血管成像(DS-BR-CTA)和双能量直接去骨CTA(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90例患者接受DS-BR-CTA检查,74例患者接受DE-CTA检查.以3D-DSA为标准,以患者和发生部位为单位,计算DS-BR-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DS-BR-CT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0%、98.36%;97.37%、99.97%;对≤3.0 mm的动脉瘤,其诊断敏感性高达88.89%,特异性达98.36%;DE-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25%、100%;95.52%、100%,对≤3.0 mm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100%.结论 双源CT的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与DS-BR-CTA相当,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流程中.
作者:张龙江;柴学;赵艳娥;周长圣;顾海峰;郑玲;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 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 ,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 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董薇;杨本涛;宋乐;李全;李静;王振常;戴皓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左心室壁收缩后收缩(PSS)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检测60例CHF患者及对照组30名正常人的心肌运动,应用Q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和中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_s)、持续时间(T_s)及PSS峰值速度(V_(pss))、持续时间(T_(pss)). 结果 CHF组基底段和中间段在等容舒张期PSS的发生率均为34.44%,其中病理性PSS的发生率分别为29.44%、29.72%.对照组基底段和中间段在等容舒张期PSS的发生率分别为26.11%、20.56%,未发生病理性PSS.与对照组的生理性PSS相比,CHF组的病理性PSS峰值速度增高、持续时间延长(P<0.05). 结论 CHF患者的病理性PSS峰值速度高、持续时间长,可能是导致CHF患者左心室不同步运动的原因之一.
作者:温江田;张军;刘丽文;张海滨;沈敏;戴杨;崔明亮;李金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确诊后的NCS患者(病变组)和50名正常人肾血管(对照组)的MSCTA影像资料.观察左肾静脉(LRV)的形态、走行及空间结构.测量对照组夹角处和病变组腹主动脉后方LRV前后径(d1)截面积(s1);近肾端管腔宽处前后径(d2)及截面积(s2),并计算s2/ s1及d2/d1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变组LRV受压变窄,近肾端管腔明显扩张.对照组LRV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管腔大致均匀.两组比较d1、s1、s2、d2/d1、s2/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可清楚地显示后NCS的LRV形态及立体走向,利用重建功能测量截面积能准确、直观地评估LRV扩张及变窄的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龙;史河水;柳曦;韩萍;喻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连续病例接受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WI)检查:治疗组17例,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经过内分泌治疗后患者;对照组23例,均为前列腺癌伴骨转移的初诊病例,未经过任何治疗.治疗组所有患者为治疗有效病例,无临床复发表现.在b=0及b=800 s/mm~2的DWI中,测量骨转移病灶、正常肌肉(右侧臀大肌)、正常骨(通常取右侧股骨头)及充盈膀胱的ADC值.应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骨转移病灶的ADC值,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组骨转移灶ADC值为(1.10±0.50)10~(-3)mm~2/s,对照组骨转移灶ADC值为(1.12±0.30)10~(-3)mm~2/s(P>0.05).结论 MR DWI不能反映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作者:王鹤;王霄英;李飞宇;郭雪梅;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尿毒症腹膜透析(PD)患者、尿毒症非PD患者及正常健康人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PD对尿毒症患者SM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应用Philips飞凡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尿毒症PD患者、尿毒症非P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30例进行SMA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结果 三组间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管径(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PD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及尿毒症非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毒症非PD组与对照组间RI、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PD组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流速TAVM、血流量Q高于对照组及尿毒症非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毒症非PD组与对照组间EDV、TAVM、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尿毒症PD组RI、PI与PD龄呈负相关(r=-0.91, P<0.05;r=-0.66, 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无创地评价尿毒症PD患者SMA血流动力学情况,其中RI、PI的下降对于PD患者SMA血流动力学损害有重要提示意义.
作者:宣健媛;夏稻子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小儿阴囊急症的临床特征和高频超声表现.方法 分析112例小儿阴囊急症的超声和临床表现,并与终诊断及治疗方案对照.结果 急性附件扭转65例,超声表现为睾丸上极或附睾头旁回声不均结节,伴或不伴继发反应性炎症.睾丸完全扭转21例,超声示患侧精索螺旋状扭曲成团,睾丸内无明显血流信号;不全扭转4例,患侧精索走行纡曲,睾丸内均可测及少量低阻血流信号.急性睾丸、附睾炎22例,除1例化脓性睾丸炎外,其余病例受累结构血供增多;超声诊断符合率约为98.21%(110/112).三者临床表现虽部分重叠但仍各具特征.15例附件扭转、25睾丸扭转及1例急性睾丸炎接受手术治疗,余均予以保守治疗.结论 客观、准确的急诊超声诊断报告,辅以全面深入的临床资料分析,可为小儿阴囊急症的诊疗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陈舜;薛恩生;林礼务;梁荣喜;林晓东;俞丽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在双胎反向动脉灌注(TRAP)综合征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5例TRAP超声图像、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总结TRAP声像学特点.结果 5例TRAP初次确诊孕周为13~28周,均于产后得到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无心畸胎血液循环呈现反向动脉灌注的特点.5例中2例引产;1例流产;1例超声引导下接受无心畸胎减胎术,妊娠至37周分娩;1例在超声密切监测下妊娠至32~(+4)周分娩,新生儿结局良好.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对TRAP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治疗方案和分娩时机的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谭喜平;王慧芳;胡芷洋;林琪;冯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膝关节积脂血症的超声表现与相关技术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52例单侧膝关节积脂血症患者在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均采用仰卧位,其中26例膝关节伸直位,16例下肢轻度外旋休息位,10例分别取膝关节伸直位和屈膝45°位检查;对22例行动态检查.以MRI或CT表现为金标准,将超声检查结果与其相对照.结果 52例积脂血症均获正确诊断.超声检查积脂血症的佳位置是髌上囊.仰卧膝关节伸直位显示佳的是髌骨上缘,其次为髌骨水平,差为髌骨以下水平.在少量积液时,佳检查体位是仰卧屈膝45°位,优于膝关节伸直位,前者显示各层液体厚度大于后者,能显示少量液体及脂肪.下肢轻度外旋休息位时,三层液体常不能同时显示,须结合内外侧面才能确诊.动态检查液体由一层逐渐变为二层、三层,界面由模糊逐渐变清晰.结论 关节积脂血症的超声表现与检查的位置、体位、制动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李传红;史少华;张忠英;夏爱君;宋修芹;赵晓岚;刘旭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 30例患者接受MPI和CTCA检查.将CTCA三支冠状动脉分为12段,以MPI为诊断标准,分别以CTCA血管狭窄≥50%和≥75%为截断值,统计对应节段MPI是否出现异常,分析CTCA诊断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效能评价.结果 MPI发现灌注异常9例(6例可逆性,3例固定性血流灌注减低).CTCA共分析327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狭窄≥50%者占25段(7.65%);狭窄≥75%者12段(3.67%).以MPI异常为标准观察病变血管,以狭窄≥50%为界值时,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NPV)、阳性预测值(PPV)和准确性分别是68.42%、96.14%、99.01%、52.00%和95.41%;以狭窄≥75%为界值,则分别为66.67%、99.04%、98.73%、66.67%、97.55%.以MPI异常为标准观察患者,当血管狭窄≥50%为界值时,CTCA 的敏感性、特异性、NPV、PPV和准确性分别是66.67%、57.14%、80.00%、40.00%和60.00%;当≥75%为界值时,上述指标分别是55.56%、85.71%、81.82%、62.50%和76.67%.结论 正常CTCA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排查是可靠的,CTCA异常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需要进一步检查.
作者:郑泓明;陈英敏;冯珏;方风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生长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测量14~39周正常胎儿左心房(LA)、右心房(RA)、左心室(LV)、右心室(RV)、主动脉(AO)和肺动脉(PA)内径及卵圆孔大小(FO)、心脏面积(HA)、胸腔面积(TA)、心脏周长(HC)、胸廓周长(TC),分析孕周与测量值的关系. 结果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胎儿时期心脏各腔室大小、AO、PA及室间隔(IVS)厚度随孕龄增加而增大,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肺动脉与主动脉内径比值(PA/AO)、左心房与右心房内径比值(LA/RA)、左心室与右心室内径比值(LV/RV)、心脏周长与相应胸廓周长比值(HC/TC)、心脏面积与相应胸廓面积比值(HA/TA)与不同孕周比较各比值变化不明显. 结论胎儿心脏随孕龄增加而增大,其中心脏面积与孕周具相关性.
作者:常红梅;邓学东;唐亚奇;冯鸿;梁泓;夏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质子MRS检查正常肝脏同一感兴趣区(ROI)的可重复性.方法 对31名正常志愿者,采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线圈,单体素PRESS序列.采集参数为TR/TE:1500 ms/30 ms,NSA:64次,ROI:2 cm×2 cm×2 cm.对预扫描匀场效果和抑水效果、SNR和基线稳定性、水峰和脂质峰两次重复测量及水峰、脂质峰测量结果间的相关性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同部位两次MRS检查得波谱SNR(Z=-0.535, P=0.593)、基线稳定性(Z=-0.333, P=0.739)、自动匀场线宽(Z=-0.305, P=0.761)、抑水(Z=-1.232, P=0.218)、脂质峰高度(Z=-0.558, P=0.557)、脂质峰峰下面积(Z=-1.195, P=0.232)、水峰高度(Z=-0.647, P=0.518)、水峰峰下面积(Z=-0.118, P=0.9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两次脂质峰面积、水峰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P<0.001)和0.799(P<0.001).结论 在体质子MRS单体素PRESS序列采集具有可重复性.
作者:徐莉;梁长虹;萧远球;张忠林;张水兴;谢淑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直肠灰阶超声造影在前列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SonoVue造影剂,结合新型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成像技术,对33例患者38个前列腺结节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病灶造影增强方式,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造影参数,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 结果 良性结节20个,其中17个位于内腺;恶性结节18个,其中14个位于外腺.内腺良性结节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以均匀增强为主,结节清晰,有环状增强;恶性结节增强早于正常外腺组织,以不均匀增强为主.恶性结节达峰时间及加速时间均短于良性结节(P<0.05),峰值强度低于良性结节(P<0.05),到达时间良、恶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达峰时间、加速时间、峰值强度等参数有一定差异,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查月琴;沈卫东;陈卫国;林和平;沈玲玲;蔡宗强;蔡晓峰;侯健全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兔VX2射频消融后残余肿瘤模型不同时间段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48只新西兰白兔接种VX2肿瘤,并开腹射频消融制作残余肿瘤模型.将模型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于射频消融术(RFA)之前、术后1天、3天、1周、2周及3周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残余肿瘤组织射频消融术后MVD、VEGF及PCNA表达即明显减低,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至射频消融后2周;RFA后2周至第3周,MVD、VEGF及PCNA表达再次增加.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后残余肿瘤短期内受到抑制,仍需要进一步治疗.
作者:何东风;徐克;蒋宝国;王悦;邵海波;曹智刚;戴旭;郭敏;姜惠杰;刘瑞宝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血管能量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经工作站减影处理,获取容积再现及大密度投影图像,其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评价DE-BR-CTA图像的动脉血管可见度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DE-BR-CTA与DSA图像的血管可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 DSA 为标准评价32例被检查者328个节段中,12个偏心性狭窄节段被DE-BR-CTA 高估,6个节段狭窄程度被低估.DE-BR-CTA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10%的诊断准确性为94.51%,敏感性96.15%,特异性93.02%,阳性预测值92.59%,阴性预测值96.39%.结论 DSCT能量减影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可为术前评价和筛选下肢动脉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道伟;郭文力;卢再鸣;乞文旭;郭启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肾梗死缺乏特异性症状,常见症状为腹部或肋胁部疼痛、低热、恶心、呕吐等.发病时患者多急诊就诊,而急诊CT平扫易于漏诊[1].本文利用CT增强扫描诊断4例肾梗死,报道如下.
作者:赵殿辉;万卫平;陆青云;许建国;陈民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透视触发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扫描(3D LAVA)可清晰获得准确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肝脏的图像[1-2],用Fluoro Trigger技术测定对比剂到达动脉峰值时间的方法的成功率较高[3].简化了肝脏血管成像方法,使肝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成像的准确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并可同时获得多期(3~4期)薄层扫描图像[4].本文讨论3D LAVA技术在亲体肝移植术模拟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余红军;李云伟;罗春蓉;罗惠林;李海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指标与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组为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5例,按肝功能分级A、B、C级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健康人20名.测量右肝静脉内径(RHVD)、右肝静脉频谱(RHVF),团注SonoVue 1.2 ml后,观察右肝动脉(RHA)和右肝静脉(RHV)的显影过程,分别记录右肝动脉内和右肝静脉内造影剂首次到达时间(HATT、HVTT),计算两者的差值即肝渡越时间(HTT),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HVD明显减小、RHVF变为异常波,HVTT、HTT明显提前;HVTT、HTT随肝功能分级的严重性加重而明显提前,以HTT意义更大.结论 CEUS定量分析对肝功能分级超声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以HTT意义更大.
作者:郭梦安;廖锦堂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淋巴管肌瘤病(LAM)胸部及腹部的临床与CT表现.方法 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LAM胸腹部的临床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以肺内表现首发,均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他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气胸、胸闷、咯血、咳嗽、乳糜胸等;病程中均未出现肺外表现,仅1例无意中发现腹部巨大肿物,但无肺内表现.胸部CT表现为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囊腔影,大小2~20 mm,囊壁薄而清晰,并且大多数囊腔间肺实质正常;4例合并肺大泡形成;2例出现胸腔积液.10例行腹部CT检查,7例有异常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其中1例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腹膜后及腹腔积液,1例并肝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脾脏增大;余4例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腹腔积液1例,腹膜后肿块并脾脏增大1例. 结论 LAM胸腹部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强军;宋海乔;高万勤;赵可;李云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ApoE-/-小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模型,探讨超高场强7.0T MR检测ApoE-/-小鼠腹主动脉瘤的价值. 方法 10月龄ApoE-/-小鼠饲以高脂饮食10周后,背部埋置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Ang Ⅱ分为1000 ng/(kg·min)和500 ng/(kg·min)组,对照组埋置生理盐水,装泵前及装泵后14天内行MR活体扫描,扫描后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Ang Ⅱ灌注高剂量组第6或第7天即形成夹层动脉瘤,T2WI示一侧管壁周可见新月形超高信号,病理证实为中膜与外膜间出血;低剂量组第13、14天后也见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MR示管壁信号于T2WI及PDWI均明显增加,并可见斑点状高信号向腔外突出,与病理内膜断裂血流冲击中膜形成主动脉夹层一致. 结论用2种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灌注2周内均可成功建立ApoE-/-小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模型,前组可在更短时间内建模成功.超高场强MR可成功用于活体检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
作者:赵瑞;邓钢;姚玉宇;居胜红;王中娟;文颂;陈骏;金晖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