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萍
1 病例介绍某女,20岁,因单睑于2011年1月7日上午在我科行双侧上睑切开法重睑成形术.术前沟通自述平日体健,否认有出血倾向病史及月经期.术前切口设计:轻闭双眼,在上睑内、中1/3交界处约7mm为重睑皱襞宽度,睁眼观察重睑弧度形态达满意效果.常规消毒铺单,上睑及内眦处用2%利多卡因加1∶200000肾上腺素作局部浸润麻醉.常规完成切开法重睑术,重睑弧形满意,术后第一天换药,上睑略有红肿,无渗出物.由于受术者要离开本地,于术后第六天下午行重睑拆线.观察切口干燥,无红肿、渗出.
作者:陈辉;张继忠;曹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先天性唇裂伴发鼻畸形,是临床修复的难点.一般认为,造成唇鼻部畸形病理基础的主要因素有外鼻软骨解剖异常,平衡肌力及颌发育异常等三大因素.主要表现为鼻尖偏向患侧或扁平,鼻小柱弯曲,鼻堤增宽、凹陷,鼻前庭皱褶畸形,鼻翼两侧明显不对称或宽大畸形等,修复较为困难.近年来,笔者在修复鼻畸形过程中,通过埋线平衡肌力法牵引、固定等方法,共治疗24例先天性唇腭裂鼻畸形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文超;孙肇晟;张敬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口服积雪苷和槲皮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9只,在兔耳腹侧制备标准创面(每耳4个,共72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积雪苷组及槲皮素组.4周后收集标本,从瘢痕横截面高点制作切片,比较各组的瘢痕增生指数.结果:积雪苷组(1.55±0.03)与空白对照组(1.67±0.02)相比,瘢痕增生指数明显降低(17.9%),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3).槲皮素组(1.59±0.0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者瘢痕增生指数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3).结论:口服积雪苷可显著抑制兔耳瘢痕增生,口服槲皮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尚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作者:黄久佐;王晓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胸三角皮瓣扩张器置入术的手术体会.方法:本组患者23例,均行胸三角皮瓣扩张器置入术,术中根据解剖特点,按分区依次解剖剥离皮瓣,将头静脉分支和胸肩峰动脉皮支结扎,彻底止血,留置负压引流.结果:23例中除1例出现感染,2例出现妊娠纹样改变外均按预期扩张充分,顺利完成Ⅱ期皮瓣转移.结论:将胸三角皮瓣供区依解剖特点分区后,使手术操作层次更加清楚,解剖剥离易于操作,有效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振涛;张博;陈冬梅;李鑫;张洪涛;李威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对比分析眼睑轮匝肌折叠术和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就诊的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眼睑轮匝肌折叠术,99例11 7只眼,B组采用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术,87例1 02只眼.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随访根据睑缘形态判断治疗效果.结果:A组99例117只眼均治愈,未见复发;B组复发21眼,复发率20.59%,两组手术后复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术相比,眼睑轮匝肌折叠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术后疗效满意、复发率低,是老年性下睑内翻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罗丽华;王康;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医学审美是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与美的创造过程,它是医学美容学的理论指导[1].睑袋矫正术是医学美容手术中常见的手术之一,也是不容易达到完美的手术,稍过一点就会出现并发症,稍差一点达不到满意的效果.笔者在临床中把医学美学审美理论应用到睑袋矫正术中,提高手术技巧的同时,做好与求美者的沟通和术前准备,增加术后满意度,得到很好的效果.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59例(男32例,女127例),年龄28~54岁.对所有求美者都进行了很好的术前沟通和准备工作,然后行皮肤入路睑袋矫正术.门诊随访15天~6个月,观察术后效果和求美者满意度.
作者:王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影响正畸医师主观评价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因素,为正畸医师临床诊断面部不对称提供参考.方法:5名正畸医师对200张患者的标准正面像进行主观评价,从中选取30例共同判断为面部不对称需要治疗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20例面部对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拍摄头颅定位后前位片.分别测量标准正面像及头颅定位后前位片上左右侧测量项目,计算不对称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硬组织测量中不对称率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为:Co-Me、AG-Me、AG-MSR、Co-MSR、Co-AG、AG-H、Co-H,软组织测量中不对称率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为:T-MSR、Ch-MSR、Go-MSR、A1-MSR、升支倾角、下颌体倾角,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率硬组织下颌角角度(Co-AG-Me)不对称率及下颌角部位水平向不对称率(AG-MSR)高于软组织,ME-MSR与AG-ME,CO-MSR以及CO-AG呈正相关.结论:软、硬组织不对称率的测量有统计学意义项目的确定有助于正畸医师对面部不对称作出诊断.面部软组织有掩饰硬组织畸形的作用.
作者:信鑫;邵王玶;闫伟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自1997年以来笔者共收治6例TessierⅢ号面裂,根据畸形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修复,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1.5~20岁.右侧2例,左侧4例.主要表现为患侧鼻翼基部向上移位、鼻翼短小,患侧内眦与鼻翼之间距离缩短,其中内眦向下移位者4例;下睑缘缺损3例,缺损范围在5~9mm之间.6例患者中5例伴有多发畸形,伴随畸形包括:鼻正中裂及鼻小柱根部多余的鼻孔;同侧鼻面沟处多余鼻孔;同侧三度唇裂;同侧一度唇裂;对侧颧眶骨发育不全、面横裂、腭裂及对侧眼球缺失等.
作者:朱光辉;高培培;濮礼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在确定美容受术者HBV携带状态和经手术传播感染阈值的基础上,探讨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结果:美容受术者HBsAg阳性率(8.9%)显著低于普通手术者(15.7%)(x2=8.52,P<0.01).而HBeAg(38.5%)和HBV DNA阳性率(92.3%)却显著高于普通手术者(分别为19.9%与73.7%;x2=4.54与x2=4.27;P<0.05).HBV经针刺损伤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05 HBV感染剂量/ml.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HBV DNA全部阳性,传染性范围在102 ~ 109感染剂量/ml,70%在针刺损伤感染阈值之上;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66.7% HBV DNA阳性,传染性范围在0~ 106HBV感染剂量/ml,13.3%在针刺损伤的感染阈值之上.结论:美容受术者的HBsAg携带率虽低于普通手术患者,但其携带的HBV浓度较后者高,因此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生不容忽视.
作者:杨海平;杨双旺;孙佩;夏俊杰;严道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腋臭是由于腋下顶泌汗腺产生的分泌物在葡萄球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产生挥发性短链脂肪酸等难闻的恶臭味物质[J].2007年6月~2012年2月我科采用的小切口皮瓣顶泌汗腺非暴露修剪术治疗腋臭取得满意疗效,合理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30例,男性78例,女性452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28岁.1.2疗效判断标准[2]:术后6个月观察疗效,活动出汗后,未清洗的条件下,患者裸露腋部.痊愈:距腋窝30cm内未闻及臭味;显效:距腋窝30cm内闻及臭味,30cm外闻不到;有效:距腋窝30cm外可闻及臭味,但较术前明显减轻;无效:与术前相似.
作者:张萍;田方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腋臭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青春期后大汗腺分泌活动增强,排泄后经皮肤表面细菌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和氨液而产生异味[1].腋臭是发生于青春期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参军、求学、就业和交际,因此大多数患者有根治腋臭的要求.我中心自2003年3月~2011年6月应用电子去脂机行腋臭微创治疗24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腋臭患者243例(男70例,女173例),年龄15~36岁,平均26岁,均为双侧腋臭.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凝血机制异常及其他传染病,无疤痕体质及药物过敏史,腋区无毛囊炎、湿疹、溃疡等感染病灶,女性避开月经期.所有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
作者:黄敏;石志艳;丘基俊;朱赛玲;薄红兵;甘学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瘢痕(scar)从病理学上可分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以病理性瘢痕多见[1],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HS是由创伤、炎性反应等引起,以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失控和胶原等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人类真皮区特有的纤维代谢性疾病[2-4],是创伤过度愈合反应的产物[5].目前研究证实发生机制可能是由微循环、免疫、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和凋亡、胶原代谢和排列、细胞因子等[6]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近年来,TGF-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被认为与创伤愈合、瘢痕形成及多种纤维化性疾病关系具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之一[8-9].本文就TGF-β与HS相关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幸存;孙娜娜;唐正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调研分析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现状,明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为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针对国内开展美容服务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涉医美容机构、大型美容院及化妆品公司,国家卫生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及同类院校等展开调研工作.结果: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迅猛,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极大,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领域的多个岗位.结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应针对两大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同时加强专业相关标准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盾量.
作者:张秀丽;王庆;寇晶堃;朱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单次长脉宽Nd∶ YAG激光治疗酒渣鼻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方法:47例酒渣鼻毛细血管扩张患者接受单次长脉宽Nd∶ YAG激光治疗,根据毛细血管粗细、即刻反应调整治疗参数,通过术前术后照片对比评估其疗效.结果:47例患者中,痊愈13例(28.3%),显效11例(23.9%),有效16例(34.8%),无效7例(13.0%).根据血管扩张的程度和血管的直径大小,将其分为弥漫潮红组、轻度血管扩张组和重度血管扩张组,单次治疗后有效率弥漫潮红组为16.7%(2/12),轻度血管扩张组53.3%(8/15),重度血管扩张组为73.8%(14/19)(P< 0.05).大多数患者出现一过性红肿和紫癜,仅1例由于冷却不充分出现水疱遗留浅表瘢痕.结论:毛细血管扩张直径越大,单次治疗治愈率越高,采用正确的治疗措施和患者筛选,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酒渣鼻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性好,有效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马少吟;程军平;万长兰;李润祥;龚业青;赖维;朱慧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拔除腭侧埋伏牙的简单办法.方法:对10例腭侧埋伏牙进行正畸牵引导萌后拔除.结果:10例患牙均顺利拔除.正畸牵引导萌平均时间3.5个月,拔牙平均时间27.1min,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经正畸导萌后再拔除腭侧埋伏牙是可取的治疗方法.
作者:孟宪敏;王学玲;宫琳;乔舍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糖尿病相关性溃疡、静脉瘀滞性溃疡、烧伤残余创面、深Ⅱ度烧伤创面以及各种原因不明的难愈性创面,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而关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多年来中外学者探讨的热点.创伤愈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细胞协作的过程.该过程中设计的细胞包括: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在炎症反应以及愈合过程中这些细胞迁移、浸润以及增殖分化,终修复创面.这个过程被体内的复杂的信号系统调控,包括许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以及化学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有EGF、VEGF、GMCSF、PDGF、CTGF以及IL等[1].本文主要参阅有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b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与创面修复的研究文献,对GM-CSF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赵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解剖研究,了解其走行变异分支情况以及对血管蒂皮瓣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选用10具(共19侧,一侧半面破坏不可使用)成人头面部标本,3具(6侧)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人红色乳胶溶液,余未灌注直接解剖.锐性剥去相关区域的皮肤,去除部分脂肪,从下颌下缘至内眦解剖面动脉的全过程.其中5具(10侧)仔细分离出面动脉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终止于内眦动脉的11侧,占57.9%,终止于鼻背的3侧,占15.6%,终止于鼻翼外侧者3侧,占15.6%,终止于上唇动脉的2侧,占10.9%.10侧分离了面动脉分支,发现面动脉从下颌骨前缘到终止处,分布有3~8支,平均5.6支穿支,分支基本分布在下颌骨至鼻翼区间段,动脉起始点口径为0.5~ 1.9mm,平均1.3mm,穿支长度为14 ~55mm,平均25.4mm.结论:面动脉走行基本稳定,但有解剖上一定的变异.在采用面动脉血管为血供的皮瓣时术前要探查面动脉走行,不可一味采用经验切取皮瓣.面动脉在下颌骨至鼻翼间有相对稳定的分支,有一定的直径和长度,可以使用合适的面动脉穿支皮瓣进行邻近组织的修复.
作者:吴晓勇;熊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585nm脉冲染料激光(PDL)联合外用硅凝胶治疗早期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增生性瘢痕(6个月以内的瘢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585nm脉冲染料激光局部照射并联合外涂硅凝胶;对照组:单纯外用硅凝胶.疗程6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其中基本痊愈20例(66.7%),显著改善8例(26.6%),无效2例(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其中基本痊愈5例(16.67%),显著改善7例(23.33%),无效18例(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外用硅凝胶早期治疗增生性瘢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倪小丽;车敦发;张添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异维A酸胶丸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所有患者均每日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1次,治疗组同时口服异维A酸胶丸10~30mg/天,2周随访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8%,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率为54.17%,有效率为72.92%.两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18,P< 0.05;x2=10.066,P<0.001).结论:异维A酸胶丸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扁平疣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作者:邹循辉;刘军麟;黄克;李尚坤;石丽君;宗国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是常见的皮肤附属器肿瘤,好发于眼睑和面颊上部,表皮为皮肤色或淡黄色的半球形稍隆起的丘疹,密集分布而不融合,因累及真皮层,治疗效果常不满意.2009年2月~2011年3月,笔者科室使用德国fotona 欧洲之星点阵Er:YAG激光治疗汗管瘤患者6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3例汗管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56例,年龄25~45岁,汗管瘤单纯位于下眼睑的42例,延至面颊上部的21例.
作者:李潼;樊星;夏炜 刊期: 2013年第05期